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我的车(2021)

ドライブ・マイ・カーUP:2023-05-17

《驾驶我的车》(日语:ドライブ・マイ・カー,香港译《Drive My Car》,台湾译《在车上》)是2021年上映的日本剧情片,由滨口龙介执导编剧,改编自村上春树2014年短篇故事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英语:Men Without Women (Haruki Murakami short story collection))》的同名故事(日语:ドライブ・マイ・カー (村上春树))。影片入选2021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赢得三项大奖。代表日本参加第94届奥斯卡金像奖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角逐。

驾驶我的车

评分:7.9 导演:滨口龙介 编剧:滨口龙介 / 大江崇允 / 村上春树
主演:西岛秀俊 / 三浦透子 / 雾岛丽香 / 冈田将生 / 朴有林 / 陈大渊 / 袁子芸 / 安辉泰 / 佩里·迪桑 / 安部聪子 / 岩濑亮 / 谷川昭一朗 / 西庆子 / 鈴木咲 / 朴秀荣
类型:剧情
片长:179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在车上(台) / Drive My Car
上映:2021-07-11(戛纳电影节)
IMDb:tt14039582

阵容

  • 西岛秀俊 饰 家福悠介
  • 三浦透子 饰 渡里美咲
  • 冈田将生 饰 高槻耕史
  • 雾岛丽香 饰 家福音
  • 袁子芸 饰 珍妮丝·陈
  • 安部聪子 饰 柚原

制作

虽然原作的背景设置在日本东京,导演滨口觉得在东京无法拍摄自由驾驶汽车的场景,将主要取景地改成韩国釜山。2020年3月,东京的取景完成后,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爆发,拍摄中断,韩国的取景也无法完成。滨口于是修改剧本,将故事发生地改在广岛,认为当地符合国际戏剧节举办地的背景设定。另外,滨口在广岛勘景的时候,对中区吉岛(日语:吉岛 (広岛市))的垃圾焚烧厂及中央环境工厂印象深刻,认为是个“感受到文化气息的小镇”。全片三分之二的场景在广岛取景。广岛的拍摄从2020年11月中旬开始,持续到12月上旬。

发行

影片于2021年戛纳电影节首映,入选主竞赛单元,竞逐金棕榈奖 。

专业评价

影片在汇总媒体烂番茄上获得66条评论,得出100%的全鲜度,平均得分8.4/10。网站共识写道:“《驾驶我的车》用洋洋洒洒的漂浮讲述内容丰富、耐心寻味的剧情,当中包括自我接受和遗憾。”Metacritic收录30条评论,打出89/100的平均分,表示“普遍好评”。

奖项

大奖典礼日期奖项获奖者赛果参考
戛纳电影节2021年7月17日金棕榈奖《驾驶我的车》提名
最佳剧本滨口龙介、大江崇允获奖
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驾驶我的车》获奖
普世陪审团大奖(英语:Prize of the Ecumenical Jury)《驾驶我的车》获奖
亚太电影奖(英语: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2021年11月11日(英语:14th 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s)最佳影片(英语: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 for Best Feature Film)《驾驶我的车》获奖
最佳导演(英语: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 for Achievement in Directing)滨口龙介提名
最佳男主角(英语: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 for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西岛秀俊提名
最佳剧本(英语:Asia Pacific Screen Award for Best Screenplay)滨口龙介、大江崇允获奖
哥谭独立电影奖2021年11月29日最佳国际电影(英语:Gotham Independent Film Award for 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驾驶我的车》获奖
纽约影评人协会2021年12月3日(英语:2021 New York Film Critics Circle Awards)最佳影片《驾驶我的车》获奖
卫星奖2022年1月5日(英语:26th Satellite Awards)最佳外语片(英语:Satellite Award for Best Foreign Language Film)《驾驶我的车》待定

参见

  • 第94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角逐名单
  • 日本电影提名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竞赛列表

