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大人(2018)
UP:2023-04-23《老大人》(英语:Dad's Suit)是一部2019年上映的亲情类型的剧情片。原名为《老杯》。由小戽斗、喜翔、黄嘉千、曹晏豪、李友珊领衔主演。于2018年4月底杀青。本片是小戽斗生前演出的最后一部电影。故事题材是台湾电影中较为少见的老年情感与高龄生活,曾获得105年优良剧本奖的《阿爸的西米啰》,叙述80多岁的老人金茂坚持住在乡下,不愿到城市与儿女生活,进而引发连串的风波。
评分:6.8
导演:洪伯豪
编剧:林彣政
主演:小戽斗 / 喜翔 / 黄嘉千 / 曹晏豪 / 李友珊
类型:剧情
片长:95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Dad's Suit
上映:2018-11-10(中国台湾金马影展)
IMDb:tt9078412
剧情简介
故事描述年逾八十的金茂,虽然育有一儿一女,独自居住于平溪的透天厝,每当想找人说说话时就会爬上山头,在妻子的墓旁坐上好几个小时,和妻子聊聊最近的所见所闻,没想到突然其来的一场事故,让金茂暂时失去自理能力,儿子益正表示碍于要照顾妻子无法搬回老家,心急的女儿玉珍自愿回家照顾金茂,却也意外发现金茂深藏多年的秘密和一只神秘老皮箱。一套穿不下的旧西装,带出了金茂厌世的念头。唯一能让金茂打消此念头的,就是他那尚未成婚的金孙凯凯。这天,玉珍推轮椅带金茂上街,欲为不知何时才会举办的婚礼去订做新西装。殊不知,西装对金茂而言,早已有着完全是另一层面的象征意涵。他一心只想回到平溪,去走上最后的一哩路……。
演员阵容
主要演员
演员姓名 | 角色名称 | 介绍 |
小戽斗 | 金茂 | 年逾80岁,独居于平溪。 |
喜翔 | 益正 | 金茂的儿子。 |
黄嘉千 | 玉珍 | 金茂的女儿。 |
曹晏豪 | 凯凯 | 金茂的孙子。 |
李友珊 | 小洁 | 凯凯的女朋友。 |
电影歌曲
曲别 | 歌名 | 演唱者 | 作词 | 作曲 | 备注 |
阿爸食饭 | 黄嘉千 | 谢铭祐 | 李铭杰 |
工作人员
- 监制:唐在扬
- 制作人:
- 导演:洪伯豪
- 编剧:林彣政
- 美术指导:李天爵
- 制作公司:兴扬电影有限公司、北京嘉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海宁铁暮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mm2满满额娱乐有限公司、中艺国际影视股份有限公司
拍摄场景
新北市 平溪区 菁桐
奖项纪录
年份 | 年份 | 奖项 | 提名者 | 结果 |
---|---|---|---|---|
2018 | 第55届金马奖 | 最佳女配角 | 黄嘉千 | 提名 |
2019 | 第21届台北电影奖 | 百万首奖 | 老大人 | 提名 |
最佳剧情长片 | 获奖 | |||
最佳导演 | 洪伯豪 | 提名 | ||
最佳男主角 | 小戽斗 | 获奖 | ||
最佳男配角 | 喜翔 | 提名 | ||
最佳女配角 | 黄嘉千 | 获奖 | ||
最佳编剧 | 林彣政 | 提名 | ||
最佳摄影 | 周以文 | 获奖 | ||
最佳剪辑 | 陈晓东 | 提名 | ||
最佳美术设计 | 李天爵、廖文铃 | 提名 | ||
最佳造型设计 | 李雨凡 | 提名 | ||
最佳声音设计 | 蔡瀚陞、好多声音、锺胜钧 | 提名 |
获得奖项
- 第21届台北电影节
获奖:最佳剧情长片 / 最佳男主角 / 最佳女配角 / 最佳摄影
提名:最佳导演 / 最佳编剧 / 最佳声音设计 / 最佳美术设计 / 最佳男配角 / 最佳剪辑 - 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
提名:最佳女配角
- 洪伯豪 Hung Po-Hao导演
- 小戽斗 Hou Tao Hsiao演员
- 喜翔 Hsiang Hsi演员
- 黄嘉千 Phoebe Huang演员
- 曹晏豪 Yen Tsao演员
- 戴昆宪 Kun-Sian Dai演员
简评
看透生死,早早拍好照片,人生到最后只为了活著,会有那种厌世感,全片几乎没有任何音乐,说节省也许是吧,但这种完全安静的感觉,显得相当平淡真实,但重要情绪桥段还是下了音乐,主要演员很好,表演的很细腻,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个篇章。其实老人已经很努力在面对自己的处境,事实上如果能回春没有人想要接受自己老了,所以不甘愿,倒是护工开口闭口钱倒是挺不好的...。
亲情的羁绊真的太深了。人越老,对死亡越淡定越“向往”越释然。(我姥姥本来是16号的生日,今天14号提前过,因为周日,孩子们都休息,只盼聚齐吃顿饭。今天才突然发现,今年姥姥80岁,姥爷88岁,两人都高寿了……震惊,因为尽管这两年衰老变化明显,但我始终觉得他们“还小”。想起我妈经常说得一句话“幸亏有两个老的在,这一大家子2/30口人才能聚齐,四世同堂了,以后只会越来越难。”)
很寫實的長照問題,以老人的視角出發來描寫現況,情感深厚! 人物很飽滿,雖然有一些象徵符號比較模糊的概念,但畢竟這就是電影,有很多創作者自己的意念和想法是一件好事!看完之後很期待洪伯豪導演之後的長片作品,因為這部給我一種侯孝賢導演的慢鏡頭加上是枝裕和導演鄉村紀實的感覺,很喜歡!!
