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2004)

BirthUP:2024-06-02

重生

评分:6.8 导演:乔纳森·格雷泽 编剧:乔纳森·格雷泽 / 米洛·埃迪卡 / 让-克劳德·卡里埃尔
主演:妮可·基德曼 / 卡梅隆·布莱特 / 丹尼·赫斯顿 / 劳伦·白考尔 / 艾利斯·霍华德 / 彼得·斯特曼
类型:剧情 / 爱情 / 悬疑
片长:100分钟地区:美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出生 / 越世惊情 / 灵异缘未了 / 转世情缘
上映:2004-09-08(威尼斯电影节)
IMDb:tt0337876

重生简介

事情发生在Anna(Nicole Kidman饰)与未婚夫准备婚礼的时候,一个年仅十岁的小男孩(Cameron Bright饰)出现在面前,还自称是Shawn。Anna目瞪口呆。十年前,Anna的未婚夫Shawn意外身亡,用了十年时间平复创伤的Anna刚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就面临如此怪异的事情。一开始谁也没把小男孩的话语当真,但是小男孩能清晰地说出他们过去的每一个点滴,Anna渐渐软化,开始相信,上天把她的爱人归还给她。
  Anna的好朋友却不相信。追随着小男孩的脚步,她知道是当年自己亲手埋下的因导致了今天发生的一切。
  用了十年都无法忘怀的爱情,到头来只是一场骗局。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乔纳森·格雷泽 第62届金球奖电影类 剧情片最佳女主角(提名)妮可·基德曼

简评

5/13 看过。看了陀螺拉片之后再看,不去纠结所谓剧情是否反转、逻辑是否自洽之后,反而能抽出来,看到更多导演关于失爱之后悲伤的“情绪”表达。而且最后结局的失落,其实是跟女主同步的失落,这个入戏点就有点妙。女神妮可基德曼的表演真的很可。导演电影的把控力也很强,所有要素要表达的事情是很统一的。所以总体来说是好看的。

为美而美而已,整体构架吃力不讨好,细节上又有太多他作的影子,落陷于折中,妥协于繁复。现在看《皮囊之下》作为格雷泽的第三部作品,是几近完美之作。电影中Nicole的表演自然是好,这部片也是她因《时时刻刻》得了奥斯卡影后之后的票房毒药时期的作品。如果从《皮囊之下》这部电影回看《重生》,格雷泽似乎对于身份与“肉体”置换而引发主体或客体之间排斥交融的命题,有着独特的兴趣。

救救我吧,这片真的是故弄玄虚到诡异的程度。人物动机纯纯不合理让所有氛围塑造的努力(配乐、定镜、特写、慢节奏)全都显得很虚假,“爱”真的应该表达得如此阴恻恻又咄咄逼人么?多给我几个白考尔的镜头我都不至于看得如此煎熬。顺便我好像理解了一点为什么白考尔评价妮可·基德曼说“She’s a beginner”了。

#剧作#可能别人从《重生》中看到的只是一个发生在基德曼、她的未婚夫和小男孩之间的一段复杂感情,但编剧卡瑞尔从中看到了不同的叙述角度。“这是发生在这个女人、男孩以及时间之间的一场情感冲突。”他说:“她的心里非常清楚,没有人能像这个男孩儿那么爱她。但另一方面他只有十岁,而她是35岁。时间是一个阻隔在他们之间的强大障碍,也是影片中的一个真实的角色。在《重生》的写作中,我把时间当做一个真实的演员来处理。

最后还是现实的悲剧:就是那么一瞬间突然意识到内心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羁绊。当观众比女主角稍早一点认知到真相,再看着她去发现,同理心、同情心便很大程度地占据了观影体验。说本片不好的,一定是对看似悬疑的类型和情节有一定的期待,最后落空了。可本片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牢牢控制了观众的认知程度和时间,假的让你相信是真的,然后和女主角一起落空,才有了最后情感主题的表达,重点一直都不在情节。氛围和镜头设计非常到位。如果最后的不确定性再大一点点(例如对小男孩和情妇关系的交代拿捏稍微ambigious一点),可能就更有意思了。

记忆的扰动与修正,这一主题倒是与《情书》很像(不同点是本片最后真相只对全知视角的观众公开,而主角至始至终都被回溯的记忆幽灵困扰,最后处让角色于这种状态结束电影的处理很赞,避免合家欢式的窠臼)。但总的来说后面还是有点仓促,许多线索都没有下文了,可见剧本还是比较粗糙。有几处以摄影机-观者位为镜面的隔空剪辑处理,达成角色错位目光的意义联结,印象蛮深。

