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魂记(1958)

VertigoUP:2022-04-12

《迷魂记》(英语:Vertigo)是英国导演亚佛烈德·希区考克于1958年所执导的心理惊悚片,改编自波瓦罗·纳尔瑟加克在1954年写的小说《活人与死人》。电影的剧本是由阿莱克斯·科佩尔和撒母耳·泰勒写的。

迷魂记

评分:8.7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亚历克·科佩尔 / 萨缪尔·A·泰勒 / 皮埃尔·布瓦洛 / 托马·纳西雅克 / 马克斯韦尔·安德森
主演:詹姆斯·斯图尔特 / 金·诺瓦克 / 芭芭拉·贝尔·戈迪斯 / 汤姆·赫尔莫 / 亨瑞·琼斯 / 雷蒙德·贝利 / 埃伦·科比 / 康斯坦丁肖恩 / 李·帕特里克 / 丹尼·鲍沙其 / 保罗·布亚尔 / 贝丝·弗劳尔斯 / 弗莱德·格兰姆
类型:爱情 / 悬疑 / 惊悚
片长:128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眩晕 / Alfred Hitchcock's Vertigo
上映:1958-05-09(美国)
IMDb:tt0052357

剧情概述

旧金山的警方侦探约翰·「史考提」·佛格森(由詹姆斯·史都华饰演)在一次任务中,和一个警察同事在屋顶追捕犯人。史考提不小心滑下屋顶,并紧紧的抓住屋檐。他的同事设法救他却不幸坠楼身亡。史考提因此患上后天型惧高症,从高处往下看就会眩晕甚至失去意识,不得已只好提前退休,经常呆在他的前未婚妻米蒂·伍德(由芭芭拉·贝儿格蒂饰演)的画室里。史考提想用爬梯子的方法克服恐高症,但没有成功。米蒂说唯一的治愈方法可能是再经历一次沉重的心理打击。

现为企业家的加文·埃尔斯特是史考提的旧同学,他当初靠着岳父家的财势而发迹。加文聘请史考提跟踪他的妻子玛德莲·艾尔丝特(由金·露华饰演),因为他怀疑妻子被灵魂附身。史考提并不相信他的说法,但是经不住加文的苦苦哀求,接受了他的聘请。史考提在餐厅见玛德莲的第一面就被她的优雅气质深深打动,情不自禁爱上了她。

第二天,史考提的跟踪任务正式开始。玛德莲先去一家花店买了一束花,然后去了墓地,在卡洛塔·巴尔德斯的墓碑前站了好久。接着,她去了一家艺术博物馆,在卡洛塔的画像前坐了好久。史考提发现玛德莲的发型和捧的花都和画中的卡洛塔非常相像。最后,史考提尾随玛德莲来到了马克徐克酒店。史考提在楼下看到玛德莲站在酒店最高层左手第一间房间的窗口。可是当他进去询问酒店登记员的时候,登记员否认玛德莲今天来过,因为她并没有来拿房间钥匙。史考提恳请登记员上楼查看玛德莲的房间,登记员不情愿的上去,史考提留在楼下(守着出口)。不一会,登记员气呼呼的请史考提上去,证实玛德莲的房间是空的。史考提疑惑的向窗外看去,突然意识到玛德莲的绿车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

史考提向米蒂寻求帮助,米蒂带他去见一位精通当地历史的专家。专家告诉他们到卡洛塔死于悲惨的自杀。史考提再去见加文的时候得知卡洛塔就是玛德莲的曾祖母。加文怀疑附在他妻子身上的就是她曾祖母的灵魂,但是玛德莲根本不知道卡洛塔。故事发展到这里,史考提猜想整件事的实情是,玛德莲幻想自己是她的已故曾祖母,因此重复曾祖母年轻时的打扮及行为,并且有严重自杀倾向。

