孩子王(1987)

King of the ChildrenUP:2021-10-19

孩子王

评分:8.2 导演:陈凯歌 编剧:陈凯歌 / 陈迈平 / 阿城
主演:谢园 / 杨学文 / 陈绍华 / 张彩梅 / 徐国庆 / 勒刚 / 谭珏 / 顾长卫 / 吴霞 / 刘海臣
类型:剧情
片长:106分钟 / 112分钟(国际版)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子供たちの王様 / King of the Children
上映:1987
IMDb:tt0093133

孩子王简介

文化大革命期间,插队七年的知青老杆(谢园饰)被抽到云贵山区的某简陋小学担任老师,知青伙伴高兴地称他为“孩子王”。但那里师资奇缺,教材稀少,学校分配他教初三,令他吃惊不小。老杆苦恼于学校的政治学习材料多如牛毛,批判文章学了一篇又一篇,但孩子们连小学课本上的生字都不认得,老杆感慨万端,只得从头教起。
  几个月过去老杆和学生们相处得很好,家境贫寒的学生王福很想得到他手中的字典。在一次布置作文时,他以字典做赌注,今天就能写出记叙明天劳动的作文。结果王福输了,字典得不到了,他决心把字典全部抄下来。
  然而老杆最终还是被退回队里。临走,他把唯一的一本字典留给王福……

第4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陈凯歌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特别影人奖陈凯歌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提名)

简评

刚看完陈凯歌写的《少年凯歌》,再来看的这部电影,模模糊糊讲的那个不能说的时代上山下乡的故事,单调乏味的农村生活,无法施展年轻人的报复,老杆对什么好像都提不起兴趣,一开始面对教课的无知,到让大家认字,再到写作文。“不要抄,什么都不要抄,要自己写”,抄别人的永远也写不出自己的,更不会创造不出新的东西。真正好的东西是靠自己探索出来的,这是在告诉刚成立的中国吧,要自己走,不要抄别的国家的。他让孩子们更加自由,孩子们却更加听话,但是国家不是的,他们一切都要标准,不要闹,“闹是没有好下场的”。这是在说这个时代的人们吧,组织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吧,像水牛一样,低着头干活,偶尔就有“盐”吃了,就不慌了不累了不苦了。想当音乐老师却只能烧火做饭,最后只能笑个不停,这个世界就只剩下山里有座庙了吧!

这才是阿城的味儿啊,严浩毕竟没有在云南下放过,体验过。01:22,空镜竟处理得如此玄妙,服!02:53,出字幕的方式配上写字的声音。03:34,与影子对话,拿鞋底够烟。04:55,未露脸收第一场戏。08:41,陈凯歌在小说的基础上加的不是情节的细节而是生活的细节(例如:砍竹子淘米做饭)11:35,以空间和环境造势。13:03,场景环境设计,文化符号在动作上的呈现。26:29,同一场景同一情节日夜时光变化,妙啊!27:40,人物出场。29:22,镜面里的谢园被抽了魂。57:02,把每一次戏做得丰满,有头有尾。01:07:32,一个镜头一场戏。01:13:47,王福父亲放在这里是合理的。01:43:23,造型与场景。01:45:38,手持最后一个空镜,意味深长。

这几年看陈凯歌的电影看得都有创伤后遗症了,这一部意识流和思想兼具,引用b站评论语“只要陈手上的钱不超过一个亿,一般都不会太差”。世界中、白太阳、牛水、闹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从前有座山…线索1:抄书与不要再抄了——宣传文zz洗脑,不被驯服;渴望知识但资源匮乏,喝到的还是尿;线索2:颜色颠倒——宣传文里是东方红,太阳升,但王福父亲走进的是白色的太阳里;线索3:赶牛娃——似乎是孩子王老杆内心的影子,随着不见牛只闻牛铃的背景音,草帽后面锐利的眼神,消失和出现。黑板上的牛粪插草,枯木旁的sui一泡。忽近忽远;线索4: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音乐“老娘”和听不清歌词的歌曲。

