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冲直撞大逃亡(1974)
《横冲直撞大逃亡》(英语:The Sugarland Express)是一部于1974年上映的美国犯罪剧情电影,由史蒂芬·史匹柏执导,并由贺尔·巴伍德与马修·罗宾斯(英语:Matthew Robbins (screenwriter))编剧。该片同时也是史匹柏的剧场电影处女作,由歌蒂·韩、威廉·阿瑟顿、班·约翰森与麦克·萨克斯(英语:Michael Sacks)主演。剧情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讲述一对逃狱的夫妻试图寻找被送去寄养家庭的孩子。
剧情
1969年5月,刚出狱的卢·琴·帕布伦(Lou Jean Poplin)协助丈夫克洛维斯·麦可·帕布伦(Clovis Michael Poplin)逃出拘留所,去寻找两人在服刑期间送往寄养家庭的孩子。寄养家庭位在德克萨斯州的舒格兰。
途中,两人在公路上引发事故,麦斯维尔·史莱巡警(Patrolman Maxwell Slide)拦下了他们,两人以为史莱巡警得知了越狱的事,心慌之下挟持了史莱巡警,并抢下了他的警枪。由于两人持有人质,警方只能一路尾随在后,并提供食物、汽油给帕布伦夫妇。追捕过程引起了大批媒体的关注。两人一路来到了寄养家庭,警方在那里开枪打中了克洛维斯,克洛维斯试图逃逸但伤重死在车上。警方将卢·琴逮捕归案。
角色
- 歌蒂·韩饰演卢·琴·帕布伦
- 威廉·阿瑟顿饰演克洛维斯·麦可·帕布伦
- 班·约翰森饰演哈林·坦纳警长(Captain Harlin Tanner)
- 麦克·萨克斯(英语:Michael Sacks)饰演麦斯维尔·史莱巡警
- 格雷戈里·沃尔科特(英语:Gregory Walcott)饰演厄尼·马史本巡警(Patrolman Ernie Mashburn)
- 史蒂夫·卡纳利(英语:Steve Kanaly)饰演杰瑟普巡警(Patrolman Jessup)
角色卢·琴·帕布伦与克洛维斯·麦可·帕布伦分别取材自当时21岁的艾拉·费·荷莉黛(Ila Fae Holiday)和22岁的劳勃·「鲍比」·丹特(Robert "Bobby" Dent)。史莱巡警的角色原型是当时27岁的楚珀·J·肯尼斯·克隆(英语:James Kenneth Crone),而角色坦纳警长则取材自德克萨斯州的公路巡警杰瑞·米勒(Jerry Miller)。
在现实中,艾拉·费并没有协助鲍比逃狱——鲍比是在1969年4月时获释出狱的。有别于电影,鲍比在艾拉·费的2个孩子(在遇见鲍比前生下来的)所住的寄养家庭中枪后当场毙命。艾拉·费被判处5年徒刑,最终服刑5个月便出狱。她于1992年逝世,享年40多岁。
制作
在作品《飞轮喋血(英语:Duel (1971 film))》(1971年)广受好评后,史蒂芬·史匹柏收到了多份邀约,但他一一推辞掉了。史匹柏注意到了一个刊登在《公民新闻报》、尘封已久的新闻案件,报导一对夫妻用尽各种手段夺回住在养父母家中的亲生孩子。他将剧本交给贺尔·巴伍德与马修·罗宾斯(英语:Matthew Robbins (screenwriter))加以润色。该片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各地取景。在真实事件中,共有90辆警车参与追捕行动;但因制片预算的缘故,剧组只能用约40辆车来拍片。
发行
《横冲直撞大逃亡》于1974年4月5日在美国上映,与同期上映的《刺激》、《穷山恶水(英语:Badlands (film))》及《没有明天的人(英语:Thieves Like Us (film))》一同竞争,最终票房不尽理想。史匹柏对该片的发行方式感到不满意,认为观众一看到歌蒂·韩的名号便认为该片仅是一部小本电影。他还觉得片名取得不好:「许多人还以为这是部儿童片呢」。《横冲直撞大逃亡》的蓝光及DVD版本分别于2011年2月15日及2015年5月5日发布。
