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之恋(1988)
《情陷布拉格》(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又译作《布拉格的春天》、《布拉格之恋》,是根据米兰·昆德拉1984年出版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于1988年改编成的电影,由美国导演菲利普·考夫曼(Philip Kaufman)执导,英国的丹尼尔·戴-刘易斯,法国的茱丽叶·毕诺许和瑞典的莲娜·欧琳(Lena Olin)主演。
评分:8.2
导演:菲利普·考夫曼
编剧:米兰·昆德拉 / 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 菲利普·考夫曼
主演:丹尼尔·戴-刘易斯 / 朱丽叶·比诺什 / 莉娜·奥琳 / 德雷克·德·林特 / 厄兰·约瑟夫森 / 帕维尔·兰多夫斯基 / 唐纳德·莫法特 / 达尼尔·奥勒布里斯基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Tomasz Borkowy / 雅克·西龙 / 拉斯洛·绍博 / 弗拉迪米尔·瓦伦塔 / 克洛维斯·科尔尼亚克 / 孔苏埃洛·德哈维兰 / Claudine Berg / 让-克劳德·布永 / 尼文·布施 / 让-克洛德·杜芬 / 若西亚娜·莱韦克 / Charles Millot / 杨·涅梅茨 / Olga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71分钟地区:瑞典 / 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布拉格的春天(台)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 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 布拉格之春 / 沉重浮生
上映:1988-02-05(美国)
IMDb:tt0096332
情节
1968年的布拉格。Tomas是个喜欢追求女人并享受性愉悦的外科医师,他的情妇Sabina是个画家,而且跟他有着相同的性态度。在一次出外看诊过程中,他遇上了小酒馆的服务员Tereza并对她产生好感。后来Tereza来布拉格找工作找到他的住处,在Tomas的征服下,两人很快结为夫妻。在Sabina的帮助下,Tereza成为了一名摄影师。
后来就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布拉格之春民主化运动以及后来苏联军队的入侵和镇压,而Sabina为了避难很快就去了瑞士日内瓦,留下来的Tomas和Tereza等人不仅参与并见证了许多活动,而且Tomas还写了讽刺共产政权的文章,Tereza则拍下了不少照片并交给西欧和美国的记者给予刊登。
苏军占领捷克后,为了避难,两人也搬到了日内瓦。但是住了一段时间,Tereza认为自己是Tomas生活中的负担于是她一人带着爱犬回到了布拉格。为了与Tereza生活在一起,Tomas于是也回到了布拉格找她。虽然两人重新生活在了一起,可是由于Tomas由于那次发表政论文章的原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追究。由于他坚持自己的观点态度拒绝道歉,于是被迫去做清洁工人。虽然Tomas当了工人,但是他还是可以与一些外面的女人搞在一起。于是Tereza心里不平衡,就也想试着与别的男人搞一次。试过一次之后,Tereza反而觉得布拉格太过肮脏了。
最后两人搬到了乡间过上了一段平静的农村生活,可惜爱犬却得了癌症,为了减轻它的痛苦,Tomas亲手为它注射了安乐死并埋葬了它。
在一次两人同朋友去镇上酒馆跳舞次日开车回来的途中,由于大雨的关系,他们发生了车祸而不幸离去。而此时身在美国的Sabina也收到了这个可怕的消息。
角色
- 丹尼尔·戴-刘易斯 - Tomas
- 茱丽叶·毕诺许 - Tereza
- Lena Olin - Sabina
- Derek de Lint(荷兰) - Franz
- Erland Josephson - Ambassador
- Pavel Landovský - Pavel
- Donald Moffat - Chief Surgeon
- Tomek Bork - Jiri
- Daniel Olbrychski - 内政部官员
-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 The Engineer
- Bruce Myers - 捷克编辑
- Pavel Slaby - Pavel's Nephew
- Pascale Kalensky - 护士 Katja
- Jacques Ciron - 瑞士餐馆经理
- Anne Lonnberg - 瑞士摄影师
奖项
-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奖;
- 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
-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最佳改编剧本提名;
