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宴(1993)
《囍宴》(英语:The Wedding Banquet)是1993年的一部伦理题材电影。剧情叙说一位旅居美国、来自台湾的男同性恋者,为了让父母安心,娶了一位来自上海的非法移民女画家,让她获得绿卡作为交换条件。然而,这个计画在父母去美国为他筹办婚礼后开始生变。
剧情
高伟同(赵文瑄饰)是纽约的一名房仲营业员,跟美籍男朋友赛门 (Simon)(米歇尔·利希滕斯坦 Mitchell Lichtenstein 饰)同居多年,但却不断受到台湾的父母亲在电话中催促他结婚,甚至把透过婚姻介绍所相中的女士--毛妹(杨元禔饰)送到美国去和伟同见面。为了结束这些麻烦,赛门提出伟同跟租住他房子的大陆女画家顾威威(金素梅饰)协定假结婚,这样不仅可以使威威获得合法的留美身份(绿卡),也可以应付台湾的父母的催婚,一石二鸟。
想不到的是伟同的父母竟突然亲临美国逼婚,伟同只得违心地和顾威威在市政府办了一个简短的公证结婚仪式。伟同的父亲(郎雄饰)曾是国军将领,并任师长,地位显赫,对于这种简略的西方仪式非常不满。高母(归亚蕾饰)也黯然泪下,觉得亏待了儿媳,回去没法向亲朋好友交待。赛门为了缓和气氛,提出要请大家吃晚餐。谁料中菜餐厅的老板恰巧以前是高父的部下,执意要给“大少爷”办个传统、热闹的喜宴。
喜宴之后,在大伙闹洞房和酒精的作用下,伟同竟然与威威发生了性关系,而且令她怀孕。赛门因此跟伟同发生了争执,高父情急之下中风被送进了医院,威威也决定要堕胎。整个家庭阴云笼罩。高母从伟同口中得知了儿子是同性恋的事实,而出院后不久高父也突然向赛门坦言自己能通英文、早知真相,但高父、高母各自守住秘密没有明说,两人默默的分别以对待儿媳的礼仪对待赛门和威威。威威终被感动,决定留下孩子,与伟同、赛门一同抚养成人;赛门也欣然同意当威威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一家人在机场候机,一同翻阅喜宴当日拍摄的相簿,最后一张照片,是赛门、伟同和威威的合影。伟同、赛门、威威三人相拥,望着两老的背影远去,而两老则怀着矛盾的“高兴”心情登机返国。
奖项
第30届金马奖 (1993年)
奖项 | 入围者 | 结果 |
---|---|---|
最佳剧情片 | 三一公司、嘉禾公司 | 获奖 |
最佳导演 | 李安 | 获奖 |
最佳男配角 | 郎雄 | 获奖 |
最佳女配角 | 归亚蕾 | 获奖 |
最佳原著剧本 | 冯光远、李安 | 获奖 |
最佳剪辑 | 李安 | 提名 |
- 第4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电影金熊奖
-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 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提名
佚事
- 在本片最重要的喜宴这场戏里,编剧冯光远、导演李安以及他的妻子林惠嘉和年幼的儿子李淳都有出场客串。
- 归亚蕾曾于电影满月酒受访表示,当初李安开拍喜宴前,曾带着她与郎雄等剧中演员前往同志酒吧了解同志圈的生态以利拍摄,而满月酒的导演郑伯昱也是受此片启发而邀归亚蕾前来演出母亲的角色。
- 全球首部全数位剪接的电影
此片由著名导演李安执导,使他立足于国际影坛的一部作品,李安首部关于同志题材的影片,其最大特色是以华人的家族伦理观点来观照同性的相爱之情,将可能的悲剧变成喜剧。
李安的其他两部影片《推手》和《饮食男女》都是在台湾制作,剧情呈现儒家传统家庭的冲突矛盾,都由台湾演员郎雄主演,这三部影片被称为李安的「父亲三部曲」。
获得奖项
