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消息(1976)

News from HomeUP:2024-05-19

家乡的消息

评分:8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编剧:香特尔·阿克曼
主演:香特尔·阿克曼
类型:纪录片
片长:85分钟地区:法国 / 比利时 / 西德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
上映:1976-12-16(西德)
IMDb:tt0076452

家乡的消息简介

纽约的城市图景,并行的是现实中艾克曼倾读母亲来信的段片。信是居住在比利时的母亲写来的。艾克曼这部早期的实验电影,是对他乡旅人的距离的最好的描述。

简评

像一只幽灵一般,阿克曼的镜头失焦一样扫过大苹果的街景。镜头后的她真的在看吗,还是像是坐在公交上的人看向窗外,脑袋里却在放空?在画面里看不清楚的作者位置,从画外音里也无法解码:她究竟在纽约做些什么?又是如何应对这些来自“家乡”的愈发passive aggresive的消息?作者在视点上的散焦和言说上的失语将画面里这个新家转变为一团空洞,而不在场的故乡则在一封封急切的家书里逐渐转变为一个平行世界,时时要淹没于异乡的嘈杂中。萦绕着犹太人阿克曼整个创作过程的“失家”恐惧在本片中变成了一个哀伤的现实:随着迷雾把客乡曼哈顿逐渐隐藏起来,史塔登岛渡轮上的作者的过去和未来也已被遮掩:离开了一个家,却永远到不了另外一个家。

遥知女儿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影像家书《家乡的消息》之所以动人恰是因为这座影像建筑的基础不再单单只是支撑起西方帝国的经济关系,还有骨肉相连图文并茂的伦理关系:香特尔对美国街景情感倍增的写实化呈现与对祖国母亲经济萧条的诗意化表达形成鲜明对比。显然,家书中装着的是思念,不是(即便是也不是)金钱。影像建筑承载着的不是打工人的工资,而是(犹太人)香特尔的乡思。然而,亦如「衣食」父母信中所说(独在异乡)世事难料:作为外来务工人员和工薪阶层后裔,香特尔貌似(凭自身才华和血统)如鱼得水般融入了钢筋水泥筑成的上流社会,实则她于母亲的失联失语失踪也让她的衣食父母意识到「电影圈」存在很大不确定性风险——像王维「时年十七」那样,赴长安谋求仕途并靠家庭「拼爹」支撑成功进入权贵圈——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对耐心的极大考验,全片地铁白噪音,和70年代末纽约街头的破败。最后一个长镜头,是在船上离开视角下的纽约之城,在蒙蒙白雾之中。阿克曼全片读了一些远在比利时的母亲的来信。辅之她拍摄的纽约街头的画像。没有故事的实验纪录片。想起了同为女性导演的日本小田香,她的记录片子风格,亦如此。说本片的镜头舒缓也好,但更多当成纽约街头年代风俗志了,街上的垃圾好多,好破败。当昏昏欲睡之时,被刺耳的地铁轨道声猛然惊醒。它不能称之为电影,只是实验影像。很像文艺女青年,拿着摄像机,走上街头的自发性记录。啊,多么无趣,全程凝视、聆听,发着呆。

阿克曼描绘的是和传统语境中恋家、思乡完全不沾边的那一类人的感受,他们就像片中展现的阿克曼自己一样,几乎不对任何地方包括故乡有什么强烈的感情,也从不主动联系家人,不会主动讲述自己的遭遇境况,收到家人的消息,也极少回复,通常的状态是冷漠,最大的特征是强烈地缺乏归属感,对大多数地方、人事物都有一种疏离感。那一个个冷漠地凝视城市景观的镜头,那一段段冷淡语调,甚至多次和城市的喧嚣嘈杂混为一体的读信声,无不回响着阿克曼内心的疏离。尤其结尾那一段长镜头,由隧道逐渐延伸至城市远景,然后城市和浓雾融为一体,直至成为一团模糊的剪影。非常形象地展现了一个极度缺乏归属感的人的心境,那种强烈的仿佛被隔离在这个世界之外的感觉,把你从当下剥离,恍惚中你成了一个“旁观者”,身边事物的流转变得陌生又遥远,既身在此间又不在此。

放映时已经忘记当初为什么选了这部来看,但开篇的镜头却直接让我想起纽约(从ChinaBlue走下去会路过maisonkayer那一路)。熟悉的地铁站(尤其是黄蓝立柱,还有下城那些地铁站名),熟悉的port authority,常常出现的doughnut店招,还有pizza店,完完全全是异乡人的视角。家书和影像时不时在情节上呼应,比如地铁站的快照与书信中收到照片,还似乎拍了去bronx看信中提到的亲戚朋友。情感浓度高但影像本身没有瓦尔达那么有意思。10街从南到北在车上拍摄很有意思,最轻松自在的段落。可能因为开幕太无聊且出现放映事故坐船离开(看起来是有世贸双塔的下城天际线)的结尾感觉有点太长了。

#BFIPlayer 长评-理性与感性交织的思念。能感觉到影片很大程度受到了乔纳斯梅卡斯的影响,风格上非常相似,对比乔纳斯作品感觉本片是以同样的形式在视听上走了“另一个”方向。本片以听上的读信画外音和前后两幅视觉图景构建起了以思念为核心的视听表达。前期视听从大量的固定镜头上看本片以极克制的态度处理,理性的视觉呈现与感性的画外音信件阅读,纽约城市的喧嚣与家乡质朴的思念形成的对比张力非常强。后期视听更多慢摇镜头为冷漠的固定镜头注入了不少情感,结尾处出现了车内和城铁内拍摄的侧跟镜头,思考后感觉是对这个城市的环绕特写镜头,如果说前期的固定镜头极度克制,那结尾处从车到城铁再到船上拍摄越来越远的城市则带有很强的留恋之意,也是我觉得画与音交织在一起的表达。不过我的家国情怀比较弱,这种私密表达代入感很差。

