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马人(1982)
HerdsmanUP:2021-03-23
牧马人简介
1970年代末,在西北敕勒川牧场做了小半辈子牧马人的小学教师许灵均(朱时茂)一路风尘来到北京饭店,与30年未曾谋面的父亲、旅美华侨企业家许景由(刘琼)见面。当年,追求个人自由的许景由无法忍受与妻子的错误婚姻,丢下妻儿去了美国。此次归来,他有心带许灵均回美国继承事业。
交谈中,许灵均不认为将自己融在集体中、时时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行为是思想陈旧的表现,对于父亲的舒适生活,他并不艳羡。
回顾自己几十年来所走的道路,虽有幼年成为弃儿、青年被打成右派下放牧场的悲惨经历,却也数次从牧区质朴、善良的乡民身上感受到人间温情,而在艰难岁月中与四川苦命女李秀芝(丛珊)结为夫妻后,许灵均更是尝到苦尽甘来的心酸与甜美。他认为,国家在好不容易迈过“文革”这个大坎之后,个人更应该同亲朋一起,不离不弃地跟着她走向新生。
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牛犇 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周鼎文 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
获得奖项
- 第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剪辑 / 最佳男配角 - 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最佳男配角
- 谢晋 Jin Xie导演
- 黄蜀芹 Shuqin Huang导演
- 朱时茂 Shimao Zhu饰 许灵均
- 丛珊 Shan Cong饰 李秀芝
- 刘琼 Qiong Liu饰 许景由
- 牛犇 Ben Niu饰 郭?子
简评
千锤百炼、洗尽铅华的知识分子,竟需要如此大的定力与智慧,才能给自己一个理由,一个不去漂亮国的理由。今人看来,感慨先辈们不易的同时,更生出层层恐怖:物质上的差距,须圣徒般的信仰才勉强扯平!这选择如此困难,似审判,从上到下无人能逃,难怪此后的十来年内部如此飘摇,邓公说,那场风波迟早要来,压力如山。其造成的思想混乱,至今仍未消散,我辈的教训,头脑要清楚:穷,到底是当下政治的结果,还是历史遗留的包袱?这个问题需要仔细思考,正如结尾部分父子的辩论,勇气与智慧缺一不可。显然,片中人物理想化倾向浓重,但本片非现实主义作品,而是创作者对混乱局面的整理,更是一次自我说服。论据是否充分有待探讨,但真正重要的,是令他们不得不自我说服的环境。而对这个环境充分且有趣地表现,是本片真正感人的理由。
草原、蓝天的色调特别喜欢,先说两个小缺点:万马在雨中奔腾的场景里,很明显是个雨幕挡在前面,其实这段处理好了会非常震撼;演员普遍有点话剧腔。但是,瑕不掩瑜,我还是非常喜欢这个电影的。朱时茂饰演的男主许灵均,钟鸣鼎食之家的贵公子,却历经家庭、时代的磨难:父亲抛妻弃子远走他乡,母亲病死,自己变成弃儿加孤儿,却在社会的帮助下读完大学;又在10年浩劫里备受屈辱,在善良的乡邻的帮助下,在大自然和劳动中成长为一位坚定的有毅力的冷静的牧马人。他是善良的,从他对秀芝,对国家和人民的感情就可以看出来。他与父亲重逢后的对话,更像是两种制度与思潮的碰撞,假借父亲之口说出物质再丰富,精神贫乏也一样不幸福的道理。我也是这样的,国家不好就努力去变好,而不是像杜兰特一样,打不过对方就加入对方。谈不上气节,朴素的家国情怀吧。
谢晋反思三部曲之二,作为中国第三代导演的谢晋,虽然电影人物的形象少不了浓眉大眼、红光满面,也不大会使用手持镜头,但在那个导演普遍只会使用冗长的日式长镜头的时候,谢晋至少掌握了镜头语言。年轻时的朱时茂和丛珊真的太惊艳!也许时代已去,很多思想已经改变,有人觉得中国没自由、没人权。这部电影又一部洗脑宣传片。但其实很难想象,谢晋在经历了浩浩荡荡的文革、那么多的苦难之后,竟还是如此豁然地爱着祖国,他没有像戴思杰和文革有道坎,徐灵均何不就是他自己的心声?只可惜谢晋导演一生坎坷。爱不爱国是一回事,政权是另一回事。政变是领导人的过错,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国家的确受到了摧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像中国的一样爱国,却培育出这么多“反动分子”,属实可悲!
