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弦乐队的彩排(1978)

Prova d'orchestraUP:2024-05-09

管弦乐队的彩排

评分:7.6 导演:费德里科·费里尼 编剧:费德里科·费里尼 / 布鲁内洛·龙迪
主演:Balduin Baas / 克拉拉·科洛西莫 / Elizabeth Labi / Ronaldo Bonacchi / Ferdinando Villella / Franco Iavarone / David Maunsell / Francesco Aluigi / Andy Miller / Sibyl Mostert / Franco Mazzieri / Daniele Pagani / Luigi Uzzo / Cesare Martignon / Umberto Zuanelli / Christian Borromeo
类型:剧情 / 喜剧 / 音乐
片长:70分钟地区:意大利 / 西德
语言:意大利语 / 德语
影片别名:乐队排演(台) / 乐队排练 / Orchestra Rehearsal
上映:1978-11(芝加哥电影节)
IMDb:tt0079759

管弦乐队的彩排简介

导演费里尼的《乐队排演》,拍摄了一个交响乐团的排演状况,其中,相当讽刺地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情境气氛,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一般想像中的一个交响乐团乐团该有的和谐愉悦,团员之间的摩擦不合,象徵着人类社会的常态,在片中,团长成为某种「神」一般的存在,费里尼藉着检视音乐家们的种种喜怒哀乐,这个独特场景下人物的互动,变成人类社会的缩影。
  片中音乐是由费里尼的长期合作伙伴,义大利配乐大师尼洛罗塔创作,罗塔的作品,为本片生色不少。

简评

一个管弦乐队的起义,一场音乐暴民的酒神狂欢,完美证明了勒庞的观点:群体没有智慧可言。整个故事几乎就是《船续前行》的陆地版,前半段无聊,后半段又吵又乱,伴随着民粹主义气息诡异地弥漫。

摄影机客观与主观的视角转换非常值得写拉片分析,虽然等我有耐心拉片的时候早已不知何年何月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ta所掌控的集体之间的权利拉扯造就的疯子数不胜数,而摄影机后的人又属于哪种角色。每个人对着镜头侃侃而谈仿佛存在主义的幽灵上身,深入想想都觉得浑身颤栗。“在音乐里,所有人听到的声音都是他们想要的,声音是主观的。”密闭空间里随时间流动的管弦乐队众生相可以成为世界上任何一种人群的比喻对象,Libertà!

前半像是各类乐器介绍,每位乐手都在强调自己的重要性;间隔后的动乱造反、大锤撞破墙壁、在废墟中团结的情节明显是在象征人类社会。配合下年代,打击乐与弦乐之仇,竖笛空气入脑成妖怪,孤独大号选择了孤独胖子,双簧管能带人逃避现实,尼禄和天使让她迷上竖琴,第一小提琴甚至节拍器都能取

费里尼晚期集幻想主义、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融合的一部典型风格化作品,全部场景被放置在一个封闭式的墓地/厅堂完成。这个悬挂历代音乐先贤画像和停置音乐家棺椁的密闭空间本身便有着浓郁的非现实及象征意味。实际上通过后半段的演奏家大叛乱:毁坏先贤画像,四壁涂鸦等,费里尼意在暗示,这个满载着音乐悠久历史和辉煌传统的密室实际上映射了整个人类社会。它其间的所有因素及其发展都与人的普遍行为及未来出路有关

彩排需要指挥,需要秩序。但本片中的每个个体在脱离这种指挥,呈现一片失序、混乱的状态,每个人陷入了脱离秩序的狂欢,而狂欢终究是虚无的,像短暂的梦一样不能持久,终究留下的是被毁灭的废虚,或许在隐喻古典音乐如今被消失的现状,又或者在暗示世风日下的资本世界人人都在做着虚妄的梦。