又一天的跟踪任务开始了,史考提尾随玛德莲来到堡垒点(就在金门大桥下面)。玛德莲把手中的花束里的花一朵一朵的摘下来丢入水中,最后纵身跳入旧金山湾。史考提立刻冲上前把玛德莲从水里救上来,因为不知道可以把她带到哪里去,史考提把她带回自己家、让她在自己床上休息。玛德莲醒来后,史考提让她坐在暖暖的炉火边,一边试着找出她想要自杀的原因,可是玛德莲回忆不到任何东西。同时,情愫在他们之间悄然而生。突然,美好的气氛被加文的电话打断,当史考提进入里屋接电话的时候,玛德莲飞快的穿上衣服走了。史考提发现自己深深的爱上了她,但不敢表露。

另一天的早晨,史考提开车跟踪玛德莲的时候,惊讶的发现玛德莲来到自己家门口,原来玛德莲亲自来送感谢信。史考提担心玛德莲会再次自杀,他提议两人共度一天。玛德莲开车带史考提去缪尔树林,随后到了17哩路的圆石滩旁边的孤柏处。玛德莲承认她的噩梦听起来很荒唐,激动之下向大海冲去。史考提赶紧抓住她。两人相拥相吻。

凌晨,史考提在家中沉思时被门铃打断,来人正是玛德莲,原来她刚被噩梦惊醒,她进屋后就开始激动地描述。史考提发现她噩梦里的场景和圣胡安·保底斯塔(旧金山的一座西班牙教堂)非常相像。史考提带玛德莲去了那个教堂,在马厩里,他们承认了对彼此的爱意,可是玛德莲不停的说“太晚了,太晚了”,随后挣脱史考提,跑上钟楼想要自尽。史考提为救她而追赶过来,却因为惧高症发作,一阵眩晕而耽搁了时间。就在他快要跑上钟塔楼顶的时候,玛德莲的身体从窗口飞下,咽了气。史考提崩溃了,他麻木的从钟楼下来,不忍看玛德莲的尸体,默默地离去了。

场景转到法院,史考提面色凝重地和律师坐在被告席上,加文在听众席上十分担心的看着史考提。法官最后判史考提无罪,玛德莲的死纯属自杀。可是史考提觉得非常羞愧,因恐高症让他无法救一个近在咫尺的轻生女子。审判结束时,加文留下和史考提单独说话。加文为玛德莲的死深深悲伤,不过了解这是意外,并且对被灵魂附身的玛德莲来说这个结局无法避免,当初聘请史考提的时候并没有想到会给史考提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和打击。加文以想要离开伤心地为由远走他乡。

尽管没有受到加文的怪罪,史考提情绪低落到极点,他到一家疗养院接受治疗。他像哑了一样,两眼呆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每天都被噩梦缠绕。米蒂来看他的时候,他也没有一点好转。

出院后,史考提在曾经遇到玛德莲的地方流连,餐厅、花店、教堂。好多次,他都以为自己又见到玛德莲了,但是后来都发现自己认错人。某天,他偶遇一名相貌酷似玛德莲的女子茱蒂,只是打扮与气质差很远。史考提主动追求茱蒂,把她当作玛德莲来爱,将茱蒂比照玛德莲打扮起来。

事实上,茱蒂的确就是玛德莲。一个阴险的谋杀案即将被史考提揭发,对他而言,真正的悲剧才正要开始……

评价

《迷魂记》气氛神秘哀愁、节奏迂回舒缓。虽然在当时影评及票房都并不十分成功,后世评价却越来越高。希区考克认为这部凄艳迷离的惊悚及爱情片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现在也多被认定这是亚佛烈德·希区考克的巅峰之作。

此片得到1959年奥斯卡金像奖的两项提名:最佳艺术指导奖以及最佳混音奖。

希区考克和史都华分别得到1958年圣塞瓦斯提安国际影展的最佳导演奖及最佳男主角奖。

《迷魂记》与《后窗》等希区考克电影,从1980年代开始被重新评价,并且多次于电影院再度上映,詹姆斯·史都华等人终于在有生之年看到自己这部作品博得越来越多的敬意。

《迷魂记》在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百年百大电影系列,1997年百年百大电影名单中被列入第61名,但是在2007年新版的AFI百年百大电影中跃升至第9名,是希区考克入选的4部电影(《迷魂记》#9、《惊魂记》#14、《后窗》#48、《北西北》#55)中位列最前者;此片也入选AFI百年百大惊悚电影第18名、AFI百年百大爱情电影第18名。2008年的AFI百年各类型电影十大佳片,《迷魂记》名列悬疑片的第一名。