一个伟大年代热土难离的故事。谢晋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画面镜头和整个故事线的干净,简洁,直接,明快,通俗。运用基本镜头语言和剧本创作的逻辑,讲好一个故事,现在很多导演却力不能逮。(那桌子饭实在太诱人,半夜给我看饿了,那个酥皮虾很好吃的样子)电影运用了对比的逻辑,一个资产阶级的弃儿右派,被落跑的父亲用小布尔乔亚诱惑。但他在20年的下放生涯当中,和淳朴的当地人形成了深厚的友情。和高山上的花环一样,人们的善良淳朴,现在看来难免让人唏嘘。仿佛终于理解人们为什么怀念那信仰的年代,虽然穷,但是被良善包裹着,集体主义光辉照耀着,穷的很快乐,不孤独,不迷茫,有希望,没有成为物欲的奴隶,金钱终究不能建造天伦的宫殿。白天去放马,晚上学文化,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理想主义,一种无上的纯洁。“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之如初恋。不同的影片主题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印记。经历过绝望、屈辱、误解和折磨,人向往美好的的力量依然是具有穿透力的。穷苦和无望没有成为压倒人性的大山,那未来如何不值得期待呢?淳朴善良的秀芝,来自遥远的饥荒之地,经历千难万险,却永远怀揣着向阳的心,她的幸运不只是偶然的,也可能就是必然的。坚韧正直的灵均,饱受命运的摧残,二十年如一日,经历了身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曾经想过死亡,却放不下信仰,这无声的坚持,终于等到了开花结果的日子,遇到秀芝,让他走向了重生之路。当彼此生命有了依靠,当精神的力量有了寄托,人类总会创造奇迹。这是一部带有理想、浪漫主义色彩的电影,但在那个毫无生机的年代里,在那个满目苍夷的破碎土地上,她如何不是点燃了无数人心中熄灭已久的希望之火呢?
深深的感动。主人公热爱的不是某一种主义和集体,而是他成长的那块土地和那里的人。这种故土情怀也不是他美国父亲的落叶归根的情怀,而是他四十年真真切切与这片土地上的人相处所交织在生命中的时间积淀,这和漂泊半生回归故土的执念有本质的区别。主人公亲身经历了这片土地的善与恶,从烂泥里看到了花,升华出了更崇高的感情:爱与奉献。他更想为这里做点什么,匹夫之躯个人享乐何足挂齿。就好像女主说的,祁连山你能背走吗?金山银山也换不来祁连山的日日夜夜。这种淬炼过的感情非常纯粹与坚定,任何物质和所谓的个人荣辱不足以与之相并论。谢晋导演的反思不是哗众取众夹枪带棍的自我陶醉,他的格局很大,从困顿里提炼出光芒来,这束光芒穿过40年的时间灰烬依旧照亮方向。瑞思拜。最后,朱时茂也太帅了吧,丛珊也太秀美了吧,绝了。
他有上世纪电影的味道,朴素真实的表演是很棒的。许灵君和李秀芝的婚姻生活让我想起了逃耻,真的非常甜,各个时代国家即便思想有很大的不同,人深处的情感是相通。我觉得最棒在于导演给了两种生活方式互相理解和尊重。我虽然过不了许振均那样的集体生活,但是我毫不否认那种集体生活是美好的,那种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感情是现在很难达到的。我也不认为大家都应追求许父的生活,现在生活的意义就在于不扰乱社会的情况下宽容对待所有人,所有生活方式。电影没有批判,我只看到了理解和尊重,真的好棒。“老许,你要老婆不要?!”
