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之死(2000)
UP:2024-05-18王勃之死简介
诗人王勃(刘小锋 饰)名冠唐初四杰之列,他因私藏罪奴被下狱候斩,后因大赦虽免一死,却从此被逐出上流社会。在送好友杜镜(沈晓海 饰)去蜀地上任途中,他写下了千古名句“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在南下的渔舟上,他邂逅船工秋水翁,这是他有生之年最重要的忘年知音。落霞姑娘(池华琼 饰)因钟爱他的诗歌《铜雀伎》被逐出宫庭,流落为民间舞伎,郁郁成疾,王勃欲相救却苦于两手空空,幸得秋水翁银两暂时接济。悬赏百金的重阳诗会吸引着救人心切的王勃,但赢得赏金却也没能挽留住落霞的薄命。看破尘世的天才诗人来到南海,他身心俱惫,飞身跃下浩瀚的大海,结束了年仅26岁的生命......
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电视电影
获得奖项
- 第2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
获奖:最佳电视电影
- 郑大圣 Dasheng Zheng导演
- 刘小锋 Xiaofeng Liu演员
- 池华琼 Huaqiong Chi演员
- 沈晓海 Xiaohai Shen演员
- 王正佳 Zhengjia Wang饰 沛王
- 金锋 Feng Jin配音
简评
郑大圣,电视电影。王勃之死—精致独特的小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沛王英王斗鸡。红色服装,纵马驰骋,意气风发。宫中斗败的斗鸡的血用来磨闸刀。劝:大唐需要文人辞章,王勃:我们需要大唐。文人的地位。卖弄文采,博得君王垂顾。斗鸡檄文,檄英王鸡。王勃与斗鸡搏斗。最后一分钟营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滕王阁序文章写得好,是通过音乐节奏(以及传话者与听者的反映)表现出来的,落霞与孤鹜齐飞是通过想象前文的反复出现的百鸟和女子而想到的。槛外长江空自流。破例写作是为了拯救和他身世相妨的沦落宫女。王勃自比孤鹜追逐落霞。黄色(氧化宣纸)与蓝色(忧郁)滤镜。
二十多岁的刘小锋诠释了英俊的含义。题材极好,剧本一般,拍得太差,完全按照古画的风韵和舞台剧的形式来拍其实能挺唯美,不过导演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有偏执,这校色和过曝让人太难受了。配乐下了大功夫,配音却一塌糊涂,节奏和氛围也完全是陶醉于其自成一派,想象期待中的潇洒豪放丝毫没有呈现出来,这可是王勃啊!“时来风送滕王阁”,千古名篇,一挥而就,何等的少年得志意气风发啊……
无了个大语,编剧是一定要杜撰江湖仇杀和爱情传奇才能推进剧情吗?设置一个叫落霞的女主,然后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为女主写的。格局未免太小。以王勃的才华双商、社会地位和人生经历,仅仅将其塑造成一个抑郁落魄书生,是极大地忽略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电影也能得金鸡奖,属实无语
古韵十足,梦境的构筑看似荒诞却暗示了故事的结局走向,从叙事而言影片所呈现内容显然不足以支撑起片名的主旨表达,特别是将王勃诗作的特定式解读更是淡化了其原本的妙趣之处,然而当《滕王阁序》的创作缘由以这样的方式演绎出来之后,它所产生的意境实在叫人心潮澎湃、拍案叫绝。
本来想说作为一部传记电影,剧情和人物塑造完全是建立在王勃的形象和大赦等对于国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而成立的,这种行为简直就是耍流氓(对不起),其次,片中服化道有待考究,单举一个王勃在狱中的例子,试问谁下了大牢受了五刑衣服还能锃新瓦亮啊。但是看完了又回味回味,发现这部电影的叙事很像唐传奇,或者说有点中国传统影戏遗留在里面。这种叙事模式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一套影视体系的,但是我的思维习惯性以好莱坞传记电影的模式来评价这部电影,导致我之前打出了三星。
“我不过是上天假借的一支笔”。超脱尘世般触碰灵感之白鸟,仿佛鸿蒙初辟时第一个被点化开智的生灵,天赐骄才王子安;粗糙的镜头调度和夕阳般泛黄的滤镜,这种特殊的年代感勾连起童年时无意间接触电影的时刻,那朦胧而渐逝去的记忆深处的印象,回想起来如同梦境;沈晓海的杜少府太俊了,顾盼神飞,一身朱红圆领袍穿得玉树临风,真正的大唐气象,特别美观。
豆瓣上很多影评了,但我不满意。在我看来,电影的最精彩处不在后半段的滕王阁序,恰是开头几分钟。围猎草场,半卧起笔,为沛王作斗鸡檄文,将骈文玩到极致,纵情豪饮,天地以为空,睥睨众臣,醉酒鞭名马,这才是真实的王子安。至于踢馆邀赏,留名滕王阁,那不过是死过一次的王勃,是留得躯体在人世,化作骈文机器的诗人罢了,王勃已死,死在电影前五分钟,死在二十岁之前。
把虚拟意象实体化,是一种好的尝试还是对诗意的破坏?画面十足的廉价。不过受贬的文人,供赏玩的舞女,零落的渔翁,我能明白有智识有抱负的文士对那种古今一致的边缘化宿命的不甘与无力,兴许是命题作文,但导演显然有自我投射的东西在。
感觉除了刘小峰沈晓海剩下的演员全是大街上拉的路人,台词都说不顺还有口音,很那个时代的武侠文艺片(意思是小时候就看不懂)。这个时候的沈晓海太tm漂亮了。狱里斗鸡那一段意象之间相互映衬得不错。很喜欢他们在酒馆?青楼?里那一段,有骆驼,有烟花,有胡姬,沈晓海跳舞简直就是唐俑小人活过来,很大唐。
画面不错,水天相接尤其美丽。不过为什么要强行加一段风花雪月呢,这样看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一点都不具浪漫气息了好嘛。文人就是矫情啊,王勃还自带小受气质。最喜欢法场一段。 @2016-07-28 23:05:06
王勃一生,恃才傲物,狂放不羁,却偏偏要倚傍权贵,以笔墨才情为生,这就注定了他会是个悲剧。既要让王勃写出《滕王阁序》,又要使情节跌宕缠绵,于是就捏造出“秋水翁”和“落霞”,让一个成为知己,一个成为红颜,也是难为编剧了。
“你带着雷电的气息,必将与长风同行。而我,浑身却泛着腐烂的气味,马上就成为蝼蚁和蛆虫的美餐了”。杜镜狱中探视、落霞盛装起舞、滕王阁落笔生花三段拍得尚可,其余时候略显造作,还有一个神出鬼没的曹夫人令人咋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