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顿(1979)

ManhattanUP:2021-03-05

《曼哈顿》(英语:Manhattan)是一部于1979年上映的美国喜剧电影,由伍迪·艾伦自导自演。《曼哈顿》入围2项奥斯卡奖,也是伍迪·艾伦的代表作之一。

曼哈顿

评分:8.4 导演:伍迪·艾伦 编剧:马歇尔·布瑞克曼 / 伍迪·艾伦
主演:黛安·基顿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伍迪·艾伦 / 迈克尔·墨菲 / 玛瑞儿·海明威
类型:剧情 / 喜剧 / 爱情
片长:96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79-04-25
IMDb:tt0079522

曼哈顿简介

40岁的艾萨克·戴维斯(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在写作上不算成功,在感情上更是一团糟。一方面,为了另一个女人而离开他的前妻吉尔(梅丽尔·斯特里普 Meryl Streep 饰)打算出版一本有关他们私密婚姻生活的书,另一方面,17岁的女孩翠西(玛瑞儿·海明 威 Mariel Hemingway 饰)对于这段他并不打算认真经营的感情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热情。在这个节骨眼上,好友耶尔(迈克尔·莫菲Michael Murphy饰)的情人玛丽(黛安·基顿 Diane Keaton 饰)闯入了戴维斯的视线,风趣的谈吐,投机的话题,一切的一切都为两人的感情擦出了火花。3个男人,3个女人,在曼哈顿这个繁华又孤单的城市,这群成年人究竟该用何种方式来道德并公正的解决他们的感情问题呢?
  本片荣获1980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影片奖。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玛瑞儿·海明威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提名)马歇尔·布瑞克曼 / 伍迪·艾伦

简评

对不起梅姨,您年轻的时候光彩照人以至于我根本就没有在有限的戏份中认出您来。对于初涉伍迪·艾伦作品的我来说,个人的确是蛮喜欢这部电影的,在1979年这样一个古早的年岁里,这个片子拍出了很超前的现代感,映照出当下一线城市里都市男女的相处模式与生活状态。本片的语言密集又融入了很多文化梗,能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吸引力,伍迪·艾伦极具创造性地用对话交代人物情感,又用默片时代式的低帧数动作画面来推动故事走向和高潮起伏,在一段“我还是无法忘记他”为主核心的多角关系中拍出了很多极致浪漫的场景,包括人物逆光的剪影,大场景小人物的悬殊比例,以及一些前景的使用,都很能直观地显示出情人间的关系与状态,或暧昧,或深情,或心不在焉。本片的落脚点和结尾收得很好,没有破坏黑白色调的文艺感,又狠狠抨击了都市情感的脆弱与浮华。

小老头太爱伯格曼了!“并非人人都没有原则,你应该对人们保留一点信心。”算是续上了《安妮霍尔》,依旧很喜欢,絮叨中品出滋味。不傻冒不说教不愤怒的去讲述关于纽约的都市爱情故事。活跃的镜头搭配旁白,街道漫步,公路行驶,黑白影像下纽约鲜活依旧,镜头里城市光景由大变小,又由近至远,黑夜中烟花燃尽,四人入镜。由一个女人切入两个男人,在关系的游走中暧昧丛生,他俩都爱她,她也爱他俩。爱情如喷泉般涌出,公园里骑行热吻,天文馆里约会,行走于月球背面,重影在土星光环,银河下“深情告白”,电影院里的怯怯眼神与目光闪躲,暗流涌动中暗示人物关系走向。享受被爱的同时,劝解女孩离开,满嘴的爱与为你好,而前妻书中所描述的自大与虚伪,才是小男人脆弱的真面目。追回未果,“真爱”流走,曼哈顿上空,太阳照常升起…

