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鸟(2018)
벌새UP:2021-12-28
《蜂鸟》(韩语:벌새,英语:House of Hummingbird)是一部由金宝拉编剧并执导的韩国独立电影,最早于2018年10月6号在釜山国际电影节首映,2019年8月29号后在韩国影院公映。 电影讲述1994年中学二年级学生恩熙的青春故事,故事里面包含和父母,姐姐,哥哥在一起的家庭生活,和男友的青涩爱情,和朋友的友情,以及在课后补习班相遇到的人生知己。
故事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动荡的韩国1994年首尔,这一年里韩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 1994年世界杯
- 金日成去世
- 圣水大桥坍塌
孤独的14岁女孩恩熙过着像蜂鸟一样的人生,试图寻找生活的滋味。恩熙和父母,哥哥和姐姐一家一共5口人生活在首尔,恩熙的父母开着一家年糕店忙于赚钱养家而无法照顾到恩熙,父母把希望寄托在唯一的儿子身上,哥哥则时常欺负这个年龄最小的妹妹,而姐姐更是对其不问不顾。 于是她只能和朋友沉浸在夜店和KTV,甚至在小商店偷东西被抓时遭到朋友背叛。此时补习班换来一位新的临时代课老师,这位老师成为了恩熙最知心的朋友。
演员表
- 朴持厚 饰演 恩熙
- 金玺碧(김새벽) 饰演 영지
- 郑仁基 饰演 恩熙父亲
- 李胜妍 饰演 恩熙母亲
- 孙相渊 饰演 恩熙哥哥
制作
该片从2017年9月11日至2017年10月22日,历时42天32次拍摄。片中恩熙居住的房子在大峙洞银马公寓(대치동 은마아파트),经过一个月的的布景复原了1994年的场景。
韩国原文片名“벌새”是“蜂鸟”的意思,在对导演的专访中,导演解释片名的由来。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但是,他们飞很远的距离去找寻自己的巢。他们非常有活力,每秒钟翅膀能震动80次。就像电影里主人公恩熙一样。她是个小女孩,试图寻找生活中的爱,她也遇到了很多人。我觉得,她的旅程也像蜂鸟一样。
票房
截止2019年11月16号,收获137547人次观影。
奖项
年份 | 颁奖礼 | 奖项 | 授予对象 | 获奖状况 | |
---|---|---|---|---|---|
2018 | 第2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 | 新浪潮奖 | 金宝拉 | 提名 | |
KNN观众选择奖 | 蜂鸟 | 获奖 | |||
2019 | 2019年北京国际电影节 | Special Mention | 金宝拉 | 获奖 | |
Best New Film | 金宝拉 | 提名 | |||
第69届柏林影展 | 泰迪熊奖 最佳电影 | 金宝拉 | 提名 | ||
新生代青年单元 最佳影片 | 蜂鸟 | 提名 | |||
新生代青年单元 评审团大奖 | 蜂鸟 | 获奖 | |||
第40届青龙电影奖 | 最佳影片 | 金宝拉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金玺碧 | 提名 | |||
最佳新人导演 | 金宝拉 | 提名 | |||
最佳新人女演员 | 朴智厚 | 提名 | |||
最佳剧本 | 蜂鸟 | 获奖 | |||
第21届台北电影节 | 国际新导演竞赛 评审团特别奖 | 金宝拉 | 获奖 | ||
国际新导演竞赛 最佳影片 | 金宝拉 | 提名 | |||
Athen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国际单元 最佳剧本 | 金宝拉 | 获奖 | ||
最佳影片 | 金宝拉 | 提名 | |||
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 | 最佳女演员奖 | 朴智厚 | 提名 | ||
翠贝卡电影节 | Best International Narrative Feature | 蜂鸟 | 获奖 | ||
最佳女演员 | 朴智厚 | 获奖 | |||
Best Cinematography | Kang Gook-hyun | 获奖 | |||
第39届韩国电影评论家协会奖 | 最佳新人导演 | 金宝拉 | 获奖 | ||
最佳新人女演员 | 朴智厚 | 获奖 | |||
女配角奖 | 金玺碧 | 获奖 | |||
국제비평가연맹 한국본부상 | 金宝拉 | 获奖 | |||
