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背叛(1992)

Den goda viljanUP:2024-07-13

善意的背叛

评分:8.1 导演:比利·奥古斯特 编剧:英格玛·伯格曼
主演:潘妮拉·奥古斯特 / 萨穆埃尔·弗洛勒 / 马克斯·冯·叙多夫 / 格茜塔·诺比 / 伦纳特·胡尔斯特罗姆 / 莫娜·马姆 / 莱娜·恩卓 / 科夫·赫杰姆 / 伯恩·谢尔曼 / 伯杰·阿斯特 / 汉斯·阿尔弗莱德森 / 莉娜·T·汉森 / 安尼塔·布耶尔克 / 伊莱亚斯·灵基斯特 / 恩斯特·恩特 / 玛丽·戈兰宗 / 比约恩·格拉纳特 / 玛丽·理查德森
类型:剧情 / 爱情 / 传记
片长:181分钟(电影版) / 323分钟(电视版)地区:瑞典 / 德国 / 英国 / 意大利 / 法国 / 丹麦 / 挪威 / 芬兰 / 冰岛
语言:瑞典语
影片别名:情天未老 / 最美好的愿望 / The Best Intentions
上映:1992-07-03(英国)
IMDb:tt0104350

善意的背叛简介

本片由英格玛·伯格曼编剧,剧情改编自伯格曼父母的婚姻故事。其母安娜原是富家千金,偶然认识了贫穷的哲学系学生亨利·伯格曼,执意要嫁给他,不惜违背母亲的旨意。但她前往亨利的故乡结婚之后,才发现地处穷乡僻壤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此时她才回想起母亲对她那美好的用意。

第4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比利·奥古斯特 第45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最佳女演员潘妮拉·奥古斯特

简评

这个三小时的剧场版真是不够看呀,不过修复得挺棒的,每个画面都如油画般的美丽,奥古斯特知道这是博格曼的故事,所以我们看到了许多博格曼电影中影子,在20世纪初的瑞典,阶级隔阂仍然巨大,但社会隐约出现了反抗的苗头,安娜是勇敢的女性,为了这段跨越阶级的爱情付出了牺牲,而婚姻本身并不是只有激情,而是在日常的重复与妥协中进行选择,电影中关于信仰与幸福的悖论贯穿始终,也延续到博格曼的电影生涯中,亨利将拯救人间疾苦当好上帝的代言人看做是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当一次次现实的失败摆在面前时,当女王的疑问“人间的痛苦是上帝制造的吗”萦绕耳边,亨利最后的妥协显得如此地黯然神伤,他既不能拯救人们的苦难,甚至无法让自己逃离陷阱之中,背叛是安娜的选择,但我们都知道这是善意的,牧师唯有认识到局限与命运的力量才能回答女王的问题

以为伯格曼影片都会和“假面”一样晦涩阴郁枯燥,一开始看到电影片头出来伯格曼的名字真是极度反感,心想我才不要看那些无趣生硬的静帧画面呢!结果越看越发现伯格曼好懂生活啊,给影片打低分的想必都没有过婚姻生活。不得不承认男主角是个超级大男子主义的自私傻逼,嘴硬倔强暴躁和自卑,这种男的一旦有点能力就要上天 这简直就是教科书一般的反面婚姻教材啊...看得我都想冲进影片里扇他。整个影片除了画面美 其实拍的很细腻,人物眼睛里全是戏,而且情感特别真诚,就好像是把现实生活镜头放慢了播放一样。没有赘述没有煽情没有夸张没有自怨自艾,所有的情绪是压着的,让观众自己体会 他俩吵架的镜头拍的真是太棒了。在我的婚姻里都是老公一直在迁就包容我,我也和这男主一样用狂怒掩饰自己的脆弱和自卑,由此可见影片里的女主角真的很爱她丈夫

比利奥古斯特版本的婚姻生活,讲述的是拍婚姻生活的英格玛伯格曼父母的故事,而剧本是伯格曼本人写的,依然是平静如水的故事,而生活的哲学和一些细致入微的表达,以及两位演员出色的表演,都可以说很经典;门当户对这个道理,古今中外都是如出一辙,那么多人去为了青春和爱情冲破他,却很困难,无论做了多少努力和妥协,打破了枷锁,心里内在的思想印迹是无法抹去的。

对于男主,让我感觉他的经历和性格使他认为享乐和轻松的生活是对自己苦难的一种背叛,他好像享受用自己的苦难绑架别人时的感觉,时时刻刻主观地让别人对他产生亏欠感(实际上别人觉不觉得对不起他未可知,但他深以为然),确实印证了前面的观影者给出的评价:没有苦难也要制造苦难。 因为他情感上需要这种苦难给他带来的这种所谓“清高”的情绪价值。仅个人观点

渴望得到来自成人世界的爱但却企图鸠占鹊巢、因爱生恨的河边小男孩,不相信宗教、压榨工人但却最终开枪自尽的恶魔镇长,拥有菩萨心肠但却善于利用宗教蛊惑人心的瑞典女王,家道中落却但却依旧不愿扯掉贵族遮羞布的老妇人,表面慈祥但却内心诅咒儿子和儿媳的可怜母亲,愿意普度众生但却殴打男孩和辱骂资本家的牧师父亲,敢爱敢恨、相信神爱世人但却不愿接纳孤儿的伯格曼母亲,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展现了人性的多张面孔,每个角色都能立住,每段情节都很合理,令三个小时的时长不觉烦闷,故事节奏如同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当之无愧的金棕榈最佳电影!