同樣生活在異國他鄉,感同身受到孤獨是路上只有不斷的車輛穿梭,街上時而寂寥時而繁忙,但不管是怎麼樣,都與你無關,在這裡,無法結交到同頻道的朋友。但還是會很羨慕收信的人,她有很會表達愛的父母,這也許讓她的孤獨在收到愛意濃濃的信件時得到短暫的驅散吧。在一個突然生病的休息天,外面下了一下午的雨,中午躺在床上看書,實在難受且睏,再睜開眼睛時天已經黑,雨聲還在,心想這場雨將要把冷空氣帶來了吧,起身走向廚房。一瞬間思緒飄回深圳,飄到拉薩,飄到加德滿都......那些頂著宿醉的,腸胃炎的,失戀的,突如其來的感冒發燒的各種難受,還要陀著背走向廚房,給自己燒一壺水,做一頓飯的落寞,跟此時此刻,又有什麼差別?

无法进行即时通讯的年代才会有的影像。即便只有单方面的表述,但仍可以从字里行间中推演出来自另一方的回音是何面目;朴实的言语,热切的关心,支持与埋怨同在,完全是父母对子女特有的态度。同样的交流放到现在,虽然会少了那种等待的热切心情,但同样地,也不必再承担那么热烈而持续的担忧与挂念。画面都在捕捉异乡的人与景,像是纪念明信片在连续播映;视野所见是异乡的景象,耳边所闻是家乡的消息,带来一种错位感,仿佛自己同时存在与两地,又仿佛完全不存在于任何一处。

电影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导演拍摄得非常空旷几乎空无一人的纽约小街巷。导演并没有将精力太多地放在热闹繁华的纽约大街上,虽然她也拍摄了川流不息的纽约大街。对于空旷街道的选择,可能展示了导演找工作的心境,也可能她认为这就是纽约,空无一人冷漠萧索。还拍摄了纽约的地铁,那时候还挺干净的,大家穿得也都挺正常的,地铁比街道可有趣多了。对了,还有雾中的世贸双塔,宛如安迪沃霍尔的帝国大厦,好牛的曼哈顿河上视角。二是口述在比利时的老母亲给导演写的信,非常日常非常真实,母亲担心导演有没有找到工作,衣服够不够穿,时不时就寄钱,夸她在学英语了;告诉她家人的身体状况,最近都在忙什么!可见母亲对于女儿不在自己身边后的担忧,是普世的!看片想到mekas,没想到导演真受到过mekas等人的影响,对于日常的关注与记录,更有个性。

香特尔的景框简直有魔力,看似随意街景形成的开放式构图却显露出一种封闭式构图的秩序和层次感,尤其是等待地铁的乘客在柱子间穿行那一段,取景太强。整体来说还是极简与实验性的,声画分离营造出意识在故乡与此地间游移的氛围,情绪很到位。母亲的来信重复乏味,总是在谈相似的话题,它们被纽约的traffic sirens间断地淹没,这是一种十分脆弱的联系。过往的行人盯着镜头看,露出警觉不自然的神情。最后纽约的轮廓渐渐出现在薄雾中,几只海鸥随离去的人飞了一会儿,又折返了回去。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香特尔的凝视是很有距离感的,即使这一个半小时都是纽约的街道和人群,但也感觉她并不想融入,只想纪录。

.0 它(还有杜拉斯的作品)为声画分离提供了一个经典的使用模版,即如何通过描述性的声音想象信息与实在界的空间纪录去配比出作者投射的“象征性”目光。我们为坚实的静默物体唤回对于它的存在关系的认知,当物体成为物象我们开始依赖纯粹自我提取的漫游信息。作者目光时刻考量着我们对于影像的反应,经验在“虚无”的信息(城市景观和书信之间的裂隙)中延伸。所以观众凭此生发出一类“象征”的脆弱,这是一种被要求的情绪脆弱,我们成为被凝视的客体而失去自由,但作者凝视的象征性又使得原初的“自由”不能被观众直观“看见”(比对),所以我们的脆弱只能被暴露而不能进一步出现行为的转化,因为这是一场“失源”的消耗。

.25 山一影展。看监控录像式的观感,很久没遇到过这么好睡的电影了,得死打精神强撑着才能不睡过去。大量的固定机位拍摄长镜头,嘈杂的背景音里,阿特曼阅读家乡母亲来信的声音格外疏离。镜头下的纽约并不光鲜,显出一派雾蒙蒙的肮脏和衰颓,来来回回的人群和车辆仿佛被困在沉默的时间中,它悬置了一切判断,让生活以最本真的形式呈现出来。阿特曼的朗读中或长或短的间隔暗示了回信时间的长短,而在这种单向度的信息中,空白的回应对应着当下的生活,它与信中琐碎的日常和不断重复的强烈思念一起,构成了某种多重意义上的乡愁,如同那些始终追逐着镜头的海鸥,漂泊而坚定。

相关影片推荐

家乡的消息演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