无敌艾伦太擅长写这种知识分子式的爱情小品喜剧了,90多分钟的剧情,高密度的台词,知识分子式的揶揄和插科打诨,还有他最喜欢的纽约城。而具体到这部黑白拍摄的《曼哈顿》,也依然是男女之间变化不定的爱情游戏,不到最后你总也猜不到结尾,哦不,即使到了结尾一切都还是开放的,就像影片的最后的那句,“我们得对人类保有信心,不是吗?”影片中的一个个角色都太过鲜活,他们说着符合自己身份的台词,演着属于自己的命运,一切都太对了,这真的是只有伍迪艾伦才能写出的本子和拍出的人生。特别是里面伍迪艾伦本人饰演的角色,他自负又自卑、看似倔强的语言下面却藏着脆弱的内心,这恐怕也是我们太多人的致命的缺点。,电影与现实的互文恐怕比电影本身更值得关注,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城市肌理,是我曾拥有不同时空的记忆,这部好像可以囊括我于前十七年人生,又透视着当下、未来的,叨叨的男主有点像自己,感觉自己常在那个片中十七女孩和这种成人的诟气纠缠中过渡徘徊,搞不懂真心,容易陷入一些东西,包装、剖析,用一种无法辨明性质的幽默包住自己的世界。黑白颗粒里转场出光影的重叠交错镜头设计的恰到好处,河边坐到天亮的友人应和着无数我的踪迹,白色百叶窗是理想的书房,天文馆那一幕朦胧纠缠,超越了很多,敞篷车由年代感的楼栋转向海边,我好像看到了驶过南浦大桥的天空,一暗一明。也可以干净地打羽毛球,像梦境,不到尽头的街区,大桥电话亭,猿骷髅呈现的是很新奇的镜头和年代感。夸大的言辞之下,录音反思或许只是你我变相的自我陶醉,躺在床上的我翻了个身,看着屏幕里的人奔跑着,戛然而至的剧终,我从生活又回到了生活

总体上,依旧可见幻灯片式兼哑剧舞台风格。艾萨克与玛丽在现代馆见面,与众人聊天,电影如同只保留各个方位插来一把武器,中央以及武器的源头皆是虚无。接下来,伍迪艾伦为了让大家坐下来,给观众拿了个纸杯,倒上饮品。之后,随着俩对恋人的情节推进,如同将一本书撕成两部分,这部分翻一下,那部分翻一下;但是始终不往饮品里加冰块。剧中人物,特别是艾萨克,都是保持原地重复,由于本身厚重的种种,仅仅面对他者伸出一点小手,或者展露一小块留白来交流。直到玛丽向艾萨克坦白自己还爱着耶尔,观众才发现自己变成所谓的冰块,被迫漂浮在导演制造的狭小空间里的液体的表面。结尾的讨论与保留,是另外一个问题;其不是对之前具体情节的句号或者注解,而是在影视中一个独立的、且永是存在于同一处的

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只是几个人之间纠葛的关系,曼哈顿大都市背景里发生的小故事。我在想,这样的故事大家身边都有,这样的想法大家也都有过,原来从以前到现在人类的感情和关系似乎并没有什么变化。我很喜欢这帮人宽容地面对自己,直视自己丑陋的一面,没关系,都没关系,我们只是普通人不是神。只不过不要误伤那些对婚姻和爱情仍然真诚的人。幸好最后Tracey并没有接受Issac的提议,让我有点欣慰,也让我想起某人同样真诚和可爱。Issac总说dont be so mature,我哈哈大笑,是的Tracey,他说你too mature只是因为他被你戳中了痛处而已。

伍迪艾伦最深刻的内容就是对于他所代表的知识分子的戏谑,这种戏谑并非来自更高品格的俯瞰,而恰恰是对于美国文化沙漠的拥抱与扎根美国后迷茫处境的自嘲。正如所有流行文化所努力展现的,极高的姿态与空洞的思想在伊萨克这些小丑身上融洽地共存,抑或说正是因为贫乏的灵魂所以需要文化来包装与定位。只是对于年龄的矜持、品味的挑剔,在情欲的潮起潮落中如此不堪一击,大量的文化性议题化为无聊周末两个寂寞而鄙俗灵魂散步过程中的碎碎念。影片最后翠西的出走是必然的,唯有这最后一点卑贱的美好被粉碎,伊萨克才得以在悲剧性的收场下收获最后一点自尊,而没有沦为一个朝三暮四玩弄他人的混蛋。在这一意义上,本片恰如其分地构成了伍迪艾伦对曼哈顿爱恨交织的礼赞。

