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别离(2011)

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UP:2022-06-02

《一次别离》(波斯语: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转写:Jodái-e Náder az Simin;“Nader和Simin的分居”)是2011年一部伊朗剧情片,阿斯哈·法哈蒂编导,蕾拉·哈塔米、佩曼·莫阿迪、沙哈布·侯赛尼、莎莉·巴亚特和萨里娜·法尔哈迪主演,讲述一对伊朗中产夫妇分居,以及丈夫一方雇用低下阶层出身的看护照顾老父时发生的故事。

一次别离

评分:8.8 导演:阿斯哈·法哈蒂 编剧:阿斯哈·法哈蒂
主演:佩曼·莫阿迪 / 蕾拉·哈塔米 / 萨瑞·巴亚特 / 沙哈布·侯赛尼 / 萨日娜·法哈蒂 / 梅里拉·扎雷伊 / 阿里-阿萨哈·萨哈巴齐 / 巴巴克·卡里米 / 吉米娅·侯赛伊妮 / 希尔·亚齐丹巴克什 / 萨哈巴努·佐哈多
类型:剧情 / 家庭
片长:123分钟地区:伊朗 / 法国
语言:波斯语
影片别名:伊朗式分居(港) / 分居风暴(台) / 内达与西敏:一次别离 / 纳德和西敏:一次离别 / 纳德和西敏:一次别离 / 别离 / A Separation / Nader and Simin, a Separation / Jodaeiye Nader az Simin
上映:2012-11-13(中国大陆)
IMDb:tt1832382

故事大纲

伊朗一对夫妇取得签证准备离开伊朗,但丈夫尼达最后不忍抛下患病父亲,妻子丝敏(蕾拉·哈塔米饰)为女儿着想,不想放弃移民,于是提出离婚,但被法庭驳回。两人分居后,尼达请了女佣华倩照顾老父,但一次女佣擅自外出,令尼达父亲在家跌倒,尼达又怀疑华倩偷钱,与她发生争执,尼达不慎推了对方落楼令她流产,华倩丈夫后来控告尼达谋杀,之后两对夫妇在庭上展开一连串罗生门式的争论。

角色

  • 佩曼·莫阿迪 - 尼达(ViuTVsix粤语配音:伍博民)
  • 蕾拉·哈塔米 - 丝敏(ViuTVsix粤语配音:冯咏恩)
  • 沙哈布·侯赛尼 - 贺查
  • 莎莉·巴亚特 - 华倩
  • 萨里娜·法尔哈迪 - 泰美
  • Ali-Asghar Shahbazi - 尼达的父亲
  • Shirin Yazdanbakhsh - 丝敏的母亲
  • Kimia Hosseini - 索曼(Somayeh)
  • Merila Zarei - Miss Ghahraei

奖项

  • 第61届柏林国际影展:
    • 金熊奖(最佳电影)
    • 最佳男主角佩曼·莫阿迪
    • 最佳女主角蕾拉·哈塔米
  • 第69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
  •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 2012年亚洲电影大奖:
    • 最佳电影
    • 最佳导演(Asghar Farhadi)
    • 最佳编剧(Asghar Farhadi)
    • 最佳剪接Hayedeh Safiyari
    • 最佳女主角提名(蕾拉·哈塔米)
  • 第32届伦敦影评人协会奖:
    • 最佳外语片
    • 最佳剧本
    • 最佳女配角(莎莉·巴亚特)

本片曾参与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不但成为首部夺得最高荣誉金熊奖的伊朗电影,更同时拿下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女主角。次年好莱坞金球奖中,本片夺得最佳外语片。该片是2012年奥斯卡颁奖礼中伊朗角逐最佳外语片的代表作品,成功入围最后五强之余,亦获得了最佳原创剧本提名。最终以大热姿态勇夺2012年奥斯卡颁奖礼最佳外语片。

