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不在家(2013)
《爸妈不在家》(英语:Ilo Ilo)是一部2013年新加坡华语剧情片。本片由陈哲艺执导。
评分:7.9
导演:陈哲艺
编剧:陈哲艺
主演:杨雁雁 / 陈天文 / 安吉莉·芭雅妮 / 许家乐 / Peter Wee / Jo Kukathas / Naomi Toh / Stephanie Kiong / Jia Min Chantel Teo / Zhi Fang Xu / Sea Moi Lee / James Ng / Sook Fen Wong / Siow Phing Tan / Aizuddiin Nasser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99分钟地区:新加坡
语言:汉语普通话 / 他加禄语 / 英语 / 闽南语
影片别名:Ilo Ilo
上映:2013-05-19(戛纳电影节)
IMDb:tt2901736
剧情纲要
家乐(许家乐饰)是个聪明却喜欢捣蛋的小孩,也是学校的头痛人物,有身孕的母亲(杨雁雁饰)在公司与家庭之间分身乏术的情况下,还会接到从学校打来抱怨家乐的电话。母亲雇用菲律宾籍女佣泰莉(安洁莉芭雅妮饰)来帮忙家务和照顾家乐,泰莉却时常被家乐欺负。父亲(陈天文饰)和母亲因为烦恼著各自的事情而无暇关注家乐,反而让家乐和泰莉两人的相遇从生疏、摩擦到逐渐培养出深厚的感情。泰莉的细心照料与父母的拉扯产生对比,让小小年纪的家乐在泰莉身上找到宛如亲人的温暖,却没发现日趋严重的家庭问题,正悄悄地笼罩在这个家中。
制作
据导演陈哲艺表示,影片的背景是1997年到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危机导致亚洲经济很萧条,很多公司倒闭,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很多人被裁员。他父亲之前有一份不错的工作,被裁员之后他家就不得不搬家、换车。
影片的灵感来自陈哲艺个人小时候的成长回忆。2010年他在英国国家影视学院完成导演硕士的时候,已经拍了很多短片,认为该拍一部长片了,“于是很多小时候的记忆、人、事、物涌进脑海里,就想起从4岁到12岁时照顾他的菲律宾保姆。全家去机场送她走的情况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我哭得很惨,也是我第一次感受到离别的痛楚。就觉得这个情感里面有个故事,应该把它拍成电影。”
奖项
主办单位 | 奖项 | 受奖者 | 阶段/结果 |
---|---|---|---|
第66届坎城影展 | 金摄影机奖 | 《爸妈不在家》 | 获奖 |
第57届伦敦国际影展 | 电影人才奖 | 陈哲艺 | 获奖 |
第11届俄罗斯海参崴国际电影节 | 最佳女主角 | 杨雁雁 | 获奖 |
最佳影片 | 《爸妈不在家》 | 获奖 | |
亚洲电影促进联盟特别作品 | 《爸妈不在家》 | 获奖 | |
第9届欧亚电影节 | 最佳男主角 | 许家乐 | 获奖 |
第10届米什科尔茨国际电影节 | 评审团大奖 | 《爸妈不在家》 | 获奖 |
宗教人道奖 | 《爸妈不在家》 | 获奖 | |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 | 《爸妈不在家》 | 获奖 | |
第15届孟买电影节「导演首作」单元 | 最佳导演 | 陈哲艺 | 获奖 |
最佳女主角 | 杨雁雁 | 获奖 | |
2013年香港亚洲电影节 | 亚洲新导演奖 | 陈哲艺 | 获奖 |
第50届金马奖 | 最佳剧情片 | 《爸妈不在家》 | 获奖 |
最佳新导演 | 陈哲艺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陈天文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杨雁雁 | 获奖 | |
最佳新演员 | 许家乐 | 提名 | |
最佳原著剧本 | 陈哲艺 | 获奖 | |
第56届亚太影展 | 最佳剧情片 | 《爸妈不在家》 | 提名 |
最佳女主角 | Angeli Bayani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杨雁雁 | 获奖 | |
