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年代(1982)
《危险年代》("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又译《灾难岁月》)是一部根据克里斯托夫·科奇(英语:Christopher Koch)同名小说改编,彼得·威尔执导并于1982年推出的澳大利亚电影。影片根据一个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九·三〇事件时期的爱情故事,描述了该时期一群身处雅加达的外国记者努力报导这起未遂政变事发经过的艰难历程。
剧情
演员表
- 梅尔·吉布森饰Guy Hamilton
- 西格妮·韦弗饰Jill Bryant
- 琳达·亨特饰Billy Kwan
- 比尔·科尔(英语:Bill Kerr)饰Henderson上校
- 诺尔·弗瑞尔(英语:Noel Ferrier)饰Wally O'Sullivan
历史事件真实性
制作
反响
《危险年代》参加了1983年戛纳电影节的角逐,受到观众和专业影评人士的好评。
著名影评人罗杰·艾伯特给予本片四星(最高为四星)的高度评价并赞扬了琳达·亨特的精彩表演:“琳达·亨特把Billy Kwan这个角色演得实在是太令人吃惊了,要知道她可是一位纽约舞台剧的女演员。她完全投入到了这个角色当中,我们甚至都没能意识到她并不是个男人!这就是伟大的表演,将一个人像魔法般完全转变为另外一个!”而《纽约时报的文森特·坎比(英语:Vincent Canby)则在其文章中赞扬了梅尔·吉布森的表演:“如果这部电影都不能让吉布森先生(主演过《加里波利(英语:Gallipoli (1981 film))》和《疯狂的麦克斯II》)成为一位国际巨星,那么我看别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没法做到了,他在这部影片中既拥有充足的戏份,也表现出了足够的才华。”
票房收入
《危险年代》的拍摄成本约为1300万美元,影片在澳大利亚上映的票房收入约为289万8000美元,而在美国上映的票房收入则为1027万8575美元。
澳大利亚著名男演员梅尔·吉布森在片中扮演男主角,澳大利亚记者Guy Hamilton,而美国女演员西格妮·韦弗则饰演英国大使馆官员Jill Bryant。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身高仅1.45米的女演员琳达·亨特在片中反串出演一位名叫Billy Kwan的男摄影师,他是女主角Jill在当地的摄影师联系人。琳达最终因这一角色获得第56届学院奖女配角奖,成为学院奖历史上首位因反串出演一个不同性别的角色而获奖的演员。此外,澳大利亚演员比尔·科尔(英语:Bill Kerr)和诺尔·弗瑞尔(英语:Noel Ferrier)也分别在片中出演Henderson上校和Wally O'Sullivan。
影片曾分别在澳大利亚和菲律宾进行取景的拍摄工作,上映后多年一直被印度尼西亚禁映,这一禁令一直到1999年才解除。
影片英文原片名"The Year of Living Dangerously"来自于印度尼西亚九·三〇事件所试图推翻的总统苏卡诺在1964年印度尼西亚独立日上的演讲时所引用的的一句意大利语:"vivere pericolosamente",意为"living dangerously"(危险地生活)。
获得奖项
- 第48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 第36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1届金球奖
提名:最佳女配角 - 第56届奥斯卡金像奖
获奖:最佳女配角 - 第35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相关影片推荐
- 彼得·威尔 Peter Weir导演
- 琳达·亨特 Linda Hunt演员
- 梅尔·吉布森 Mel Gibson演员
- 本博尔·罗科 Bembol Roco演员
- 迈克尔·墨菲 Michael Murphy演员
- Domingo Landicho Domingo Landicho演员
简评
很多矛盾、很多对立的一部电影,比如Guy的理性和Billy的理想化的对立。可惜整部电影放在印尼历史的大背景下,并没有平衡好历史和爱情的比例,有点两边不讨好的感觉。26岁的Mel Gibson美艳绝伦,完全没法从他身上移开目光。Linda Hunt女扮男装,演了个性格复杂的小侏儒,奥斯卡最佳女配当之无愧。
基于历史题材,充满神秘主义气氛。英俊的澳洲记者、美丽的英国外交官和侏儒般的印尼本土记者之间,投射了大量的后殖民隐喻。反复出现的皮影戏,则暗示着每个人都希望成为他人的主宰,最后却发现自己受制于更高层次的力量。影片同时批判了左翼革命者、右翼独裁者和国际媒体,片末有印尼屠杀华人的情节。
不明白分为什么这么低,很喜欢这部刻画西方人在第三世界的群生相的电影,虽然是局外人的视角,但是每个人物形象都很鲜明,billy死的一刻真的很触动,他是里面最值得敬佩的灵魂人物之一,pki的那个助理发问的也很好。这么多年过去,世界又究竟变了多少呢?
九·三〇事件,配合《椰壳碗外的人生》读更容易理解。对历史政治的解读过分简单直接,后半程会使不了解历史背景的观众有些糊涂,本来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南洋殖民地风情令人心驰神往,尤其是印尼音乐让人心醉,可惜更着力的是刻画东南亚国家的贫穷和灾难服饰和当地建筑美术美学还不够表现(也是实情,而且是在菲律宾拍摄的,也没办法),有皮影戏也足以管中窥豹爪哇文化的深厚了。
三星半,等了两年,终于看完了。虽说有点失望,但有几个地方剧情还有对话,真是妙极了。谈话时的调度可以说是教科书。时不时出现的超现实主义元素(皮影,亚洲服装文字乃至反常的反射人脸),带有神秘气息,又使得影片的风格化更加明显。这部片子让我想起来,奥利佛斯通的萨尔瓦多了。不同的是,斯通要燥的多,且过度的关注政治以及强调一种小民为主的价值观念,威尔要冷静不少,而且对于新闻媒体的反思乃至文化方面的小心思要好得多。不过我还是给少一点分吧。
评论里面说爱情不爱情,政治不政治,no point?其实如果非要说主题的话,主题是“欲望是灰尘,会遮蔽明镜”。政治和爱情都只不过是一个在名利中迷失的人放弃欲望之过程的背景。影片典雅中偶来几处犀利,导演处理无可挑剔。唯一遗憾是说教意图太重,不如死亡诗社的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