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发生(2021)
《正发生》(法语:L'événement)是2021年的法国剧情片,由奥黛丽·迪万执导,并由迪万和玛西娅·罗马诺改编自安妮·艾诺2000年的同名小说。影片由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英语:Anamaria Vartolomei)和卢安娜·巴杰拉米(英语:Luàna Bajrami)主演,并由Wild Bunch发行。
评分:8.1
导演:奥黛丽·迪万
编剧:奥黛丽·迪万 / 玛西娅·罗马诺 / 安妮·埃尔诺
主演: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 / 卡西·莫泰·克莱恩 / 卢安娜·巴杰拉米 / 露易丝·奥利-狄奎罗 / 路易丝·舍维约特 / 皮奥·马麦 / 桑德里娜·博内尔 / 安娜·穆格拉利斯 / 阿丽斯·德·朗克桑 /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 / 塞德里克·梅斯伯格 / Julien Frison / Leonor Oberson / Cyril Metzger / Eric Verdin / Madeleine Baudot / Isabelle Mazin
类型:剧情
片长:100分钟地区:法国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孕辱(港) / Happening
上映:2021-09-06(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13880104
剧情
1963年法国,一个聪明的学生安妮(Anne)突然怀孕,完成学业和特长的机会悄然溜走。在期末考之际,安娜逐渐没有社交,肚子更大了许多,迫使她就算冒着牢狱风险也要面对堕胎所带来的耻辱和痛苦。
演员表
- 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英语:Anamaria Vartolomei) 饰 安妮
- 卡西·莫泰·克莱恩(英语:Kacey Mottet Klein)
- 桑德琳·波奈儿
- 露易丝·奥利-狄奎罗(Louise Orry-Diquero) 饰 布丽吉塔(Brigitte)
- 路易丝·舍维约特(法语:Louise Chevillotte)
- 皮奥·马麦
- 安娜·蒙格拉丝
- 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英语:Fabrizio Rongione)
- 卢安娜·巴杰拉米(英语:Luàna Bajrami)
- 莱昂诺尔·奥伯森(Leonor Oberson)
- 朱利安·费力森(法语:Julien Frison)
- 阿丽斯·德·朗克桑(英语:Alice de Lencquesaing)
制作
2019年4月23日,编剧奥黛丽·迪万在谈处女作《爱上谎言的妻子》(Losing It)时,透露自己在改编安妮·艾诺2000年的自传式小说《正发生》(L'événement),表示这本书对她来说「非常重要」。2020年5月29日,法国文化部隶属机构国家电影与动画中心宣布会资助电影,此举让它进入前制阶段。
主体拍摄于2020年7月27日开始,并进行了整个夏天。电影于2021年1月进行后期制作。
上映
2021年9月6日,电影在第78届威尼斯影展正式竞赛举行全球首映。两个月前,Wild Bunch已拿下影片的法国发行权。
反响
专业评价
《综艺》的盖伊·洛奇(Guy Lodge)称赞影片的演出,尤其是称主演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英语:Anamaria Vartolomei)会凭此「声名鹊起」。《卫报》的赞·布鲁克斯(Xan Brooks)称影片「严肃、扣人心弦,最终令人尊敬」,并称赞洛朗·唐吉(Laurent Tangy)的摄影技巧,表示「影片的紧致画面就像套在她脖子上的绞索」。
荣誉