最佳编剧 | 陈哲艺 | 提名 | |
第7届亚太电影奖(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 | 最佳导演成就奖 | 陈哲艺 | 获奖 |
第10届杜拜国际电影节 | 最佳电影 | 《爸妈不在家》 | 获奖 |
最佳女演员 | 杨雁雁 | 获奖 | |
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 | 最佳导演 | 陈哲艺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杨雁雁 | 获奖 | |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 最佳导演 | 《爸妈不在家》 | 提名 |
第1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 最佳电影 | 《爸妈不在家》 | 提名 |
最佳导演 | 陈哲艺 | 提名 | |
最佳编剧 | 陈哲艺 | 获奖 | |
最佳女配角 | 杨雁雁 | 获奖 | |
最佳新导演 | 陈哲艺 | 提名 | |
最佳新演员 | 许家乐 | 提名 |
轶闻
- 本片英文片名「Ilo Ilo」指的是菲律宾的伊洛伊洛市,即片中保姆的老家。
本片入围第57届伦敦影展、第56届亚太影展,并获得第66届坎城影展金摄影机奖和第50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是新加坡首部获坎城奖项的电影,也代表新加坡参加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竞逐。
获得奖项
- 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提名:最佳导演 - 第6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金摄影机奖 - 第4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天坛奖入围影片 / 最佳影片 - 第14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 最佳编剧
提名:最佳电影 / 最佳导演 / 最佳新导演 / 最佳新演员 - 第5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剧情片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新导演 / 最佳原著剧本
提名:最佳男配角 / 最佳新演员 - 第6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金摄影机奖 - 第57届伦敦电影节
获奖:最佳导演处女作 - 第7届亚太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导演
- 陈哲艺 Anthony Chen导演
- 杨雁雁 Yann Yann Yeo饰 惠玲(母亲)
- 陈天文 Tianwen Chen饰 阿德(父亲)
- 安吉莉·芭雅妮 Angeli Bayani饰 泰莉
- 许家乐 Jia Ler Koh饰 家乐
- 姚勇胜 Yong Sheng Yeow饰 Grandchild
简评
最真实也最戳我的刻画在于,苦恼而孤单的爸爸儿子女佣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并不沉重也未必深刻,但又着实幽微的自然连结,却剩下怀着二胎的母亲在强势而敏感、操持而忍耐地,成了隔膜于局外的人,但她又何尝不渴望儿子的亲近与丈夫的信任……mark 新加坡民主愿景;97亚洲金融风暴;华语广播、音乐,“一场游戏一场梦”。“金钱”到底如何介入和影响了人际关系?父母是为钱忙碌而不爱家乐吗?泰莉是为了钱才对家乐好吗?年纪这么小的家乐为何一天天地收集和研究者乐透开奖号码?经济因素使人聚合又分离,在其中细腻展开的情感有多脆弱,又有多坚韧呢……
