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丝·哈(2012)

Frances HaUP:2021-05-05

《弗兰西丝·哈》(英语:Frances Ha,香港译《凡事哈》,台湾译《纽约哈哈哈》)是一部2012年的美国喜剧剧情电影,由诺亚·波拜克执导,由鲍姆巴赫与女主演葛莉塔·洁薇合作编剧。影片于2012年9月1日在美国特柳赖德电影节(英语:Telluride Film Festival)上首映,于2013年5月17日起大规模放映。本片的黑白摄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伍迪·艾伦1979年影片《曼哈顿》的影响。这部电影受到了评论界的赞誉,在烂番茄网站上的新鲜度为93%,平均得分为7.9/10。CBS新闻将本片风格与美国独立导演吉姆·贾木许和法国新浪潮导演法兰索瓦·杜鲁福的作品相比较。

弗兰西丝·哈

评分:8.4 导演:诺亚·鲍姆巴赫 编剧:诺亚·鲍姆巴赫 / 格蕾塔·葛韦格
主演:格蕾塔·葛韦格 / 米奇·萨姆纳 / 迈克尔·埃斯佩尔 / 亚当·德赖弗 / 迈克尔·泽根 / 夏洛特·丹布瓦兹 / 格蕾丝·古默 / 贾斯汀·卢佩
类型:剧情 / 喜剧
片长:86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纽约哈哈哈(台) / 凡事哈(港) / 纽约娃哈哈(港) / 弗兰西丝·夏 / 弗兰西斯·哈 / 芭蕾女汉子
上映:2012-09-01(特柳赖德电影节)
IMDb:tt2347569

弗兰西丝·哈简介

索菲(米凯·萨姆纳 Mickey Sumner 饰)是弗朗西斯(格蕾塔·葛韦格 Greta Gerwig 饰)最要好的朋友兼室友,两人整日里出双入对,关系俨然比情侣要亲密的多。然而某日,索菲忽然告诉弗朗西斯,自己要搬到城中和另一个女孩同住。虽然索菲万般保证两人还是朋友,但弗朗西斯的内心依旧十分失落。
  无法独自负担房租的弗朗西斯只得另觅住处,索菲的朋友列夫(亚当·德赖弗 Adam Driver 饰)在关键时刻助了弗朗西斯一臂之力,就这样,弗朗西斯开始了和列夫以及列夫的室友本吉(迈克尔·泽根 Michael Zegen 饰)一起的同居生活,并承诺会在圣诞节的舞蹈演出后付齐房租。糟糕的是,没过多久,弗朗西斯便丢掉了工作。一时之间,她不知道自己究竟该何去何从。

第71届金球奖电影类 音乐/喜剧片最佳女主角(提名)格蕾塔·葛韦格 第19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喜剧片最佳女主角(提名)格蕾塔·葛韦格 第29届美国独立精神奖最佳影片(提名)罗德里戈·泰谢拉 / 斯科特·鲁丁 / 利拉·亚库布 / 诺亚·鲍姆巴赫

简评

扎心了,在纽约大城市里追求梦想却被现实捶打得连房子都租不起的大龄女loser,看着最好的朋友越来越好离自己越来越远,而自己却依旧事业一事无成,依旧约会无能……然而,追梦受挫,生活窘迫仍然不愿意放弃梦想去做一份和梦想无关但能养活自己给自己一份稳定生活的文职工作——该死的文艺青年的偏执(一根筋)。当被一遍遍捶打一遍遍失望后,终于还是妥协了,向现实低了头,曾经单纯执着不拘一格的高个子女孩,穿上了工整的职业装做着文职工作,生活稳定了,租得起房子了……代入感过于强烈,连我的英文名都和女主角一样,Frances!Damn,四舍五入这片子讲的就是我自己?细想我还不如女主,女主至少真的在努力练舞想成为一个舞蹈家,而我只是成天躺着,什么也做不了!

因为听了很久的歌来看电影,一个太生动太可爱的女孩子了,因为她眼睛一秒钟都不想离开荧幕,导演真正的功力全点在女性成长上了。“我想要这样一个时刻,是当你和一个人在一起时的那种感觉,你爱对方,对方也知道,对方爱你,你也知道。但那是一场派对,你们两个在和不同的人聊天,你们笑着大放异彩。突然你们望向屋子的另外一边,目光交汇,但不是因为你们占有欲强,也不一定和性相关,而是因为这就是你生命中的那个人。这有趣又让人悲伤,但仅仅是因为人生终将谢幕,在那个时刻存在着一个神秘的世界,就在大庭广众之中,旁人无法察觉。有点像人们所说的,我们周围存在着其他次元,但我们却感知不到。”弗兰西丝,大胆拿出她的细腻和敏感去碰撞,然后奔跑。modern love响起的那一刻情感高潮。

