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狗(2011)
UP:2023-01-19《老狗》(英语:Old Dog),万玛才旦执导和编剧的剧情片,主演是洛杰、卓玛加、旦正措,2011年上映。
演员表影评剧照
剧情
《老狗》讲述20世纪90年代末西藏自治区一户人家打算卖掉藏獒引发的家庭矛盾和人和动物感情的思考。
演出
演员 | 角色 | 备注 |
洛杰 | ||
卓玛加 | ||
旦正措 |
奖项
日期 | 奖项 | 类别 | 被提名者 | 结果 | 备注 |
---|---|---|---|---|---|
2011年 | 第5届亚太电影奖(英语:5th 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 | 亚太电影奖最佳摄影(英语: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 for Achievement in Cinematography) | 松太加 | 提名 | |
第12届东京未来国际电影节 | 最佳影片 | 《老狗》 | 获奖 | ||
2012年 | 布鲁克林电影节(英语:Brooklyn Film Festival) | 最佳当地影片 | 获奖 |
- 导演
- 张献民 Xianmin Zhang监制
- 桑杰尖措 制片人
- 松太加 Sonthar Gyal摄影
- 扎更宗智尖措 Dragon Tzondrus Gyatso场记
简评
【8】找到资源时发现只有124分钟,心里咯噔一下,看到结尾老人把藏獒挂在墙上果然奇怪万分,和之前在采访里听到的完全不一样,就去油管上找到了那缺失的四分钟,可悲可笑,连滚动字幕时的喘息声都删了一干而尽,就连这个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结尾,我们的shencha机制都接受不了,还奢求什么反思历史、防患未然呢?独羊被铁丝栏挡住那场戏实在是不可复制的电影之神的恩赐(除非用CGI)。藏獒并不只是条珍贵的犬,最应该反思的是什么逼的牧民也要去偷狗为生。
可能因为先看了几部后期的作品,被导演对镜头的运用惊艳到,剧情经过镜头的加持也更加有诗意了。相比之下这一部可能是技术原因可能是版本清晰度原因也可能是拍摄的乡镇脏兮兮乱哄哄的原因,显得比较粗糙。虽然没有了镜头的烘托,但故事还是讲得悠然自在,呈现出一种不受外界相同或者不同的观念挟持的感觉。中间不要998的电视广告加得太妙了,我实在是太爱看电视广告了,童年的回忆一下子全回来了。从玻璃门的开关和镜头的变换那里还是跟之后作品里的花样调度认上了亲。杀狗和最后的长镜头让人震撼,不解,惋惜,也松了一口气。不需要理解或是不理解,它就是一个恰好发生的选择的结果。
贯穿始终的是对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入侵的批判及对传统生活方式消逝的忧虑,但过于粗浅且粗暴的把视觉信息做二元对立的处理:抽过滤嘴香烟的儿子和抽旱烟的父亲对老狗的不同态度、男性与女性对生育问题的不同看法、城镇泥泞的施工道路与悠长辽阔的乡间风光……直到镜头横摇到墙上的红字标语那真是全然露怯,肤浅到近乎政宣片的程度。但好在结构和摄影是相当出彩,重复手法的运用和一些充分留白的长镜头,似乎四字叔叔的发挥水平一直上下波动。打台球那场戏真的是又尬又好笑。
230621资料馆万玛纪念3+映后。比较明喻,反而比较喜欢过审的这个版本,不需要死得那么明显。镜头构图越来越讲究,可惜摄影机真的不行。生育的母题从《静》(邻居生第三子请小喇嘛念经,爷爷说三个刚好)到这部再到《气球》(其实《寻》在讲老板初恋故事时也有露出,怀孕了所以拜塔)。映后:1)成本30万,所以是最赚钱的片。2)90年代末藏区确实有炒藏獒的风潮,7天时间酒店写完就拍了。3)最后的羊和街上的猪都是抓拍的意外之喜,松太加说当时他笑起来手抖了。4)《五彩神箭》在藏地非常受欢迎,拍摄所在地是射箭之乡。有预算所以做得非常精致。
##“故乡三部曲”最后一部,映后松太加(本片摄影)回忆,《老狗》投入最少回报最多(相对《寻找智美更登》),一共才拍摄30多天,手持DV拍片的简单快乐弥足珍贵。万玛导演追求的是真实自然的效果,所以小羊羔小猪仔被塑料袋吸引好奇观看的画面也被专门保留了下来,无论光线再暗布景再粗糙都无所谓。最后结局有删改,据说是老狗被老人杀了(想起《塔洛》结尾),但公映版本最后为了过审只剩下隐晦的一个镜头。PS,剧本巧妙,以藏獒的遭遇折射时代变迁,老人如同导演的分身,大概是最纯粹批判性最强的一部万玛才旦了?传统信仰面对金钱诱惑,新老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不是世界变了,而是人心变了……越往后这种悲哀无力感愈加强烈,或许万玛导演就是一个悲观的理想主义者吧。