1992年、2002年、2012年英国电影学会(BFI)《视与听》(Sight & Sound)杂志每隔十年所评选的「最伟大的十部电影」,《迷魂记》分别名列第4名、第2名、第1名。

2005年,英国第二畅销的电影杂志《Total Film》,将《迷魂记》评为史上最伟大的电影第2名。

此片也因为它「文化上、历史上、美学上」的重要价值,被选为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National Film Preservation Board)指定收藏。

相片

文化影响

  • 导演布莱恩·狄帕玛(Brian De Palma)1976年的电影《执著》(Obsession,或亦译作「迷情记」并造成混淆),灵感取自本片。本片的电影作曲家柏纳德·赫曼亦为《执著》一片作曲。
  • 布莱恩·狄帕玛1984年的电影《替身》(Body Double),效法本片与《后窗》、《电话谋杀案》等希区考克经典作品。
  • 导演梅尔·布鲁克斯(Mel Brooks)1977年的电影《紧张大师》(High Anxiety)也是仿傚本片。尤其在片中最后的场景「回旋的钟塔楼梯」之处最为明显。
  • 南韩导演朴赞郁曾说,是本片让他立志成为导演。
  • 导演保罗·范赫文(Paul Verhoeven)1992年的电影《第六感追缉令》也是在旧金山摄制,并被认为有多处风格、主题方面效法本片,尤其是莎朗·史东饰演女主角的特质。
  • 同样来自旧金山的摇滚乐团不再信仰合唱团(Faith No More)1976年的歌曲《Last Cup of Sorrow》向本片致敬。不但专辑封面的背景图案、标题字体与本片一模一样,连主唱者也穿着与詹姆斯·史都华所饰的史考提一样。
  • 西班牙导演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Alejandro Amenabar)1997年的电影《睁开你的双眼》(英:Open Your Eyes 西:Abre Los Ojos)被认为算是重制本片。
  • 法国导演克里斯·马克(Chris Marker)1968年的短片《没有阳光》(La Jetée、The Jetty、The Pier)使用多处本片的场景,包括本片男女主角同游加州州立红木公园(英语:Big Basin Redwoods State Park)那一段。克里斯·马克本人亦在他的文章开玩笑说,他这短片是本片在巴黎的重拍片。
  • 1998年美国的电视影集《70年代秀》,剧中人物Eric Forman也是站在高处会晕眩,差一点从屋顶掉下来。
  • 2004年美国的电视影集《医神》第三季,剧中人物James Wilson博士的办公室挂了几张本片的海报,在《House vs. God》、《Safe》其中两集,James Wilson还在剧中看本片。
  • 1992年美国动画影集《蝙蝠侠》的其中一集《Off Balance》(失去平衡),也是在教堂钟塔楼顶达到剧情高潮,剧中甚至有一名反派角色姓Vertigo。
  • 1989年美国动画电视剧《辛普森家庭》第二季的《Principal Charming》一集,剧中人物Skinner校长走上钟塔一景,亦效法本片。
  • 1999年科幻电影《骇客任务》,其中有一段连续镜头与本片相似。
  • 1999年HBO影集《黑道家族》第六季的《Kaisha》一集,也是有与本片相似的男女主角登高场景。
  • 导演大卫·林区于2001年的电影《穆荷兰大道》,剧中人物Betty Elms有一头金发、身着浅灰套装,与金·露华所饰的玛德莲一样;剧中人物Betty把Rita「改造」成金发女郎,也与本片史考提「改造」茱蒂的努力相似。《穆荷兰大道》亦使用了希区考克《意乱情迷》、《辣手摧花》等作品的元素。
  • 大卫·林区于1990年的电视影集《双峰》的情节,使用部分本片材料。剧中名为玛德莲·佛格森的人物,是以玛德莲·艾尔丝特的名字及史考提·佛格森的姓氏来命名。
  • 杜兰杜兰摇滚乐团1986年的专辑《Notorious》、其中一首歌《Vertigo》,同时向本片及希区考克的《美人计》致敬。
  • 导演特里·吉列姆1995年的电影《未来总动员》,剧中主角曾一起观看本片的场景,其后的片段可以听到本片的配乐。
  • 2011年美国流行女歌手Lady Gaga在Born This Way一曲的音乐录影带里,片头使用了本片的片头配乐。
  • 1987年香港导演杨凡在《意乱情迷》中使用了本片近似结构,并在电影开头打出“献给希区柯克”。