简评

当车辆交错驶去,或是从隧道中穿过,空气挤压的呼啸都提醒着自己正处于运动中,我就像是咬住石头、任由乱流冲刷的七鳃鳗一样。爱人的脸庞被遮蔽在透入玻璃窗的阳光下,车中后座与前座的交谈似乎也与从录音带中播出的话语别无二致。它们是镜面和镊子,是“文本”,而文本无法引领自己去往未被文本化的地方。影片通过镜头的框定强化空间上的隔离,它将每个人都牢牢锁在座位上,令每个人都看着相同方向,它的形式在致力于消灭“文本”外的东西,身体、话语和镜头都被构建成了“文本”的机械系统。而在生活和戏剧的相互渗透下,蕴含着某种超越性的允儿,以及背负着其他罪孽的高槻和美莎纪,都在世界上留下了不可忽视的痕迹。当故事的一切矛盾被收拢于无声的茫茫大雪和舞台上的手语,感官作用的聚集将我带回了行进的车上,使我回到简短、确切的失语的运动中。

音在高潮处讲的那些故事,作为一种生活的互文,只在身体与身体连接、坦诚相待时才能讲述。同样出现在片中的戏剧文本,只有在演员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置于其间,观照、反思的时刻,方能看到那些与自身生活的相似之处,进而抵达心的彼岸。家福的脆弱在于不愿把自己毫无保留地置于那些故事/文本间,直面情感的混沌。渡利可以看穿故事背后的隐语,也可以冷静地讲出对母亲的见死不救,她完全把自身暴露在恨与爱交织的矛盾之中;而回避现实的家福,在被与音的生活互文的故事/戏剧文本包围的同时,却不断抹平音对他的爱与背叛并存的矛盾。最后开车的人是渡利,可以看出故事一种取向:那个把自己完全暴露出来的人,才能坚定地驾驶自己的车;而在互文间迷失自我/逃避现实的人,却将退居幕后。驾驶车也是一种自控力的隐喻,面对真实的人性,是否有勇气好好活下去。

作为标记的第1000部电影看的是《驾驶我的车》感到很幸福。在与妻子、与男演员、与女司机的三段对手,在戏剧、对话和自然情节的三重互文中,滨口龙介如契诃夫般讲述着两个巨大问题在当代的回声:我们如何理解彼此的伤痛,我们如何应对自己的伤痛。在戏剧舞台上多语言的设置里,在长时间的无声中展现手语,在反复的用磁带人声与现实角色对话中,滨口龙介提醒我们如何理解“对话”,“对话”本身何以可能就是一个问题。因此在这个所谓“对话驱动”的故事里,并不感到对话的冗余或是完全在故事外主导,而是一种观念本身要求以“对话”的形式来展现“对话”本身的困难性。塑造并呈现这个问题,就和解决这个问题一样困难;因此我们看到家福如何在一次又一次对话中层进地接近那个问题本身;而当我们终于认清其全貌,也将理解“我们必须活下去”如何作为回答

从《驾驶我的车》到《我不是车神》再到《请以你的车技代替我》,浩浩荡荡三个小时的无表情说台词battle之战终于结束了。滨口龙介好像刚刚意识到“下班不回家,车上抽彩8”这个群体的存在,汽车作为影片的叙事主体,承载了太多秘密与压力,所以从撞车到坐车最后送车,其实是将心结打开的过程,没有秘密,车的牢笼意味就不存在了,至此男人终于重获自由。八目鳗的指向很多,音吸附于性关系,家福吸附于戏剧,渡利则吸附于公路,每个人都有其固定的逃亡空间,都在寻求解脱,却求而不得。当所有人都在褒奖滨口桑的文学素养之时,本片的影像诉求已经不复存在,《欢乐时光》中灵光乍现的魔法时刻并未出现,所有的情绪递进全靠嘴说,影像魅力大打折扣。滨口桑对话剧排练这么痴迷,这边建议下次干脆改成即兴诗朗诵,文青一吹,日本台词新浪潮大师诞生了。