简评

第61届柏林金熊+第84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格局很小的一部现实主义,以小见大的小成本佳作。全片采用手持摄像+长镜头,让影片更加具有真实感。主要剧情就是一贫一富两个普通家庭因为一次冲突引发的故事,由于双方各自的谎言使得这个故事变得复杂。剧本非常扎实,环环相扣,每个细节都有作用。并且把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元素结合的非常完美。全片充满戏剧冲突,非常吸引人,观影全程始终全神贯注。开场第一个镜头提出离婚,结尾最后一个镜头正式离婚,正好前后呼应。阿斯哈法哈蒂导演的编和导的能力都特别强,故事打磨的非常好的同时,导演能力也极强。全员演技派,每一个演员的发挥都堪称完美,包括两个小孩子。柏林电影节破例把影帝影后颁给其中6名演员。几个角色中妻子是最完美的角色,演员长得还漂亮。看的第一部伊朗电影。。

初看电影名称时一时误解片名含义,但看完电影后也觉得“一次别离”中译得挺好,这场分居风暴和《克莱默夫妇》一样,都是从妻子离开让整个家庭从平衡到失衡,接踵而来的是一系列蝴蝶效应的发生。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编织的谎言辩解,只为维护自己的立场,罗生门里各有各的理,事件也变得扑朔迷离。电影里两位重要女性角色很有意思,风格偏向现代化的西敏和具有传统色彩的瑞茨,两种角色共存也悄然道出当今伊朗现状,尝受宗教束缚同时走向现代化,但愿意触碰禁忌的人并非是所有,伊朗在这十几二十年里仍会面临这样的困局。这算是目前自己看过最好的伊朗电影,有张力又有克制,值得多次回味。

看完后我想起了韩国那部荣登奥斯卡的《寄生虫》,相比之下似乎本片给我的感觉会更细腻更深刻一些,它所包含的层面更复杂一些,包括“沟通与隔膜”、“阶层与制度”、“法律和缺陷”、“信仰和底线”这些涉及不同范畴的思考融合在一起,实在是难以用几句话概括其主题。但也许“Separation”的确是一个可以包揽这些层面的角度,各行各路的阶层、各行各路的思想意志、以及现实与道德的分离(或说难以相融)、法律与信仰的分离(或说不足以良好配合),当每个层面都呈现出一个离散而不是相融的状态,于个体而言就会呈现出一个很别扭的状态,不管你是哪个阶层,不管你多么富有,甚至不管你多么理性或多么有修养。这早已是一个难以用“是否把手放在古兰经上说谎”来评判一个人和一件事的社会,而到底如何“评判”,则是一个永恒的题目。

这个红发妈妈好漂亮,要是一开始直接狠下心抛下一切移民就好了。一上来就是妈妈要离婚因为好不容易可以移民了爸爸却要照顾他的爸爸不能离开,最后妈妈给爸爸介绍了一个保姆照顾岳父,岳父患有老年痴呆,一次保姆没注意岳父跑上街保姆怕岳父被车撞赶紧跑过去结果自己被车撞流产,第二天去看医生岳父在睡觉就把岳父绑起来锁在家里,爸爸回来不见保姆看见自己父亲被绑起来掉下地屋里的钱还不见了就很生保姆气要把她赶走争执中推倒保姆,保姆的丈夫就认为是推这下导致流产,最后达成协议爸爸准备赔偿1500万但是保姆心虚不敢对古兰经发誓,最后爸爸妈妈还是离婚了女儿选择跟谁留下一个悬念。伊朗法官真忙,30万月薪好像是300块人民币,女儿真是个纯废啊真讨厌

非常压抑,非常强烈的无力感,体制、阶级、家庭、宗教、信仰充斥着这个国度。但我搞不明白为什么要取名“一次别离”,在我理解看来可以算是有四段别离。开放式的结局,最后那个镜头夫妻只隔了一块玻璃,却是无法逾越的鸿沟,女儿选择了谁答案留给了观众。而他们与佣人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对错,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苦衷和理由。印象最深的一段就是纳德的女儿在法院走廊背诵课文,“在萨珊王朝时期,人们被划分为两个阶层:上层特权阶层和普通阶层。”她的外婆立即纠正说“是普通民众。”佣人家的小姑娘远远地看着她们,鹦鹉学舌般跟着背诵。社会阶层的区分由封建时期的显性到现在的隐性,似乎更高级、更文明一些,但仍然是不可逾越的。