陈哲艺「惊人首作」,银幕重看,依然看得我心潮澎湃,太细腻的视听语言表达了,曾经忽略掉了诸多细节,大银幕果然提供了很好的「聚焦」机会,流淌的叙事节奏,从《爸妈不在家》延续到了《热带雨》。影片以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为大背景,来呈现了新加坡社会中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的变故,故事主线则是孩童与菲佣的情感关系,及「爸妈」在生活中所尝试的自救。陈sir映前说,他做剧本耗时最长,因为他始终在寻找人物和人物关系,包括他们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甚至阶级属性。这种扎实得做剧本方法论,虽然耗时,但影片文本上建构出来的故事和人物走向,都扎根到了生活土壤里,这大概也是陈sir在生活向上的现实主义电影创作中致胜的一项法宝吧!他始终想通过电影所搭建起来的对现实世界的影射,来完成自己的创作表达输出——传递真挚的人物情感。
1、陈哲艺的第一部剧情长片。2、影片的时代背景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失业、物价上涨等社会问题就像雾霾一般笼罩在新加坡的各个阶层,而家庭情感和关系则不可避免了受到了深刻的影响。3、片名的深层意义在于:家乐的爸妈其实一直都“在家”,而“不在家”的真正内涵则是指向了因为疲于奔命和精神压力而导致家母对家乐亲情的空白和空缺。而女佣泰莉则在日常的相处中,逐渐填补了这种空白和空缺。通过一个一个微小但是又真实动人的细节,为家乐提供了一种代偿和慰藉,更是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情感羁绊。4、影片风格沉稳内敛、叙事不动声色,即使在整体社会都是极其压抑的氛围和背景下,影片也从未着重贩卖苦痛的呈现和宣泄。或许是因为,生活本来就是诗意、沉重、美好、质朴、压抑、温情、动人的。5、通过一个女佣,辐射出许多社会现实问题
对于我来说,电影中的生活真的是无比的真实,真实的仿佛就是周围人的日常,不过因为有了金融危机的背景,而稍显特殊一些。每个人物的设计都不是平面的,让人又爱又恨的,看到最后,不由得感叹就是普通的人类罢了,而且都是善良的人们。一开始阿乐这个小朋友真的好讨厌啊,就是一个纯粹的调皮蛋,但之后发现他不过是缺乏与父母的沟通,需要朋友和陪伴,对菲佣的感情,真的是又幼稚又很简单!妈妈的角色,之前在《热带雨》里多喜欢,在这部电影里就有多“讨厌”,因为她渐渐发现菲佣受到大家喜欢,她有些嫉妒,不过她也是善良的人,爸爸和妈妈遭受了太大的生活压力,不过是普通人而已……
片中构造的社会背景让人很难不与《一一》联系起来:不景气的大环境,冷漠的中产,疲于工作、忽视孩子情感的父母,咄咄逼人的老师,不被理解的小孩……不同的是,杨用更宏大的视角,冷静剖析了包括小男孩在内每个家庭成员的状态,最后还要批判社会,而该片更聚焦于小男孩的情感世界,萌动的性意识。《一一》始于婚礼而结束于葬礼,但中间又穿插着婴儿诞生,体现一种生命的轮回。而《爸妈》以新生作为结尾,虽然女佣离开了,但小妹妹诞生了,留下了一个“希望的尾巴”。看完《一一》后,心心念念想找到类似的片子来看,终于如愿。况且《爸妈》这样一部完成度高的电影竟只是处女作,更显可贵。明亮的色彩也为片子增色不少。此外,小男孩情窦初开的心理活动,导演拍得含蓄又暧昧,非常“东亚”。也许,爱本来就是复杂的,不同的爱之间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
喜欢电影的剪辑,随手挑一个说,家乐在学校示众的台上忍受鞭挞的惩戒,女佣在台下边角焦忧地张望着,下一个镜头是两人在浴室,女佣给家乐脱衣服洗澡,她蹲着轻拍了下家乐说“不疼”的屁股蛋儿,调侃他嘴硬。这里的情绪流淌地舒服、自在,有嚼头。导演没有在叙事推进到情绪高地时让两人彼此目光交接,堆积一场急剧升温的情感戏,反而在下一个镜头徐徐地把这股力散开来,好像一杯酒入喉渐暖至五脏六腑,外人是不容易瞧出来这种舒坦的,此间真意只有当事人才能明了。拍类似母子情一般的主仆情,这样的手笔是不输《桃姐》的。
