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很少,有时,总是(2020)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UP:2021-05-26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英语: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是2020年英美合拍剧情片,由伊丽莎·希特曼(英语:Eliza Hittman)编剧执导,西德尼·弗拉尼根、塔利亚·莱德、西奥多·佩勒林(英语:Théodore Pellerin)、瑞恩·埃戈尔德和莎朗·范·埃滕(英语:Sharon Van Etten)出演。影片于2020年1月24日在圣丹斯电影节全球首映,之后入选第70届柏林影展金熊奖主竞赛单元,最终获得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评分:7.6 导演:伊丽莎·希特曼 编剧:伊丽莎·希特曼
主演:茜德尼·弗拉尼根 / 塔莉娅·莱德 / 西奥多·佩尔兰 / 瑞安·艾戈尔德 / 莎伦·凡·艾腾 / 德鲁·塞尔策 / Kim Rios Lin / Brett Puglisi / Lester Greene / Carolina Espiro / Amy Tribbey / Brian Altemus / Guy A. Fortt / Aurora Richards / Deepti Menon
类型:剧情
片长:101分钟地区:美国 / 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 绝不、很少、有时、总是
上映:2020-01-24(圣丹斯电影节)
IMDb:tt7772582

梗概

宾夕法尼亚州两位互为表亲的少女意外怀孕后,踏上了前往纽约堕胎的旅程。

阵容

  • 西德尼·弗拉尼根 饰 秋天(Autumn)
  • 塔利娅·莱德(Talia Ryder) 饰 斯盖拉(Skylar)
  • 西奥多·佩勒林(英语:Théodore Pellerin)
  • 瑞恩·埃戈尔德
  • 莎朗·范·埃滕(英语:Sharon Van Etten)
  • 金·里奥斯·林(Kim Rios Lin) 饰 麻醉师
  • 德鲁·塞尔兹(Drew Seltzer)饰 经理里克(Rick)
  • 卡罗来纳·埃斯皮罗(Carolina Espiro)饰 金融顾问/米歇尔(Michelle)

制片

2019年4月,消息指西德尼·弗拉尼根、塔利娅·莱德、西奥多·佩勒林(英语:Théodore Pellerin)、瑞恩·埃戈尔德和莎朗·范·埃滕(英语:Sharon Van Etten)加入剧组,伊丽莎·希特曼(英语:Eliza Hittman)负责编剧。阿黛尔·罗曼斯基和莎拉·墨菲以她们的粉彩制作公司(Pastel Productions)公司名义担任制片人,而BBC电影和探戈娱乐的罗斯·加内特(Rose Garnett)、蒂姆·海丁顿(Tim Headington)、埃利卡·波特诺(Elika Portnoy)和亚历克斯·奥尔洛夫斯基(Alex Orlovsky)分别代表各自公司担任执行制片人。焦点影业负责发行。

主体拍摄于2019年2月开始。

发行

影片于2020年1月24日在圣丹斯电影节全球首映,3月13日在美国上映。

评价

专业评价

汇总媒体网站烂番茄评论71条,新鲜度99%,平均分8.7/10。网站共识写道:“《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用强有力的表演和导演,重审编剧型导演艾丽莎·希特曼是一位罕见的敏锐和优雅的电影制片人”。Metacritic评论15条,平均分92/100,表示“普遍好评”。

奖项

影片参与2020年圣丹斯电影节(英语:2020 Sundance Film Festival)美国剧情片竞赛评审团大奖的角逐,赢得评审团新现实主义大奖。影片也参与第70届柏林影展主竞赛单元金熊奖的角逐,最终获得电影节第二大奖项评审团大奖银熊奖。

影片于2020年3月13日由焦点影业的美国上映。

简评

影片以近景和特写为主,完全聚焦于女主。纽约一行的时间为两天,但在影片中时间显得格外漫长。缓慢的摄影机横移和竖直移动扫过女主的身体,在大巴车上女主看到男人后莫名的害怕,地铁上遇到露阴癖的男性后的惊恐但不惊讶,文胸在肩上勒出的痕迹…种种的镜头是完全女性视角的表达、社会的缩影。影片不以女主怀孕的原因开始,因为观众无权过问;女主闭塞、压抑的表达和先前看的金属之声一片形成鲜明对比,但显得更加真实动人。影片是“真实电影”运动的延续,果断地将世界的背景声音纳入影片,并且不用配乐和过分的演技来凸显女主的心理,因为“slut”等词和男性凝视已经足够直击人心。其余的人物让影片更立体。陪伴女主的skylar用身体换来车票,宾州的医生“守旧”的思想,使得影片不仅关于社会议题,而更专注于女主个体的表达。

