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图(2016)
CrosscurrentUP:2021-08-13
《长江图》(英语:Crosscurrent)是杨超执导的一部中国爱情片,是继《旅程》后他执导的第二部电影长片。秦昊、辛芷蕾、谭凯、邬立朋主演,李屏宾担任摄影师。入围第66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李屏宾获得柏林影展杰出艺术成就奖(摄影)。2016年9月8日在中国上映。获得第53届金马奖最佳摄影和最佳音效奖,以及第1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音响。
剧情
船长高淳(秦昊 饰)在驾驶货船沿长江送货的途中,不断上岸寻找艳遇。但他逐渐发现,这些在不同的码头遇到的女人,好像是同一个人——安陆(辛芷蕾 饰)。
角色
- 秦 昊 饰 船长高淳
- 辛芷蕾 饰 安陆,高淳要寻找的女人
- 邬立朋 饰 武胜,年轻的水手,高淳的手下,因意外事故去世
- 江化霖 饰 钟祥,老水手,高淳的手下
- 谭 凯 饰 罗定
- 王宏伟 饰
创作
电影于2012年1月3日开机拍摄,曾获得戛纳电影节的支持,仅创作剧本就花了七年时间,几乎都在长江流域拍摄。曾被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爱情片”。3500万,对于一部文艺片来说,称得上是“耗费巨资”。而这些钱,都与胶片脱不了干系。当胶片质感中细腻呈现长江上氤氲的雾气随着水波散发出关于生命和历史的拷问时,这部电影也被冠上“中国最后一部胶片电影”的落寞定语。
评价
影片摄影画面优美,故事松散,影片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女主角的身份让一般观众不易理解。15位专业影评人给出的平均分为5.8分,给6分以上的有8位,不到6分的有7位。
奬项
年度 | 颁奖典礼 | 奖项 | 获提名者 | 结果 |
---|---|---|---|---|
2016年 | 第66届柏林影展 | 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摄影) | 李屏宾 | 获奖 |
2016年 | 第53届金马奖 | 最佳摄影 | 李屏宾 | 获奖 |
最佳音效 | 房涛、郝智禹 | 获奖 | ||
亚太电影大奖(APSA) | 评审团大奖(JURY GRAND PRIZE) | 长江图 | 获奖 | |
2017年 | 第11届亚洲电影大奖 | 最佳音响 | 房涛、郝智禹 | 获奖 |
2017年 |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6年度表彰 | 年度导演 | 杨超 | 提名 |
获得奖项
- 第6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熊奖-杰出艺术贡献奖
提名:金熊奖-最佳影片 / 金熊奖 - 第10届亚太电影大奖
获奖:评审团大奖 - 第8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奖
提名:年度导演 - 第5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摄影 / 最佳音效 - 第24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
提名:最佳观赏效果奖 / 艺术探索奖 - 第11届亚洲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音响效果
- 杨超 Chao Yang 导演
- 秦昊 Hao Qin饰 高淳
- 辛芷蕾 Zhilei Xin饰 安陆
- 邬立朋 Lipeng Wu饰 武胜
- 江化霖 Hualin Jiang饰 钟祥
- 谭凯 Kai Tan饰 罗定
简评
片子的镜头和画面充满诗意,似真似幻,既有中国风似的水墨镜头,又有一花一草的现实质感,渺远辽阔,不可捉摸。长江图是一本诗集,是一个修行者,安陆或其父亲走遍长江所写,似乎长江的缕缕精魂就藏在诗行间,安陆像是高淳的信仰,高淳的灵感源泉,高淳的依托和凭借。长江源头的回眸,仿佛瞬间拥有了上帝的目光,洞见长江的寂寞与喧嚣,沉静与暴烈。出色的镜头和画面更是为影片增添了许多如梦似幻的感觉,沿着长江图的提示,抚摸了长江的每一寸肌肤,每一处脉搏,最后凝视其默默东流,不见江山人,难闻江上声。全片像是一个对长江的祭奠。
去过三峡,当刻在电影上,复映时才将潜意识里感受刺激出来。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安陆从江里的幻影,扎上双马尾,走上陆地,顺流而下,进入寺庙,试问佛祖,沦入风尘,一切的隐喻都印刻着导演眼中长江的命运。让我落泪的是当安陆从山上走向城市的转折,是当三峡还是埋在水雾氤氲的山间中,三峡沿岸的城市已经开始搬迁。这样微妙的临界点,对三峡,对长江,对三峡的人民,时间倒流,在此刻没有人知道未来的命运如何,只是顺流而下,而秦昊逆流而上,看到了命运的未来。
