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海惊魂(1950)
评分:7.6
导演: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编剧:惠特菲尔德·库克 / 艾玛·雷维尔 / Selwyn Jepson / 詹姆斯·布里
主演:简·怀曼 / 玛琳·黛德丽 / 迈克·怀尔登 / 理查德·托德 / 阿拉斯塔尔·西姆 / 西碧尔·索恩迪克 / 凯·沃尔什 / 迈尔斯·马勒森 / Hector MacGregor / 乔伊丝·格伦菲尔 / 安德鲁·莫瑞尔 / 帕特里夏·希区柯克 / 巴拉德伯克利 / Robert Adair / 阿尔菲·巴斯 / 杰拉尔德·凯斯 / Robert Cawdron / 西里尔·张伯伦 / Ann Codrington / Nuna Davey / Howard Douglas / Josephine Douglas / Frank Duncan / 苏珊·吉布斯 / Helen Goss /
类型:剧情 / 惊悚 / 犯罪
片长:110 分钟地区:英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舞台惊魂
上映:1950-04-15
IMDb:tt0042994
欲海惊魂简介
当红舞台剧女星Charlotte(Marlene Dietrich)这日早晨匆匆叩开情人Jonathan(Richard Todd)的房门,神色慌张地相告她刚刚杀了丈夫。Charlotte紧张更因她马上要去剧场演出,身上穿的却是沾有一大块血迹的裙子。Jonathan将Charlotte安抚一番,来到她家帮她取其它衣服,并在要离开之时伪造了现场,但却因此耽搁时间被Charlotte的女仆看见,Jonathan被迫找上爱恋他的Eve(Jane Wyman)。
上是Eve开车带Jonathan逃避警察追捕时,Jonathan对她的讲述,Eve听毕决计为所爱之人赴汤蹈火。但事情却有另外真相。
获得奖项
- 第5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获奖:Mention
简评
久闻希区柯克大名,百闻不如一见!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是,导演太牛逼了,不管故事往什么地方发展,他都能恰到好处地透露信息、制造悬念;不管故事在什么地方发生,他的分镜头和镜头语言都成熟得无可挑剔。他炉火纯青,因此轻而易举地操控观众。不可靠叙述者叙事我只在小说中读到过,电影第一次见,蛮新奇,只是我感到反转没有那么那么精彩,没能让我耳目一新…(,激动发言,留个念。看这片我本来是为了黛德丽)
一贯的导演风格悬疑推理剧情反转,看的还是很有带入感的,电影的故事和手法真的是万变不离其宗啊,只是佩服当时他们对电影的热爱和执着,现在的同行们太缺少那种敬业精神,我们跟他们的电影工业真的差的太远了,影片的借刀杀人,情感纠结都表现的真实可信!
不是,这剧本怎么能算欺骗观众呢,难道是现在看多了这种?完全能猜到的套路啊,对这种反转丝毫不惊讶,我甚至觉得女主的角色有点蠢呢...所以,我这算是丧失了一半的观影乐趣么?希胖讲这类故事的能力倒是稳得很,就算猜到了情节依然有让人看下去的欲望,而且还有一丝丝喜剧色彩,有点儿好玩。PS:TLF的字幕纯粹就是机翻,太辣鸡了
潜入戏份拍的很好,特别是掐掉配乐和大部分音效后,用突然的声音吓观众。镜头语言依旧牛皮,不用台词能把一件事情拍明白,如那个带血娃娃戏份。女主大部分时间都在扮演间谍,三个身份,接近被戳破的时刻还挺惊悚的。但女主帮忙的动机有点摸不清楚,毕竟女主和男主的关系前期也没多少交代,看的时候理解为女主代表了正义与坚持真相的立场,所以结尾的反转稍微乏味了,也不知道想表现什么东西,只能说明男主是恶有恶报。顺便说说,侦探是工具人,干嘛还给他爱情戏份。
这类型看多了之后大概开场就能明白Jonathan说谎了,亮点在于Eve和父母的关系,和父亲之间的关系真的很好,父亲愿意包容女儿的任性的要求,女儿对父亲的关心也提现得很好,和探长Smith的感情线钢琴和车上都表现得不错,Charlotte真的好美,舞台剧那段镜头绝美,看的过程中我也忍不住在心里想,啊,一定要反转啊,人千万是Jonathan杀的hhhhh全员颜值好高