【台北金马影展展映】3小时胶片版。剧本由伯格曼根据父母的婚姻故事而改编,却不肯亲自导演。前半是八点档狗血爱情肥皂剧,后半则是另一视角下的《芬妮与亚历山大》。除了女主爸爸之外的不少角色都由内而外散发出令人生厌的臭脸气息。尤其是男主角,简直就是一个自讨苦吃的极品奇葩矫情犯,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过苦行僧的生活。本片充分体现了门当户对在婚姻当中的重要性

影片中有着伯格曼式的情感激荡,描述了家庭、爱与信仰,由一家人隐喻出一个时代的风貌。作为一部长达180分钟的传记片,该片在导演奥古斯特的精彩展现下,竟毫无枯燥冗长之感,人物之间充满矛盾与张力。摄影也是本片的亮点,从本片中我们得以一览北欧灿烂夏日的炙热,也能体会到冬日皑皑白雪的寒冷。奥古斯特用冷峻的叙事手法将一幅家族版图完美展现出来,写实的同时留给观众对人生与亲情的思考。

比利·奥古斯特早年瑞典学习摄影,深受伯格曼的影响,善于将人性置于环境中进行敏锐体察。有趣的是他拍摄《善意的背叛》的过程中,与片中的女主演潘妮拉·奥古斯特坠入爱河,并结为夫妻。两人一边凝视着矛盾频发的婚姻,一边又要选择婚姻巩固生活,这么看爱情好像是向婚姻生活妥协的调和剂。

所以说,结婚要讲究门当户对。这种门当户对可以是阶级,也可以是价值观。一旦价值的转变产生一种情感,感情就会随之发生。尽管情感和感情这两个概念经常混淆,感情却不是情感。情感是一种短期的体验,达到高峰之后便会迅速燃烧殆尽,感情却是一种长期的、具有渗透性、弥漫性和知觉性的背景情绪,可以为我们人生的整天、整月或整年增添色彩。实际上,一种具体的感情常常会支配一个人的人格。回报递减定理对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成立的,除了性,性似乎能以无限重复而且每一次都会有相应的效果。

看完知道了伯格曼为什么童年是和外祖母度过的了... “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在外祖母那儿度过的时光,使我养成了喜欢沉思、有规律、有秩序的习惯。那时候,每当外祖母坐在餐厅里,我总在一角孤独地玩游戏,没有找玩伴的欲望。童年最快乐的时还是和外祖母相处的那些日子。她对我既严厉又体贴,只有她能真正洞悉我内心的感觉。在许多问题上,我们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外祖母从不曾让我失望。晚饭前,我们常常坐在绿色沙发上,花上一个小时在一起“讨论”些什么。她告诉我关于人世间的事,讲生命,也讲死亡(当时在我头脑中不时充满死亡的阴影)。她总想知道我在想些什么。她细心听我讲话,有时能一眼看穿我小小的谎言,但她不会当场给我难堪,只是用讥讽的言语轻松带过。她允许我像一个成人那样,拥有自己的权力侃侃而谈,而不需要任何伪装。

看的是电视版,5个多小时,因为看电影喜欢随着影片思考,所以走走停停地足足看了一天。应该是看过的节奏最慢时间也最长的电影了,一切都是缓缓的,缓缓的音乐,缓缓的画面,缓缓的剧情,悲喜的人生。主人公个性都并不完美,对着迷于宗教感的我而言有些失望,没看到我想要的信仰。但无疑这是部伟大的影片,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上来说,对爱的成长过程的诠释是相当淋漓相当深刻的。

一九八八年,我在赣南一座安静的小城读书。记得有一天晚上,我跟同学谈起自己的心愿:渴望献身于一项崇高的事业,哪怕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那年我十九岁,正是充满幻想又矛盾重重的年纪。北岛的诗句:“从星星的弹孔中/流出血红的黎明”、“让沉重的影子像道路/穿越整个国土”尽管曾深刻地影响过我,但彼时正逐渐退出我的精神领地,取而代之的是于坚的诗句“老吴的裤子晾在二楼/喊一声 胯下就钻出戴眼镜的脑袋”。激起我此番回忆的是一部电影——《善意的背叛》(又译《最美好的愿望》),从片中的男主角亨利身上,我依稀见到自己当年的影子。

获得奖项

  • 第44届戛纳电影节
    第44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主竞赛单元
  • 第45届戛纳电影节
    第45届戛纳电影节
    获奖:最佳女演员 / 主竞赛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