剧本有很好的概念,用“what if...”去切入婚姻爱情的破碎与不确定,转而迈向对“人生”本身的嗟叹,和拉皮德的《教师》有相似的地方;但的确是写得比较差,很多关键的戏点都处理地特别粗暴、敷衍,我并不是指责逻辑上的“不可信”,而是格调上的突然溃败(同理于欧容的《双面情人》)。幸而短发妮可当年的形象魅力与细腻、敏感的表演,以及从头至尾都足够精准的镜头语言、几段古典风味的弦乐复调使用,还算是把这部电影大致上给撑起来了。

早期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觉得它很差,有了一些人生阅历之后再来看,会惊觉是一部被严重低估了的作品,电影中每个人做出的反应都很真实,甚至我们知道真相后怅然若失的感觉也包含在这个故事的真实中,我过去以为女主最后海边的崩溃是因为一场美梦回到现实,现在才明白她真正崩溃的原因是十年来惦记的,是一个从未了解过的人

几个最基本要求都无法做到:1如何把不可能不可信的设定做到落地?如何让观众和剧中人都相信沉入其中?2类型到底是浪漫爱情还是恐怖悬疑?目前是屁都没抓住,遑论文学3男孩的演技,就是你能登天,也接不住里面任何一个人的戏,何况你没登天。你没有人生,其他都白扯。这不是科学这是基本物理。所有演员在那自我欺骗过家家,笑场边缘,甚至有些懒得去装。基本视听基本节奏一塌糊涂。糟糕叙述展开。前头没立住,后面的解题就是稀烂。刻意为之,风格为怪而怪,又没怪出趣味(老库和波兰斯基招你惹你)这个故事的存在意思是什么?对爱情还是奇异的理解都像个小崽子。还是仅仅是广告出身导演的局限:除了点子和所谓拍脑门子“创意”,其他一无是处?电影里头,光有点子屁也不是,毫无价值,而且没有格调可言。竟然比想象的还要糟糕。

前面像极了第六感,也是找一个邪乎的小男孩串着主线,同时找妮可基德曼估计也是希望带出她在大开眼界和小岛惊魂里相似的焦虑感。但是确实整体看下来,导演试图营造的古典质感都过于有迹可循,以至于更多还是觉得在模仿别的作者,除了沙马兰以外,也有不少人说甚至看出了库布里克的质感。其实这没有什么类似一说,片中就是用了巨量的库布里克最爱的大变焦镜头,甚至从特写切远景整套过程中的构图和景别,都非常像巴里林登、发条橙以及全金属外壳里的大部分镜头,所以这也是看的时候多少会有一点出戏的原因。当然这也并不完全是独属于库布里克的专利权,后人能够很好得运用也是没问题的,起码导演通过这些前人的技法去塑造古典感在这部电影里还是比较奏效的,而且从剧作中对于爱情的讨论以及最后结尾的处理,也比很多沙马兰的片要高明和深刻不少

劇本不太好。第一次見面,男孩明明可以直接告訴Anna兩人的過去來證明自己是Sean,卻偏偏要繞過好幾個人;當Anna已經完全相信男孩是自己去世摯愛時,她聽到男孩忽然推翻一切,說自己不是Sean的第一反應居然不是問為什麼,不是反問那他怎麼知道這麼多的,而是直接接受,然後回去找現任?情緒上完全不合理。另一個問題是,明明畫面已經表達過的情緒,為什麼還要每個人物用語言再重複解釋一遍呢?...... 除此之外,完成度和演技還是不錯的,只是找這麼小的孩子演這樣的戲,真的合適嗎

.0 精致高雅的配乐将整部电影拉高了一个层次,片头女主亡夫跑步的长镜头以及几个角色的特写镜头都非常之好;片尾Sean对Anna的诉说为影片留了白,也为这份爱情平添了一丝悲伤。缺点还是在于电影的主要剧情,像壶白开水般无味,配角也疏于塑造。中途除了Sean的情人的小小介入呼应了片头埋“礼物”的伏笔,绝大部分时间我都有点昏昏欲睡,所幸有短发妮可的美颜以及细腻入微的表演让我撑到了最后。

获得奖项

  • 第31届土星奖
    第31届土星奖
    提名:最佳奇幻电影 / 最佳年轻演员 / 最佳女主角
  • 第62届金球奖
    第62届金球奖
    提名:剧情电影最佳女主角
  •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61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