反响
该片获得的评价多为正面。烂蕃茄上收集的33篇专业影评文章中,有30篇给予该片「新鲜」的正面评价,「新鲜度」为91%,平均得分7.3分(满分10分),该网站的共识性评价写道「也许该片的剧情仿效了时下反文化的公路电影,但史蒂芬·史匹柏的剧场电影处女作展现了许多赏心悦目的元素,而他将在日后的作品中对它们加以淬炼」。《横冲直撞大逃亡》在第27届坎城影展(英语:1974 Cannes Film Festival)上荣获最佳剧本奖。《芝加哥读者报(英语:Chicago Reader)》的戴夫·凯尔(Dave Kehr)指出,该片的步调跟不上结局,但「总体而言,这是一部能抓住观众胃口的电影」。《纽约时报》的诺亚·赛尔(英语:Nora Sayre)表示,《横冲直撞大逃亡》有种漫不经心的疯狂格调,使其显得格外自然。
然而,《芝加哥太阳报》的罗杰·伊伯特给出了2.5颗星(满分4颗)的评价,认为史匹柏将目光过度聚焦在那些警车上,且没有呈现出片中角色的特质及个性。《综艺》杂志的影评人写道,「不幸的是,该片的片尾部分聚焦在沉重的社会议题上,噪音及怒气倾泻而出」。数年后,史匹柏表示,他应该用另一种方式来呈现该片,认为片中对警方的立场描写的不够好,坦纳警官的动机显得过于薄弱,且片中那对夫妻的设定又让他们看起来太过可怜,削弱了他们所犯罪行的严重性。
该片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各地取景。电影在上映后收获普遍影评人的好评,但在票房方面的表现就没那么出色。《横冲直撞大逃亡》在第27届坎城影展(英语:1974 Cannes Film Festival)上荣获最佳剧本奖。
获得奖项
- 第26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编剧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27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编剧
提名:主竞赛单元
相关影片推荐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导演
- 歌蒂·韩 Goldie Hawn饰 Lou Jean
- 本·约翰逊 Ben Johnson饰 Captain Tanner
- 迈克尔·萨克斯 Michael Sacks饰 Slide
- 威廉·阿瑟东 William Atherton饰 Clovis
- 格雷戈里·沃尔科特 Gregory Walcott饰 Mashburn
简评
德州狂奔,为子出征。大阵容的警车队,还有小镇群众热追场面,都设计挺好。这也太好看了,斯匹堡初出江湖的另一力作。边看边知道年轻的导演想干啥,但依然观之津津有味,就像看他的另一长篇准处女作《Duel》(1971)一样的惊喜. John Williams首次与斯匹堡搭档,配乐贯穿始终,连上字幕都好有调调。
愚蠢却可爱的人物,幽默的戏剧性,让人发笑的场面和情节安排,再配上人类内心的纠结思考,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公路犯罪喜剧。作为斯皮尔伯格的早期作品,《横冲直撞大逃亡》已经尽显他的个人风格,成人童话式的内在核心、规矩的叙事方式和缓慢递进的情绪表达青涩而一览无余。
更像是斯皮尔伯格对新好莱坞时期的代表作《邦妮与克莱德》的致敬:同样是雌雄大盗的故事,同样是将警察群体作为反派来呈现。彼时的老斯年轻叛逆,愤世嫉俗中彰显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导演骨子里是温情的,给了这一对亡命鸳鸯充足的犯罪动机:只是为了能够看看自己的孩子,但直到最后也未能如愿。不管从哪方面看都只能算是一部平庸的作品,老斯显然不是一眼就能相中的电影天才,他的成功更多来自于后天的努力,三星。