- 美国金球奖最佳剧情片提名,最佳女配角(莉娜·奥琳)提名。
评价
该片在烂番茄网上获得高度评价,新鲜度高达94%;美国电影学会(AFI)将它列入美国100大爱情片榜单之中。
该片在法国和瑞士取景拍摄,而非捷克境内(当时的政治环境使然),比如描写苏军入侵那段是在里昂拍的。
作者昆德拉先生作为影片顾问帮助了本片的摄制工作,比如Tomas在Tereza入睡时口中所念的那段诗就是他特别为影片而创作的。
获得奖项
- 第61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改编剧本 / 最佳摄影 - 第4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摄影 - 第42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获奖:BAFTA Film Award —— Best Screenplay - Adapted - 第46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剧情电影 / 最佳女配角 - 第53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影片 / 最佳摄影
简评
三个小时的电影,比诺什美得要死,能从电影里看出很多部分和原著还是有区别的,但我觉得唯一不好的就是媚俗这个米兰昆德拉所自始至终强调的主题在萨宾娜那里草草略过,有点遗憾,只能说有的文学拍成电影会失去很多原来的美感,结构分布,剧情叙述方法,在电影里都难以感受出来,虽然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已经看过好几年了,但原著里最后一部分对于媚俗和粪便的论述还是让人记忆深刻,感觉媚俗拍得不够好,不过两个女主互拍那一段真的太美了,很形象地把两个人的不同之处展现出来,特别特别特别特别美
个人感受:先看小说再看电影的话,应该能看出改编大有问题。现代人在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下无所适从、找不到生存基点的主题被彻底简化为一个俗套的爱情故事、俊男靓女的矫揉造作。菲利普·考夫曼应该是一个标准的好莱坞导演,来拍文艺片也惯用商业技法,视觉观感上很精美,精美背后却没有更多内涵。而且选角完全不是我心目中的托马斯和特蕾莎,刘易斯太帅,而且总是露出那种油腻的微笑和自以为深邃迷人的眼神;比诺什太普通,看不到特蕾莎万人迷母亲的影子;只有萨比娜,倒是最得其神。
昨晚刷到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的新闻,虽然我没读过他的书籍,但有听说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原来知名已久的《布拉格之恋》就是改编自这部小说,于是就决定观影了:、相濡以沫的爱情或婚姻可望不可求,在欲望的驱使、外界的诱惑之下,某些人的精神或身体就那么轻易地出轨……现如今有人因此选择开放式关系;“家(lì)丑(shǐ)”有时得靠他人外扬才能被更多人得知乃至铭记;:托马斯……生命对我太沉重了,对你却这么轻。我不能承受这生命之轻,不能承受这自由。……,在复杂的现实世界里坚持做个实事求是之人有时都成为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世事难料。……
初看很无感,之于原作,如永恒轮回说、生命之轻不过是挂一漏万,现在当做情色剧情片看,居然觉得堪称经典。小说中睡在竹篮里的特丽莎,在电影里出场于一群老男人的情欲凝视,宗教意蕴被抽掉了,生命之轻重也无从谈起,它被简化为两两相对的情感态度。真正赋予这个故事完整性的是最后三十分钟(不然它就只剩你和我做爱我和他做爱),被政治挤出日常秩序的两人不得不改变生活,甚至可以说是存在方式,逃往田园和牧场。这可不是《倾城之恋》里刻薄到死的反讽,再没有比这更美好的结局了。在简朴而重复的生活中互相补足对方生命的意义,他们劳动、做爱、纵酒,平静地看着卡列宁死去,在脏兮兮的小酒馆里和猪跳舞,蒙着眼回到6号房间,最后在一个雨天带着对新生活的满足亲昵地离世。(一整场都在期待比诺什的乳房,bushi
不知道历经了多久,才把这部电影看完。选角perfect,托马斯的深邃与玩世不恭,特蕾莎的单纯与脆弱,萨宾娜的性感与魅惑,弗兰茨的儒雅的学究风范,人物高度还原。特蕾莎是脆弱的,她什么事情都依赖托马斯,所以她感受到的是生命的沉重。托马斯是强大的,他的爱与性是分离的,他的身上体现的是生命的轻盈。电影与书,互相对照,互助理解。不足之处:为了表现主旨,让观众理解,部分台词直接从书中摘出,总觉得处理得有点生硬、刻意;文艺片确实很闷;有些情节没有还原出来,还是太简略,不过无伤大雅。演员演技没的话说,超棒。他们在最幸福的时候死去,想来这是最好的结局。
久闻米兰·昆德拉大名,被高晓松(晓说)和许知远(艳遇图书馆)安利,本来想看原著的,微信读书上没有?,无奈在国外疫情期间又不能买书,先看看电影也蛮好,很喜欢“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很文艺有意境,电影却命名为“布拉格之恋”,感觉名字都掉了档次。这部电影可以说和我年纪相当了,节奏感、色彩、背景乐都太到位了,简直不可多得的经典,不知道为什么没获得有分量的奖,演员太棒啦,美国导演,英法瑞典演员完美诠释了一个三角恋,讲爱情,讲性,讲人性!