- 第66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最佳国际影片 - 第3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获奖:最佳剧情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原著剧本 / 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提名:最佳剪辑 - 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金熊奖-最佳影片 - 第9届独立精神奖
提名:最佳长片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编剧 - 第51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李安 Ang Lee导演
- 赵文瑄 Winston Chao饰 Wai-Tung Gao
- 归亚蕾 Ya-lei Kuei饰 Mrs. Gao
- 郎雄 Sihung Lung饰 Mr. Gao
- 金素梅 May Chin饰 Wei-Wei
- 米切尔·利希藤斯坦 Mitchell Lichtenstein饰 Simon
简评
《喜宴》是李安导演所执导的第二部剧情长片,上映于1993年,本片和第一部《推手》,第三部《饮食男女》合称为家庭三部曲,其实本身他们之间没有什么剧情联系,只不过都是以家庭为主题的电影。本片是讲述一对同性恋的故事,以及华人家庭的传统思维,本片获得了第43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李安是我个人敬佩和推崇的华人导演,他非常擅长刻画人物内心,调动角色情绪,让观众在不知不觉间,代入到故事当中。李安是导演,同时也是个好编剧,他非常擅长掌控影片的细节。李安非常擅长反常规的来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这样可以让观众真的关注到生活中那些所忽略的事情。影片也属于开放式结局,关于大家讨论最多的,关于父亲是不是深柜的问题,其实李安给出了不少暗示,只不过聪明的李安导演,从来都不会明说这样的问题罢了。最后父亲举起双手,意义颇深。9分。
很平淡的讲述每一个同性恋者再未像家人出柜前会遇到的难题,其中让我最强深刻的是传统喜宴的婚闹,在我看来都是无理取闹,再让一对假夫妻去表演,让我心中的鸿沟更深了一尺。爸爸懂英文,爸爸爱讲场面话,好面子,但他不是强迫一切都要顺从自己的人,他了解他的儿子。临走前感谢赛文对伟同的照顾,感谢威威为高家的奉献。传宗接代在有些传统家族里真的好像是很重要的事。所以父亲即便理解也要装作不知,让这场骗局由于“演员”的惭愧而继续演下去,但告诉赛门自己知晓一切的时候,我还是有些心痛,希望这个世界上任何颜色都不要有人讨厌,即便让你觉得不适,请悄悄躲避吧,不要言辞伤害,行为遏制。一朵云有白色有蓝色有灰色...希望最美的颜色永远都在
太喜欢了!李安又懂女人又懂男人,他是什么做的啊! 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喜宴那段体现了在国外仍坚持中国传统的闹洞房,合理的探讨了融合下的关系。亲情这条线也特别好,人物关系上松弛有度。感动至极的是父母的理解以及所有人为了一个“家”说付出的努力。婚礼是一个家的事情这不仅是中国人五千年来压抑的性文化,而是我们每个骨子里都想营造的美好节日。 最后的结局也正中我下怀,既然是电影为什么不营造出乌托邦式的感情框架呢? 既满足了爱情又为了整个家想到了更好解决的办法。这一刻爱面子的师长和仍坚信儿子曾受过伤害的妈妈都理解了喜宴中的喜字何来。我现在愈来愈能体会为了整个家庭所每个人付出的事情,可能是谎言、不知,都是值得鼓舞的。
