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 第六季(2021)

UP:2024-03-16

演员表影评剧照播出时间结局 主题曲
十三邀 第六季

评分:8.9 导演: 编剧:
主演:许知远 / 黄灯 / 鲁白 / 何多苓 / 高圆圆 / 杨扬 / 宁浩 / 葛兆光 / 吕燕 / 锺叔河 / 姜逸磊 / 刘力豪 / 陈佩娜 / 卞蓓莉 / 王丹妮 / 戴多佳 / 张光华 / 张龄月 / 苏晨成 / 许婧 / 李东田 / 李缅燕
类型:脱口秀
片长:60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
上映:2021-12-22(中国大陆)
IMDb:

十三邀 第六季简介

犹如尝试一种新的口味,或者接纳一种新的声音。可能带来新的触感,但态度不变。《十三邀》是腾讯新闻与单向空间联合出品的一档人物访谈节目,第六季2021年12月上线。

简评

第五季看罗翔对话许知远,两人你来我往的对谈让我如数家珍,看到一个有烟火气的罗翔想画一个不存在的“圆”,陆陆续续那一期我又看了好多遍。罗粉的坐实了。第六季第一期对谈校学生,恰好又是二本学生这么鲜明的群体,原生家庭,工业废材等等表达实在是符合我身边圈子的语境。大专生,农村,留守,不和谐的原生家庭。第一次感觉进入到和自己同处在一个位置的年轻人进入讨论体系,代入感实在太强,压抑住了。许知远克制的表达,或说是剪辑,表现得极为尊重,不装不做作,即使的确因为阶层不同无法共情,好好倾听听讲样子的确蛮好的。难怪高晓松被黑,是有理由的。

我从17年开始追《十三邀》这个访谈栏目,从第一季到第六季。再一次验证我的撞南墙气质。但是这个栏目我很喜欢,就跟吃菜一样,北面南米更有所爱。在各种声音中,总会触碰到你的思考,还有许老师跑题般的追问,自问自答的追问都会让我会然一笑。这个栏目也快七年了,从提问到许老师本人都有变化,他变得更包容和谦逊了。

笑死,和高圆圆聊天这集还真带点洪味,不过总体上没前几季那么尬了。许知远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他似乎总是在执着的追求一个形而上的生命的深度,但匮乏和忽视了生命的厚度,而这恰恰是无法通过他人经验和学理知识获取的。恐怕这也是他一旦脱离自诩为“知识分子”环境之后超级尴尬的原因。不过这一季的许明显放开了很多,开始透露一些他与家人从前的经历,许知远对谈许知远一定很好看吧,不过也一定不会做成节目的(这季沃尔沃的硬广也太多了

唯一败笔是高圆圆这集,看完有种吃饭吃到苍蝇的感觉。首先头脑空空,许知远带都带不动;其次确实是个很烂的演员,拥有一目了然的做作,作为一名成功全靠美丽别无他物的女性,却说美丽是一种负担,蛮好笑的(同样好笑的是,一向痛恨虚伪做作的许老师,看着高圆圆只会讪笑+尬夸)但是不理解花瓶为什么要上十三邀呢,既将自己的愚蠢暴露无遗,又浪费观众时间拉低节目档次,难道因为是沃尔沃代言人吗?(查了下原来真的是,而且还是小三惯犯,果然她所钟爱的风格,清纯or性感,都是在迎合男凝,怪不得自称经常“自我审视”,原来是在检查自己符不符合父权社会的要求啊)

是这样的,像我这样的人,能读到现在,是一个很小概率发生的事情,初中的大部分同学,大都早早步入了社会,有的在做厨师,有的在修车,有的赋闲在家,有的甚至还在蹲监狱。事实上,苦难离我很近,而生活的幸福对我来说是一种遥远的幻觉,我很庆幸,能够如黄灯老师所言,在生命的某一刻,领悟到读书才是阶级跃迁的唯一出路。我们这一辈,还没有被历史所书写,被文字所发现,但我们的感受是如此真实,我们分离是如此痛苦,我们的孤独是如此深刻,我们的生存路径是如此的单调。所以我们值得被书写,被发现,黄灯老师告诉我们,要用书写去对抗生活的沉沦,觉察世界的参差,去思考命运的起伏,但很多时候,书写仅仅只是书写,它改变不了什么。我们普遍地生活在一种无力感当中,时时刻刻在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已经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祈求眼下的苟且与安乐。