贯穿全篇的是一个不存在的字,上牛下水。这个字到底在影射什么,暂时没理清。谢园让孩子们自己写文章,其实是很好的教育,激发孩子的兴趣,让他们自我教育。至于抄字典这个行为,一方面是知识贫乏渠道闭塞的孩子,自以为是追求知识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反省,让人把时间浪费在这种事上,是付出颇多而收获甚少的事。几个细节,一是一个班只有一本教材,二是谢园拿起领导桌上的纸,可能是学生的作业?领导说这些东西只能用来做厕纸;三是一本字典居然如此难求,连县里都买不到;四是领导问谢园要字典未果,很快就引来上级对谢园不按课本上课的调查,接着他只能走人。至于穿插的意识流式的情节和声音,大概能知道点导演的立场,但并不觉得特别好,给人一种很怪异的感觉。

凝视未来人们的眼睛,清澈、彷徨,谢园的表演超逸绝伦。不奇怪那时陈凯歌觉得《红高粱》“太商业”(《霸王别姬》却更加是)。备忘谢园在05年的回忆:“《孩子王》非常的深情和深邃。它始终没有强调个人,个人消化在大自然中,这个人不断地反攻自问:我到底是谁,我在做什么。一整部片子都在进行真诚的自我忏悔,每个人都有责任,都该负责任。当年我们的真诚是一扎就疼的,我、陈凯歌导演和摄影师顾长卫的眼神都是纯粹的,没有任何杂念。后来我一个人又回到了拍摄地,坐在云南的那个角落,马帮的铃声传来,人生在冥冥中的那样一刻凝固了。而现在无论我们怎样针灸都无法触到那个穴位了。”

85/现实主义题材但有着超现实主义的段落,陈凯歌的这部电影有着张艺谋偏爱的风格,顾长卫的摄影为电影润色太多,对景框的偏执,用神秘色彩来展现山野风光,浓厚的色彩的运用也极具意象性。电影弱化情节,表现了知识分子关于时代的思考、惆怅与迷惘。对他们这一代对下一代的思考最终以“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隐射,无法找出答案,无论是在意识形态、基础知识、历史文化还是价值观方法论上。教育与文化在时代的大雾中迷失了方向。影片运用了许多隐晦的视觉符号,呈现出来朦胧诗性的电影。可见陈凯歌此时的野心与志向。PS:演来娣的女演员台词功底太差了!和其他人不在一个频道上。

谢园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演员。他这个有些呆愣,有些憨厚,但又十分固执的角色诠释地恰到好处。而且,他要面对是业余演员,还能准确无误地给反馈,并且带着他们演戏,我觉得特别好。知识是需要被尊敬的,文化水平也绝非学历可以衡量,如果对学习不含有敬畏,那么一切学习全只是灌输、吞咽。王福的父亲是一个让我很钦佩的人,他不会讲话,他只是希望王福能够多读书,多识字,其实识字读书后去做什么,他也不明白,终究王福读了书还是要回乡下去帮忙。王福说,父亲说王福比他力气大,因为他懂得识字,可以说,尊重知识的人实在不多,王福的父亲,这位不识字,却为了儿子能够赢得一本字典而整夜伐竹子的父亲是其中一个。但是,这个世界不需要尊重知识的人。老杆只能放弃教书,王福只能回去务农,他们都没有光明的未来。

遇到放牛娃之后的那个镜头很有意思,老杆逐渐被这片土地吞噬,陈凯歌导演很喜欢这样拍呢,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人物和土地的关系。我喜欢远景,我太喜欢远景了,而且远景里一定要有人物,人本身就是依附着环境而生的,景中人才是真正的人。好像说了废话,人本来就一直在景中的。但是,有些事实虽然很明显,但总是需要有人点拨出来才能懂得。想做音乐老师的胖妞在听到王福叫了她一声老师,打掉了桌上的课本,心里的千般滋味,可能跟我们这些看客有些相似。老杆在教室外感觉总是疯疯傻傻的,是被在山里的日子压抑出来的,但走入了课堂,他就真的成为了一个老师。