某种意义上来看,《驾驶我的车》才是今年戛纳真正的《钛》,如同巴拉德的城市灾难三部曲,是一个灾异又怀旧的书写;舞台与车辆展现了将空间转化为幽灵媒介的两种方式,在滨口龙介的影片中,将90年代款的红色萨博转化为一种卡塔西斯效应,如同基耶斯洛夫斯基之蓝,通过扬声器,逼仄的空间里充满亡妻“附身”性质的纯视听,与戏剧指向了不同层级的过去,令他不得不占据驾驶室位置,当“驾驶”(冲动回路)被迫剥夺,就不得不爱上占据位置的另外一个存在,却无法真正通向她本身。家福的《万尼亚舅舅》也不是契诃夫的同名作品,戏剧强度支离破碎地分散于影片之中,在文本的视域下。剧场与排练厅令语言的沟通原则转变为无法分辨的杂语,解构日本人-日本语的主导性,又随着返乡的奥德赛进入人物原始的黑暗与空无,最终在人声之于舞台的消失通向潜在与超越。

7/10。多语表演和非常肢体化的手语拍摄进行得如此顺畅,可见演员的感情领悟力都很强。滨口龙介将听的力量置于人物心结的联结与解开,特别家福反复听妻子念的车内录音来背台词、戏剧排演的对台词环节,以达成契科夫剧与电影人物关系的互动:从镜子映射出妻子背叛的性愉悦时家福没有表情,他认为车是私密空间,不允许妻子之外的女人坐驾驶室为他掌握方向,但接受了与死去女儿同岁的司机渡利,近结束时两人驾驶着车前往白雪覆盖的灾变地区,都用手点着烟祭奠,对家福而言妻子的出轨和对渡利而言母亲的暴力,都不过是肉体上的死后就成了灰烬,继续活着总会有新的希望,这种毁灭与新生的情感历史也是拍摄地选广岛的原因。导演直接引用了《万尼亚舅舅》里万尼亚开枪未射中教授后自杀未遂、善良的索尼娅指引他克服痛苦的戏,很好地补充了家福和渡利的人生方向。

如果说文青是一种病,那么剧中诸人、诸事可以说是这种精神病理化症结的可悲再现。家福和众人倾注心血的这桩实验戏剧,其实是文艺共同体探寻元语言的又一次徒劳尝试。家福在讲戏时候的“结构主义”倾向,将《舅舅》形容为生机勃发的自由造物,这些取向,对于向来持有机器论的我而言确实只是些诳语罢了。滨口导演在试听技巧上极尽简洁,最终把戏剧张力的生发推到大量台词与表演上,这种做法,跟硬是在生命达到大和谐的Max15话里不厌其烦地提及“以音乐报以音乐”的Dash队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说Max是子供向影视,那么这部片子或许就是专门喂养唯我论文青病患者的另类子供向影视吧。艺术家们秉持这种意识形态聚合成共同体,想要在这世间张开“纯粹艺术”的场,并且在其中嬉笑玩闹,把玩各种符号学规则,这样的幻梦,始终是难以维持自身的。

这大概是我看过的话剧《万尼亚舅舅》,包容性最强的一个版本,虽然它是被以戏中戏的嵌套结构,放置于《驾驶我的车》里。在内容体量上,万尼亚舅舅的排演,近乎占据了过半的篇幅。又在主旨的传达上,与影片推进的叙事脉络,相得益彰,错落有别,却又构成了语义上的关联。上一次被这么精彩的戏中戏结构震撼,还是阿莫多瓦《关于我母亲的一切》,和小众电影《玛丽莲》。滨口龙介的镜头语言虽然像极了日剧,沉缓中又透露着某种才气和力度,比如他惯常使用的情绪性镜头,克制表达,有所创新,比如伸出车顶的两只掐着烟的手,预示两人关系进一步打开,为寻乡之旅的袒露心扉,做足铺垫。而类似细腻的情节片段,还有很多。而亡妻在做爱时进行剧本创作灵感捕捉,也是极为艺术性的前置设定了。影片大量对话场景被置于红色老爷内,延续《偶然与想象》中第一个短片。

