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Z城(2016)
《失落之城》(英语:The Lost City of Z)是一部2016年美国传记冒险剧情片,由詹姆士·葛雷执导和编剧,改编自大卫·格雷恩的2009年书籍《失落之城Z:亚马逊的世纪探险之谜》。由查理·汉纳饰演主角珀西·佛斯特,而罗伯·派汀森和席安娜·米勒则分别饰演探险家同伙亨利·考斯丁与珀西的妻子妮娜。
剧情
故事改编自真实事件。叙述英国探险家珀西·佛斯特于1925年带着儿子深入亚马逊雨林企图寻找古文明之城,但他却和同伴们就此消失....
演员
- 查理·汉纳 饰 珀西·佛斯特(Lt. Colonel Percy Fawcett)
- 罗伯·派汀森 饰 亨利·科斯丁下士(Corporal Henry Costin)
- 席安娜·米勒 饰 妮娜·佛斯特(Nina Fawcett)
- 汤姆·荷兰 饰 杰克·佛斯特(Jack Fawcett)
- 巴比·史莫尔弗里奇 饰 7岁的杰克·佛斯特
- 汤姆·穆赫隆 饰 年幼的杰克·佛斯特
- 安格斯·麦克菲恩 饰 詹姆士·莫瑞(英语:James Murray (biologist))(James Murray)
- 爱德华·阿什利 饰 亚瑟·曼利下士(Corporal Arthur Manley)
- 约翰·萨克维尔(英语:John Sackville (actor)) 饰 赛门·博克莱尔(Simon Beauclerk)
- 亚当·贝拉米 饰 赛希尔·葛斯林(Cecil Gosling)
制作
影片于2015年8月19日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开机,在当地拍摄五个星期直至2015年9月末。之后,剧组于2015年9月和10月移师哥伦比亚圣玛尔塔继续拍摄。2015年8月28日,剧组在北爱尔兰斯特兰福特湾(英语:Strangford Lough)格雷阿比谷(英语:Greyabbey)拍摄。2015年8月31日,汉纳姆和米勒在安特里姆郡巴林托艾(英语:Ballintoy)拍戏。2015年9月2日,剧组移师贝尔法斯特东部的克雷加文 。
汉纳姆、帕丁森、米勒和麦克菲恩于2015年9月3日在贝尔法斯特卫理公会大学(英语:Methodist College Belfast)拍戏。2015年9月7日,剧组在贝尔法斯特市政厅和皇家贝尔法斯特学院(英语:Royal Belfast Academical Institution)拍戏。班戈城堡(英语:Bangor Castle)休闲中心于2015年9月13日被用来拍戏。
发行
电影于2016年10月15日在第54届纽约影展首映。在此之前,通道影业获得了电影的国际发行权。亚马逊影业(英语:Amazon Studios)收购了电影的美国发行权,而Bleecker Street(英语:Bleecker Street (company))则与亚马逊影业共同合作负责发行。该片定于2017年4月14日在北美上映。
中国大陆上映版本时长仅104分钟,相较于原版的141分钟少了37分钟,引发公众热议。
回响
评价
《失落之城》获得了正面好评。烂番茄基于142条评论,新鲜度高达87%,平均得分7.3/10。Metacritic获得78的高分,代表「普遍好评」。
《好莱坞报导》的陶德·麦卡锡描述电影为「一部难得的当代古典电影」。TheWrap的丹·卡拉汉评论:「《失落之城》对葛雷来说是一个明显的艺术进步,他证明了自己在这是我们最优秀和最独特的现代电影制作人之一」。《综艺》的欧文·葛雷博曼认为这部电影一部精心制作、优雅和真实的电影,且更加吸引人。
票房
《失落之城》于2017年3月15日首次在法国上映,首周末获得了77万美元的票房。其次是3月24日的英国和爱尔兰,电影于首周末从二百八十二间戏院中27万0139英镑,并排于当周票房排名第七。
