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1948)
《春残梦断》(英语:Anna Karenina)是一部1948年的英国电影,改编自19世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
情节
安娜·阿尔卡季耶芙娜·卡列尼娜(费雯·丽饰)与圣彼得堡一位冷酷的政府官员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卡列宁(拉尔夫·理查森(英语:Ralph Richardson)饰)结婚,但卡列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更感兴趣,不能满足妻子的情感需求。她的哥哥斯捷潘·阿尔卡季耶维奇·奥布隆斯基(休·登普斯特(英语:Hugh Dempster)饰)因为不忠于他的妻子达里娅·亚历山德罗芙娜·奥布隆斯卡娅(多莉)(玛丽·凯里奇(英语:Mary Kerridge)饰),把安娜叫来莫斯科帮忙调解。安娜在夜间列车上遇见了渥伦斯基伯爵夫人(海伦·海(英语:Helen Haye)饰)。她们谈论起她们的儿子。伯爵夫人给安娜看了她的儿子骑兵军官阿列克谢·基里洛维奇·渥伦斯基伯爵(基龙·穆尔(英语:Kieron Moore)饰)的照片。
渥伦斯基在站台迎接他的母亲,但马上迷恋上了安娜。他大胆地对她示好,被安娜端庄地推开了——但并不是那么强调她的拒绝。在一个盛大的舞会上,渥伦斯基继续追求已婚的安娜,这让一众喜欢八卦的看客非常高兴。但可怜的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德罗芙娜·谢尔巴茨卡娅(姬蒂)(莎莉·安·豪斯(英语:Sally Ann Howes)饰),多莉的妹妹,很喜欢渥伦斯基,被他的行为所羞辱,离开了舞会。就如同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莱温(尼尔·麦吉尼斯(英语:Niall MacGinnis)饰)一样,他是姬蒂的追求者,但被喜欢渥伦斯基的她拒绝了。然而,在这次事件后,姬蒂和莱温结婚了。
渥伦斯基大胆地跟随安娜回到圣彼得堡,让整个社交界知道他和安娜有关系,而安娜并不试图阻止这一切。不久,这件事就闹得满城风雨,卡列宁要知道这段关系只是时间问题。比起他妻子的情感需求,卡列宁更担心他的社会和政治地位,他命令她与渥伦斯基分手,不然就要把儿子从她身边夺走。她虽有所尝试,但最终仍不能与渥伦斯基分开。
离开卡列宁之后,安娜怀了渥伦斯基的孩子。孩子生下来了,但安娜在生产时几乎死去,她请求卡列宁的原谅,卡列宁冷冷地同意了。卡列宁慷慨地准许渥伦斯基在安娜叫他的时候去看她。渥伦斯基为这桩丑闻搞得十分尴尬,随后开枪自杀,未遂。
安娜试图和卡列宁重归旧好,共同生活,但仍然不能把渥伦斯基从脑海中抹去。她还是选择了永远抛夫弃子,跟渥伦斯基在意大利一起生活。但她常常会怀疑渥伦斯基对她的感情,终使渥伦斯基离开。此时她意识到她什么也没有了,便选择了自杀。
演员
- 费雯·丽 饰 安娜·阿尔卡季耶芙娜·卡列尼娜
- 拉尔夫·理查森 饰 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卡列宁
- 基龙·穆尔 饰 阿列克谢·基里洛维奇·渥伦斯基
- 休·登普斯特 饰 斯捷潘·阿尔卡季耶维奇·奥布隆斯基
- 玛丽·凯里奇 饰 达里娅·亚历山德罗芙娜·奥布隆斯卡娅
- 玛丽·洛汉弗 饰 谢尔巴茨基公主
- 弗兰克·蒂克尔 饰 谢尔巴茨基王子
- 莎莉·安·豪斯 饰 叶卡捷琳娜·亚历山德罗芙娜·谢尔巴茨卡娅