1968年的布拉格,是吉他手的鲜花、女孩的短裙、夜里坦克的致命光亮、胶卷上黑白的抵抗;1969年开始,波西米亚男孩女孩脸上的笑容凝滞,世界的遗忘与捷克人的沉默同步进行。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昆德拉笔下非永恒轮回的时间和男人女人们直线的生活本身就是所有故事的故事,每一次环境变化都是泪点。片长不到3小时,但情节还算比较完整,而且很难得地给几个关键情节留足了耐心。最后,我被Daniel Day-Lewis隔着屏幕帅晕好几次了,救命
去年听了好几遍原声音乐,今年终于看完电影了....去乡下的场景拍的实在是太优美了。对抗soviet的黑白场景紧张战栗。sabina和tereza两人精灵般在窗纱间跳跃追逐,sabina有nymph的感觉,而tereza是天使的感觉。不看小说,只觉得死在最幸福的一刻似乎是一个好的结局。又觉得是关于牵扯到欲望的爱情电影,又是有关那段生活的电影。沉浸在172分钟里,音乐与影像有时是在对峙,多余的是我观看的眼。
一直对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所耳闻,但是不甚了解,甚至看到米兰昆德拉时第一反应是曼德拉(我有罪)因为自身经历不得不说对这部电影太感同身受了。Ddl那深邃的蓝眼睛抬眸看着你的时候,又有哪个女人不心动呢某种程度上来说男主和Sabina是很相似的一类人,把生命看得很轻很洒脱,自由至上。区别在于Sabina一辈子都不接受被束缚的关系,哪怕教授为她离婚,感觉那里她的微表情更接近于恐慌而非感动…而Tomas在和天真无邪的Teresa相处后,虽然不改风流习性,但因为她而产生了羁绊。他是很在意她的吧,不然不会为了她回到布拉格,即使要被收掉护照。但是Tomas的本性难移又时时让Teresa感到痛苦拉扯。她为Sabina拍摄照片时,借由相机的遮挡在其后流泪那里我的心脏仿佛被攥住了一般,太心疼又感同身受…
朱丽叶比诺什真的很适合特蕾莎这个角色,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有太多的不同角度的心理描写和很耐人寻味的部分,这是很难用镜头语言表达的,比如特蕾莎给萨比娜拍照时两人的大笑,在这里是很难解释的,只能说这个片子太难拍了。另外,从头到尾,我一直在等待托马斯最后的那句话,大概意思是,自由是不带使命的,还有特蕾莎对卡列宁的理解,但托马斯的那句话并没有表达,特蕾莎的那些,也草草过去了,萨比娜和弗兰茨的结局没有表达,而我恰恰觉得,这是最重要的部分,轻与重,灵与肉,媚俗,都在这些里面蕴含。不能怪片子拍的不好,能感觉到很尽力在拍了,但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有太多东西都没办法用镜头语言表达,除非用旁白,可用了旁白这片子的感觉会更不舒适......很惋惜,但能看出来,片子也是努力在表达了,虽然有太多的空缺没有填补。
改编自史诗级两性伦理名著《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让人对本片的期许显然过高。从意义深究,本片的确是探讨两性的究极之作,导演也丝毫不吝惜胶片,让这部冗长沉闷的伦理片足足拍了有3个小时。从通俗性和观赏性来讲,本片对于情欲场面的呈现离奇而又迷人,不失情色伦理片应有的水准。然而本片的叙事节奏堪称毁灭性的拖沓,这部3小时的情欲长篇让我看了足足有1年有余,叙事的拖沓与气氛的沉闷都是灾难性的表现,甚至是让人血脉偾张的情欲戏都让人倍感如坐针毡。虽然本片的野心不止于此,对两性、性与爱的究极探讨,政治要素的隐晦渗透,都让本片应该在电影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本片在人文意义层面无可非议,然而在观感层面又让人食之无味、只觉窒息,这样南辕北辙的分裂,让人倍觉遗憾。情欲的末班车终将是一曲死亡之舞,此刻只觉快乐就好。
整体还不错,最精彩的是俄国人入侵上街的那一段,但总体比不上书中的内容丰富和深度。情节上还是有些照搬书上的章节,在尊重原著基础上的改编的还不够走进适合电影化的表达深度,一些点没有给够劲。如果不能像长篇小说一样够篇幅自由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一些情节不如放弃。人物上,总体能感到托马斯的轻,但不太能感受到特雷莎的那种重,Sabina和弗兰茨的线也有点薄。 最后结尾原著中特雷莎以为托马斯为了她来到乡下不开心,但托马斯回复:你怎么知道我现在不幸福!但是电影缺直白的给出托马斯讲自己很幸福。 那种因为重的意义:幸福充盈着忧虑的空间的感受没有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