太喜欢了。故事讲述方式是倒叙和插叙,通过和故事的交谈回溯许灵均三十年的成长,虽然因为“老右”身份让他极尽坎坷,但是牧马人们淳朴友善,妻子贤惠美丽三观超正,孩子们可爱,在一定程度上也治愈了他。里面和秀芝的相处远胜很多爱情电影,秀芝说:我有福气我看出来了碰到个好人了!里面有好几场对白太有意思和深度,是那种不晦涩的深刻。比如秀芝看电影里说的“面包会有的都会好起来的”,比如许说早五年可能会离开但是人民看到了浴血奋战后大家都站起来那种激昂,想要出一份力,那个年代很多人离开了,但是落叶归根,祖国永远是难以割舍的。作为一个后辈看到其实很感动!喜欢!值得重复看!
改革开放之后,电影审查制度越来越宽,自《芙蓉镇》1987的自省题材和《庐山恋》1980的接受新世界题材的两部影片,开启了划时代的进步之后,本片的双重题材,就得以呈现出来。一方面是出身成分导致的下放牧场放马,一方面是面对改革开放之后,美国父亲回来相认,带他去美国。结尾怎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重大的2个历史背景以及世界政治格局的转变。……但是对于中国劳动人民来说,我们更加在意的是在历史车轮中的人,这也是谢晋导演最伟大的地方,拿捏的如此恰到好处。……从小就不明白为什么童年的时候,丛珊这个演员的名字总是被父辈们提起,看过之后就懂了,这简直是当年所有男人梦寐以求的老婆,年轻,越看越漂亮,体贴,能干活,简直是田螺姑娘。……朱时茂年轻的时候说,他是中国第一美男子,此言非虚,唐国强颜值巅峰也比不过他。
1988年我在台湾读了原著,挺喜欢的。当时知道有电影版,有点想看但觉没看也无妨,怕主旋律太重,失之矮板。因缘际会在许多年后的昨晚我看了本片。它许多地方挺老派,虽然我认同它要讲的,但拍摄上有教条主义之嫌。然而本片从牧民生活的一大段开始,想不到是动人、真挚、传神,尤其牛犇等牧民演得太好,自然谐趣不可多得。草原的马群也是好,且和主角、牧民们溶合在一起,真真有天人合一之美。丛珊从害羞小姑娘转变成女人持家的俐落,演得也好。婚礼一段大妈们演得也好。男主的父亲很有型。男主的表现呢?还算渐入佳境吧(他后来跑去搞小品倒是想不到)。最后父子对话一段的对白我很喜欢。不少人怕听爱国,听到此二字就语带嘲讽。这些人自以为聪明叛逆但心术不正。中国老是有一票人忘本,且崇洋媚外。他们还常自认心中有爱、怜悯底层,虚矫又肉麻。
#谢晋百年诞辰纪念展# 完全是天云山传奇的“延伸”,早年就抛弃自己去海外的父亲,个中“含义”不能更明确了,谢晋把那段历史用血泊形容,看到此句台词真是无比心痛,面对导致自己被打为“老右”的父亲,同样也是与之前相似的“折中”处理方法,没有怨恨,而是选择放下,选择报答那里拯救自己的普通老百姓,对“父亲”对家国之爱是永恒的,感觉谢晋的片各位青年导演都值得好好研究学习,对如何拍“大尺度”题材极有参考性;现在观赏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电影,反过来琢磨琢磨,回望电影来时之路,确实啊表达、表演方式等众多方面,内敛、克制弥足珍贵,“淡”总体上看来还是比“浓”来得更好更隽永;80年代北京街景的纪录也是一个看点
大师出手就是不一般啊,八十年代的拍摄手法令人称道,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将现实与回忆相互交织,讲了一个关于信念、理想与抉择的故事,一个是在特殊时期受尽苦难但最后苦尽甘来的典型普通人物代表,一个是早早逃离故土,创业归来的成功人士,两类人之间一直存在着巨大的观念鸿沟,但由于血浓于水的亲情,依然可以坐下来互相交心,许灵均的眼神中时刻充满着对敕勒川与大自然的向往爱慕,显然已经全部抵消了其前半生所受的苦难,片中关于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生活描述充满了最真挚的感情,现在看来简直难以相信,这样一种生活,何尝不是最佳的选择?最关键的是,导演并没有刻意否认任何一种选择和道路,而是给人留出了充足的思考余地,并在其中歌颂了美好的人生信念与对祖国未来的热烈憧憬,今日看来,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