该片于2016年10月15日在纽约影展上首映,并于2017年4月14日在美国上映。
获得奖项
- 第21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詹姆斯·格雷 James Gray导演
- 查理·汉纳姆 Charlie Hunnam饰 Percy Fawcett
- 罗伯特·帕丁森 Robert Pattinson饰 Henry Costin
- 西耶娜·米勒 Sienna Miller饰 Nina Fawcett
- 汤姆·霍兰德 Tom Holland饰 Jack Fawcett
- 爱德华·阿什利 Edward Ashley饰 Arthur Manley
简评
同样一个沿着河流上溯的故事,我看的时候总忍不住想到黑暗之心。纯从地理上来说,两个文本形成一个有趣的互文:由欧洲去非洲是“文明人”的溯源之旅,回到人类起源之地,马洛却要回溯“文明人”本质的野蛮;由欧洲去南美是“文明人”的探索之旅,填满地图的空白,福斯特却要证明“野蛮人”曾有的文明。影片一开始就给福斯特做好了道德担保,他的探险目的很纯粹。排除了乱七八糟的干扰,我以为电影可以对大航海精神做一些深层表意,如果不表意哪怕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文本也好。但实在太浅了,不断的场景转换让故事线变得稀碎,叙事效率太低,无用的情节一拍一长段,所以即使节奏很慢观众也无法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主线上深入思考。这一点导演在Ad Astra里就做得好多了。总体有些可惜吧,觉得浪费了一个可以深挖的故事,做成了一个普通传记片。
查理汉纳姆真是惨啊,《巴比龙》中国上映被剪24分钟,《迷失Z城》中国上映被剪37分钟,还好这部传记电影并不是爆米花式的商业探险片,对冒险精神的追逐有其迷人的疯狂,我最喜欢副官的那句质问:我不怀疑你能不能找到Z,我只是不确定Z里有没有你要找的答案。
由于导演资历尚浅,开拍前特意给大导演科波拉写信,询问在热带雨林里拍摄有什么建议,科波拉只回复了两个字“别去”,因为拍摄过《现代启示录》的他知道雨林里实拍难度太大了,但最终导演还是用35毫米胶片全程实地拍摄完成了这部电影,我只想从心里鼓掌,但今天的观众似乎完全意识不到这一点,也并不在乎,他们只想看绿幕前穿着五光十色皮套的人露出坚毅帅气的脸庞,却忘了人类真正征服自然的勇气是什么样子,北美首周票房只有十几万美元,惨不忍睹,最终全球票房1900万美元.
神作啊!自我与爱情,荣耀与家庭,战争与和平,冒险与殖民,父与子,战友与敌人,文明与野蛮。导演用2个半小时讲述了一个无比复杂却又脉络清晰的故事。虽然在现代社会,科学似乎让人类除魅,但恰好这就是导演反其道行之,质问自大傲慢的人类,到底又以“文明”为由,破坏误解掩盖了多少Z城?一个开始为了家庭和家族荣耀走上探险的父亲,最终找到了属于人类最重要的心灵归属。这是独属于他本人的愿望,是连残酷的战争和自大的贵族们的诘难都无法夺取的文明的召唤。讽刺的是,“文明”两个字又是导演自始至终都在嘲笑质询的对象,当那群衣冠楚楚的英国贵族口口声声骂着热带雨林的野蛮人时,他们也同时在战场毫无顾忌的投射毒气弹,火箭弹,让一个个同类白白牺牲。最后的镜子反射的镜头实在太妙,给了一个开放但是有新意的结尾,让人无比欣慰。
细看家中的三个角色。对于未知需要多大的好奇和不甘来撑起勇气?(父)对于信念需要多大的爱和执念转移来持续高温?(长子)放了什么我们能放弃前行的桨?(妻子与母亲)探险之外,我关注的是,女主是一个如此独立而要强的女生,聪明和勇气完全不输自己的男人(找到那封信的是她,各种跌宕与失落中独自撑起这个家的是她),但她最终或者一开始就放弃了她最期待的「同去冒险」。谁在自私?自私可鄙吗?