李安在几十年前,就窥破了幸福的家庭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一多元成家的核心理念。喜宴作为全片最重头的戏份,大片大片的正红色、繁复的流程布置以及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高语境,不仅呈现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还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无声的关怀。跟随着导演的镜头,我渐渐就平静了下来,好似一个慈眉善目的菩萨,无嗔无喜地看着世人。没有任何善恶的价值评价,只是凝视。ps:归亚蕾和郎雄两位演员,真的是李导爱用,观众爱看,一动一静堪称整部电影的定心石。赵文瑄又纯又欲的美色在大明宫词里我就早有领略,来到大洋彼岸演起了同志,那种爽朗、帅气和欲拒还迎的可爱呼之欲出,真是宝藏演员呀。
旧伦理总要面对新自由,以为远离曾经的文化就可以回避这个问题,可最终还是要被亲情抓回去。厉害的地方是,一旦重新连接上,就会不自觉地在旧伦理中寻找出路。虽然结局看上去皆大欢喜,一个孩子治愈了一切,并且这个孩子一定会收获很多人的爱,可孩子他妈葳葳呢?她仍然是不被爱的那一个(金素梅那几段上海话台词比普通话好太多了)。正如李安在客串中所言,这是5000年来性压抑的结果。在旧伦理下,喜宴和闹洞房是性压抑的释放,结婚和生孩子是性压抑的期许。和《饮食男女》一样,李安不是在给出答案而是在描述问题。看到喜宴那场戏我第一个反应是,原来台湾婚礼也这逼样。如果只是形式荒谬那面对和拒绝其实很容易,但往往荒谬之下有着亲友真实的情感。荒谬成为了旧伦理的情感表达模板,试图塑形他人来实现继承,它还在也还要影响我们,不知道多久。
又是下午和妈妈一起看,还不错的电影去 没法选一句台词来写,一开始想的是“丑媳妇总要见公婆。那丑女婿呢?”中西之间,男女之间,新老之间的碰撞,在异国他乡一幕幕展现,李安的生活化镜头。最后还是有一个喜剧收尾,也算是温情。演员的演技都很好,郎雄老师演什么像什么,威威这个角色到后期才觉得她的好,了不起的女人,塞门真是好男人,那个给伟同擦嘴的我镜头很好笑。父亲是不是同已经不重要,不过我蛮相信最后的我暗示,以及妈妈可能真的只是心疼威威,但我觉得也是多了一些对自己命运的不甘吧。影片就在几次吃饭之间串联故事,结构也完整,关于婚礼以及闹洞房的我确实是揭示出好与坏,起码我是很难接受。总之还不错,李安导演大才,今年的倒数第二部影片。
没想到18年12月标记想看,直到三年后的今天才在百讲实现hhhh而且一直以为是席居哲放的电影,没有想到竟是马伟军讲完形看了一些关于孝、性压抑、父权的影评,不过我自己看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多。没想到影片真如片名,讲一出喜宴,虽然有一些笑点,但是总体基调实在和「喜」有点相去甚远的意味。Simon和赵都好帅一如既往的反转是父亲竟然听得懂英文也知道儿子出柜。女主应该还是有一点喜欢男主的吧,哎,直女爱上gay是真的没有好结局的,好在影片结局已经比我想象中好了一些,我以为会cp分手,女生要么打胎要么一个人拉扯孩子长大……因为三个人都比较善良才会走到这种结局吧。最后的镜头耐人寻味,父亲的举手,是解脱投降抑或别的意思呢
其实电影主题是非常大胆的,描写了传统价值观与现代思想以及“良知”的碰撞,描写了亲情需靠“三方妥协”的悲哀性,也描写了同性lgbt人士的苦难困境,尤其是在传统家庭中的遭遇。很长时间以来自己都不曾能够理解为什么会有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少数性取向这个问题,传宗接代一直以来对我意味的也并非一件至高无上的责任,毕竟父母要不是受到姥姥以亲情决裂相逼本会是丁克夫妇的。电影十分细腻,但真挚的情感中也裹挟着些许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威威最令人恻然,本身身世浮沉的同时又有艺术家般的如梦似幻,以至于我弄不明白这个结局对她来说是好是坏。好的电影就是从头到尾一气呵成,让人紧跟镜头的节奏去沉浸,去思考。事实上很多段演员的演技是有缺陷的,可在这样一个故事面前称得上是无伤大雅。