在这部电影中,詹姆斯·史都华演的是一位前警方侦探约翰·「史考提」·佛格森。他在一次任务后患上了眩晕和忧郁,不得不提前退休,随后他被聘为私家侦探去跟踪一个行为异常的女士玛德莲·艾尔丝特(由金·露华饰演)。
这部电影取景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和好莱坞的派拉蒙工作室。电影利用了大量的滑动变焦(Dolly Zoom)(镜头360度旋转)的摄影手法去展现史考提的恐高症,因此这种手法也被称为“眩晕效果”。
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评价好坏参半,但是渐渐广受称赞,随后被称为希区考克的经典电影和他导演生涯的里程碑。《迷魂记》被广泛的评价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电影之一。2008年,此片上映整整50年后,美国电影学会将其评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悬疑电影;2012年英国电影学会《视与听》杂志更将其评选为史上最伟大十部电影的榜首。

简评

“爱会让人目眩神迷,迷失自我。”“最会讲故事的导演”希区柯克将灵异、谋杀阴谋、爱情三种元素巧妙地衔接在了一起,前中后仿佛是三部完全不同的类型片,但彼此之间的连接却丝毫没有突兀之感;可惜当剧情进行到3/4处时,困扰许久的谜底却以一种极其突然的方式提前揭晓,直接导致本片一直保持的神秘和悬疑感骤然全失;但不可否认的是,影片的构图和运镜技巧已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金门大桥下女人向着海面撒花的侧影、绿影斑驳的森林里男女主由近到远的背影......这几组画面每一帧都美若油画;特别是表现斯科蒂犯恐高症时视角推进和远离并行的楼梯井镜头,绝对能给人烙下心理阴影,以至于我观影后的一周里,一爬楼就会顿生眩晕之感

希区柯克展示了普通对象(Judy)如何通过禁止和阉割而转变成主体(John)欲望之崇高客体(Madeleine)的过程。平民女孩Judy在失去了贵族气质和神秘叙事的加持后,身上的光晕瞬间消失殆尽。John在观看客体表演的过程中被“迷魂”,而本来清醒的Judy逐渐臣服于以爱之名的控制欲,在重新扮演Madeleine的过程中迷失自我。从她再次带上项链之后,她就和“崇高客体”再次重合了,走向早已写好的坠楼的命运。死亡是成为Madeleine的最后一笔。影片极其强烈的绿色、红色色块加上蓝调的滤镜,营造了强烈的神秘气息和晕眩感。窥视欲在门框、车窗等各种方框切割的女性身体中呼之欲出,拥吻的背景切换令人称奇,前半部分缓慢积蓄的能量终于在后半个小时喷涌而出。

不是最好的悬疑电影,但对人性和欲望之幽深的展现思路别出心裁,斯图尔特演得真好。女人不坏男人不爱,不喜欢好女人的硬汉派侦探们啊~比白月光死了更虐的是白月光是假的,比白月光是假的更虐的是演员就站在你面前。恐高症患者在恐惧的同时也会想一跃而下,就像梦境里黑洞洞的墓坑一样,陷坑挖好了他自己也会忍不住跳。因为他迷恋啊,迷恋那种带有优雅浪漫色彩和神秘诡谲气息的情境,以及为此付出的全身心投入的狂热。他可能会迷恋真正的妻子玛德琳吗?未必。结尾处男主很快就清楚不该被虚构的幻境困住,用残酷的血淋淋的方法撕开真相强迫自己摆脱过去的鬼影,玛德琳的鬼影。他成功了,终于可以问心无愧地亲吻朱迪,但朱迪依然死了,这一切因此无处诉说也似乎从未发生,如同一场梦。我们毕生追求的就是永远无法再得到的东西,但如果你从来就没得到过呢?