奖项 | 典礼日期 | 范畴 | 获奖与提名者 | 结果 | 参考 |
---|---|---|---|---|---|
威尼斯影展 | 2021年9月11日 | 金狮奖 | 奥黛丽·迪万 | 获奖 |
2021年9月6日,影片在第78届威尼斯影展正式竞赛举行全球首映,当中更夺得金狮奖,并获得影评青睐。
获得奖项
- 第78届威尼斯电影节
获奖:费比西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竞赛单元费比西奖 / 主竞赛单元
- 奥黛丽·迪万 Audrey Diwan导演
- 安娜玛丽亚·沃特鲁梅 Anamaria Vartolomei饰 Anne Duchesne
- 卡西·莫泰·克莱恩 Kacey Mottet Klein饰 Jean
- 卢安娜·巴杰拉米 Luàna Bajrami饰 Hélène
- 露易丝·奥利-狄奎罗 Louise Orry-Diquéro饰 Brigitte
- 路易丝·舍维约特 Louise Chevillotte饰 Olivia
简评
觉得这片子单薄的肯定是男性居多,为什么?因为确实非常难以设身处地,人们—— 或者说他们看电影想看的是“戏剧性”,是“矛盾”,是“强烈”,因为电影对于他们来说此时还是电影,但是女人在此时,已经不仅仅是观众了,我们更加是“演员”,是“当事人”,因为充分地感受得到导演的表达及克制,所以反而感受到的是“无限的厚重”。是的,无限。男性观众却难以想象他们所轻易说出的每一句“单薄”,事实上都是女性们的“不可承受之重”,这种认知谈不上是谁的错,但是这从一些侧面也在提醒我们,电影常常不仅是遥远的故事,而是眼前的生死。要谨慎一些表达。男女问题聊多了真的会有一些无趣,但是这个系统就是如此,不会因为人们聊或不聊而不存在,只是希望聊也好不聊也好,大家除了情绪之外,还能都保有一些敬畏和悲悯。
安妮艾诺尔//不稳定的手持跟拍以及边缘人物边缘题材,让我误以为在看达内拍的《女人韵事》。《女人韵事》关注的是帮助堕胎者,女人为了生存为何不惜触碰当时法律,因其维希政权的历史背景,压抑恐怖之余,夏布洛尔对女性命运是悲观绝望的。《正发生》关注的则是寻求堕胎者,一位“前程似锦的女孩”为何强忍着一系列冷钢利铁的疼痛也要争取自己选择不要孩子的权利。后者比前者似乎更加触目惊心,正因其聚焦到这样一个女孩身上,堕胎过程长镜头下强忍疼痛颤抖的身体、无法放开的声音才显得更加震撼,她经历了两次,才有跌落马桶的血淋淋。但其观点是更加积极的,正如长期处于逆光阴影下的安妮被推至直射的手术灯下,等来医生的一句“自然流产”,像是命运的审判。去写作,因为这一切都正在发生:“我们的悲剧正处于高潮时刻,她肆意把自己的记忆煎熬。”
赫胥黎预言得真好,人类进化状态趋近于完满的过程中女人的子宫会逐渐退化消失。女性性自由的彻底实现必然需要生理的蜕变,然而子宫是否终会在女性体内消失我们不得而知,我们能做到的是消除观念里的“子宫”,消除性的两性差异,正如电影中所说,渴望不应对抗于羞耻,那么保障女性性自由亦不应对抗于法律秩序,一个不以维护社会稳定此类功利目的侵害生理弱势群体权益的国家才是真正摆脱封建父权规制的现代国家。生活在性压抑两千年的国家,经历过性压抑的几年花样年华,遭遇过从一而终的凝视:老师的、家长的、同龄人的以及被无孔不入地安置在校园每个角落的摄像头,作为那群从未拥有过性自由靠污言秽语和簧文簧片度日的青年之一,所谓的保护只能带来人格分裂般的病态,我只想说,去尼玛的,老娘以后有钱指定先把子宫摘了。
因为欲望比羞愧更重要,所以我献祭了自己的羞赧。怀孕本不是女性一个人的事,但是,这背后的过错却由她一个人默默承担。因为我得责任自负,所以牺牲健康,丢弃学业,抛弃本在正轨上有条不紊运行的生活。堕胎本是社会共同的问题,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这却成了只有女性才会得的病,一种把女性变成家庭妇女的病,这种阵痛,不该只有女性承担。没有医疗措施,只能自己把烧红了的衣架伸进去捣鼓。喜欢电影推进故事的手法,通过一周一周的递进,情节也越来越紧张,可以很好地和女主人公同频共振,她害怕事情败露,我也为她的何去何从默默捏一把汗。最喜欢的镜头是最后面,满屏的白昼里,女主人公被担架推向手术室,抬头一看,周围是形形色色的人,有朋友,有老师,有素未谋面的人,有医生…她好像在地狱和天堂的岔路口上,所幸,她去了天堂,是“自然流产”
