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包豪斯的革命(2020)

UP:2023-12-05

剧照演员表影评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尔雅:包豪斯的革命

评分:8.4 导演:谷云汉 编剧:
主演:梁文道 / 陈丹青
类型:纪录片 / 脱口秀
片长:3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包豪斯的革命
上映:2020-02-28(中国大陆)
IMDb:

尔雅:包豪斯的革命简介

不知道你有没有好奇过,为什么现代都市会长成如今的样子?事实是,不管你知不知道包豪斯、喜不喜欢它的设计风格,我们都已经别无选择地生活在一个由包豪斯所缔造的世界里面。
  而这一切的源头,当然是创建于101年前这间叫做包豪斯的古怪的学校。要追溯这个学校的故事、了解它怎么样创造了我们现代世界,我们就必须回到另一个非常古典的德国城市,魏玛。
  梁文道及拍摄团队探访魏玛街头、包豪斯博物馆、包豪斯大学和格罗皮乌斯校长办公室,从20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抽丝剥茧,回溯理性美学的主张。
  《包豪斯的革命》在看理想和@腾讯视频 @腾讯艺术 @极光TV 同步上线,由主讲人梁文道、陈丹青与COLMO 一起探索生活进化论

简评

陈梁畅聊包豪斯,最早见到这个词应该还是在老家的县城,一个豪华发廊的名字叫做包豪斯,直到今天才明白,原来它来自德语Hausbau(房屋建筑)的转置,诞生于古老的魏玛辗转又来到德绍和柏林,现在看来百年之前,宫廷审美统治天下,竟然能产生如此线条鲜明几何感十足,极简又先锋的设计风格,并且延续至今丝毫没有过时,所谓less is more,简能驭繁,当时的艺术家设计师工匠能耐当真大极了。一个细节觉得有趣,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教堂画天顶壁画创世纪的时候也许还不知道自己叫做设计师或者艺术家呢,这都是后人对他们的定义。

熟悉魏玛与包豪斯运动的道长和熟知艺术发展的陈丹青老师的对谈,很投机很舒适。以“形式追随功能”为信条、去除多余线条化繁为简、试图重塑艺术家与工匠含义、追求审美和实用价值兼并的包豪斯运动,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彰显着其不可湮没的熠熠光辉,是极简主义的精神家园,也是现代审美的价值发源。

几年前就看了一点,终于补完了。陈丹青说“最好的设计,就是这个东西你买回来看着它,它就在教你什么是颜色、线条。” 让我觉得最最有意思的几点:Bauhaus想要实践社会主义,但仍接纳工业时代与商业化,而最终生产出的结果又显现出一种精英主义。/在包豪斯学校里,老师都被称为大师,且分为两种:形式大师和工艺大师,结合着给学生上课。/包豪斯的起源,是因为一战结束后,一批文化人知识精英中的艺术家,想要以他们的方式去挖掉德国乃至西方现代性中埋藏的一些祸根,这些祸根简而言之是2个问题:等级森严的上下级体制问题和工业时代机器取代了工匠的问题。Bauhaus打破了艺术和工业的界限,从Bauhasu开始,便诞生了“设计师”这个词。后来的宜家、无印良品、玻璃摩天大楼、乔布斯的苹果,都受到其影响。

最有收获的一段是上半部,讲匠人和艺术家之间转变的历史(所谓的“艺术家的自觉”的形成),工业革命如何影响了设计师这个职业的诞生等等。下半部陈丹青和梁文道娓娓而谈。虽然看上去是梁文道主导了这个对话,但是还是陈丹青的高光更多一些。梁文道在说书上的东西。陈丹青在说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理解。

革新换代的主义,是最具有破坏力的伟大能量。包豪斯的理念和元素,在我们的日常中其实有点被过度利用和曲解了,中式实用主义跟包豪斯的关系不大。梁文道老师毕竟不是美学出身,娓娓倒是能道来,大多数是泛泛的哲学逻辑,不像陈丹青每句话都像霹雳直接切入事物内核。不论如何,都讲得清晰也很好理解。

包豪斯有一个很矛盾的张力。这点说得太好了。第1集,道长是很努力想把包豪斯的前世今生说明白,可这么错综复杂和影响深远的革命又怎么是30分种能讲完的,小白听个响吧,还是有意思的。第2集两人对话自然免不了主观,不同意某些观点并不影响精彩。说到底都是时代的产物,恰逢时机很重要,同样重要的还有看清本质,形式追随功能这点我一直是非常赞同的,所以包豪斯才能亘古不灭。经常听人说想要简单的装修,翻些图片来看吧,都是些人民币打底的极简风格。只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吧,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先沉淀自己吧。道长和老陈都说中国缺一场包豪斯革命,来教化土豪的审美趣味。我不以为然,有对比才有乐趣,循循渐进的改变才总最有意思,凡是想跳出时间杀出捷径的个人看来是不会长久的。以上,待2刷笔记,不会更多。

上部道长其实已经把包豪斯说清楚了,他那身西服配外套戴帽戴皮手套装扮简直太好看了!然后下部跟陈丹青老师的对谈会显得散但又信息量密集。不过,脑子里想到“密斯”结果道长说出他名字,脑子里想他们要接“贝聿铭”结果道长果然说了的那种感觉,让我自我感觉良好到觉得自己是看这片里最知道包豪斯相关的所有的观众了。

汲取知识,反刍迷惘,当代的纠结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人太多了吧。建筑选修真的还学到挺多,他俩聊得极简的平民化与精英化矛盾是我之前也很在意的,感到心流。但丹青先生一句很喜欢这种矛盾让我一下子心凉凉,可能只是随口,后续也没太仔细说,时代的特殊节点确实令人着迷,但我不喜欢这种矛盾,因为穷吧,确实要多花钱,而且这其中真的不知道被投机份子掺进多少消费主义去…第二集其实让我有点迷惑,说得热火朝天但没在聊其实感觉是分别吐出百科给不在场的人。

下集的对谈似乎是陈丹青更引人入胜,他在下判断,用个人的牛逼经验。道长在说书上的东西,虽然也是海量知识打通的融合,但缺乏个人经验。没想到包豪斯和上海还有这样的渊源。小时候语文考卷里我一直读不懂的那篇奇怪的写包豪斯的文章,这回算是有点懂了。授课是艺术家+工匠一起。审美要摆脱老的德意志帝国审美,一切抽象化,化繁为简。让普通人也用得起的设计,并且推崇工业设计而非纯手工艺。为了工作终于看了,结果被毙…还有三个不好的消息今天,感到了不被认可和否定,有点想哭

显然讲的浅了,第一期草草铺开背景,除了起源不谈(有点那么“人类在群星璀璨时”的意味),后续的脉络梳理的不足以让人理解Bauhaus的变迁、以及时至今日的包豪斯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下半集的对谈更是如此,道长的话太多,充满情绪的表达不够克制,信息密度不足则不能说服观众“Less is more”的理念了。回到风格本身,既然讲设计和建筑,结合几个大城市的脉络(当我们讲到纽约第N大道与Robert Moss),讲标志性建筑或许更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