- 尼尔·麦吉尼斯 饰 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莱温
- 伯纳德·里贝尔 饰 利弗林教授
- 迈克尔·高福 饰 尼科莱
- 玛蒂塔·亨特 饰 贝蒂·特沃斯基公主
- 希瑟·撒切 饰 莉迪亚·伊万诺夫娜伯爵夫人
- 海伦·海 饰 渥伦斯基伯爵夫人
- 迈克尔·梅德温 饰 姬蒂的医生
- 吉诺·切尔维 饰 恩里科
- 贝克特·博尔德 饰 马特维
- 莱斯利·布拉德利 饰 科尔辛斯基
- 特蕾泽·吉泽 饰 玛丽埃塔
- 约翰·朗登 饰 谢尔普霍夫斯基将军
- 玛丽·马特柳 饰 纳塞利亚公主
- 瓦伦丁娜·默奇 饰 安努什卡
- 朱迪思·内尔姆斯 饰 赫尔小姐
- 鲁比·米勒 饰 梅什科夫伯爵夫人
- 约翰·萨柳 饰 律师
- 帕特里克·斯基普威思 饰 谢尔盖
- 安·索思 饰 索罗金娜公主
- 杰里米·斯潘塞尔 饰 朱塞佩
- 奥斯汀·特雷弗 饰 渥伦斯基上校
- 格斯·弗尼 饰 马霍京王子
本片是巴尔巴拉·默里(英语:Barbara Murray)和玛克辛·奥德利(英语:Maxine Audley)首次出演的电影。
制作
米高·雪格夫(英语:Michael Redgrave)原本被定为本片男主演,但他接受了好莱坞的片约。赫伯特·梅森之前在《欣欣向荣》中担任助理制片,片中费雯·丽作为配角演员饰演一名女学生。
影片摄制工作始于1947年4月15日,于谢珀顿伦敦电影工作室完成。
反响
这部影片在美国的一些电影院里受到了反英组织自由之子成员的抵制。
影片由朱利安·杜维维耶(英语:Julien Duvivier)执导,费雯·丽饰演安娜·卡列尼娜,伦敦电影公司(英语:London Films)亚历山大·科达制片,赫伯特·梅森(英语:Herbert Mason)助理制片,美国二十世纪福斯发行;尚·阿诺伊、朱利安·杜维维耶(英语:Julien Duvivier)和盖伊·摩根编剧,康斯坦特·兰伯特(英语:Constant Lambert)配乐,安德烈·安德烈耶夫(英语:André Andrejew)负责布景,亨利·阿勒康(英语:Henri Alekan)负责深焦(英语:Deep focus)摄影。
- 朱利安·杜维威尔 Julien Duvivier导演
- 费雯·丽 Vivien Leigh饰 Anna Karenina
- 拉尔夫·理查德森 Ralph Richardson饰 Karenin
- 基隆·摩尔 Kieron Moore饰 Count Vronsky
- 萨莉·安·豪斯 Sally Ann Howes饰 Kitty Shcherbatsky
- 约翰·朗登 John Longden饰 Gen. Serpuhousky
简评
我个人最喜欢得一版本了,费雯丽某种意义上的确是为这部剧的英式演绎最佳人选,她天生的娇艳与脆弱再也合适不过这部剧的核心,即是一个渴望爱而不得爱的女人。丈夫忙于工作,儿子不懂得反馈爱而一味索取,这个家庭的男性成员全都自私自利,有其父必有其子,这话不假。非常喜欢这部作品全程聚焦在女主内心视角上,充分的体现出了从出轨到被抛弃的心历路程,丈夫演员演绎的非常出色是本一大亮点。小三的演员可以演绎的更薄情寡义一些。最喜欢结尾的处理方式,那个卧轨的镜头震撼力十足。
多看几眼费雯丽,感觉自己也阴郁了,威尼斯的冬天很悲伤,柯灵的火车却通往了死亡。名著最大的特点就是历经哪个年代都可被借鉴思索,历久弥新。黑白电影的视听语言果然看着还是舒服,除了中配以外,开头结尾首尾呼应,中间灵媒那段阐述梦境昭示人物悲剧走向。爱对于女人来讲太过于执着敏感,那是用生命在经历,再混合母亲的情感线,结局过于悲痛,心情久久无法平复。当然,置人于死地不仅是爱情,而是那该死的流言与碎碎念。