上一次让我有类似感受的电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太压抑,太真实,太无力。但是那么生活化镜头和事无巨细的叙事手法,依然没有给人无聊的感觉。这是一个由家庭矛盾导致离婚引发的故事,最后结局依然回到了家庭矛盾。信仰牵动了这个故事里的诸多情节甚至反转,如果没有信仰的话,这故事讲不下去。结局镜头拍的很好,小小荧幕中夫妻二人已相隔最远距离。结局也很妙,虽是戛然而止,依然余韵悠长。我其实没有注意到医生电话那个细节,但是只要知道医生电话不是女儿告诉父亲的即是父亲知道帮佣怀孕也就清晰了。帮佣跟着父亲下楼后在街上镜头突然切换,其实早已埋下伏笔,总之是一部发人深省的影片吧,关于人生、亲情、尊严、信仰的一些启示。

这种手持并且很少给全景机位造成空间错乱的拍摄方式,使整个叙事都陷入一种巨大矛盾漩涡之中,在整个以信仰为一切的国家中,以信仰为矛盾结束更为合理,在整个情感的裹挟之下,每个人都存在难言的私心,但也因为这种私心每个人也都在往正轨走去,而信仰,把这种私心剥开公诸于众,而法律,貌似扮演着信仰却无时无刻不被私心裹挟着,只有涉世未深的孩子,没有刻意的情感,无父辈仇恨的加持,他们随时都可以冰释前嫌,那其实,因为私心,婚姻也同样如此,因为彼此相爱,生活就必须拥有私信,法律看似无情,却也只是被人情作弄的机器,那这样的国家似乎没有待下去的必要,那其实,孩子的选择应该很明晰的吧…

以文学性取胜的电影,法哈蒂对人与人关系的敏感性细到令人震撼,对剧本的执行可以用完美形容,每个角色都立体而可信,这是我非常钦佩的,能把这么复杂的故事讲得流畅清楚,法哈蒂肯定也是个一流作家。电影帮助我进一步了解了伊朗社会,但这类电影的局限性也大,很难有所突破,可塑性的上限就在那摆着了,另外我觉得其实国内一些优秀家庭伦理片的水平和本片不分伯仲(可能差就差在人物关系细节反映上),都是那种各有苦衷但也确实有自身问题的可怜人,但又不幸而合理地搅在一起,借此反映当地的社会问题。视觉风格上倒是没什么特别的,纪实电影效果的手持摄影(达内兄弟、陈哲艺等导演也是这种风格的),减少风格化运镜对影片真实感的影响,但本片重在细腻,角色反应、关系变化都用镜头交代得很充分,演员表现也特别好,完全胜任角色

剧本写的太棒了。最开始的那个镜头就是主调,让观众自己当法官去评判这2种意识形态,最后的镜头又交回给观众,成行互文真的是太绝了。很明显男主代表的是保守的意识形态,并且占据主流或者是目前当政这一派,男主的父亲就像是国家机器一样,病越来越重,核心矛盾也是因为这位父亲的原因造成的,传统的意识形态还是要维护这个体制,而女主为代表的所谓的改革派,则是希望离开传统的保守主义,进而和男主产生矛盾,并影响到下一代和底层阶级,而且是一系列的影响,编剧还是通过精巧的编排,让下一代的意识形态慢慢由亲父亲变成亲母亲,而底层社会的撕裂也由于这样传动价值观的虚伪而彻底的崩溃掉,最后的希望也变成了死去的孩子。导演这种预言似的社会变迁身为一个外国人,我都佩服到五体投地。

