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女贼(1997)

BanditsUP:2024-07-14

碧波女贼

评分:8.7 导演:卡蒂娅·冯·加尼尔 编剧:乌维·威廉 / 卡蒂娅·冯·加尼尔
主演:卡蒂娅·里曼 / 贾思敏·塔巴塔拜 / 尼科莱特·克雷比茨 / 霍夫曼·尤塔 / 汉恩斯·詹尼可
类型:剧情 / 音乐
片长:110分钟地区:德国 / 法国
语言:德语 / 英语
影片别名:坏宝贝 / Banditer
上映:1997-07-03(德国)
IMDb:tt0118682

碧波女贼简介

四名女子在狱中组了一个乐团,是她们用音乐摆脱监狱的桎梏,在一次前往警方舞会中表演的途中,她们企图逃脱,并且摇滚传达她们心灵深处最深的呐喊,在警员的严密缉捕下,班迪斯乐团一次又一次地逃过警方的围捕一路逃亡、演唱,很快就声名大噪,然而支持者的拥护,却不能换来自由,就在穷途末路之际,各自逃亡的她们又再度聚合,只为一次完美的演唱,在整个逃亡过程中,友谊的彰显,人性的考验,历历在目,全篇故事摇滚有余,亦为公路电影老调新唱。

简评

太像《末路狂花》,但又毫不避讳与美国文化的联系,那种表达的宽容度带来的自由是电影真正的主角,自由不仅呈现在情节,更在于编导营造的理想女性关系、人物关系给人带来的松弛感与安全感,虽然她们疲于奔命,但感觉比我们都幸福。电影最成功的是影像风格的选择,MTV音乐录音带散发的浪漫与自由,令这个过于爽文的故事自成一派,这是公路电影、是女性主义檄文、也是浪漫的逃亡本身,同时这种影像也令本片只能属于90年代,特别是片中的女性表达,明显不同于当下的阶段,更多了自由选择的空间,四名女主各自代表与秩序不妥协的一条路,时代限定很强。电影的大彩蛋是那对负责追捕的男女,从选角到服化上致敬《雌雄大盗》,那是站在90年代的女性反抗对60年代左翼反叛的继承与反讽。不过影片还是更多在为青少年文化符号服务,现实与浪漫都没能真正做到极致。

“我们一生都与死亡相伴,直到它降临的那一刻”。在路上不断穿梭的女人是个经典&老派的女性电影模板,而一支越狱女子摇滚乐队的设定,给视听添加了充沛冲击。性别化的表达在这里是收缩了,只在四人背景介绍时略有营造,电影主题更多建立在摇滚上——对自由、恣意人生的追逐(作为麦格芬的圭亚那之行),受困于工作、家庭琐事的芸芸众生亦可同感。热爱生命暴躁伊朗妹、痴迷男人没主见贝斯、独来独往轻熟女鼓手、一往情深老太太键盘,甚至愣头青人质小哥,活色生香聚在一起有其妙反应,演员都活在角色状态里,音乐环节也不露怯。时不时插一句吐槽,“很少看到情侣在德国度蜜月!”。导演的拍法有痴狂劲,镜头旋转升降韵律舞动,剪辑凌厉躁动出人预料,调色浓烈虚幻情绪乖张,有歌舞片和MV化的段落,小哥配合的两个骚情段落也很魅惑。伊朗妹有露点

大胆,放飞,不顾剧情逻辑,不顾法理道德,全力去想象四个女性法外之徒为自由不计代价地出逃的故事,看她们如何以摇滚的不羁之魂冲破监狱的牢笼,影片也不屑于设定她们为冤屈的好人以便让观众共情,她们就是生来叛逆无良知又如何。以及,女性情谊怎么能不打动人,四人性格迥异,也有阶级之差,但她们会为彼此挺身而出,露丝在监狱发疯闹到狱卒来,为救企图自杀的玛丽, 尤其后来被警察两面夹击的那场,危急关头她们仍不忘曾允诺玛丽的约定,一起点燃汽车将她火葬。结尾我们不知道她们逃亡几年后再复出表演,又跳楼而下是为何,但最后一幕定格,三人奔跑向另一个世界,那里玛丽等着她们,她们彼此伸出了手,仿佛一切未完待续。

…最讨厌的就是为了剧情发展剧本强行让主角降智…实话实说,热评说的没错,社会需要更凶狠的女性来表现女性力量,但这片只拍出了主观犯罪的女性都精神异常,再次加深了我对白女容易歇斯底里的刻板印象……影片质量和故事完整性都不如末路狂花,但几个女主角色设计的都非常优秀,可惜没太拍出来……最后,社会不只有男女一种分类,还有犯法的和不犯法的,摇滚的和不摇滚的。让几个摇滚女孩做出这种事我实在是很难有女权的感觉。只能说,欧美极端的摇滚人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无论男女