200903 【B+】西方中心主义语境下空间之于文化等级结构的区分,文明与野蛮的二元对立意识形态下,西方冒险者代表一种话语权而带以自我与他者的二元逻辑深入丛林,而神秘的“Z”使得存于东方主义认知视角下的人物无法以参照他者获取对于自身的指认,被模糊的差异取代西方虚构的偏见与神话,对立的消除使二者之间得以平等的交互,人物承载一种精神层面对于自我的探寻,身份迷失的背面即代表自我的重新建构,即之于人类文明的宏观语境下英雄主义殖民主义功利主义被摒弃而换以对后殖民主义地区文化缺失的焦虑。可谓是传统类型片框架下的尝试,去除博人眼球的视觉奇观化叙事路数,深入情节的刻画进行反类型的人物塑造,精神力的驱动使得单镜头内的情绪永远朝向下一个镜头递进。或许与信仰无关,但我们仍需要知晓我们是谁,以及我们想要成为的。
从意气风发到鬓角发白,从嬉戏打闹到主动提出探索丛林,在搜索迷失Z城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己,而跨越半个世纪的追寻与探索终将是留在属于他们的丛林,好似误入桃花源的拜访者,一旦踏入就不可离开,是命运也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对于未知的探寻,最终以驻留者的姿态给后人留下Z存在过的证据,这是独属于探索者的浪漫,也是格雷古典影像的一份尝试与新的探索。而内核宛如《星际探索》的变奏——对于[探索]的执着与对真相的洞察,耗尽一生价值的搜寻也只是为了给空洞的内心找一个情感的填充。
格雷的视听语言掌控堪称精湛,丛林里的绿意盎然的风和夜晚的篝火如斯真实美丽。他的片子虽然很平淡,但一直有种安静的力量感。看到后段想起远藤周作的深河,在印第安人的祭坛上他看见的是历经劫难、本应失去的生命,漫长的战争和苦痛已经剥去了附着在生命上那些微小、蠕动着的目的性,只剩下最后Amazonia那声空灵的回响召唤着他。地图记载过的泥土是难以承载一个探险家的尸骨和他只有漆黑冰冷的未知才能浇灭的灵魂火焰的
观感很舒服,像小的时候看探险小说,探险的终点不是重点,重点是出发的动机和坚持的勇气。电影不猎奇、没有视觉奇观,讲了一个主人公经历了种种磨难仍然无法成功的故事。虽然失败了,但过程中男主所表现出的那种冒险精神让人动容。就是因为克制的表达和贴近生活的细节,会让我们更加为这种精神而感动。他不是超级英雄,却做出了超越人类身体和精神极限的壮举。影片对英国人的呈现也没有很刻板,那种一点点傲慢以及对荣誉的向往,很有信服力。嫩牛五方在战场上惜命戴上防毒面罩,最后因为家庭退出探险,合情合理,更凸显男主的坚持。
7/10,percy迷失Z城,而percy又成为Nina的Z城,格雷是想用古典视角去表现痴迷或魂牵梦绕的力量和塑造一种稀有的人物气质,但是大半冒险过程表现平淡而人物内心不够深入,情节冗余的同时影像单调,除了稳重的叙事能让人看完外什么也不剩下,格雷在星际探索里进步了很多
很喜欢镜头下亚马逊的风光。很多寻觅带着宿命的色彩,《寻找无双》里的王仙客,《苏州河》里的马达,终于回首,或终于归途,引用zwt所叙“点点篝火,了了夙愿”!当然,故事是一回事,拍成电影是另一回事。前不久看了《活着》,里面的皮影戏和苦日子互相交错,剪接沉稳而有生趣。深入亚马逊寻找新的文明,如此宏大的题材,演成皮影戏一定比这热血,何苦塑造那么多空壳般的角色,浪费绝美的丛林摄影素材呢。换个角度说(hei),加入一些对遗失文明的科普,把这些影像剪成纪录片,或许能掩盖故事间劣质胶水粘合的痕迹,华丽的流水账也不会显得这么乏味。如果本片探讨了一战影响、男女平权,那么我们每一次呼吸都是对生命本质的追问。
男儿志在四方的最好诠释咩?子承父业?荒蛮之地的残酷是人性的放大器,让自私的人原形毕露【同行的出资人矫揉造作,拖后腿,搞破坏(给他们食物抹上石蜡然后食物都坏掉了)导致他们无法前往Z城,回来反咬人一口】,正直的人坦荡荡。全片最大看点可能就是这些了。作为电影,结局没有演绎,我绝对比较失败,电影也不成立。他们到底找到Z城没有,压根没有演。真的成了流水账。我还是喜欢昆丁塔伦蒂诺对老好莱坞的那种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