希区柯克无法避免地用男女莫名其妙投身爱情火坑的剧情来构建一个故事的开端导致了故事开始观感的平庸/后续故事反转情节惯用的精神分析犯罪算不上精彩只能说希区柯克总是在最后五分钟用镜头语言重新构建了观众的评价体系/因为光影的特别运用以及两对手的心理博弈都充分显示出了导演在相对普通的作品完成前最后呈上的诚意/
勉强及格。这类电影属于造梦人、说书人和观众的游戏,身为演员的女一女二,围绕一宗命案,利用演技抛弃情人自保或是挽救情人揭发凶手,这种电影里的演技对决可算是工业体系内的一种间离效果。其实最后的凶手反转并无必要,但这样才营造出了希区柯克电影无辜者的套路角色——女二号黛德丽就成了本片的无辜者,这个设计大约是希区柯克除了跑龙套之外的另一重个人打标记的方式,又或者是操控观众的一次尝试?几个配角写的详细,爱女护女的老父亲、尖利市侩的女仆、纯良绅士的探员,给女一号乔装女仆的间谍冒险增加了佐料,甚至有笑料:老父亲在游乐场弄来洋娃娃染上血裙恐吓黛德丽。能感到希区柯克很用力的想把故事编排的新颖有趣,但全片几乎没有悬念上的设计,这可能就是他开场虚构了一重现实的代价吧
希胖绝对被低估作品!1、开头不凡,开门掀起的衣角猝不及防,又如此浪漫,像是帷幕的拉开,2、六角关系+爸爸,“所有事情加起来太有戏剧性”,2、玛琳黛德丽又一个演员角色,梦幻的柔光,迷幻复杂的人设,万人迷太有魅力,黑白衣切换,烟雾缭绕的黑纱寡妇造型令人沉迷,3女主的青涩与黛德丽形成对照,处处破绽让人想到王佳芝一类人物,表演不信服,真情却能迷惑人,有涉及表演中的真假与情感消耗。4爸爸是个老可爱,射鸭子、男孩送娃娃的点子、“中途换马”的精准形容,悬疑片中喜剧效果也能如此突出,(女仆也很有戏);5面部特写与打光用的好,6玫瑰人生。
1、希区柯克:“我在这个故事中干了一件事,而我从来不允许自己这样做的……一个闪回,而它却是一个谎言。在影片中,我们很能接受一个人在编故事,当一个人叙述一件往事时,我们能接受这个故事用闪回的方法来阐明,仿佛它在眼前进行。这样的话,我们为什么不能在闪回中同样叙述一个谎言呢?整个叙述是非常间接的。2、观众对这个故事不感兴趣,是因为影片中的人物没有一个真正处于危险之中。我们叙述这样一个故事,其中是恶人恐惧了,这是影片的主要弱点,因为这破坏了重要的规则,即恶人越是得逞,影片就越会成功。这是一条基本准则。然而在影片中,恶人却没有得逞。
影片原本将两性关系层层利用的人物关系设定,又以戏剧作为元素道具来呈现情感的欺骗性的创意放置在凶案故事中该是希区柯克早期情感悬疑剧中惊喜之处,可偏偏《欲海惊魂》在结尾玩出了观众信息不对等的极致翻转。这种常见于通俗悬疑剧中的手法对于导演来说实属跌份儿,也让全本不断积累的观影情绪在结尾突然的“恍然大悟”中泄了气,那些极致光影下的面部特写正反打对比,以及幕布下的死亡,就都显得太过刻意生硬。
一个闪回是谎言+拼贴凑的景深镜头。嗯,希胖很多片子我猜在当时是很牛逼的,只是现在看起来,被后人发扬光大太多了,就显得弱了。反正很多都get不到。喜欢里面一个跟随凶手的摇镜调度,前景的单人沙发上放着那条带血的白裙,后景里正准备下楼的凶手赶紧上前藏起来。还有一个镜头是在车上凶手握着女主的手,放在了带血的白裙之上的特写,很有暗示性。
简怀曼的角色是个专业一般的戏剧学生,这提供了她一个不同于救人的潜在动机,就像片中她父亲所问的,你是不是已进入这角色了,她自己也常问知情人演得是否对应身份。这样,片中她饰演她人的戏都带有两重视角:紧迫的(叙境)和反讽的(我的表演如何?)黛德丽的角色更是给女孩当做了试图超越的范本,两人间严格的第一次正反打镜头在结尾对峙时才出现,此前则基本以中心-边缘的关系镜头处理。怀曼角色的这种反讽性在那段精彩的车上戏到了高峰,她实在一般的演技尝试却让她陷入到未曾设想的另一段浪漫关系中去了。一个有趣的事实是,根据希胖的访谈(与特吕弗),简怀曼在片场时刻焦虑于与黛德丽的比较,于是频繁地耍小脾气,把自己打扮得无视角色地更精致些,希胖由此认为她的表演是完全失败的,而这给片子“入戏”的母题又多了一重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