滨口龙介怎么这么boujee虚无主义之神hhh一万年前读过村上的原作《Men without Women》,完全不记得了,看总结居然是个东京故事……难道每个boujee人都有濑户内海/广岛情节(没错就是我)?为什么滨口这么爱车和roadtrip?《夜以继日》《偶然与想象》和这部最重要的剧情都发生在roadtrip。不过感谢roadtrip让我回到魂牵梦绕的广岛和濑户内海……说回故事,神奇的是这确实是一个关于男人在感情里blind spot的故事,妻子的motives是缺失的,但我真情实感地共情妻子了……东亚masculinity、无法直视自己的恐惧、欺骗自己和别人、水里的窒息感……故事拍出来就变得boujee地疯。尽管私心好爱广岛场景,但有些对话真的很拉(尤其结尾北海道西岛叔的),就给4星吧

读书不够关于多重文本只能说大受震撼x 稍微没那么惊艳的反而是多语种排戏,看过铃木忠志的现场,感觉更舒适不违和;不过我想导演在这里是在有意识地应用铃木的戏剧理论,使用演员母语排戏演戏,压抑台词(以及由于能够互相理解所带来的情绪波动)对观演、排演的影响,是回归戏剧、剧情以及表演的本质的手段;这和本片全程面部表情几乎抹去,剧中剧排戏时反复强调不带感情地“读”台词,大量无对话片段(手语因而构成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乃至一段完全的静默(配合雪景和山体滑坡的故事背景,以及同样静默的影院环境,那一段的观影压力非常明显),是一脉相承的;这些既是剧中角色的情感压抑,也是对观众情绪耐力的极度挑战……另,多个故事堆叠在一起,带着点荒诞(比如拍照-打人事件),没有特别集中的主线,又按着某种情绪往前推进,可能这就是生活吧

9/10很复杂的情感,很深刻的台词,我不能说我看懂了,但是那种情感的余韵,感情的传递,让我暂时还走不出这个电影,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情绪,很闷,很无力。那怕不能完全理解,却也能让我在这3个小时注意力死死的集中在我的小ipad上。前1/3的电影给我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小说的video, 就像mv一样,视觉和文字缺一不可,可能是因为文本复杂,我放在字幕的注意力一点不比画面少。但是画面的力量依然很强大,就像这种多语言(甚至是手语)的交汇,听不懂却不能代表情感不能交融,好厉害。喜欢司机小姐和大叔在海边的镜头,斜上拍下去,台阶栏杆和海都是平行的,但是这两个人物却把平行的面连了起来。我没有完全理解每一个人物,我也没有完全理解最后在韩国的结局(不过第一次看到戴口罩的画面哈哈),但我能感受到一些东西,很满足。

从角色们的名字再到红色的萨博,从昏暗的隧道再到低沉的轮渡……仿佛一切都已摆在我们眼前,却又极力试图掩盖着什么。在平静甚至略显无情的念白下是早已紧绷的弓弦,不断地被各种固执的越轨抚摸着,挑衅着。在充斥着张力之内爆下,显露出的是对他人及生活的拒认,是对命运的无声抗议与无能为力:是谁在驾驶我的车?谁才应该驾驶我的车?它又该如何被驾驶?这是导演通过片名预示的提问,也是演员通过表演试图揭示的一次回应。家福是屋主却不得不住进宾馆;检查出眼疾可除了延缓便别无他法;作为车主但被剥夺了驾驶的权利……而他对此的回应不是反抗,而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通过回避而蒙蔽自己已然失去了对命运的掌控。他痛苦,所以害怕揭露生活的另一面后会一无所有,但与高月的对话后他明白了:凝视他人不如凝视自己,即便那里只剩深渊,也要好好地活下去。

获得奖项

  • 第74届戛纳电影节
    第7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编剧 / 费比西奖 / 费比西奖-竞赛单元 / 天主教人道精神奖
    提名: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