从悬疑推理角度看,本片结局十分意外,戛然而止的也打破常规套路,演员表演出色,服道化好看,光影与色彩运用经典,最重要的是本片实际是爱情片,前面是男主为女主迷情,后面是女主为男主迷情,这也导致双方的悲剧。不过,从人设上看,男主真的好渣:知道女主是“人妻”时勾引对方,女主“死”后遇到“新女主”,利用对方对自己的爱,强迫对方变成自己心中的她(这痴情有点恶心),当知道“新女主”就是女主后,不去警局或和女主合作,抓捕真正的犯人(他好友),而是带着复仇心理,逼迫羞辱女主,甚至害死的女主,以达到破掉幻想,自我升华,从法律上也再也不能证明他好友有犯罪,这真是太恶心人了!导演中间通过直接揭露女主身份,让观众有上帝视角,合理化男主对女主的虐待,也是没谁了,还好男主也没了爱他的人,算是对这渣男唯一的惩罚。

《迷魂记》终究是一部“后劲”非常足的电影,本片前一个半小时节奏缓慢的讲了一起非同寻常的自杀案件,当然最后我们都知道这是一起性质非常恶劣的谋杀案,最后的主谋也逍遥法外了,但是我恰恰认为这个案件不能算是本片的重点。本片的重点应该放在男主对女主的无限之爱上,因为爱,男主陷入疯魔状态,因为爱,男主试图把一个跟女主很像的女孩打扮成女主,当然了,这个女孩恰恰就是模仿女主的冒牌货,也是这起非同寻常杀人案的帮凶,她最后的意外之死真的是把我震惊了,我只能默默的感慨一句:“太牛逼了!”,本片前期吊人胃口,中期令人大跌眼镜,而后期又让人感慨万千!(神作无疑)

希区柯克最具作者性的电影,开头追逐戏就使用了滑动变焦,表现高度的纵深感,女主角出场就使用红绿互补色的对撞,同时贯穿始终全片,奠定主色基调,女主出场还借助画中镜框形成画中画,大量运用了男主人公的主观视角,一种男性的偷窥视角,而在室外又运用了柔光摄影,彰显前期故事的奇幻特性,和老板打听故事之时的光影变暗,既说明天气的变化,也象征女主人的悲剧走向,影片中断男主人公身着绿色,又暗示其发疯的可能性,女主第一次“死亡”的过程高角度俯视拍摄,柱子分割画面,左右两侧同时发生情节。之后幻觉的不同光影,高潮的环形镜头时空转换,低调画面对于女主面部的遮挡,女主换衣之后绿色柔光的类尸体光影等等,希区柯克不愧是各种“癖”爱好者

希区柯克导演除了悬疑技巧的创新之外,拍摄角度更是一绝,后窗的偷窥视角,本片的跟踪视角,都能吸引观众的眼球。本片的悬疑气氛应该是近期看的几部希区柯克电影中烘托的最好的,一直到后面都在猜玛德丽是不是有精神疾病。最后发现原来是玛德丽的丈夫为了杀她,请人扮演她设计的圈套。最后的结局感觉不是很满意,无论谁被杀害,自己是否被蒙在鼓里,但是男主喜欢的一直就是朱迪,所以为什么不将错就错呢。影片的最后,还是希区柯克导演最喜欢的精神分析,男主利用案件重演,不仅治疗好了自己的创伤应激障碍,还克服了自己的恐高症。

女主为了钱变成别人的附属品和替代品,为了欲望变成恋爱脑心甘情愿为了男主改变一切,男主因为弱点被控制,因为跟踪和接触疯狂爱上女主,这一切只怪那个幕后凶手和造物弄人,迷幻现实不得不叫人唏嘘。这是希区柯克比较残忍的一次,因为他把结局设计的会让大多数观众难受和难以接受,惊悚变爱情,我猜很多人希望看到的结局是,朱迪和男主永远的相爱下去并且远离这个城市,没人说出真相,朱迪也不用再扮演别人,男主成功克服恐高症然后带着朱迪离开,但是老希没这么做,最后一刻有无数种结局设计,当然总会有一种完美结局,但希区柯克选择了一种不太舒服的结束方式,这也许就是让这电影成为经典的一个原因,迷魂记不仅迷了男主和女主的魂也迷了所有观众,当人们因为爱而迷失自我,当人们爱的疯狂,当人们陷入真爱,一切都会变得危险。