怎么说呢……前半部分十分差,抒情太多,演员演技/指导,cadre/摄影都有些问题。dispositif十分清晰,以近景/特写/无对白片段来走近女主,更进一步贴近,紧跟,希望带观众进入女主的世界,其实就是为了最后那10分钟的高潮………这种高潮之后迅速结尾的技法很传统/老派,最后的跟随长镜头算是之前的爆发,这种拍法本质上还是技法不行的体现。演员间的戏也多多少少有问题。整部片这种冷凝的调子,男人拍同样主题现在的时局是无法做到的,从这个角度,女性影人的优势尽显。回到片子主题,配合波兰和us今年发生的事情,这世界真的没有对女人好特别多,同样的事情竟然还在继续。所以值得四个星。周末百人的厅里,只有6个人看,也对吧,没有太多情侣/好友会愿意组队去看这个。娱乐多好,娱乐至死。
7/10。浅景深和将视角限制在人物背后的跟拍,遮蔽了人物的脸和画内空间,任由摄影机被人物牵引着向前运动,第一人称带领观众进入女性身体的剧烈变化,形成了一个怀孕前后-胎儿死亡-濒死抢救的环状叙事,以堕胎戏为例,镜头紧贴在安妮的后方,跟拍她走进非法诊所与女医生交涉,接受手术时她从努力喘气到被打乱呼吸节奏,全程没有一个脸部镜头去展现她受难的表情,这带来一种新的隐喻效果:寻求堕胎的女性作为一种差异性的个体,被排挤出具体的社会空间。从答应开堕胎药的男医生手中拿到安胎的针剂,被淋浴间女同学羞辱为‘‘得病’’后独自哭泣,再到得知她已经怀孕的男同学龌龊的性邀请,甚至是喜欢谈论性、主动表演上床姿势的闺蜜,一听到安妮怀孕的求助后也赶忙澄清关系、害怕连累自身,都表现了社会人际的排异反应施加给安妮从未经历过的孤独与暴力。
片尾音乐响起鸡皮疙瘩起一身,在女主自己尝试引产自戳那里,是我唯一一部无法强忍自己直视下去必须要按下暂停的电影。虽然这关于那个隐秘时代的女性剧痛,对一个共情痛苦能力max的人来说,当下共情到的那种痛苦让我愿意一辈子做个处女,就这么老死下去,对我来说肌肤之渴一直要比性来的大得多。而即便现代有很多新医疗手段可以解决女性面临的这个巨大难题,但风险依旧无处不在,而这种风险对我来说实在太令人窒息。在马桶下脐带垂下来的画面太有警醒和冲击力,忍不住截图,虽然这看起来有些血腥变态,但我想正是这样的隐秘剧痛让这部电影成功了。认为全世界人类都有必要看到这部电影,有必要将它得到推广。昨天刚看完波伏娃的记录片,正好在讲法国这群女性在争取堕胎合法的这段1960年的历史,女主经历这次死去活来以后决定要写书,太无缝衔接了。
可能到此为止是最让我感同身受的电影,长长的铁棒伸进去的时候…痛得在床上打滚的时候…..我也控制不住地发抖。然而这样一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发达国家的有机会受教育的女性身上,我不停地提醒自己,不仅于禁止堕胎的各式的甚至更大许多倍的肉体之痛苦和压迫正发生,正发生在另一些隐形的土地上和另一群隐形的人身上。如果这已经是我未曾能够想象的痛苦,那其他的我又如何想象。我更加深深的认识了,世界上并不是只有我过的这一种生活与那些要么流行的要么得奖的电影和歌里那种生活…我浅薄的见识对于战争、贫穷、压榨的浅薄的认识也清晰了一些…另外这个电影拍得很有代入感,真的让我感到“正发生”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近几年三大电影节的获得最佳导演或最佳影片的女性导演,无一例外都或多或少依据女性身体和形象视角去叙事和表达,除了今年简阿姨的《犬之力》,朱莉亚·迪库诺的《钛》、赵婷的《无以之地》以及这部奥黛丽·迪万的《正发生》都位列其中。但相比《钛》的生猛和突兀,《无以之地》里的女性对自我选择的推崇,以及《正发生》里,极度写实地展现女性身体和精神在男权社会里所遭遇的莫大的束缚,都让我这个男性产生出哀怨的感叹和理解的同情。而对比同是以“堕胎”作为叙事命题的《四月三周两天》,《正发生》则更具类型化一些,采用更多篇幅和场景来对女性身体和“堕胎”对女性的束缚及其所带来的焦虑现实作具体展示,那些主观镜头和浅景深的近景与特写来呈现的疼痛真的是“太太……太疼了呀”,而观影情绪随即也被引向到最高!