每次看李安的电影总能为他对生活的精细刻画叹服,不用说镜头内的元素处理,连台词也写得极为真实,但与这种高度生活化的描写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极其荒诞的故事,剧本写得极好,人物在各种压力的驱动下一步步完成最终的闹剧高潮,相亲、见父母、结婚、喜酒、婚闹、入洞房,这一连串的传统习俗在中国是如此常见,但在李安的镜头下被赋予了一个荒谬的前提,从而步步紧逼成阴差阳错,李安用喜剧的手法拍摄这一全程,将传统落后观念和习俗讽刺了个遍,同时传达出他对文化碰撞冲突的精准聚焦,以及对家庭联系的思考,这些在当时也算颇为前卫了。唯一遗憾的是,我总觉得这个故事不应该以如此温柔的和解作结,很多方面其实并没有妥善解决。另外,李安本人的客串大家都知道了,而那个跳床的小孩,是李安他儿子。
好喜欢这个电影啊!整个感觉超级流畅!故事讲得真好!但如果伟同和威威没有doi怀孩子我会更喜欢!前半段一直在狂笑!Simon真是小天使,当他们“一家四口”其乐融融的时候,他作为一个“外人”的那种边缘感、多余感,和想要融入而不得的无奈,让人心疼,尤其是送礼物那段,爸妈送儿媳、女婿送爸妈。高爸才是藏得最深的人啊,怪不得Simon知道威威怀孕和伟同吵架的时候,他一直让高妈闭嘴,因为他知道他如果挑明了就抱不成孙子了。李安真是把中国人的一切拍的太生动细腻了。孙子、面子到底还是比老子、儿子和里子重要。“你见到的是五千年性压抑的结果”是的,不论是喜宴还是饮食男女,都通过导演这一句话点出来了。真喜欢台湾的这些老演员,讲话字正腔圆又带点嗲嗲的,听起来真舒服。现在的某些人普通话都讲不伶俐还硬凹台湾腔,无语。
意外的好看,延续了第一部的文化冲撞与世代交流,90年代的美国在镜头下的朴素与时尚感现在看来仍然很独特,潇洒而时髦,英语和中文的切换与交流也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多元文化跨越的不易。赵文瑄是真的帅啊,不被理解的同性恋像美国偌大的城市繁华一样令人孤独,一幕幕人间喜剧都是欺骗与逢场作戏的滑稽,营造了一种很独特的三角关系,竟然具有神秘的稳定性,每两个人之间都有情感联结。结局还蛮温馨的,同性恋的家庭想要延续后代的方式这样看来奇怪但也合理吧。但孩子的诞生还是源于喜宴和洞房里上看来已经十分荒唐的婚闹习俗了,在美国的环境下打造如此传统的中式婚礼挺奇妙的,确实是长久性压抑带来的后果。父亲竟然能听懂英语并且能够理解他们的行为是十分令我惊诧的,但其实影片开始就有暗示与铺垫,母亲的坚强与柔情也很动人。还是太有钱了,奢侈!
还是熟悉的感觉,依旧是属于李安的味道。李安讲的故事还是那么动人。他再次将中西文化放在了一起,又加入了同性恋的元素,使得片子整体十分丰满。而整部影片的关键词就是“妥协”,中西文化的碰撞,新思想和传统思想的碰撞,让伟同和赛门为了隐瞒恋情而做的工作只能是欲盖弥彰。结婚举办的喜宴其中本就有太多的妥协,是向传统习俗的妥协,伟同和威威在众人的裹挟下,迫不得已做了许多违心的事。同样,父亲,母亲妥协于儿子的性取向,赛门妥协于伟同所处中国家庭的传统,伟同也妥协于父母延续香火的期望,威威妥协于自己对于伟同的爱意。与《推手》中在面对家庭矛盾时用距离保持平衡不同,本片中导演则是用妥协保持平衡,这种妥协是为了对方幸福的一种维护,在互相的让步之中,才能淡化冲突,重回平衡,妥协短暂的阵痛也终将消散在宁静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