10대영화상 | 金宝拉 | 获奖 | |||
第6届韩国电影制作人协会奖 | 最佳作品 | 蜂鸟 | 获奖 |
简评
《蜂鸟》与卡佛的诗《蜂鸟》之间产生了奇妙的核磁共振效应:假如我说“夏天”/写下“蜂鸟”/这个词/装在信封里/带下山去/投进邮筒/你一打开我的信/就会回想起那些日子/还有我是多么/多么的爱你。连你自己都觉得不配被爱的那些坏时光,时机一到总会有人突然闯入你生命,将冥冥指引你生命的方向。她一旦离去便不会再回来,如彗星划过天空一闪而过,即使明亮的微光只是一瞬,余光都足以照亮你的整个人生,把你从纷纷扰扰的喧嚣嘈杂中剥离。过了很久,她的声音仍然萦绕在你头脑中久久不散,她的信读过以后就躺在你心底了,你和她将永远保持着悬而未决的情谊。那信让你犹如新生植物抽丝剥茧重生一次,胸腔鼓噪着呐喊出“翠绿的静音”,那「总有一天我也会发光吗」的绿色愿景渐渐萌出了芽,有了一丝绿色攀爬其上,就这样静谧生长,总会迎来一片苍翠。
+知道会好,没想会这么好。首先,这是一部满分的处女座,未来的韩国影坛必有金宝拉的位置。再者,叙事与镜头都做到了适当的克制,稳稳当当的节奏很容易让人想到《杀人回忆》。要到结尾的时候我有些紧张,这种剧本的爆发点一般都在结尾,不出我所料,金宝拉在正确的时间用了相对平淡的处理方式:自然化的纯色,既符合全片基调也创造出了一个出色的记忆点。演员也选得相当好,女主臭屁的表情很像郑有美,老师这个角色也很有魅力。不管怎样,全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对韩国丑恶男性社会的精妙处理与对人文精神渐渐丧失的担忧,以后写长评的时候再细说。很可惜,我一向吃不太透这种平稳的风格,+吧
挺喜欢韩国这一卦类型的电影,没有讲述什么剧情看完后却感触颇多,因为是女导演的缘故吧,细节max,特别是聚焦男性与女性的问题,不靠点明而是通过一句话甚至一个场景体现出父权的主导地位。少女的生活既不喜,也不悲,有一地的鸡毛和烦恼也有生活中的小确幸,“被哥哥打父母不关心、被选举为小混混.....”、“爸爸知道银姬因为腮腺瘤要做手术而在医院哭泣、妈妈为银姬做土豆饼....”妈妈慈爱的眼神和银姬额头上因吃饭被汗水打湿的头发正如开头银姬在公寓走错门不停的拍打而没有人开门一样,所有的公寓门都一样,所有的家庭很多也像银姬的家庭一样,烦恼带着小确幸。
金宝拉令人惊讶的处女作,波澜不惊之下情绪处理高级有层次感,蓄势待发。少女青春宛如耳后生长的瘤,安静的、异样的存在,偶尔疼痛,终在岁月流逝中成一道伤疤。妈妈会翻衣柜,从爸爸穿的衣服判断是不是去见情妇;听说结婚了以后,就是彼此的壁橱;被家暴的大多数做的唯一的事:就只是等着,希望这一切尽快结束;「妈妈想舅舅吗?就是觉得奇怪。奇怪什么?你舅舅不在了这件事」;叫喊树下的妈妈,无论如何用力,侧脸却始终未曾转向我;多处凝视,凝视父亲的哭泣;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家人是互相厌弃、憎恶,又会为你哭泣的矛盾体,相厌又相爱,想过远离,却在磕磕绊绊不知不觉中一起走了很远的路,温和又悲哀。
+之前就预感到是部好电影,但没想到会这么好。作为一部处女座,金宝拉交出了一份满分卷,未来的韩国影坛必有她的位置。叙事与镜头都做到了适当的克制,稳稳当当的节奏很容易让人想到《杀人回忆》。这种剧本的爆发点一般在结尾,不出我所料,金宝拉在正确的时间用了相对平淡的处理方式:自然化的纯色,既符合全片基调也创造出了一个出色的记忆点。演员选得相当好,女主臭屁的表情很像郑有美,老师这个角色也很有魅力。最令人眼前一亮的两个点还是导演对本国丑恶男性社会这个经典议题与对民主精神的时代性丧失的精妙处理,以后写长评的时候再细说。很可惜,我一向吃不太透这种平稳的风格,+吧
作为类型艺术片(夹在商业与艺术片之间的文艺片)想表达的东西太散太乱太浅,不管是青春疼痛还是家庭爱情同性恋以及师生情感带给女主的影响都太软太平了,以至于看完就是很空洞的感觉……反正在我眼里蜂鸟是远不如评论里很多人拿来相比的过春天少年的你以及狗十三的,况且蜂鸟的整个影片氛围以静为主,剧情只起到很小的推动作用,过春天这类影片的艺术氛围和剧情都很强烈,本身影片风格就完全不同,况且过春天带给我对青春的思想厚度深层多了,不仅同时展现了青春美悲,交错后还产生了浪漫效果,使我很迷恋。但蜂鸟就让我什么感觉也没有(虽然能感觉到影片同样想制造挣扎到救赎的悲美效果,但事实是..都没感觉到)