哦,费费,你就不能拍一部不闹腾的电影吗。前20分钟极度喜欢,关于管弦乐队幕后纪录片的幕后,演员在意摄影机的存在,微微过曝的闪光灯欺骗自己幽默是生活的本质,但我很享受这种欺骗和人物在摄影机前的积极状态。后面让音乐附带政治情绪是我不喜欢的。

哪里是管弦乐队的彩排,是人类社会的缩影。指挥是统治阶级,乐手是被统治阶级。他们创造秩序,制定规则;而他们冲破,反抗,企图重新制定秩序。一场混乱之战就此开始。而和谐的演奏是结局吗,和谐之后,统治阶级又开始造作,预示着下一场混乱的导火索。

拍完《卡萨诺瓦》的费里尼来拍了这么个伪纪录片开头的黑色喜剧,还挺神奇。离心离德的乐队成员们,热爱艺术却也已经游走在艺术追求和犬儒之间的乐队指挥,还有一个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工会代表…伪纪录片的细腻讲述后,指挥与乐手间的矛盾职还是以革命形式爆发出来:费里尼找回了他熟悉的浓墨重彩的大型舞台群戏,并在这之中狠狠讽刺了青年的反抗者们(节拍器和无政府主义者的撕逼那里的确讽刺得太直白太狠了)。最后当乐厅被捶破、瓦砾满地时,众人竟又在指挥的领导下演绎了交响乐…其实乐队指挥在访谈那一段里说出的无疑就是费里尼自己的心声,对纯心搞艺术的旧时代、伟大的旧艺术家们的怀念,对一个maestro(指挥/导演)绝对领导整一个团队的模式的怀念…在Aldo Moro被红军旅绑架后杀害的78年,这部的政治意味还是非常清楚的。

乐手的盛会,疯子的狂欢,跨域阶级、文化、信仰和国界,共谱自由、平等大同之乐,一曲尽,众人癫。我仿佛看见燃烧的罗马,于熊熊烈火中轰然倒塌,又在众人拾柴下薪火不息。重建,周而复始的宿命。

很喜欢这部作品,个人与集体,自由与强制,权力与反抗,当不再演奏时音乐去哪儿了呢?历史循环往复,永远不会吸取教训,也许并没有吸取教训一说,只是人类所渴望的东西本来就是自相矛盾不能到达的。

最初颠覆权力,到后来让权力再次上台,这是一个回环,也是一个转折,但是在面对废墟面对混乱的时候,重新上台的权力真的能完成重建?每个人回到了自己的位置,拿起了自己的乐器,音乐响起,节奏出现,似乎比之前更具有了和谐性,这是权力的建设性作用,但是,这只不过是人们对于暴力的一种躲避,只不过是对于战争的一种恐惧,只要每个人内心深处依然各自为政,只要权力系统用习惯让人们存在,这样的混乱还会再次上演,而音乐何在?节奏何在?和谐何在?黑暗中,一切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封闭的历史中,宛如坟墓,所有的声音只是死亡之前发出的某声叹息。

太适合做解读了,如果说电影里的那句对《八部半》的调侃尚且是以疑问句指向精神分析入口的话,那这部则以极其肯定的句式直白的让人进行社会政治分析。但也并不像表面上与当时有多么紧密的关联,当然有着六七十年代左翼革命的无政府倾向代指,但更多的还是以一个寓言形态构建出了一个伤害性的社会变动历程,一个偏右的故事模型,可以套用于所有历史时期的进程演化,是永恒性存在的对伤害的哀歌,群像更添加了丰富的对位,使其有更多的社会身份代入。费里尼的“喧闹”终于摆脱了激情感,以往观感中夹杂的混乱彻底的以进攻性的形态出现,从这方面来说,本片算费里尼场面戏中的一个别样存在。但声音是最差的一部无疑,电视台采访模式造就了半虚构半真实的内容设置,但声音依旧是惯用的后配,在声音准确性的偏差上无法令人“听”到“管弦乐队”,有点失望。

管弦乐队的彩排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