看了还挺难过的。这世界的问题太大了。时至今日,女性大部分的不自由依然源于对身体之处置的不自由,性不自由、生育不自由、不育不自由,各种非议、干涉、剥削甚或残害,这些烂玩意儿是真的像霾一样弥漫在空气中的。有豆友觉得本片在丑化男性,唉,快别这么说吧,这里集中展演的还只是丑的部分,太寻常了,真正恶的都藏在后面呢。主创们想表达显然不是“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个意思,而是说,嗐,坏东西释放的有毒颗粒污染了所有人的空气【喂】两个小姑娘都很好,美丽,且有天赋,尤其Autumn的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时刻,表演颇细腻,几有层次感的,这也是主角与观众共同的、真正的疼痛时刻,比前面自伤自残疼多了。那为啥还打三星呢?可能还是因为那个大箱子,的确设置得太笨重了,编剧没gīng住。

女导演的视角,带着大家走了一遍未成年少女堕胎之旅。整部电影都聚焦在新人演员茜德尼的视角下,被霸凌、被欺骗、一个人去诊所检查、一个人在网上查病情,最后终于找到了小表姐,陪着她去民主党大本营纽约堕胎。从宾夕法尼亚到纽约几百公里的路程,两个小孩相依陪伴,还有争吵,还掺杂了一段援交挣路费。片名来自社工的调查问卷,女孩用4个词来回答社工的问题,当问道是否被强迫发生性关系、强迫堕胎、被暴力伤害这些问题,女孩从开始的never,到rarely,到sometimes,逐渐敞开内心,这段戏非常巧妙。但在整个社会的漠视下,最后还是你不举官不纠,这对一个17岁的女孩来说太难了,最后还是在不情愿被侵犯后换到车票,结束这次难过的旅行。但谁知道,这也许不是最后一次旅行,她们的命运也许还要备受伤害。

两个小姑娘的情义让人感动,实在不能不联想到蒙吉的《四月三周两天》,时地有异,那个更冷更酷。点题的“从不、很少,有时,经常”段落令人心酸。导演是女性,向女主伸出援手的是女性,一路上能以nice的态度对待她的也是女性,当她躺在手术台,环绕着她的,也全部是女性。而所有有台词的男性角色,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程度不一的不堪。从艺术处理的角度,这是硬伤是刻板,但身为女性,这些言语这些举动又是何其熟悉!好在立场虽鲜明,但表现方式很白描多少对冲了立场先行,但艺术处理上仍然是减分的,扣一星。

全片压抑、气愤又伤感,Autumn用别针打鼻钉的时候,用拳头锤打自己肚子的时候,医生在她身体放置扩张器Autumn抽搐一下的时候。收工交钱老板乘机偷亲表姐和她手的人时候,地铁里猥琐佬将手伸进裤子里的时候,表姐扔出保龄球时屁股特写的时候,偶遇男在KTV摸表姐大腿的时候。表姐在卫生间给Autumn用粉底遮盖黑眼圈的时候,表姐给Autumn演绎简单洗澡法的时候,表姐为了借钱和偶遇男亲吻,她和表姐勾勾手指头的时候,表姐在医院取下头绳为她表演魔术的时候,手术完表姐和Autumn在餐厅吃面包开心的笑了的时候,医院社工亲切友好的询问Autumn私人问题的时候......没有温情的相互安慰、鼓励甚至拥抱,却也在伤感中有一丝丝甜和暖意。女性朋友们要保护好自己,不让自己受到任何伤害,一定要安全无虞的度过一生啊

只有女性创作者知道真正的痛点在哪里,只有少女间的互助最真心。台词很少,张力很足,用留白代替说教也是一个很鲜明的态度。不觉得是对男性的一种污名化,毕竟那些叫嚣着“没有人比我更懂女人”的人从来没有受到过那些不怀好意的窥探,甚至于光明正大的侵犯,尽管它们在女性的生存环境中是常态。点题那一段应该能把很多人问哭,不管是切身体会还是单纯共鸣,以及就医环境确实讽刺——现实大多数时候更残忍。就,希望女孩们 从不受伤害,很少被误解,有时被关怀,总是很勇敢。

第一次看有关堕胎的故事,深感女性所面对的环境之艰难。全片很缓和,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和情绪爆发,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呈现,一个未成年人在堕胎路上所面对的困难,两个小女生看上去无比坚强,携手从小镇来到纽约,但在人来人往的大都市,两人又显得特别渺小和无助,在花光身上的钱后也只能牺牲掉色相来换取别人的帮助,这里确实很心酸。但这些女孩子的错误就只是自己的问题吗,Autumn在面对never,rarely,sometimes和always问答的时候,才放下心里防备,把受到的委屈释放,这时你才发现,其实女性受到的伤害只会比你想象的更多,也希望可以保护她们的越来越多。