类新浪潮的粉饰下是彻头彻尾的美国故事,原来这个就是mumblecore。喜欢后半段但前半部的都市快剪让我难受,无时无刻不透露出New Yorker「无论如何我处在宇宙的中心」的自视甚高与吹胡子瞪眼感。我无意过分苛刻地攻击幸存者偏差,但更认同Benji所言,Frances根本不是真正的穷人与失意者,总有可信的防线的在她坠落的最后一层等待着承接她触底反弹,而这与真实、与新浪潮蕴含的死亡的嗡鸣实际上相去甚远——它仅捏造出一种呢喃状态,并随后附赠虚假而具有毒素的希望。同时我拒绝引导观众进行自我代入的电影。但作为美国片最大的优点就是肉身的实在感,亲密女友的肢体松弛地相互触碰,Greta表演灵长类风格的肢体动作,漆黑中明亮潮湿的眼睛与牙齿闪闪发光,以及巴黎段落极具异质感的个体存在,才是退潮后留下的贝壳。

我真的太喜欢这部电影了。在经历这么多天的烦闷之后,看完电影神清气爽。弗朗西斯乱糟糟的衣服,蓬松的头发,喜欢穿袜子上床,和朋友有很多梦想。和我简直太像了。但我没有她那么酷。为了付款跑好几个街区,甚至还在路上摔了一跤简直太可爱了。和本奇窝在沙发上看电影,突然说想吃曲奇饼干。午后时分,瘫在沙发上,冒出一句“你知道伍尔夫让我想到了什么吗”看似很无厘头,但好随性好让人喜欢。最戳我的还是那句“你们在一个派对里,在跟不同的人说话,都在开心地笑着,这时候你望向屋子的另一边,两个人的眼神交汇了。”结尾处和索菲的相视而笑大概是对这句话的呼应。索菲是弗兰西丝生命中很重要的人。她会因为她的离去光着脚从宿舍跑出来,睡前说着“我爱你,晚安。”发觉自己在索菲身边的位置被帕奇占据之后,生气又委屈。27岁的弗兰西丝,哈。

极其不真诚而肤浅。讲年轻人的挣扎,但这位却是个随时可以问老爹要到五百万,因为想体验人生暂时懒得开口的年轻人。挫折和不堪都非常虚假,有着上等人苍白的幻想的塑料质感;转机和成功来得又太过容易—大概以他们的人脉和资源来说就是有这么容易。一直有新的事情发生,主角一直在说说说,但全是口水和流水,他根本没有想告诉世界的东西,他只是体感这么写比较有酷的氛围。也看不到这些经历对主角有任何情绪上的影响。女主的演技更堪称恐怖,好像一个五岁的小孩困在了她的身体里,因为完全理解不了成人世界的复杂关系,只会使劲扭曲脸部肌肉当作回应,彻底毁掉了本可以让人感同身受的抓得比较准的细节。她现在转幕后了真是大喜事。像《Audition》里那样百转千回凄婉壮烈的追求大概是太吸引人了,勾的穷极无聊的金汤匙们纷纷下场,表演画虎类犬。

第一次看是20年4月10号,疫情在家但心态特别平和。这次看已经是毕业后了。重启内部放映我想放“连绵的告别”主题的片单,第一部想到的就是这个。弗兰西丝几个特写镜头都太独到了,那个不受欢迎的饭局上尴尬又真诚的她说出对关系的看法那段,我在黑暗中颤抖着开始流泪。重新回到讲堂做着熟悉的一切放映准备工作,并无法控制地开始回忆在这里发生过的种种,悲伤像一阵狂风把我身体吹出了个空荡荡的洞。吕老师也来了,说内部放映如果不是孟倬坚持早就不做了。我放第一个片单“幻觉的触感”时候还很忐忑,通了一个小宵做了各种功课,后来就越来越自然。我自己知道在这一次次的放映,一场场电影里我留下了多少堪称美丽的回忆。我爱从这里开始熟悉的朋友。爱一个个因为电影聚集起来的夜晚。爱放映结束和朋友一起出门买酒吃饭散心的时光。不舍离开。

大多数年轻观众都能从弗兰西丝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会对电影产生强烈共鸣。弗兰西丝所处的人生过渡阶段是最令人恐慌的阶段,我们会不断质疑自己的身份,无法看清自己,需要别人来告诉我们自己是谁。苏菲就是弗兰西丝的身份提醒,跟苏菲在一起时弗兰西丝知道自己是谁。因此苏菲的离去引发了弗兰西丝身份的焦虑,她迫不及待地搬去与列夫和班吉合租,因为列夫和班吉喜欢让弗兰西丝跳舞,这让她感觉自己理想的舞者身份又回来了,她再次变得快乐且满足。被舞蹈公司辞退后,弗兰西丝的身份又消失了,她回到萨克拉门托的父母家,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让弗兰西丝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这个过程也是弗兰西丝理想自我逐渐消失的过程,她意识到成为世界级舞蹈家的可能性不断变小,最终接受了自己平庸的事实。

