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2018)
三和人材市場~中国・日給1500円の若者たち~UP:2021-06-18
演员表影评剧照
评分:8.5
导演:NHK
编剧:
主演:远藤宪一
类型:纪录片
片长:110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三和青春残酷物语~深圳零工族实录~ /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 日薪百元的青年们~
上映:2018-05-06(日本)
IMDb:tt8489104
三和人才市场 中国日结1500日元的年轻人们简介
中国深圳郊外的龙华新区,有一处大型职业介绍所“三和人才市场”。
周围小巷内,残破建筑物林立,廉价网吧、旅馆、杂货店等百余家店铺鳞次栉比。众多年轻人或在网吧内瞌睡,或露宿街头。
本片在绚丽奢华的中国硅谷-深圳,倾听从社会底层支撑着制造业大国的人们的心声,关注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挣扎的年轻打工者们的现实。(kamonka)
简评
留守儿童们长大跟随农民工父母的步伐进入城市打工,有些上过职校有了更多技能本应工作/生活得更好,却直接被学校送入工厂压榨剥削,与任劳任怨有钱就好的老一辈不同,他们逐渐无法忍受高强度的工作,成为绝望而又无所谓的大神。//互联网大厂为他们“提供”了工作机会和堕落之路。//他们也曾有过梦想和斗志,可能实现吗?无法实现,是自身的不足还是社会的?//职校的技能学习为什么不能真正助力他们的职业道路发展,有些问题不被解决,培养更多的职校学生真的有意义吗?//只会想为了孩子留在深圳的积分排名最后位的第六类人。//东东成为理发师了吗?//采访跟拍的形式,拍摄对象挺多的,所涉及的社会问题范围广(或许是这样一群人的形成本身就与太多问题有关)不愧是NHK,前期准备的工作量应该很大吧orz//“我不会一直这样” 挣脱吧
“说白了,我们这些人根本就是奴隶。”这是纪录片《三和人才市场》中那个被黑中介骗过几次的采访者的发言。尽管本片的素材显得较为局促,无论是通观这个群体的景观形成,还是细刻这个群体的现实困境,但依然似乎尝试去探讨“三和大神”出现的结构性原因。在这个意义上,《杀马特我爱你》和这部片子构成了某种形式的暗合,在《杀马特我爱你》中更确切地去探讨了杀马特作为亚文化出现的结构性困境,隐隐约约后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杀马特不是后现代的反叛与猎奇,背后是被剥离乡土流落城市而产生的虚无主义。在这条浩浩荡荡的农民工大潮背后,在所谓的人口红利背后,在那些强国叙事背后,是这些血淋淋的事实。曾经和去过深圳打工的朋友聊过当地工人和政府争斗的事情,可惜这些当时都没有深聊。
第一代打工人,在深圳打工18年,在三和人才市场开了一家豆浆店,被问到留在深圳时,也只是毫不犹豫地说只是过客。来这里就是为了赚钱的。一座城市也无法承载一个在这里打拼18年的人。最可能留在深圳也只是为了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然而,他们仍然处于第六类人,最底端的人。第二代打工人,早已受不了工厂长时间的工作,于是来到三和这个地方做日结,干一天玩三天。镜头外问难道你没有梦想,镜头里的人说以前有,现在是真没有了,是绝望,真地习惯了,习惯了。除开大环境下,这样的生活方式和状态不能不说和个人的选择没有一点关系。有人也会开始发现不能这样下去而离开,也有些人就这样过了几年。没有家庭,没有责任,更加容易让他们陷入这样的生活。背后又带出留守儿童、教育之类的问题,就是这部记录片所无法深度展现出来的了...
留守儿童长大了,一部分变成了《我爱你杀马特》里的叛逆少年,一部分变成了深圳三和大神,我说,以为我小时候已经很悲催了,寄人篱下提心吊胆过日子,留守也只留守了那么一段时间,这些悲催大部分是心理上的,物质上也匮乏,但比起深山里的留守儿童,还是要好点的,我还能吃饱 穿好,还能去公园里玩,有时候也算是丰富多彩的,悲惨只来源于我不平衡的心理。小彪说这样的生活,要么一蹶不振,要么经历过后会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现在我正在走向三和大神的步伐,我觉得我的人生一眼看到头,和他处在同一蓝天下多美好,我却还不如小彪,我知道阿肥夏天经历过这个时候,我埋头大睡,一股绝望之后我会好上那么几天,然后等待下一波绝望的到来,醒醒吧,大神!