两个小城镇女孩来到大城市的那种无助感展现的很细致,人物困境的铺陈也很“丝滑”,小景别的视觉设计,让人不断关注女孩的内心情绪,“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问答情节,女孩仿佛成为了受审的“凡人”被赤裸裸的揭露,让我想到了《小武》的最后一个镜头。会不自觉的站在女孩的立场去思考,替她解释这个“糟糕的世界”。男性在这里成为了一种统一的符号,恶俗、精虫上脑的动物,相比女性的复杂,这点略显极端,我不是很喜欢。 视听方面,纽约城市的缩影出现的第一镜,整体的色调就发展到偏冷的风格,接下来女孩的近景进入隧道,光影在脸上闪过,对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困难起到了预示的作用。多次采用带女孩的眼睛特写拍摄后景的环境,这个城市对于她们来说太陌生了……

恶心猥琐的男性从不有下限,从公开表演现场的荡妇羞怒,到超市工作面对男领班在每次下班结帐时的猥亵与日常接触中的恶意打量,从地铁上直愣愣对着女生自慰毫无羞耻心的流浪汉,到14岁就被强迫发生性关系甚至对物理身体与精神上都曾有过严重伤害,真的恨死了这个男权社会,去死吧所谓的性别早已平等,别说什么女主在卖色在偷钱,她们偷钱是因为堕胎需要大量的费用,卖色是因为诊所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检查、准备,她们没有杀人放火,没有强迫任何人没有伤害任何人,而那些没有底线的男人们就像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爆炸的炸弹,他们会杀人放火,会无时无刻精虫上脑发情发癫,会强迫、伤害、恐吓、欺压任何他们觉得不会伤害到他们的人

太沉默的一部电影,不管是两个女孩之间的沟通,还是背后的家庭压力,甚至是男性的声音,都是沉默的。好的一面是整个tone很压抑很闷,观众和主角一起压抑在事件之下,男性失语、原生家庭失语,被巨大压力剥夺了表达欲。另一面让故事里所有的人物线都很不生动,两个女孩似乎很默契,但缺乏某种联结,对Autumn的整个人物背景也没有太多呈现,导致她们的情感很动人但很难说服人;无名男的设定似乎想要概括男性视角却没完全概括,家庭里无厘头的父母似乎也可以代表一种家庭议题但是余力不足。想要表达的太满却说一漏万,于是故事主线之外的情节都略显仓促与单薄。极爱片名是调查问卷与量表选项的设定,也很爱地铁站里女孩们的勾勾手,希望悲剧不要总是要女孩们自己承担,而始作俑者全身而退

主题立意与人物关系相辅相成,不多的台词很多的特写镜头,后摇音乐点缀,没有强烈的对比,只是淡淡的叙述,没说出口的话给足了空间来表达情绪,非常去故事化。电影的小高潮是点题那段,温柔的诊所医生问Autumn的几个问题,那几个未得到正面回答的问题,那个场景是Autumn全片唯一一次哭,抑制不住的眼泪含蓄地道出她的经历。女导演的片子总是很细腻,她知道如何不带说教意味自然的表达和传递,男同学的羞辱、酗酒的母亲病态的父亲、堕胎程序的繁琐、路上遇到的基督徒、地铁上的暴露狂、公车上不自觉裹紧的大衣、地铁站无助地勾手指、几经辗转的堕胎之路,看完后感到内心在平静地汹涌。真希望这一切只是电影,即使知道这种事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其实女性面临的困难远比媒介呈现的要多。(蜂鸟,四月三周两天,未怀孕)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成功劝退女性生育指南。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贯穿全片,手持胶片摄影显得更加真实。感觉全片唯一庆幸的点是帮助女主角的都是女性,比如表妹、医生等等都是设身处地为女主着想的人,影片在这点设计上很棒。其次就是女主与表妹的堕胎之行,非常有感觉,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痛苦与无力。其实有时候我们并不觉得这个世界有多美好,只是觉得为什么受伤的总是以女性居多。结尾很简短,也很有勇气。女主靠着车窗闭着眼睛,我多么希望这只是一场短暂的梦,虽然它真实到不能再真实。值得深思的是,国外已经有了反映这一类型的电影,那么我们的《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又在哪里呢?

获得奖项

  • 第24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第24届美国在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创剧本
  • 第55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第55届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剧本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女主角
  • 第41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41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主角
  • 第8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8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编剧 / 最佳女演员
  •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提名:金熊奖
  • 第92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第92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
    获奖:十佳独立电影
  • 第36届圣丹斯电影节
    第36届圣丹斯电影节
    提名:评审团大奖-美国剧情片
  • 第36届独立精神奖
    第36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长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编剧 / 最佳剪辑 / 最佳摄影
  • 第33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33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原创剧本 / 最具潜力演员
  • 第26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26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最佳新人演员 / 最佳原著剧本
  • 第23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23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最佳国际独立电影
  • 第46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第46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编剧
  • 第68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68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提名:观众选择奖
  • 第30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第30届哥谭独立电影奖
    提名:最佳影片 / 年度突破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