把哈放在待看目录很久了,一直挺抗拒看她的。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因为反文艺片体质吧,今天就是缘分的促使让我点开了她,想试试就是想试试。点开了以后的黑白片,让我有点心慌,但是慢慢告诉自己,如果看不下去,我随时有机会退出去,不是没有余地的必须看完。开头有点文艺片的莫名其妙跟反向的过度欢乐,算是半吸引了我看下去,跟我所有看过的影片有点不一样,是纽约艺术片的新模样。画质还好也很舒服,尽管知道无数次这个故事的简介。吸引我的不只是喜欢的格蕾塔,里面的故事,年轻人喜欢的假古典音乐,弗兰是个更放纵的我,她干了我干过的事,甚至干过我不敢干的事。她真的疯狂且无厘头到我爱她。她所说的每句话都在证明她的独特。但是有什么好在乎的呢,永远不要怕,生活多的是退路。心情一下子释放了,这是我今年第一哭,也是我文艺片第一哭。

记忆最深的就是f和一群“精英”一起共进晚餐的场景,f尝试加入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话题,所有人只投来尴尬的眼神。Paris在f心里可能是一个浪漫追求人生方向的地方,但是对于精英朋友来说,那里就是他们一个度假的地方。晚餐最后,f述说着她关于relationship的幻想(心灵相通的,毫无外在因素的吸引),镜头一转仍然是朋友怜悯中带着一点鄙夷的眼神。其实我感觉不止f是迷茫的,s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到了一定年纪,我们有了越来越多“应该去做”的事,该结婚,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但我们仍人不知道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什么。

因为看了女主导的《伯德小姐》所以找来这部电影。看完电影应该立即记录下来,过了一周,印象已无……或者说,本来就不善遣词造句,现在更无话可说了。有一个短评说实话我也有点同感,看到一个 27 岁的女孩也过得不太如意,好像觉得自己也不是那么悲哀了……但是影片最后还是很善意啊,女孩重新成为了编舞师,并且她的作品被观众们喜欢。好几个场景,弗朗西斯背着双肩包在马路上小跑着,到后来,边跑边跳舞,像评论区里说的“孩子气且透着令人闪光的快乐”。还有弗朗西斯对想交的新朋友说,我们来玩打人游戏吧,真的是太可爱了哈哈。笨拙的“约会杀手”的样子,自己甚至更笨拙啊。写着写着,好像慢慢发现了影片的好。但主要还是情节上的。看这部电影时是周五的晚上(),可能工作一周太累了,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忘了哪一天又接着看完了。

在这部散碎的段落式散文书写体电影,在努力表达现实真正意义和模样的风格电影中,只有依据那些突然冒出又突然消失的模糊难解的构成去解读解释的生活本身,才能力陈那种生活的乍暖还寒与柳暗花明,弗兰西斯的奔跑和舞蹈在其中的蕴意了她的突破,但是也模糊了前途,也许那不够明朗的前方就是堵住生活出口的壁垒。鲍姆巴赫用镜头告诉我们而在生活未知的领域和通道,也唯有依靠自己不改的初心才能用最坚韧的原则面对生活的多变而依然在其中不至于太过踟蹰。在面对舞蹈社上司的改职建议还是盲目进行一次无意义的巴黎之旅还是摸不着头地应对出现在身边的男性纽约客,弗兰西斯那种纯净灵魂的底色依旧是最感人的初衷。她的欢乐和忧愁告诉其他都会女性,用小的震动代替大的震动,用小的忧愁稀释真正的忧愁。

成长的代价及其伤痛,很法国新浪潮的一部美国片。几个笑点挺有趣,为了三块钱服务费犹豫半天、收到退税丧情绪一扫而空。女主与闺蜜二人亲密得如一对女同,但她们的追梦之路却截然不同,而当其中一人成功圆梦跻身上流时,二人的关系也自然会难免产生隔阂。虽然她与闺蜜的感情依然在,半夜聊天互诉真情,但第二天一起床对方就匆匆不辞而别,因为对方有更重要的东西要把握并为之拼搏,但她没有。本片着力捕捉的也就是她在不想长大、难以圆梦、友情消散等打击中的摇摆迷茫状态。来到新公司开着被人白眼的玩笑,与同事打闹只被厌恶,就是这样的变化一点点“矫正”了原本天真的她,而我们所有人也都是这样被“矫正”着长大的。到最后她也没能完成舞台梦,只做了一个教练,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令人感叹,同《醉乡民谣》。女主天真浪漫又呆傻的形象非常生动可爱。

获得奖项

  • 第16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第16届塔林黑夜电影节
    提名:观众奖
  • 第16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16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提名:最佳国际独立电影
  • 第29届独立精神奖
    第29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长片 / 最佳剪辑
  • 第14届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
    第14届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女主角
  • 第71届金球奖
    第71届金球奖
    提名:音乐/喜剧电影最佳女主角
  • 第19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19届评论家选择奖
    提名:最佳喜剧女演员
  • 第34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第34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年度电影 / 年度女主角 / 技术成就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