导演用了很多两个时段两组动作的交错蒙太奇,比如结尾的人群跳水与奔向船阶的交错。不只是承接因果先后,而是以此区隔着又粘连着现实与梦想。她从不否认这是一场梦、一种狂想,而她毫不退让地让自由精灵在其中绽放。不同于《末路狂花》是走到绝境退无可退,《碧波女贼》是实实在在的犯人,她并不遮掩她们的暴戾与诡秘,但同样激烈地颂扬那份不自由毋宁死的光亮。结尾的天色红得像血,她们朝死亡奔去,迎来真正解脱的重逢。

四个女囚犯在监狱里组成乐队,越狱,绑架人质,威胁警察,他们仓惶地逃避着警察的追捕,又戏谑地在世界各地演出引起轰动,挑逗警方,最后在傍晚血色的夕阳中在屋顶上肆意燃烧生命演出时被警察击毙。 关于自由与反叛,女性纯粹的情谊的故事,整个拍摄都充满了迷幻的美感,其中的插曲也恰到好处,摇滚热烈。挣脱开那些束缚,她们不是选择了死亡,而是选择了自由。

镜头语言丰富奇特,叠画,前后混剪,平行蒙太奇,镜像画面,上下平移,环摇……镜头叙事进一步建构了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场面调度自然多元,人物心理状态和镜头转化高度贴合,形成了或唯美或极具力量的画面感;人物设置为四个不同的年龄层,展现多种生存困境。鲜活、自由、不羁的生命聚在一起,是可以冲破牢笼的生命之歌,就算要被击杀,那也一定要奔跑在死在走向自己的路上。

太“好看”了!摇滚、越狱、强盗、女性、逃亡、反抗……把这些关键词放置在几乎完全架空的屡次打破道德甚至法制的堪称梦幻或者传奇式的故事中用充满生机又酣畅淋漓的音乐和影像呈现出来,真的太“好看”了。来自四方的她们组成Bandits,在酒吧里、录影带中、跨海大桥上、摇滚音乐节中,被簇拥、被欢呼、被崇拜,这其实表达了每个人对自由的向往。

这是四个女囚逃狱后变成风靡一时的摇滚巨星的荒诞故事,但抓耳的音乐、主角富有张力的表演、鲜明的人物个性、mv和舞台剧的拍摄方式都在不断地调动观者的情绪,论证着事件的真实性。有多少人爱上了强盗乐队,甚至到真假难分的地步? 我想我一定是其中一员。

看到最后竟然有点想哭。这是属于上世纪的现代城市童话吧。四位女主身上为自由而进行的反抗和对摇滚音乐的热爱,打动着我,但是她们又是有诈骗或杀人的前科,但是看完影片,对这些前科似乎该打上问号。对她们犯罪的审判真的公正吗?死亡一直伴随着她们的逃跑,但是她们却像在游戏人间,为警察没有发布通缉令而觉得自己不被在乎;即使身处险境,也无法压制她们对演唱的渴望。群众也被她们的音乐点燃。警察竟然会被两个女犯威胁到帮助她们劫狱,也是挺冲击的,在中国这样的情节绝对不会存在,西方果然是个人主义的天堂。最后画面停留在三人的手还没有触及到Maria的手的画面,我想我们都知道最后的悲剧结局,导演不忍心,没有拍出来。片中的音乐我也喜欢。97年,那时候还没有发达的移动通讯,没有无处不在的监控,才能有这样的城市童话。

90年代,被低估的冷门佳片之一。若要拿来与《末路狂花》做对比,《碧波女贼》中的女性对男权社会的反抗,甚至更为激烈,但因为4人乐队,人物画像前期勾勒得并不清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脸盲,以及每个人物的前史小传,完全记不住。4个女囚,借乐队表演外出机会,成功越狱,到后面“进出监狱”那么自由和顺利,多少带有戏剧夸张的成分,但整体故事,太迷人,或者确切说太drama了,drama般的无比好看!全片音乐,和情绪镜头等较多,狠狠戳中了文青们的喜好。这种对女性的文化消费视听体验,一定程度上缓解、消解了女性议题的严肃性。但女囚犯们进入以男性占主导的乐队界域,理论上,设定天然带有“侵犯性”。与降智般存在的男警察群像对比,4个女囚逃亡之旅,无比机智与浪漫。越狱、肉欲、乐队、女性力量等元素的叠加,令该片获得商业肯定。

酣畅淋漓的观影体验,大量的大全景摇镜、仰拍镜头,各种清奇的拍摄角度,绝非地平线在中间的无聊之作。四名女犯人组成的摇滚乐队,从越狱到逃亡的亡命之旅,livehouse的演出、天台上的戏耍媒体、森林里的掘金、泥地里的性爱、堵车途中的簇拥、车里的最后的口琴音、铁索大桥的纵身一跃、落网与营救,以及最后不知道是不是致敬披头士的天台演出,一同奔向夕阳下通往彼岸的方舟,电影在枪林弹雨到来之前,女主们看向镜头的缴械时按下了结束的按钮。摇滚乐从来都是反抗与朝向自由,在你追我赶中,在死亡与生存的夹缝之间,去争取,去表达,去连接,去感受,去抵达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