过肩镜头让观众代入安的视角,相对直接地面对安所面对的对象,以期观众能更进一步地体会堕胎受限所招致的女性困境。但镜头也是克制的,安的影像时刻徘徊在景框边缘,对观众的视线有一种隐形的抗拒,提醒我们是在旁观她的生活,甚至是在偷窥她堕胎的过程。近景跟拍使焦点始终集中在安身上,狭窄的画幅暗示社会环境对于女性生育自由的种种限制,带来逼仄压迫之感。三场堕胎戏尺度并不大,安自行堕胎时镜头有意地规避了放在下体处的镜子,表露出一丝保护与温情。两名女性友人形成鲜明对比,收紧胸衣、教她们自慰的女孩反而是保守而冷漠的,不愿折短裙裾、安静又内向的女孩反而是开放而温柔的。“一种只会攻击女人的病,把她们变成家庭主妇的病”是女性仍在流血的创口,所幸结尾依旧保有向上的希望。
正发生,这个片名取得真好,日光之下无新事。从一开始愤懑Ann无法堕胎,到最后只希望她不要经历并发症活下来,人的底线与期待就是这样被磨低的,但Ann没有屈服。女性导演想让更多人知道Ann的经历,但又不想让她的经历成为奇观,暴殄于日光下,所以当Ann自己在房间铺上毯子,准备自我手术时,我真的非常害怕直视与经历《女性瘾者》中相同的残酷段落。《正发生》的视听既反映出Ann的心理视角,尤其是胎儿流入马桶的扑哧声,以及镜头模拟Ann在看到脐带后转瞬即逝的惊慌,还有最后被推入手术室那片手术灯幻化的白光,当医生说出“自然流产”这四个字后,仿佛如释重负,医生的论断“救”了Ann,让她免除荒唐的牢狱之灾,她终于“纯净”了...
勉强两分。电影刻意不强调过去时的背景,就像片名一样,似乎以堕胎权为由头,探讨当下更广泛的女性议题,然而令人非常失望的是,除了已成为历史性的堕胎权,本片没有任何关于女性身份的讨论,除了女主和老师聊天说了句不想被孩子拖累,有一丝现代性。内容组织乱七八糟,女主开场得知自己怀孕后,剧情塞了一堆她和不相干角色的接触,这些内容和主线毫无关系,全片除了5周8周的间幕来提示紧迫性之外,有没有渲染手术的风险?有没有建构彼时女学生怀孕带来的社会反馈?只有瞪着大眼睛的女主在四处闲逛,法式纪录体不是随便拍,是用逼真的人物与环境来强化戏剧性(不是拍坦荡的裸戏就能逼真的)。4比3的画幅紧紧箍住角色,是为强调她深陷困境,然而丑陋画幅上的设计,技术门槛比用戏剧性拷打角色要低多了。本片获奖唯一理由是欧洲人向美国人展示自己制度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