,大坝的工业机械声,乱入的电子乐,结尾沉重的挽歌。即使不信神灵、理性如我,也在几个瞬间感受到了溯源的意义、归顺臣服的力量。爱情元素、诗歌没怎么看懂。据说还有环保主题,也没太get到。,主题宏大。安陆是大江之女,是长江和依附于长江的生态系统的整体,是沿江生活子民们的群体的缩影,是苦难过后继续随时间前行、茫然寻求精神依靠的人们的化身。高淳撕毁的诗集,是对困境和苦难的抗争,但也只是一场空想。诗写得不如路边野餐,故事不如路边野餐,很多情节还是不知所云,甚至故弄玄虚,但这些想必也不是影片的重点。肃杀总是令人更接近神灵。
长江美学,惊艳!氤氲水汽,溯源而上,追寻与迷失,经过一个个历史地理坐标点,自然、历史与当代工业景观,人文与心灵的孤独探索之旅,映照出八〇年代知识分子内心苦闷挣扎彷徨的图景。(想起高行健《灵山》。)神女、江豚、诗歌、哲学,一条江,一个国家,来自何处,去往哪里?摄影、音效、配乐、表演俱佳,音画熔融一体,占据全片关注点;台词直白刺耳了点,情节还需打磨,有些设计流俗。三峡水闸打开、灯光扫过山崖、江树惊鸦、最后雕塑剪影,绝了。
看不懂,但看了三遍。……神迹是信仰的死敌,如果神迹是信仰的前提,那种不需外部证明,纯粹从内心迸发的,属于人的神秘和伟大,那种不可思议的尊严和勇敢,就完全失去了意义。看见诸神显现,看见飞龙在天,看见三维世界物理定律彻底地崩溃,然后开始信仰,不嫌太迟了吗?因为那个时候你不信也信了。所以信仰只在严酷的时刻,在没有神迹的时刻显现,或者说信仰本身就是个神迹,它不需要其他任何的神迹来证明自己;信仰是对无常、对不确定性的完全的无惧地接受;所以,罪就是冷漠,罪就是没有信仰。
故事的最后十分钟,高淳去了长江的源头,有一块被经幡围着的墓碑,上面写着母亲安啜。而安啜旁边刻着安陆在你身边。安啜是母亲长江,而安陆就是长江周围的陆地!这时,导演的帷幕终于掀开,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肯定会大为震撼和有泪点的!最后几分钟的画面都是俯看长江和陆地的壮阔旧录像图,以及工人修建这条河运付出的辛苦。影片的长江河域才是主角。因为不相信神灵,所以需要一个女人。惊讶于导演的野心,不论呈现的有多少传达给了观众,这样的故事构思和画面是最后能让内心一震的,抵达给我们的又是什么?
在西瓜视频看的,虽然是720p格式,长江的画卷真的很美!回到电影,没太懂导演要讲啥故事,一个很文二的青年船主,在长江跑运输,没事就巴拉巴拉的弄啥现代诗读,然后就沿途一路去上岸找暗娼,还非得神秘玄幻的把那些暗娼弄出同一个名字同一幅模样。玄幻灵异剧吗?没看出。文艺片吗?是不是文艺就是一路睡?不懂!但是影片的摄影非常棒,作为记录片,讲述长江沿岸风情,很好!所以给3星,摄影一星,风光一星,还有辛芷蕾的妩媚一星,其他都删了吧,没了。
看的昏昏沉沉,并没有热评的那种梦境与影像交融的欢愉感。调侃一下,浅层次来看,这就是部长篇诗朗诵,背景和音乐还选的特别好的那种。深层次的话,我脑壳疼啊!这个思想内核太不明显了,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回到源头,安陆到底是秦昊的精分还是长江的拟人化还是白鳍豚精我也分不清,看得我太累了,感觉全程一块大石头压在我胸口,片尾还借助影像叙事了一下,加上秦昊面部特写,真有拍现实题材禁片的味儿,说实话,这种超级散文诗的作者电影我再也不想看了。
我还是偏爱艺术片,艺术片是我心安之处。18年听杨超讲电影知道这部片子的,拖到前几天从三峡回来终于补上了。虽然骂自己拍的都什么玩意儿,但却是看这部片的时间刚刚好。毕竟怎么看电影从杨老师这儿学的,自然能体会一二他在影片里的视听设计,非常enjoy,配乐用的恰到好处,说句是我看到的华语片中用音乐最克制的导演并不过分。他究竟在讲什么我也不是那么关心,胶片的色彩,光线的变化,构图之丰富,就够了。虽然是彩色,很多镜头让我想到了都灵之马,比起大象,显然这部内化的功力更成熟一点。有些镜头似乎有些刻意矫作,但绝非反感之意。如果再去一趟长江,定要一个人。
摄影很绝,音乐很细节。很多人说这部电影中安陆这个人物代表的长江,下游肮脏,上游干净。“悲伤高于快乐,纯净高于生活”内涵长江近年来的污染严重。可在下游的安陆穿的却是干净的白衣,上游的穿着是厚重的黑衣。以及电影中死掉的中年男人,出现的许多佛教思想和影片最后安陆母亲的墓碑。这部电影可能是有对长江环境的含沙射影,但内核更偏向于对美好的向往。剧情很平庸,但表达的手法很巧妙,表达的东西很珍贵。
#SIFF2023 开幕时恢弘又细致的长江非常抓眼球,从秦昊跟着《长江图》的路线探索到了铜陵的这一部分很喜欢。但在没有三峡工程历史了解的认知下,往后的部分在我看来显得异常混乱,没有清晰的主题,辛芷蕾无处不在,与秦昊关系的时近时远都让我愈加不解:除了对长江改造工程的谴责,混乱的感情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在一头雾水的当儿只想给两颗星,但出影院后chestnut从最后一镜:辛芷蕾与佛像们站在一起,指出她是河神或是长江本身往前推,让我给它加到了四颗星。
导演应当是信仰佛教。摄影的确很棒,美术也做得不错。最后那段真实录影出来终于托出真心。理想中随着剧烈宏大的管弦配乐观众也应当一齐达到情感顶点,可惜,前面断断续续的故事情节、遮遮掩掩的情感表述、平淡无奇的诗都无法将感情接续起来。甚至大多数的我们还在猜疑女主是真的存在还是从头至尾的幻觉?很难不想到是受了那两年大热的拍摄地——重庆和路边野餐的影响。这样想来就有点恶劣了……只能说我还是有瞥见一些真情,愿意相信原创故事不是出于这样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