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画像(2017)
自畫像UP:2023-03-04
《自画像》(英语:The Last Painting),是一部于2017年上映的社会写实电影。由林哲熹、张寗、林微弋、张乔翔、郑人硕、吕名尧、冈本孝领衔主演,台湾于2017年9月22日上映。本片获得第10届西班牙南方影展最佳影片大奖。
演员
演员 | 角色 | 备注 |
林哲熹 | 江中泽 | 三三男友社运愤青、画家。杨婕为其房客 |
张寗 | 杨婕 | 讷讷闺蜜就读台大政治系,崇拜张耀州 |
林微弋 | 三三 | 中泽女友姓李,舞蹈老师。曾助江中泽逃亡 |
张乔翔(Kiwebaby) | 讷讷 | 杨婕闺蜜LGBT,欢场寻爱却误伤自身 |
郑人硕 | 张耀州 | 立法委员学识报创办人,后邀杨婕至服务处实习 |
吕名尧 | Sam | 杨婕同学对杨婕有好感 |
冈本孝 | Hiroki | 夜店酒客日本人,邀请讷讷担任其品牌模特儿 |
刘冠廷 | 刑警 | 客串演出台北市刑警,曾到租屋处采证、讯问江中泽 |
萧瑶 | 杨婕妈 | 客串演出至租屋处拜托杨婕回家参加爷爷八十大寿 |
邓九云 | Joan | 客串演出Hiroki老婆 |
尹乃菁 | 教授 | 客串演出杨婕教授,讲述女性参政、投票权等议题 |
黎焕雄 | 精神科医师 | 客串演出倾听江中泽犯案背后的动机 |
锺江泽 | 街头流浪画家 | 客串演出曾被讷讷施舍过便当。本剧主角原型、画作协力 |
电影歌曲
曲别 | 歌名 | 演唱 | 作词 | 作曲 |
主题曲 | 太阳落下以前的天空 | 杨大正、余青 | 杨大正 | 杨大正、江致洁 |
获得奖项
- 第19届台北电影节
提名:最佳剧情长片
简评
杨婕这个角色真是最大的爆点就是死亡场景,其它的事情讲得很糟糕,所以她在想kiwebaby控诉时很无力,真的在戏外有一种无人想要关心她的失败,而过了这么多年,我觉得导演还是没有放下猎奇的心去好好的讲故事,他无法从故事中制造奇观,只会先确立奇观场面再附带一点故事。林哲熹演一个个性奇怪的艺术家,纵向对比就知道《我们与恶的距离》里他的角色编写和表演都处理得很好。不是自画像,而是导演过多想要把自己强调给你这是画。地铁里卧轨那场视效戏做得挺有创意,像泰国鬼片,但借用这种形式做到了言犹在耳的控诉。
很容易联想到《踏血寻梅》,但这位导演野心更大,画面黑白是现在进行,彩色是闪回。以七宗罪为主题,杨婕命案为主线网状铺开支线,内容囊括了从政治,家庭,性别平等,LGBT等等... 最惊喜的应该是讷讷,谁会想到当年上康熙被S调侃像表弟的kiwibaby会在这本色出演一位跨性别者,还演得如此好。
批判式的电影题材,展露了黑暗与肮脏的本质,也体现了社会中最邪恶的一面,让人的精神状态受到极大的打压,或许是你认为的,又或者是你醒来的一场梦,对于爱的见解,源于自由,就像剧中所说,如果我们的自由和你的自由相互抵触了呢?最终没有用文字来解释这个问题,但却用影片的故事来阐述。男主称女主的眼里有那个光,有理想,有天空,我不是杀了她是救了她;如果是黑暗,女主说我宁愿不用这双眼睛去看。个人想法:如果艺术是最高级,那么是因为有最低级的基础才会升华至最高级。
影片对画面尺度的突破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大,至少比不上《踏雪寻梅》,不过这并不是最重要的,只要是为了剧情服务而不是单纯为了吸引眼球的所谓尺度镜头都是令人信服的,这一点,这部电影感觉把握地还不错,甚至是有点克制,至少在画面上,其尺度在音效上似乎更大一点。但是这一部电影被赋予的内容过多了一点,比如在大环境上有政治、学运等内容,个人方面有家庭、同伴、爱情、性还有变性等内容,但是电影并没有协调好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之间的联系,感觉什么都想表达,而什么都又没有表达到足够的深度,有如隔靴搔痒。剧中人物因为是画家的背景赋予这部电影不少艺术气息,其作品立意通过他学舞蹈的同居女友在展览上的讲述进行了点题,拉高了电影的立意。时下的环境,究竟留给年轻人多少可以去改变的空间?
说到社会就都是黑暗,说到艺术就是疯癫,说到性就是赤裸的身体,从一个政治系大三的学生角度,但又觉得幼稚的可笑,想用理论对抗现实,而这一套理论又那么自以为是和无知,可能导演自己也没想通,那何必讲这么大,全是漂浮在空中的理论和桥段,就像是自艾自怜,不真的观察生活,体会世界,很难拍出真的好片子的
“小时候,只想要快点长大;可是长大后的世界,却是那么陌生,希望都只会变成失望。”一个人的死亡,是七个人悲剧内核的矛盾共同体,这个世界就是由20%的其它和80%的青年情感矛盾激化的世界所组成。一幅画是一个当代青年社会交点矛盾,jc,kiwe,张甯,林微弋全程演技在线,不出戏好评。其中jc的情感表现力度太牛逼了,包括“与恶”里的思聪,演技实力牛逼,非常看好他。本来想给十分的,不过导演没把任何问题讲透,要素过多,显得很累赘,大扣分。最后说一句,“大象席地而坐”都可以五星,同样能反应当代青年内心情感问题的“自画像”为什么不能四星?why not?
空洞、造作、脆弱、敏感、过于幼稚的理想化,似乎是台湾电影近10年来的通病,然而另一个角度而言,或许也是很多年轻人最真实的写照。政治、情色、暴力,成为掩盖内里苍白的手段,每个人都急于参与社会的每一个事件,却忘记了如何寻找 、表达真实的自我。当一切只为眼球的猎奇服务时,无论怎样哀嚎呐喊现实的不公,都无法赋予深层次的意义。变性人从头到尾,就是一个悲哀的存在。
我好愛這種無法無天的批判力道,政治隱喻,輔以獵奇又赤裸的視覺畫面,結尾帶給觀眾的餘韻震撼。電影中,跨性別的nana身陷自己的身分認同,他/她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是男是女,都多了一點言不由衷;江中澤與楊婕的悲劇正在上演,亦意外帶領觀眾看到一份創作者對於「維持現況」的憂傷與身不由己。性別由不得自己、認同亦由不得自己。ps哲熹也太會演了吧!
视觉和心理冲击还是有的,只是用力有些过猛,已经产生了强烈不适。导演想要通过电影表达的东西很多,既有民主的脆弱、LGBT平权,也有女性的社会境遇等,都以女主人公为线索通过他或者她身边人所展现。只是电影顾此失彼只照顾到了表面上的某些意象,而对最基础最能影响观感的情节和心理的描写颇为怠慢。总的说是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