“蜂鸟”象征爱、希望、毅力、生命力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蜂鸟飞翔时,小小的生命用力挥动翅膀的样子,给人一种诗意的感觉。它单薄却很努力的样子和恩熙很像,这也是导演为何用“蜂鸟”二字为电影片名的原因。影片中,恩熙与闺蜜曾有两次在蹦床上玩耍,低机位的拍摄,恩熙跃上的双臂就像蜂鸟的翅膀,努力挥动,拼命生存。在家里,向父母倾诉哥哥殴打自己时,母亲潦草两句“你们别老打架”,罪名便不动声色的推向了恩熙。而求助对面的姐姐时,姐姐冷漠的表情,像个旁观者,像是在说,“赶紧吃饭,不要乱说”。这个家庭,在恩熙心里没有温度,只是一个屋檐下一起生活的陌生人而已。十三岁的少女,家庭的疏远让她感觉不到温暖,这种距离感在影片开头拉远公寓时出现,极不舒适。
拍摄挺克制,情感表达也比较细腻,尤其人物的情绪状态描绘出了流动感。家长制作风又不懂情感表达的父亲和哥哥,疲惫又略显茫然的母亲,空有叛逆姿态却不懂何为真正的反叛的姐姐,轻易就背叛的闺蜜,轻浮的男朋友,突然出现又倏忽消失的知心姐姐...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萦绕在恩熙的周围,各种样轻易变化又莫名的情绪在其间迸发。快乐的,忧伤的,愤怒的,阴郁的,被背叛的,被伤害的,这许多情绪,既是青春期实实在在的伤痛,也是往后回忆里绝佳的佐料,只是对于当时的那个自己,似乎过于沉重残酷了些。
这是1994年的首尔 普通家庭女孩的夏天,已经有些熟悉这个世界,但还不够了解,会懂得一些默认的规则,比如挨打的时候不反抗就会快点结束;会搞不懂为什么在房子前贴横幅,忍不住觉得冷,并擅自觉得可怜;会在喜欢和付出里受委屈,但下一次仍旧努力去爱;会感到医院居然比家里更舒适,会发出疑惑:什么时候我才能发光呢?会平静的看新闻上金日成逝世的报道,但也会在大桥倒塌时堂皇流泪打电话问姐姐怎么样——大桥没有带走她的姐姐,但又猝不及防带走了另外重要的人,原来青春是刺痛,离别是钝痛。这是1994年的少女眼中的首尔的夏天,有栀子的柔软和海盐的涩感,她眼睛那么明亮 像小鹿,这个世界对她没有那么温和,但她仍在感受。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韩国新锐导演金宝拉用细腻的镜头向观众展示了一位青春期少女在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众多压力之下想要逃离的迷茫,展现了青春的痛苦和快乐,同时也从侧面刻画了韩国女性与整个社会的深层议题。女主角朴持厚作为新人演员在本片的演技令人惊喜,使得影片中主人公多了几分特有的灵气。整体的叙事基调较为平淡,鲜少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成熟的视听语言将这一切表现地朦胧且克制,弥漫着暧昧又轻盈的氛围,宛如诗一般情绪化的影像集。不过与同时期的华语青春片《过春天》相比,个人还是更青睐后者。
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涌动,平稳的固定镜头所刻画的是无尽的压迫感,人的一生是多么迷茫,不知心何所归,悲伤来得多么容易,一场事故,一段没有下文的感情,一场懵懂的青春,蜂鸟所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光和影,光打在彼此身上,但彼此都无法看清光背后的影子。乐景衬哀情,结尾同学们嬉笑的脸映衬了恩熙的无奈与迷茫,失去了友情,亲情,爱情,剩下的只有丑陋的伤疤。固定长镜头为电影的压抑感情更好的表现,真实得无懈可击,现实就如同刀锋缓慢地游割人的身体,无法还击。恩熙和老师都是一类人,有很多的伤口却无人为其愈合,更任生活在上面撒盐,带来无尽的疼痛。蜂鸟的画面很有张力,色调更是把压抑感完美渲染,叙事不紧不慢恰到好处,留白到位,给人更多想象空间。蜂鸟风格有点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但比后者要少一些压抑。这故事真的要给满分!
没想到这居然是18年的片子,不论是外显的表现形式还是内在的女性主题在今天看来都十分超前。2小时多的片长,我难得看得如此认真,大量环境音而不用背景音乐,许多沉默的表演镜头却没有过多的摆拍痕迹,镜头成功实现了隐身,这很难得。故事以94年圣水大桥垮塌事件为背景,聚焦于一个普通的韩国家庭,映射出的是整个东亚社会难以弥合的伤痛,这让我陷入关于人生困境特别是东亚语境下困境的思考。父权冷酷的形象之下掩藏着的脆弱被揭开,女性在反抗压迫的同时又遭受着内部的撕裂,青春期的迷茫、关于友情和爱情的认知,沉浸式地讲述了一段过往,让我觉得像是读完一部村上春树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