#资料馆留影#修复版,生猛且震撼,石破天惊之作。说是凯歌谱系中前三甲也不为过。标新立异的镜头语言,卡夫卡式的荒诞叙事,老师不识字,学生抄字典,覆巢之下亦有对真知极度渴求的孩子(大人),《死亡诗社》式的结局不落俗套,踌躇满志的陈导借助阿城文本的躯壳托物言志,搭配顾长卫诗意又怪诞的影像风格,种种意象叠加错落……与同期的《红高粱》均可视为大陆电影一次初露锋芒又才气毕见的试水,自此似乎不再沦为被政治条框或刻板审美所牢牢束缚的瓮中之鳖,一霎时反倒有了齐天大圣从五指山下瞬间挣脱开的激越与不可一世。无所谓标准答案,第五代“俄狄甫斯情节”从《孩子王》可见一斑。假使照此趋势发展,大陆片迟早将真正强大并且构建出自己的风格,可惜月有阴晴圆缺世事难料,即便天才也会江郎才尽,都是时势使然。缅怀谢园老师2020。

陈凯歌的精彩之作;雾气升腾之中,历史被悬置,本真得以显现(哪怕这是一种原始的,粗野的,甚至有压迫的);在教学段落之间,影像给观众提供了诸多大远景镜头:迟暮的人物和自然贴近,观众凝视的不再是落后的小学,而是未经篡改和修正的真理苗圃;对智慧和知识的渴求以一种简陋的行动(抄书)以及另一种惊人的声音间歇性闯入叙事(秉烛夜读场景中的重叠人声,对应传承下来的古代文字,似一头被关太久的野兽在嘶吼)与这个声音相对的是课堂上一种重复单调的类似机械工作的嗡嗡声,讽刺的是,学生的笑声被看不见的女老师视为越轨;老杆上山的苦旅以及遭受的处理,是对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指涉;结局中异体字“朱”引发的红色山火,所过之境皆为荒芜,达到了比焚书更好的视觉表现;放牛娃有了一种魔力,能在自然与人形中转换,这或许就是滋养智慧的精灵吧

着迷于电影的空镜头构图,以及让人内心空旷惶恐的配乐。谢园演出来的是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演员能演出的,那个年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孩子们都很可爱,但是,初中毕业便是举人,大家都要去队上做活,他们的命运如同"从前有座山"一样冷酷地轮回着。老杆心里也明白,那课本没用,抄字典也没用,但却不知道啥有用,无力而迷茫。王福的作文真的太美了,“父亲在山上走,走进白太阳里去,我想,父亲有力气了”。想起今年网上火热的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里,老杆迷茫的双眼直直地盯着眼前的世界

这样一部第五代导演经典影片直到今天才看,果然原著阿城,编剧、导演陈凯歌,摄影顾长卫,主演谢园,制片西影吴天明,这是一个何等强大的阵容啊。生物多样性丰富多彩的大山,与基础教育资源极度匮乏,通过电影语言表达的淋漓尽致。高一尚未读完的知识青年,却被派去给大山里初三学生任教;只有老师有一本用了几年的教材,学生们连课本都没有,只好手抄;课本内容也充斥着阶级斗争为纲;一本字典都很难得。谢园饰演的老师无教学经验,而居然认为课本“没有用”,这或许是他七年上山下乡经历的认知吧。他不照本宣科,启发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亲身体验来写作,结局当然是发回队里生产劳动了。学生王福在哑巴父亲帮助下连夜砍好竹子以赢得老师的字典一幕,深深地打动了我。来娣对老杆若隐若现的爱情,拿捏得恰到好处,有那个时代的特征。。

获得奖项

  • 第40届戛纳电影节
    第40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第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摄影 / 最佳美术 / 评委会特别奖-特别影人奖
    提名:最佳故事片
  • 第41届戛纳电影节
    第4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陈凯歌 Kaige Chen 陈凯歌 Kaige Chen导演
  • 谢园 Yuan Xie饰 老杆
  • 杨学文 Xuewen Yang饰 王福
  • 陈绍华 Shaohua Chen饰 陈校长
  • 张彩梅 Caimei Zhang饰 来娣
  • 徐国庆 Guoqing Xu饰 老黑
孩子王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