在《三和人才市场》周围,寄居着不止一两个满怀理想预期的「躺平」青年。出现「躺平」的原因或在于,所学非所用和所从事的「生产」内容既不擅长又不喜欢,而这些没钱没闲却最能吃苦的「廉价」体力劳动者又鲜少有机会借助「公立」教育和「生产」关系转化为脑力劳动者。显然,这个尖锐而突出的人口结构性矛盾早已扩散和蔓延到了《三和人才市场》之外,而被困在这种恶劣「生产」环境当中,却又可以通过「WIFI」上网暂时逃避现实的群体也不限于「三和大神」这一个极端特殊的小圈层。事实上,作为《沧海渔生》这个现实世界的冰山一角,被「打工人/消费者」包围的《三和人才市场》与涉及价值和意义迁移的「元宇宙」平台有本质上不同,他们投入到虚拟世界的时间和金钱不仅未产生「实质性」回报,反而让这个需要吃「青春」饭的「留守儿童」群体沉迷于其中。
在《男性妥协》里没看到的两代农民工的划界在这里看见了。出生于90年代的第二代农民工提醒我们,在无法摆脱的贫穷、父母陪伴以及教育机会的缺失下,第一代留守儿童长大了,他们同样走出农村,走进城市厂房,成为繁华都市的他者。透过镜头,我们看见已经成为三和大神的人的迷茫和绝望;看见还没有彻底陷入泥潭的人们的挣扎。他们都怀揣梦想和奔头努力过,但完全看不到希望的未来如何支撑他们当下漫长的打工生活?这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当一代人都陷入了这样的困境,是否就该对整个机制进行反思呢?这座城市多少繁荣都是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打工者支撑起来的。但是,仍旧注意到了属于男性打工者的一些优势,有家庭作为后援的人,依然可以吸妈妈和姐姐的血。那么那些背井离乡的女人们呢?以及纪录片本身拍的很好,没有居高临下感,有很多关怀。
三和人才市场周围干一天玩三天的年轻人,据说多答几万人,他们被戏称为三和大神。……-李磊:睡过大街,还有别人给过钱。-宋春江:三和这边好多基佬,真的,有时晚上问你,基佬问你,他说,给你一百块钱让我搞一下,我说,滚蛋…我他妈就是饿死也不让你搞一下…(在日本、欧美等应该不少直男是为了钱财而去拍GV…)…宋春江:前几年不是有个顺口溜吗?说,远看广东像天堂,进了广东像牢房,都说广东男人帅,个个平头像锅盖……(.23→.15:昨日反复寻觅,终究还是没找到110分钟版,于是还是看了99分钟版。)
踏入三和人才市场就是一条不归路,这些所谓的“三和大神”都从骨子里受到了结构性的影响,从他们身上和话语中得到的是深深的无力感,来自家庭、社会、工作的压力让这群人不得不走上这条普通人无法理解的道路,他们不是劳动能力,又不是对生活没有憧憬,而是在巨大的贫富差距下选择了这种得过且过的生活,导演对这群人投去的是深深的同情,从几位个体的角度出发去记录他们的背景和未来的打算,对生活质量最后的那一点冲劲被现实的困境磨平了棱角,对身份的认知也渐渐失去了意义,这里被包装成一个物欲横流、繁荣先进的乐土,而怀揣着抱负的年轻人在这里却永远受到排挤,深圳在实现高速发展的背后又是多少年轻人梦想破灭的无依之地。
一声叹息……作为留守儿童长大的他们没有学历也没有技术,只身来到深圳打工,以为可以过上体面的生活。但是80后的他们既失去了吃苦耐劳的【中国优秀品质】,又眼高手低,最后只能将青春磨损在日复一日的闲散中,失去了未来和希望。但是中国的快速发展让大家沉迷在【我的伟大祖国繁荣富强】的氛围内,我们几乎是选择性的遗忘了这个庞大的群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他们自己不求上进、不愿吃苦脚踏实地工作,又抽烟喝酒赌博占全,生活的窘迫不难想象。但是反观《美国工厂》中,那些好吃懒做的工人们,靠着社会福利也能过上体面的生活。这也是中美两个目前的巨大差距吧--底层人民的生活质量。90后乃至00后加入人才市场,而中国的产业升级道路上,正在慢慢把这些低端工作转移到越南等国家,普通人都只能更加内卷的争抢中产阶级的工作机会……
三和大神们并非从一开始就全无斗志,只是在不断的重复劳动中看不到希望,经历过劳务中介的欺诈、血汗工厂的剥削,于是用日结工作排除一切不确定性,用电子游戏逃避真实世界。影片展现的是2018年的深圳,距今不过四年而已,但对底层人群的纪实镜头把我重新拉回到真实世界,让我不禁想起了父亲的打工历程。父亲初中肄业后,应征入伍未果,和他的众多同学伙伴一起走上了打工的道路,在时代的浪潮下经营取巧,靠着乐观的心态和节俭的生活习惯撑起了一个家庭,进化成了高级打工人(月结工资但五险一金等保障全无)。我深感他的不易,也理解了他行事风格极强的目的性、利己性以及对攀附关系的信赖,这是他在当时所处环境下讨生活总结的经验。上个月他辞工回家,暂时结束了三十年有余的打工生涯,开始早睡早起锻炼养生,坚持每天晨跑,让我很是赞叹。
原来我就是三和大神,精神高度契合。其实片子只是采访了不到5个人,跟踪拍摄的东东,人才中介,面馆的3个大神,和其他的两个人,而且片段有些许重复,但是管中窥豹看到了三和世界。龙华原来有这样一个地方啊。不是找不到工作,是找不到不吃苦的工作,不管是大厂还是电子厂,不管是初中毕业还是北大清华,其实真的都一样啊?大神不愧是大神,超脱一身。想到依依说他们盖房子请人,干一天都找不到人,一个星期能请3天假,原来中国也这样。只管今日不想明天,每天和一群人胡侃逍遥自在,靠!原来这就是我梦想中的生活,毫无斗志的消磨一世啊,只是无法接受脏被子和怪味所以就只能忍受颈椎病和肩周炎。再一次意识到生活的多样性,什么人都有,当没有了欲望就变得每天都一样。
三和人才市场的剧情正在当下的中国各地发生着,并且永远不会消亡。这并不是哪一个贪官或是富商的错,而是市场的产物,如今的中国贫富分化日益严重,阶级矛盾也是越来越突出,仅凭封禁此片可不能解决问题,但用来维稳却效果甚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治本之策,纪录片中的大神们懒惰并不是没有原因,他们只是不愿做资本家的工具人罢了,这是一种无声的反抗。人们总是对别人期望过高,一味的指责,却忘了别人并不具备你那优越的条件。大神们都曾是对未来充满憧憬的人啊,但却被现实给了一记重拳,有的人也许会继续站起来走,有的人就再也站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