好久没看希区柯克的片子了,本来很困但一看片子令人一惊的片段立马激灵起来,剧情结构紧凑且曲折,多重悬念的设置以及麦格芬的使用(玛德琳),顺畅且表意的镜头运动,精致的场面调度,剪切的流利自如,巧用灯光的使用(以及最后绿光所渲染的恐怖气氛),同时音乐的对故事情节的气氛渲染(惊悚)以及调动观众观看的情绪,使得观众跟随着剧情的起伏而变化,时而神经紧绷,时而释放平静,让观众享受前所未有的情绪的大起大落的快感。希区柯克在通过镜头来引导我们一步一步接近故事真相,,,本来以为是个惊悚片,可现在想想像个爱情片可是太迷史都华了!

电影本身是很好的 视角转换以及“迷魂”对象的转换的想法都很不错 到结局斯考特向下望去又回到了他的身上。但这种切换似乎只在电影的某个节点完成。整部电影本质上一直在展现女性作为他者的男性窥淫、控制甚至虐待。虽然存在视角的切换,但朱迪自始自终在镜头前都是以“被欣赏者”存在,是斯考特欲望投射的配对物。切换视角后未对此前朱迪的真实内心进行足够的解析,并且拍摄手法上也依然以斯考特为中心(朱迪找衣服去约会斯考特坐着发呆后来发现项链那段极为明显),以至于朱迪视角下的行为和结局都有些缺乏说服力。而斯考特视角凝视朱迪的部分过于亢长,让一场精神谋杀的叙事节奏变得很奇怪。所谓男女视角切换像一种谎言。听说朱迪闪回片段其实不是导演自己要求的,也许可以解释这一点。

纵观希区柯克的一生,他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同时也在压抑与本能、现实和艺术的冲突中挣扎。他大部分的痛苦都来源于对爱情和友情的渴望,而这两样东西他一样都没有得到。这种与他人在情感上的疏离感,让他为这个世界上留下了许多伟大的电影遗产。他的作品被放入一个终生不满的熔炉里锻炼,这种情绪充斥在他的影像范围里,在电影史上独树一帜。希区柯克自己也说:“我拍“迷魂记”是为了展现男人如梦般的特质”,而这个“男人”正是他自己。就像“迷魂记”里的斯图尔特,希区柯克同样选择了梦幻的电影而非现实的人生,因为只有在这里他才可以肆意拥有生活里求而不得的一切。

这是我看过男权色彩最重的一部电影。我平常很少从意识形态角度审视一部片子,但这电影堪称典范,尤其男主角的自恋程度更是前无古人。抛开这些不谈,先说视觉上,演员造型设计失败:斯科蒂方脸配老太太挑眉,晒红的牛仔皮肤配哈士奇蓝眼睛,再加西装革履大背头,怎么看怎么丑。蜜吉丑就不说了,脑子也不好使。玛德琳还可以,但金发配黑色粗眉毛俗气到了极点,衣品也差,全靠脸蛋拯救。剧情节奏完全是灾难:拖沓,冗长,一小时后才进入状态;一个半小时那场噩梦是全片最大亮点,然而昙花一现。叙事技巧上,毫无技巧。前面是无意义的平铺直叙,到最后依然要靠一封信揭示真相,和大部分恐怖游戏同一个水平。亮点就只在最后五分钟,尤其塔中修女以恶魔的形象登场,在坠楼女子的惨叫声中一边说着上帝保佑一边敲响丧钟的镜头,真是神来之笔。

获得奖项

  • 第11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第11届美国导演工会奖
    提名:最佳电影导演
  • 第6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61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Distinguished Restoration
  • 第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6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贝壳奖 / Zulueta Prize —— Best Actor
  • 第39届土星奖
    第39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DVD/蓝光套装
  • 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31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音响 / 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