最近經常偶爾會聽到一些童年朋友的近況,誰專升本沒考上,誰已經出來打工好幾年了。。很大程度上,我失去了把這些故事整合進自己歷史的能力,但更荒謬的是這個所謂的「階級上的斷裂感」並不需要日積月累,而是僅僅通過中考、高考兩個時間節點完成的。從一個角度看,這樣通過教育「往上爬」的過程是邏輯自洽的,但從另一個角度,我確實被這個爬升的過程逼著reinvent(或者說不斷refine)著自我。我的歷史被抹去了,但是歷史也把我抹去了。但要說義務教育階段真正的收穫是什麼,我真的會永遠感謝初中語文老師,一個能鼓勵學生自由寫作和表達的老師對於任何人的學生階段來說都太有必要了。

看了六季了,不再纠结于访谈的形式本身,更专注于被访者的内容。这一季给我留下来太多的感动,最深刻的是何多苓的“我看到了一颗彗星”、钟舒河的“启蒙常识和情理”、葛兆光的“语境之于思想的意义”还有可能最有共鸣的鲁白对于科学探索的思考。其他的受访者的故事也都很有意义,但是更多的是看到一个相似的自己,而对于我更有吸引力的是看到一些不相似的东西,让我找到更加广阔的可能性。这也是这个节目给我带来的收获。

从来没有这么讨厌过哪一集。许知远似乎学会了不说话(以往都是竭力显示自己思索时代断裂、不懈叩问的姿态),那谁来引出受访人的故事呢?(之前面对有些受访者的粗拙、自说自话,或多或少引出了“主角”的部分真实”)屡见断章取义地用人的肢体、一瞬的表情来拼接叙事。面对二本学子时言辞无措,看见夏目漱石就侃侃而谈,还是那个让人绝倒的许老师。定义成访谈,你没有揭示黄灯的什么部分;说是纪录片,二本学子成为你东方树叶和文学宣讲的拥趸。多的一星给“二本学子”,年轻人总是大有话讲却被人引喻失义。13年的纪录片《盗火者》至少在刻画二本学子上胜过你高等文人许多。

今天看了黄灯的那一期,对我来说触动真的很大。因为在现在这个过于现实极端慕强的世界,很少有人会去关心身边的“普通学生”,没有人愿意听普通人的故事。被个大视频平台上“光鲜亮丽”的“精英学霸”的生活所吸引,大家都太渴望成功了。比较火电视剧也是一样,哪怕讲述的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住的地方也是北京二室一厅的温馨小屋,镜头永远不会带到老街烂尾楼,不会聚焦到回到二十平米小屋里,面对家徒四壁不知未来在何方的年轻人的身上。而黄灯,她愿意去看,去了解这些“二本学生”的世界,愿意去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一点一点地将理想主义渗透到他们被“摆烂躺平”所占据的——实则是畏惧,害怕那些不确定性以及迷茫,带他们走到外面来,走到阳光下来。很多人都想成为谷爱凌,羡慕她有那样一颗强大的心脏。却没想过自己也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金牌。

许知远采访别人很有意思,主要突出一个刁难,问些抽象的问题搞得嘉宾一脸懵逼,然后不失时机地说出自己的看法。采访的意义何在呢?可以这么理解吗,许知远看了某某某的作品,有了一些看法,于是相应地编成问题,答案已经蓄势待发憋在胸中快呼吸不过来了,赶紧把嘉宾请过来吧。至于采访,至于嘉宾,那都是装饰品,只是为了显示我许知远能量大,层次高,什么大咖都能请来,还能把他们问懵逼,比嘉宾们更牛逼,嘿嘿。

等了很长时间,后面的3集应该是看不到了,估计又是触碰到了什么敏感的神经,只有十集的这一季显得有些残缺的怪异感。最喜欢的几集是,黄灯与她的二本学生和葛兆光对历史研究的反思,与其他谈话类节目不同的是,许知远总是能抓住人物内心深处最深刻的矛盾,不停地追问,或是突然转变到早已准备好的话题之中,让人措手不及,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在面对严肃话题时有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有时片刻的沉默与恰到好处的镜头剪辑真实而又无奈。在城市之中一边行走一边探讨哲学与人生,看似与这个时代格格不入,但越是快速变化的时代越需要这种深刻的对话与思考。

许知远说他喜欢有触角的人,《十三邀》大概就是他探索那些奇怪又可爱的触角的一种方式吧。而我们也有幸能够从中能够窥探到一些东西,清晰的、模糊的、笃定的、茫然的、理想的、切实的……我们在窥探世界的同时,也在窥探着我们自己。黄灯的细腻与觉知,杨扬的聪慧与气度,钟叔河的豁达与眼界……这些(某种意义上的)成功者,都用自己的触角探索和解读着生活,同时又滋养着他们自己。仿佛一个个奇妙的宇宙摊开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