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1986)
UP:2022-10-07《野山》(英语:In the Wild Mountain)改编自著名作家贾平凹小说《鸡窝洼人家》,由颜学恕导演,影片1986年由西安电影制片厂出品。片中“换妻”等内容由于涉及传统伦理道德和农村政策,在当年中国内地引起广泛的争议,甚至一度险些失去参赛金鸡奖的资格。最终获得了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包括最佳影片在内的六项大奖。
野山简介
西北地区秦岭深处,禾禾(杜源 饰)是个见过世面的复员军人,他想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自己和家人的生活状况,但倒霉的他烧窑窑塌、养鱼鱼死。媳妇秋绒(徐守莉 饰)不满意他的折腾跟他离了婚,带着未满周岁的儿子栓栓单独过。同村的灰灰(辛明 饰)是个满足于衣食温饱的庄稼人,他不相信农民不种地也能富裕起来。但他媳妇桂兰(岳红 饰)可不这么想,她希望眼前的苦日子能有所改变,这一切源于复员的禾禾对外面世界的描述。为了改变生活现状,禾禾卖过豆腐养过柞蚕但都无功而返,然后在县科协的帮助下,又养起了鼯鼠。这时,灰灰和桂兰之间的“战争”已经发展到了白热化......
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 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颜学恕 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颜学恕
获得奖项
- 第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故事片 / 最佳女主角 / 最佳导演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录音 / 最佳造型设计
提名:最佳编剧 / 最佳服装造型 - 第3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
获奖:OCIC Promotional Award —— Forum of New Cinema - 第8届南特三大洲电影节
获奖:Golden Montgolfiere
- 颜学恕 Xueshu Yan导演
- 岳红 Hong Yue饰 桂兰
- 杜源 Yuan Du饰 禾禾
- 徐守莉 Shouli Xu饰 秋绒
- 杨新鸣 Xinming Yang饰 阿承
- 谭希和 Xihe Tan饰 二水
简评
第6届金鸡奖最佳影片,实至名归!没有太多的批判色彩,只是平淡的记录,记录大时代背景下农村的改变,不仅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是情感的转变!八十年代后期的中国电影,已经展现了雨后春笋般的生命力,大胆题材敏感话题,也能羽翼渐丰叫好连连!桂兰活脱就是农村新女性代表,岳红演绎的真是太好了!可惜影片的真实时长是现在的问题,到底什么版本是完整版?
同样是生活在一起的两口子,思想观念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咧?经过几番折腾,宁愿老老实实种地、土里刨食的走到一起,心思活泛、不甘于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携手同行,这果然是“进了一家门,又分两家人;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呐。两家重组的过程,虽说也在情理之中,可多少还是有一点点尴尬,不得不承认,影片中80年代的农村,婚嫁方面的观念并不保守;村里一帮看热闹说闲话的闲人们,尤其是几个老娘们,确实是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没有她们的推波助澜,事情也不会发展得那么快。四位男女主角的表演还不错,各自演活了角色的性格特点,不过两位男主的名字,禾禾、灰灰,有点别扭,感觉有点像养的猫狗名字;还有前段时间看过的《月月》里,两位男主一个叫才才、一个叫门门,都是这种叠字名字,这是哪个地区特有的习俗吗?。
说是自然主义还是觉得不怎么妥帖,男人们不是人而是背后的道路选择,以及在其中还充斥着门槛,屋里屋外的明暗对比之类的深度符号化的语言。相反女人们则是完全从内心的欲望出发,但又代表了被动接受的野山深处的人们。不如叫四分之一自然主义好了。另外一些景深关系设计得不错,一些极端构图多半是收到了黄土地的影响。此片要是任务意图少一些,对于人性的探讨还是具有一些先锋性的,当然也要和原著脱不了干系。