令人惊讶的是伊朗人民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不单是关注孩子是否吃好穿好,而且很注重小孩心理层面的塑造,当撒谎的父亲给女儿讲题时被戳破谎言,镜头仿佛在讽刺提醒所有父母:自己为人不端还怎么教育下一代?信仰的力量令人震撼,即使在家庭破碎的关头也无法摸着古兰经撒谎,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有点荒谬,但是宗教信仰也给予了人民异常强大坚定的内心。男人的自负在于时刻在乎输赢、时刻想证明自己的正确性,很多时候这对周边人产生了巨大的杀伤力。这不是一部戏剧性拉满的电影,客观的手持镜头以很纪实的形式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那些“好人”的自私,那些“坏人”产生同情心的时刻,便是人性中最微妙的部分。

一个处于社会中层即将破碎的家庭与一个处在社会底层艰难生活的家庭,因为一场意外引发的官司,涵盖了家庭、亲情、信仰、法律、道德等一系列元素在内。影片由一次离婚(别离)开始,引发出一系列连锁事件,又用离婚(诀别)作为结尾,为观者留下久久地无奈感。而全片剧情的起伏反转围绕着法律的外部约束与宗教信仰的道德自我约束进行交锋,也反应出阶层之间的精神信仰交锋,中层对于法律的公平性的信赖与底层对于宗教信仰的依赖。人物塑造十分出色,主要角色的人物性格丰富与饱满,充分体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剧情细腻却又不停起伏反转,而且人物角色的动机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与共情性。非常优秀的一部影片。

据说只有30万制作出来的小成本电影,用纪录片的手法拍出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偶然的纠纷后,各自苟且的生活。中产有中产的烦恼,底层更有底层的悲惨。之前看到很多评论说这是多好的电影,今天看完也觉得不过如此,也许在9年前看会更惊艳吧。首先作为电影是艺术,这部电影感觉偏粗糙些,音乐最后一刻响起虽然很应景,但总是让整部影片显得有点单薄,尽头经常摇晃,可能是想让影片更显得生活真实,但眼睛看的不舒服。最核心是反映人性,人类是在说谎和谎言的如影随形下才成长起来的,片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对有错,记录很真实。但女佣作为一个虔诚的信徒,之前要给老人换裤子时,不确定作为女人能不能做这件事,特意打电话了请问,之后到拿赔偿金的最后一刻,信仰告诉她,有疑惑不能拿赔偿金会遭到报应,那中间她告发男主人把她推到害她流产,这时候的信仰呢

获得奖项

  •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第6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 —— Competition / Reader Jury of the "Berliner Morgenpost" / 金熊奖-最佳影片 / 银熊奖-最佳女演员 / 银熊奖-最佳女演员 / 银熊奖-最佳男演员 / 银熊奖-最佳男演员 / 银熊奖-最佳男演员 / 银熊奖-最佳男演员
  • 第56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6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20届悉尼电影节
    第20届悉尼电影节
    获奖:Sydney Film Prize —— Best Film
  • 第59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第59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
    获奖:TVE Otra Mirada Award
  • 第7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第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
    提名:国外展映单元
  • 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
    第6届亚洲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影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剪辑
    提名:我最喜爱的男女主角-我最喜爱的女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第32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第32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7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第7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3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第37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获奖:最佳外国影片
  • 第69届金球奖
    第69届金球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17届评论家选择奖
    第17届评论家选择奖
    获奖:最佳外语电影
  • 第57届意大利大卫奖
    第57届意大利大卫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20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第20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5届亚太电影大奖
    第5届亚太电影大奖
    获奖: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男演员 / 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第27届独立精神奖
    第27届独立精神奖
    获奖:最佳世界电影
  • 第14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第14届英国独立电影奖
    获奖:Best Foreign Independent Film
  • 第24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第24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
  • 第9届印度国际电影节
    第9届印度国际电影节
    获奖:银孔雀奖-最佳导演
  • 第45届堪萨斯影评人协会奖
    第45届堪萨斯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第6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5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提名:最佳原创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