2022 #zjyff# 浙浪潮导演大会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象山学院2号楼小剧场 就是不想把马和摩托看成传统与现代这样的二元对立。但意向就是这么给的,我也没办法,也只能这么看。所以,“老狗”仅仅是一个意义上的符号,仅仅代表着传统的象征。从故事层面来说,没有人与老狗互动,老狗的重要性看不出。故事也就没有那么普世性了。
有一场儿子晚上喝醉酒回家的戏,在剧情层面讨论,这场戏几乎可有可无,给的信息量很低。但是在人物塑造层面这场戏却极为重要,儿子真实的性格通过发酒疯完全体现。这一性格建立以后,儿子去卖狗,卖狗拿到钱高兴这一些行为、心情就全部可以理解了。前二十分钟剧情量很紧凑,按照全片极简的风格,是没有额外笔墨去塑造人物的,万马才旦通过这一场戏巧妙建立出儿子鲜明的形象,让观众立刻就能理解儿子这一人物。其他类似的,老人始终不抽別人的烟都是在剧情层面同可有可无的桥段,但是对人物塑造却极重要。此外,影片的“省略”做的很好。用了一些意外推动剧情,偷狗、打架,但是这些画面需要呈现吗,不呈现会不会反而让观众感觉更真实?前半段是狗跟人,后半段却是人跟着卡车,人追逐狗,很出色的意象使用,主题立刻变深了。
不管是从拍摄技法,还是内容画面,都具有强烈的边缘色彩;大量远景全景的运用,呈现了一个藏地小镇衰败破损的城市景观,也弱化了对人物的视听塑造;城镇永不停歇的机械声盖过了藏语吟唱,代表着现代化对这片土地的侵蚀,就好像每一只对牧民具有仪式感和神圣性的藏獒都有着被送往更具现代化的内地的风险;构图上地面大部分时刻永远都充斥着整个画面,而天空尽显逼仄,仿佛寓意着某种无法摆脱的影响着人们的巨大力量,在深刻影响着这里的一切,一种动荡的焦虑,最后迎来无奈之举。
老狗即是老汉。被贩卖和消费的不仅是将藏獒的原生性抹杀掉成为宠物的一种事实,还有藏族文化中的被作为“朝圣”的朝圣。人们不再理解藏族信仰的真谛,而仅是被慕名而追赶和成为手中权力的文化物品。从商业广告通过媒体形式浸透人们日常生活的点滴,本土信仰与现代科学生活之间错落留存下关于生育的尴尬,也是新旧之间文化变迁的尘埃,留下父权意识的大男子主义却丢失了对生灵自然信仰之间的真心与情意,那是老汉坚持下来对藏獒对神灵伙伴的深意。在纪录的纪实的镜头之间,用去表演化的凝视完成的洗礼,比起后期万玛才旦多有雕琢和表演化的作品而言更有深情的动人力量。
挺好的,提前一会儿猜到了结尾,虽然表现得相对克制。就我目前所看两部,万玛才旦的片子,绝不沾染引人猎奇的「藏地色彩」,只是疏淡的日常和世俗境况,其内在精神,可谓相当之现代。冷静而有温度,悲悯而不动心,他只是默然凝望着、聆听着藏区的众生和众声——然后,用电影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多处摄影和剪辑都有想象力:第一次到派出所,喊多吉不在,答话的人离开,摄影机却仍在那角度拍他看人打台球;俯视几乎对着路面拍人物从上部的远处移到近端画面中心;仁措回避问话,从客厅推开玻璃门关上走出画面;关电视嗒一下直切夜晚。摩托与马的对比象征毋须多言。大量镜头主要人物行为拍完似意犹未尽,既可作留白解,也可视为影片内容即无垠漫长的生活的一片段,我们只是偶然路过,陪万玛呆看一刻。粗朴难掩其诗意,真有力似不用力。
藏人警察多杰帮他表哥卖了一只老狗,价格在买狗人老王那里从一千元提到了三千元,三方把手言欢,喜笑颜开。事后,多杰还请表哥喝了一顿酒;藏人警察多杰帮他舅舅要回了卖出去的老狗,又请舅舅吃了一顿中饭,这次没有喝酒,只吃了一些肉和馒头。在此过程中,舅甥双方就“贡布结婚三年还没还孩子“和“城里人为什么养狗“等问题进行了一些不深不浅没有答案的谈话;买狗中间人出了四千元买狗,老爷子没答应,认为买狗人“性格一点都不像他父亲,并且长得也不像”;狗贩子老板亲自出面,提出用两万元买老狗,老爷子还是没答应,说道“狗是牧民和牲畜的终身朋友”;最终,老爷子用自己的方式给了老狗一个他认为最好的结局~~
暂记。6/25万玛才旦追思会导演版。从故事上来说其实老狗的命运几何早在开头不久之后就已经能被完全猜到或者穷尽。但就算是一个已经猜到了结局的故事,在最后一刻老人勒死老狗之时,我还是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和悲哀。 在漫长,充满重复的挣扎中,老人逐渐意识到了自己、老狗那无法再回避的被时代和新的价值观放逐和收割的未来。于是便只能有那样一个结局,在时代变迁信仰崩塌的剧变社会下,亲手勒死象征着执着、过去精神的老狗。他已经无力与这滚滚的命运车轮对抗,最后观众随着长镜头跟随老人走向迷惘的远方,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