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石(2020)
AmmoniteUP:2021-08-05
菊石简介
故事发生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玛丽(凯特·温丝莱特 Kate Winslet 饰)是一名古生物学家,然而,这个行当显然无法让她过上优渥的生活,所以玛丽至今仍然在贫困线上挣扎,为了给病重的母亲治病,玛丽靠着在沙滩上捡化石卖给游客来维生。
某日,一个名叫罗德里克(詹姆斯·麦卡德尔 James McArdle 饰)的男人找到了玛丽,开出了很高的薪酬,希望玛丽能够去照料他病重的妻子夏洛特(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玛丽答应了。可是,就在玛丽刚刚见到夏洛特没多久,两人之间差异巨大的思想就碰撞出了火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都在彼此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世界。
第73届戛纳电影节首次入围戛纳导演作品(提名) 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电影奖 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第23届英国独立电影奖最佳服装设计(提名)
获得奖项
- 第41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技术成就奖 - 第74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服装 - 第23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最佳服装设计 / 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 - 第25届金卫星奖
提名:电影部门-剧情片最佳女主角
- 弗朗西斯·李 Francis Lee导演
- 凯特·温斯莱特 Kate Winslet饰 Mary Anning
- 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饰 Charlotte Murchison
- 费奥纳·肖 Fiona Shaw饰 Elizabeth Philpot
- 杰玛·琼斯 Gemma Jones饰 Molly Anning
- 詹姆斯·麦卡德尔 James McArdle饰 Roderick Murchison
简评
很喜欢,格局开阔、非常有信念感的片子,我仿佛看到了另一个历史时空!文学感很强,有的电影文学感是靠(剧本)对话堆,这个完全是各种元素架构起来的——作者技术上追求“一种极致的真实”,尤其是视听,摄影和音效很突出,加上化石这个意象,纯纯的浪漫自然主义。中间两个人捡石头有个极快的变奏,很有趣。爱情线压根儿不是重点,可以看做两个人(或者是这里面所有的角色)都误解了爱的定义。两位演员都贡献出了属于大银幕的卓越演技,和影片追求的自然真实完美融合。温斯莱特张力爆棚,从头到脚都很美。罗南也不落下风,能对上,就是她这个床戏好像是有点真实过分了…
好吧,如果说要和谁比较,那无疑从时代背景,题材,故事各个方面,都和《燃烧女子的肖像》高度相似,但如果当作爱情片来讲,《菊石》确实明显落后一个身位,前者可以当同性乃至爱情电影的教科书来讲了。不过《菊石》也没有评论里大家说的那么不好,只是在安宁作为女古生物学家和作为女同性恋者两个层面的故事上来回摇摆,失去了重心。而《烧女》虽然也描绘了女画家,但更多笔墨用在了两个人之间感情的铺垫,积累和爆发上,让人难忘。观后感: 年轻人就要好好谈恋爱,像夏洛特那样勇敢,而安宁还有她的工作,生活,阶级等等太多事要顾及,错的时间遇到对的人。
我犹豫了很久要打几分,单从剧情而言,我实在是没被吸引到。可能我过于理性地去考虑故事的走向,人物的社会地位,人物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这些所有的过分考虑让我肤浅地认为这是一个两个女人间暂时性地依靠彼此满足以性为主打的爱情。两者皆孤独,一个是无法逃脱男权社会下女性受压迫导致的孤独,而另一个则是不善言辞,未曾被人热情滋养过的孤独。但是,如果从感情出发加上电影本身的拍摄,我觉得完美。温姨一如既往地用她凝重的神情,用最真实的体态描绘出她眼里的慌张,不屑,隐忍以及动情。而罗南,就光这张脸清冽的眼神还不够嘛!尤其是两人动情地xxx的时候,太绝了!爱真的可以这么这么美(虽然我觉得她俩爱的开启有些牵强)。所以,私心冲着罗南和温姨,还是给四星,值得!