父亲从老人院走失后,儿子又把父亲带回家,将父亲留在门口,自己去了房间,这个走位已经很失真了,为什么,接下来镜头在父亲这,儿媳抱着小孩打了个招呼,也走进了房间,房间自然是灯光最强的地方,因为那里要发生“戏”,什么戏,儿媳对儿子抱怨说,怎么把他领回家了,不知道我带孩子多忙多累吗。他俩就站在门口,那话装作不是给父亲听的,但是是给观众厅的,而儿媳也就那么一场戏。这个调度和对白的安排,我觉得就是国内六六的风格,我不喜欢。黄嘉千演一个好人,整个角色略微平板,但到了后段有几个特写镜头,反而显得很耐拍,她骨骼比较立体,没有妆容,远远的望着你,很有内容。
我们总是会把老人叫做老小孩,因为年岁逐增,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在我们看来开始变得幼稚,可是他们确确实实是我们的长辈,是确确实实的“老大人”。他们所有的幼稚行为不过是用自己仅存的能力向后代表达爱意。多一些关注、多一些耐心、多一些体贴!老去不是一件浪漫的事,但我们可以去温柔以待,被温柔以待!
在孩子們還在為如何照料父親的晚年爭執時,父親已經提前為自己拍好了遺照,並且西裝革履地躺下,獨自排練了一遍告別式,他已經見證了太多同齡人的離開,他很清楚,死亡有時候是解脫,偏執著,也通透著。在兒子已經決定將父親送去養老院時,女兒還在想方設法要盡孝道,卻被重男輕女的父親一再推開,再心甘情願,也難免會有一刻付之以蜜糖、回之以毒藥的刺痛。在兒子將父親留在養老院開車離開時,兒子哭了,他很清楚,即便每月付出幾萬新台幣,在諸多的中年煩惱中,父親終究是被選擇拋棄放下的一個問題。三個人各自的問題最終都沒能說開,那也就不了了之吧,而父親發現即便自己不在了,家還是會繼續溫柔延續時,嘴角那一絲不易察覺的笑意最美好,而電影最後,兄妹倆一步步爬台階去祭拜父母時的背影,則是最好哭的一個鏡頭。
代級差異,也許便是和離死亡的距離相關的,看到三代人的巨大差異,和現代社會對前現代尾巴的家族觀念的衝擊,尤其是消費社會到底滿足了人類什麼需求?天燈許願卻間接斷送了爺爺的性命;為了生計所迫,前一代人穿西裝是為了走向死亡的莊重和體面,年輕人穿西裝便貌似是為了和機車成一個對比專門設置的;鄉下的老宅,曾經苦力採礦的通道,城市的燈火,成了旅遊景點的礦區,好像真的是個通道,但通向的是更大的反差和最終那個做作的社會。所有的不理解都是溫柔但殘忍的表達出來,看到很多評論是對於影片的平淡和安靜的差評,但這才是老年啊 - 你能想像你心智還渴望著但精神和身體已經無力支撐生命的狀態?就是這樣平靜而緩慢的去面對殘酷,你可以嗎?
以子女视角下的「养老问题」是全球华语文化环境中共通的母题,本片一半部分以老人自己的感受与视角作某些「潜台词」显得苦涩而漫长(不知道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因为某些经验不足却造成的「意外」),对于老人来说,子孙后代的繁衍与「旧时光回溯」究竟是一种安心的喜悦,还是更多的无意义添加?
老大人,老小孩。需要人照顾,需要人哄,需要临终关怀。在我看来,故事并没有太多先天的悲剧色彩,大多还是性格使然。儿女双全已是福分,还难得子女孝顺,分隔不算太远,家境尚可,老汉生活还能自理,老人院有空位且承担得起。看似无所适从,都算留有了余地。台湾毕竟只是一个巴掌大的岛,看看大陆这边,两边都是独生子女,子女北/南漂异地上千公里,小城市的亲戚各自为生,大城市的老人院人满为患,晚婚晚育导致子女未成年,父母已垂垂老矣,自己也人到中年,那种压力如山压顶,有时候还是无解。
对着平溪天灯,许下的都是最朴素的愿望。闻着含笑花香,听到的都是矿洞里的呼唤。不服老去摘树枝,自己像挂在上面的天灯摇摇欲坠。走路检查袜子是否穿好,睡觉检查有没有尿床,给自己拍了不会笑的遗照,给孙子准备娶媳妇的红包。把父亲丢在养老院,犹如当年自己在幼儿园被狠心丢下,老了也要学着长大。
又看了一部老人电影,人生的晚境啊,和儿女一起过,还是养老院里等死呢?没有什么爱好,真不敢想象,好在自己能写诗,能在迎接死神的最后时光里,写下最后一行诗,让自己独嗨,就像早已密会了上帝半生,能不麻烦别人就不麻烦了,哪怕是儿女,他们也有他们的挣扎……一个人能够玩好的命途,要感谢上天的恩赐,那种人身依附关系(哪怕是亲情,哪怕是家庭温暖)不适合咱独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