一场公路之旅不经意点燃德州人民大狂欢,明明是场逃亡,所到之处却夹道欢迎,充满喜感。但正如警长所说,they are just kids,行为幼稚不成熟也充满荒诞。自然,没人能逃过天网恢恢,就像犯错的小孩终会被大人惩罚。只是,这样的代价到了成年人的世界里太过惨烈。
该片大量对警车的运动跟踪摄影能看到斯导早期对技术电影的探索兴趣与执行力,有着引领技术的野心,包括其对个人主义价值神圣性的赞颂,对单纯追梦者的感情认同,都有着其后第三类接触价值观表达的前奏,果然曾堪称新美国个人梦想价值观的吹鼓手。这对亡命鸳鸯走一种孩子气的非理性刻画路子则有些肤浅
对待女主角这样的脑残巨婴政府当初就不该把她送去坐牢,应该让她住精神病院治好脑子,说不定还有夺回儿子抚养权的希望。作天作地疯疯癫癫整那么一出大戏,活活地把一个深爱她愿意为她上刀山下火海的男人给作死了,而且这样的牺牲毫无价值。话说回来不能用正常人的逻辑去理解这对亡命鸳鸯,这俩人男的为爱情女的为满足母性早就已经疯了,俩反社会人格的疯子怎么可能会有好结果。
斯皮尔伯格真正意义上的处女作,保守且看出俩劫持犯实际就是俩充满童心的大人的公路巡警警长尽力保全,然而代表成年人思维的当地政府对目标的掉包让一路欢脱的闹剧以悲剧收场。原本没心没肺、怯懦到老打退堂鼓、几乎忘了孩子存在的年轻父亲一路上扛起大任、心思缜密,而念叨孩子、目标明确、敢想敢做的年轻母亲却在路上似迷失于声色犬马、最后关头丧失理智不听劝告断送了丈夫生命。尽管不如之后一年上映的《热点午后》更有社会表达,但已体现出斯皮尔伯格童心内核的故事风格和对父亲角色的期许。
特别70年代的一个片儿,从故事到氛围都很像《热天午后》,很难想象斯皮尔伯格也能拍这种片子,唯一遗憾是故事有点一根筋。歌蒂·韩是那种很不上相的人,其实在电影里都挺漂亮,有股儿童样的天真劲儿,弄得我连角色身上的亲情精神病特征都能接受了。电影来自真实事件还挺出人意料的
在看完这部影片之后真的要对像露简一样的女人敬而远之,不然真的会像她老公波谱林一样惨死。我一开始还是挺敬佩坦纳上尉的文明执法,虽然到后面依然变成了暴力执法,也只能感叹权力机构不因个人而有所改变,盖因这样的执法模式已经烙印在这个权利机构的骨子里面了,除非多数人有上尉这样的觉悟,但又有几个人能够超脱于暴力而保持应有的对生命的怜悯呢?
惊喜的是老斯在这里已经显露了他对于奇观场面的追求,广角镜头下呼啸而驰的警车群极具视觉冲击力,未满三十的老斯对场面的调度已经相当纯熟,小镇夹道狂欢的戏码更是提炼了那种失序的荒诞感。结尾男主的死,破灭了女主的“孩童时代”,成人的秩序战胜了非理性的童话,点出了稍显稚嫩的社会隐喻。
老史實質意義上第二部劇情長片,榮獲當年坎城最佳編劇獎,也是他與約翰威廉斯第一次的合作。以為熱天午後已經是我看過最滑稽的挾持電影了,想不到早於熱天午後的老史第二部劇情長片,滑稽程度完全不亞於隔年誕生的熱天午後。公路挾持電影,一對亡命鴛鴦為了見到在領養家庭的孩子而挾持警車橫跨州際公路的挾持片,老史將過程拍的滑稽又逗趣,一台警車背後有數十台警車列隊跟著,橫跨整個州際公路,路邊民眾對這對鴛鴦的支持,不亞於熱天午後圍觀群眾對綁匪的瞎挺。在我看來本片的反諷以及趣味不亞於熱天午後以及後面才誕生的公路電影,尤其調度上已完全顯現大將之風,精準的構圖將警車列隊跟在挾持車後拍的滑稽不已,坎城早早看出了老史的潛力,只可惜美國人沒有在這部片看到法國人看到的東西,當年柯波拉如果沒入主競賽,或許老史可以拿更上層的獎呢!
人性的灰色,是客观存在不可否认的事实。好人有坏的一面,坏人有好的一面,而且并不呈现一面倒的形势,往常某一面微微占优,在社会染缸的浸润下,主体就被打下了分明的标签,衍生出正与邪、善与恶的故事,组合成好一出人间大剧。透过嬉笑怒骂窥探内里实质,却不过是而非、非而是的概率性事件混合,在时空的定向坐标下,一经生成却再难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