能认识Mary Anning很好,是重要的科学家。我不能确定她本人的性取向和感情经历是否如影片描述,能查到的资料里,都没提到。既然是实名人物,就该认同导演调查过八九不离十的。这样说来,Kate Winslet的演技真是名副其实的好。把生活拮据、压抑,感情受到创伤,做着艰苦工作的人,演得到位。Saoirse Ronan演的夏洛特,是玛丽的阳光,带给她笑容。两位影后级的表演,看得过瘾。最后结尾处,她们隔着化石相望,很有深意。众所周知,Mary Anning在发现鱼龙化石后,还有重大发现。不知道,那时夏洛特是否还在玛丽身边……
是期待了很久的电影,但豆瓣和IMDb的评分都不高所以一直没有看,契机是看了Francislee的主角的采访,想要了解Mary这位古生物学家和在当时的父权社会下的生存不易,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影片无疑有点令人失望。可是看完依旧惊喜满满,平静的叙事甚至寡淡的对话,全程自然光的拍摄湿冷的海岸边、屋内昏暗有限的灯光,Mary的性格形象十分立体,在大段平静中迎来的一波波感情戏,静中有动恰到好处。导演是完全按照剧本的顺序拍摄,不知是否有这点影响,以上所有让人观感沉浸感极强。(8/10).太期待罗南以后的表现了,终会拿到影后
真实、粗粝、自然,,不是只有香软的仙女才能成为女性故事的主角,高呼对情爱刻画失望而打低分恰能体现自己的偏见。也不必非要和烧女做比较,烧女的女性凝视和模糊阶级这两个特征是相辅相成的,凝视是平等流动的,女仆自然也可以被主人照顾。而菊石从始至终无不体现阶级差异,除了船戏以外每一场都能看出两个人的身份对比,为最后的冲突做铺垫,贵妇随口说出的“她不过是个女仆”更衬托出烧女的乌托邦环境。共同点是除了场景都是在海边外,都在伴随着女性爱情故事讲述女性功绩被男性抹杀的历史,女主在大英博物馆满墙的男性画像前占据画框的一幕尤其令人动容。
女同版《上帝之国》。其实照样翻拍不是大问题,但没有新意就真的是大问题了,老人得病梗、结局团圆梗都是雷同。而且影像表达甚至不如前者,前者在雾蒙蒙的高山羊场中很好地捕捉到了人物的状态,即情感的萌生和变化,而这部在海滩边将动作呈现得过于臃肿,情绪被压缩,两位女主之间毫无情感火花,当然演员空洞的眼神和僵硬的表情也有锅。剧本上,这个套路并不能称为“女同片套路”,而是所有同性片、甚至爱情片的套路,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八股文完美收工。凯特去到罗南的别墅,发现对方给她安排好了一切,她说要的是不被安排的生活,这大概是全片唯一的女权时刻,可这样的时刻仅仅是机器人念着指令。两位女演员的床戏,贡献了二人很大尺度的表演,大概是唯一看点 ★☆
很唯美、很缠绵、很质感。正是小岛、海浪、冬季的组合,让孤独的两人有机会通过体温互相取暖。同性之间的爱情没有利益可言,而是单纯的惺惺相惜。易碎,更要小心呵护。比起Kate Winslet的眼神流露,Saoirse Ronan的演技稍逊一筹,眼中无神。因为不了解,所以我还特意上网查了“菊石”是什么,了解到它是一种类似于鹦鹉螺形状的海洋动物化石。我慢慢闭上眼,一瞬间感觉好像她们两人的身体侧弯弓在床上的样子。结尾处换标签让我想到了《断背山》里换衬衫的场景:因为我爱你,所以你就是我的唯一,我要保护你,第一眼就要见到你。
好久没有看过姬片题材了,故事背景定格为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角色穿着和情节倒也还算引人入胜。师承父志的古生物学家女主曾挖出过珍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化石作品,她的生活就是,每天去海边寻找奇珍异石回家清理然后转卖。某天一位绅士前来花钱学艺,玩乐成分自然较多,主要是让和棋有名无实的抑郁症妻子来此疗养。于是拜托给女主照顾,本来就曾被别人掰弯的女主悉心照料对方途中渐生情愫。对方回了伦敦,母亲去世后女主受邀前往,本想为其安排住所俩人同住结果遭到女主反对,因为她不想“被安排”。片末女主去看自己在博物馆的作品对方再次出现。。。
看完烧女后再看这部作品确实有些失望。剧本是硬伤,一些生硬的剧情推动,以及情感的描写刻画都不是很到位。镜头其实挺有美感的但是在光影上和烧女又没法比。剧情上,采石女是个独立的女性形象,靠自己生活,不需要男人也不需要生孩子,像是女权主义的一次反抗,而贵族女拥有着男人给他的一切,是个心甘情愿在男权制度下生活的女人,从这个角度讲,她们两个是十分矛盾的两个群体,所以导致了最后的分离。所以在主旨方面作者可能在刻画时代中女性的形象,以两个女人象征整个群体,她们即相互爱慕又有隔阂,当然,这是过度解读,因为从这个方面讲的话,前面很多情节是联系不上的。所以这部作品的内涵与表达都不是特别有深度,所以我只能打三星。
几个朋友都反应说,按着我的配方做的红烧肉,明显没我做的好吃。是的,我也做不到我吃到过的几个顶级红烧肉,就算如果我知道了他们的配方。电影也是如此,同样的剧本、同样的演员,导演不同,呈现的结果注定天差地别。我想,或许《菊石》的剧本在文字时一定有它动人的地方,但是总体感受觉得只是“完成”。很多时候,文字转换成影像的时候,很多地方一定不能按文字照搬拍摄,特别是情感处理部分,文字的意境和画面传递有质的差别。就算找的演员再好,所有信息传递是需要导演的整体掌控,需要导演对情感传递的理解、凌驾于“发生时”外远观和内感受的兼顾,当然,如果演员找得好,或者演员能感悟极高提供好的拍摄可能,那是最好不过了……凯特温赖特和西尔莎罗南都是国际上很不错的演员,特别是西尔莎,呈现得干净、通透
比较失望。作为一部主打同性之间的爱情电影,居然看不出两位女主之间任何的爱情火花,这是非常失败的。肥温和罗南大多时候都像是在各自为战,形在神不在,导致二人在滚床单之前让观众有种错愕感。二人给我的感觉更多是那个时代性压抑下对于性欲的原始解放而并非二人在朝夕相处间产生的情愫。两人之间的感情甚至不如肥温去见“哈利姨妈”那段短小的戏来得有看点。这不仅是导演的失误,也是选角的失误。与《卡罗尔》或是《烧女图》来比,已被远远甩开好几个档次。影片的过程非常的平,没有任何大的戏剧冲突。尽管结尾那场戏是全片之精华,但已被“平"浸透了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最后想通过这场隔窗而望来提升影片质量已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