陈哲艺的处女作,其实父母一直都在家,故事讲述了一个家庭及一个菲佣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各方面发生的变化(撕裂的感觉),但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表达得很真切,格局不大,用力不大,但是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等各个方面(基本以一个小孩的视角)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当风暴来临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躲避开呢?扔掉电游玩具买回毛茸茸的小鸡,隔壁菲佣说“There’s no room for God.”和“希望在于自己”是亮点。也终于领教了维持新加坡“纪律”的鞭刑是怎么样的。六年前的这里,杨雁雁和许家乐还是演母子的关系,六年后,他们的表演更加精彩~(蓝光25G)
三星半。在北影节上看这个片子,不知道为什么声音好大声啊,感觉每一句话都在爆,捂着耳朵看完整个电影。爸妈不在家,这个爸妈和那个爸妈都在远离自己的家。电影的叙事是润物细无声般淡淡的远香,一个平淡的故事却展现太多,一个家庭的内部腐化,父亲隐瞒失业,家乐隐瞒乐透,母亲易怒的嫉妒和之后的信奉“成功学”,还有特蕾莎为了生计偷偷赚外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但每个人都在隐藏以保持家庭的完整。最后女佣和孩子的情感变成一种超过但是又合理的奇怪情感,但当她离开,孩子又不会清楚的讲述自己的情感,剪头发是他的挽留,很细腻的电影,但是对我来说稍稍有点无聊,没有一一那种强有力的冲击感,处女作还是很好的
叙事工整规矩,拍摄手法娴熟,视角以小见大,在现在这个巨变的环境下来看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故事,更显得故事讲述的尤其有预见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厦将倾时无一幸免。稳定的家庭成员关系结构和情感联系,孩童内心对于多样亲密关系依恋的认知萌发与探索,多种族移民国家语境里人与人关系的包容,“你家里的问题已经够多了”,好的亲密关系足够支撑着内心精神世界不至于在危机里崩盘,残垣断瓦里保留着温暖和希望。好奇导演会以怎样的故事和形式去拍热带三部曲的终章,杨雁雁和许家乐在各自人生的新阶段又该怎样被塑造和表现。
新加坡或者马来西亚电影展现的多元文化往往给我一种疏离感,触及家庭命题的时候却能显得如此亲切,家庭中的四个人我仿佛下一秒就能说出在身边的原型。经济岌岌可危的背景之下,普通人各有各的困难,不是做错什么,只是不幸。令我惊讶的是片中谈及了母亲的嫉妒心占有欲,我浅薄的阅片量里这是第一部涉及此方面的电影,陈哲艺不仅拍出来了,还拍得如此动人。我同意有缺点,衔接不够流畅、脉络太过复杂是一方面,但别出心裁的电影语言也是一方面,例如auntie目睹旁人的坠落时的蒙太奇,错愕、眩晕、光影、耳鸣…其实很后悔先把热带雨看了,相似的面庞上演着错位的情节,总是有点恍惚...
在结局之前,我一直在脑补人物的内心独白,脑补每个角色的想法,脑补他们敞开心扉聊一聊。习惯了美国电影的叙事手法和国内影视的意义展现等等,很容易不自觉就会以为这里是伏笔,这里是爆发矛盾的点,这里要上价值观,实质上都没有。直到影片结束,有一种结束了?的不可思议,又觉得合情合理,这就是生活的一面,没那么狗血,也没那么完美,就是平平淡淡,有惊无险。突然觉得有点像契诃夫,不过还是和契诃夫不同的,契诃夫展现的生活是即使生活荒诞也吧唧吧唧半天生活的意义来反讽。华人更习惯什么都不说,但又好像什么都说了。请你来体会吧。四个主演的演技都很好。
头痛欲裂的夜晚,硬撑着和爸妈一起看完。爸妈看得很认真,和新加坡1997的文化咱们也能共情。我妈说里面母亲角色的每一个动作细节都特别贴孕妇。这四个都太能演了,导演也导得真好,怎么能导得那么自然啊!!拍摄和画面的思考好像有点似一次别离的风格,主打手持/特/美术真实到毫米。很多人说男孩和保姆是有性暗示…我觉得更像童年时期不讲分寸的一种对“母亲”这个概念纯粹的坦诚和依恋。来自保姆的这种特殊的爱,又和金钱与雇佣关系强烈连接,其中的冲突被陈哲艺巧妙地抓住,看得很有共情。如果有机会可以好好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