陪妈妈看的国配,音轨有点对不上,影响观感。看过三个版本的安娜卡列尼娜,通病就是把这部反映俄罗斯社会现实和婚姻现实的巨著弱化成一部爱情片。这一版的沃伦斯基帅到只能做个花瓶,没什么存在感,人物内心矛盾远不及戏份更少的丈夫卡列宁;这时期的费雯丽应该有点年纪了,依然美的不像真人,但也不像卡列尼娜,只能感叹托翁塑造人物之复杂,谁来演感觉都不对。
电影开篇时安娜的明媚和结束时安娜的无望,好明显的对比。安娜是勇敢的,为了爱情,失去了一切所拥有的。女人越爱越深,男人越爱越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然后把这种压力转给情人,自己明知不对,最后安娜但是又控制不住自己与他争吵。(看到了现实中陷入爱情的自己,想要得爱更多,但是得到的却不及自己想要的,就会失望,人啊,女人啊!) 在与人相爱的过程中,记住,要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先要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需求,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对方。
安娜是个好情人,她想做个好妻子但不是好妻子,想做个好母亲但也不是好母亲;沃伦斯基是个好情人但不是好丈夫,他想做个建功立业的好军官;卡列宁是个好父亲甚至有可能是个好官员,但不是好丈夫。安娜卡列尼娜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想要满足这几个人愿望的时代也许永远不会到来。最开始我还对这个版本的安娜有些许期待,但看过后发现并不比嘉宝那个好多少,虽然嘉宝那个也不咋地。
完全没体现安娜这个人物的聪明才智以及深刻思想,只看到一个恋爱脑冲动无计划脆弱懦弱,多疑不自信的美丽笨女人。不知道原著中的安娜是否如此,影片中的安娜确实美丽高雅,但行为幼稚欠考虑,自私自利,她的悲剧是自找的,他们的结局早就注定。一个男人会为了你马上抛弃订婚对象,你居然还信他的花言巧语。虽说影片中根本没体现男主的态度变化,也没有体现男二的所谓虚伪和冷酷(原著中),一切都合情合理,所以更是造成了安娜自作自受的人物印象。(结合原著也许是错误的)
看过的第四版《安娜卡列尼娜》,从苏菲玛索到凯拉奈特莉到意大利女星,费雯丽的不可替代在于她夺目的美艳和绿眼睛里跳动的活力和不安分,或者说她的风情万种和纯洁天真的结合让人感觉她只不过是在认真的演她自己。不过,安娜的精髓终究在于原著,如果不好好读一读那些渗透入人物灵魂的一字一句,如果不认真去看待甚至体验其间每一段经历的矛盾与冲突,你是无法想象那种欢乐和痛苦的。或者这样说,如果你不曾看到托尔斯泰如何在安娜和列文两个世界里穿梭自如而又感同身受的心理描写,如果你不曾听过像妍琪那样传神又投入的有声演绎,你也许永远都无法理解那种来自于内心的那种热情。在很多人看来,只不过是又一桩风流韵事,又一次飞蛾扑火,又一个罪有应得,然而绝非而已。
人总是在莫名追求自己得不到的东西,不计后果寻求所谓真爱的“安娜”也从未减少过,或许是“不作不生活”吧,很多人总想为自己波澜不惊的人生蹿起激烈的水花,实属安逸久了要折腾。说实话我对安娜这个人物一直都没有很同情,但费雯丽的安娜却让我感到些许心疼,或许是纤瘦的她应该被爱包围,而不是被伤害,更不是在歇斯底里后自我毁灭,这类的角色要沉浸,要爆发,就……挺伤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