1986年的电影现在是拍不出来了,因为现在风气更保守,所以加一星。女主桂兰在婚姻内时就勇敢支持自己想要的生活,恪守婚姻规则并无逾矩,经受了风言风语坚决怼回去,离婚后大胆追求,再婚后高调生活。其前夫灰灰虽然心理早就更喜欢秋容,但他用家暴桂兰的方式掩盖着自己真实的内心。人要和自己价值观一样的人一起生活。上次见这种关系还是在本电影次年上映的法国电影《女友的男友》。
群山构建起了一个改革开放时期被遗忘的封闭空间 贾平凹作者性的人物塑造中常见的两类形象于此处撕扯纠缠(追求改革与安于现状的)传统的伦理观与“人言可畏”合体变化为丑陋不堪的落后乡村图景 景深镜头中处于后景那些无所事事“安闲自在”的大多数使两个主角成为异类 娓娓道来的乡土叙事 连同那些在山间盘旋而过的鸟儿一齐留下悠长的余韵
以前在家的时候喜欢看央七的农业频道。那些个老农创业,但凡是跳出点舒适圈的,都得经历个七灾八难,赔上个两三回。当然,能被看到的都是成功了的。这片子就给我一种看央视的感觉。故事一直到结束前都挺好的,人物个性鲜明,也没褒贬,很有趣。可惜,结尾扣在了一个“跟对了男人”的主题上,拉垮了整个片子。只能说是紧跟了时代,却没有超越时代。男女主都这么有野心又爱闯,不如设计去分别创业,成不成的留个白,干嘛非得凑一块儿。
戏剧性的情节架构,生活化的形式表达,很难想象形式与内容如此迥异的故事如何糅合到一起,但影片却让二者如此分明的并列,沉着舒缓的长镜头、散发着朴实、真切的乡村气息的场景描绘,在纪实笔法之外,是通过人物之间内在的心理冲突引出外在的戏剧冲突,但一切却没有超出生活的维度,而是生活的提炼和浓缩;两对男女,两种观念,耐人寻味的结局,这正像是在新旧交替的80年代所有人都会面临的传统与现代的冲突,是因循守旧,还是追求自我?即便是在今天的中国,故事里的种种仍然在激烈的碰撞着,这也正是《野山》的意义所在。
又想了下,这部电影给我的情绪感受是不同于之前看的农村题材电影的,比较重要的点是它不再将故事置于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体系下,我们不能以简单的好与坏、善与恶来评判人物形象,那么,由此带来的情绪的高颗粒度的认知便得以成立。与其说是一场关于农村“换妻”的奇闻艳事,不如说是具有现代性的爱情追求,传统式的基于夫妻熟悉为本变为性格与三观为本。当然,本片核心点还是在于关于农村传统观念的反思,结尾处——多少年过去了,差序格局的思维仍在。
颜导厉害!作为第四代转变是最大的——用纪实的手法说出极具陕北本土化的故事。前45分钟只用2人辅助,就把主角们的关系呈现出来(冲突伏),逐渐叠化一种非常“文明”的崩解(里面的人物都是极其有特色和矛盾的,相当饱满),铺设细腻(桂兰和禾禾的猜有没有游戏、布与烟丝..)一直到“换妻”的情节出现——这可是86年的片。影片大多固定长镜头,放弃主观性强的运动,不用任何特殊镜头同样保证了纪实性(普通但是让我深刻的两个镜头:;)。其实在观影结束前想过——要是桂芬怀了孩子..(影片结束这个念头也打消了——完全不可行,那样就失衡了)。果然比起大放异彩的第五代,我会更偏爱厚积薄发的三四代——没有别的理由只是因为他们的诚意。
《野山》的男演员非西北人,操着生硬的普通话,演员和塑造的人物之间很隔,方言和地域风情没拍出来。扮演嫂子的角色倒是拍得蛮好,将农村妇女对富足生活的欲望、涌动的性欲表现得很细腻,节制而到位。最令人诟病的是打光,导演坚持用自然光线,导致光线非常差,屏幕亮度调最大很多画面都看不到,属于得不偿失了。有个细节蛮有意思,弟妹抱着孩子对哥哥说:“这孩子长大一定得孝敬你”,一语成畿,暗示两人未来的结合。村民围观哥嫂两人吵架的场面拍得很好,村民从门外、窗户外观看,公众侵入到私人空间当中,指涉着农村的伦理生态。
准确的写实,人物活灵活现,情节细致精妙。猜宝一直说有,其实是心里有。秋绒面条碗里埋肉,灰灰的摔碗:“你以为你是宝贝蛋儿!”;桂兰的夺酒双饮,禾禾紧跟双饮。不能不叹巧妙。人物的内心不言自明,带有现实生活的真实美感。可惜电影更多是围绕两家的“配偶置换”奇闻展开,止步于展现故事,着力展现人物的趣味忽视人物痛点,批判的部分蜻蜓点水,缺乏主题挖掘。桂兰旅馆夜谈与逛县城可用重笔却也被一挥带过,实为遗憾。视听上,非同期声与略生硬的转场是小瑕疵。
准确的写实,人物活灵活现,情节细致精妙。猜宝一直说有,其实是心里有。秋绒面条碗里埋肉,灰灰的摔碗:“你以为你是宝贝蛋儿!”;桂兰的夺酒双饮,禾禾紧跟双饮。不能不叹巧妙。人物的内心不言自明,带有现实生活的真实美感。可惜电影更多是围绕两家的“配偶置换”奇闻展开,止步于展现故事,着力展现人物的趣味忽视人物痛点,批判的部分蜻蜓点水,缺乏主题挖掘。桂兰旅馆夜谈与逛县城可用重笔却也被一挥带过,实为遗憾。试听上,非同期声与略生硬的转场是小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