该死啊,真的应该在看完之后马上写下来这些额随笔吧。我想有些时候,很多很多话不需要被证明应该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用蛮多其他的方式。物理,编程,电影,绘画。都具有可能。我想这就是爱吧,这是一种只有深入伍迪艾伦,深入纽约与英语,才能再明白的曼哈顿。想要表达什么?我们期待的却是自己的合理解读。就是爱,纽约关于爱化身为诗人追问一个叫伍迪艾伦的犹太人,这个人给出的回应吧。ps:结尾,告诉自己应该对人们多一点信心,不是每个人都没有原则的,这更像是伍迪反而对于大众的看法。扮演上帝?天!不过是都市人你们玩的太花了,朴素的传统成为了顺理成章应该被违反的原则了。我还是站在上帝这边吧,欲望与邪恶?我哪个都不选。

“纽约是他的城市,一如既往地属于他。”|很多情节都有自我剖析的色彩,弗洛伊德式的、卡夫卡、terrific……相比目前看过的其他作品,我最喜欢这一部的伍迪艾伦,除去直击我心的黑白电影独有的厚重质感之外,是静默喜剧情景的顺畅切换,还有他贱贱地自嘲,一脸无所谓地挑刺儿,剑拔弩张地和谐对话、浪漫地悲观主义着;|结尾的笑,是尴尬,也是无奈。他始终是个old-fashioned、过去式的,他停留在过去,他的黄金年代。而曼哈顿还是那个“堕落的”曼哈顿,只不过人永远不会是凝固的,他们会是现在进行时,直到心脏停止跳动的前一刻。

曼哈顿人的情感焦虑,也正如我们现在可能会面临的,伍迪艾伦犹如一个剖析者,站在道德的立场上,把每一个人都极尽可能的讽刺了一遍,却让一个17岁的少女遗世独立。谁又比谁更懂爱情。文艺女青年能够把一切都贬损,却一而再的愿意做一个第三者而爱上渣男,渣男身为一个老师,却对于艺术道德嗤之以鼻,只愿意承认车子跟出轨的激情,还一再的做道德纠结。而老头子饰演的男主,正如现在我们很多人,看不起庸俗,高谈艺术跟历史,坚持道德至上,做事纯粹坚持内心的,而以为这就是自己的逼格,却抵不住内心的空虚,犹如他自己所说,连简单的生活都照顾不好。我们谈论一切的主义,言辞极其自信,却不如一个17岁的少女所说,需要一丁点的信心。

对于各种艺术大师的批评也确实挺尖锐的,我承认我双标,如果是我的学生同学在seminar上这么讲我能辩10分钟,但是戴安基顿这么说我觉得好幽默,真舒服。相信我,越是这样难搞难辨的女人,越让伍迪艾伦这样的中产知识分子为之抓狂&疯狂。这部电影相比伍迪艾伦其它几部高分电影显得太拘谨,不够自由。开头比较好,到中后段吸引少了很多。伍迪艾伦在艺术真是一个透明人,一种自我剖析的极致。生活就是电影,电影就是生活,批评他人被他人批评,同时自相矛盾自我批评,毫不遮掩。多数人做创作是用隐晦的方式表达自我,因为难以这么真实的面对自己,伍迪艾伦这个境界真的很高,不知道他是否为自己错之又错的生活感到痛苦,不过也许他很享受。

“曼哈顿的人们庸人自扰,时时制造出那些神经兮兮的问题,因为这样,他们就不用去面对这世上生死攸关的棘手问题了”——你爱我吗?你会变心吗?我觉得我们不合适。我始终放不下你……上世纪的道德与宗教纠缠着现代都市人黏稠的情欲,使得爱情和婚姻都显得那么苍白而挣扎,可悲的是,正是这些鸡零狗碎的庸人自扰成为荒芜城市间唯一而最后的浪漫。前半段特别受不了伍迪的文艺腔和碎碎念,结尾才品出悠长的兴味来,一种关于庸俗人性与鸡零狗碎的诗意确认。讨厌曼哈顿,失却传统的城市寸草不生,汽车侵吞着自由步行的空间,都市里的一切都显得匆忙而廉价,爱情也是如此,但结尾亦包含着一种期许“六个月并非很长,并非人人没有原则”,伍迪最后的微笑是欧·亨利式的含泪,在旧道德与都市生活彼此冲突倾轧的背景下,它象征着一种藉由平衡与妥协而达致的突围

获得奖项

  • 第37届金球奖
    第37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第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5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外国影片
  •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第3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33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最佳影片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or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upporting Actress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Direction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Sound / 最佳摄影 / 最佳剪辑
  • 第4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4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导演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编剧
  • 第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第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
    提名: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
  • 第32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32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