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莉妹妹(1952)

CarrieUP:2024-07-14

嘉莉妹妹

评分:8.1 导演:威廉·惠勒 编剧:露丝·戈茨 / Augustus Goetz
主演:劳伦斯·奥利弗 / 珍妮弗·琼斯 / 米利亚姆·霍普金斯 / 埃迪·艾伯特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18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嘉莉 / 嘉丽妹妹
上映:1952-07-16(美国)
IMDb:tt0044486

嘉莉妹妹简介

嘉莉(珍妮弗·琼斯 Jennifer Jones 饰)出身于偏僻贫穷的山村,长大之后,她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芝加哥,希望能够在这里过上自己梦想中的生活。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拮据的经济让她不得不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一次偶然中,嘉莉在火车上遇见了名为杜洛埃(埃迪·艾伯特 Eddie Albert 饰)的男子,杜洛埃多金又慷慨,嘉莉遂即同他开始了同居生活。
  之后,嘉莉又遇见了酒店老板赫斯渥(劳伦斯·奥利弗 Laurence Olivier 饰),在赫斯渥的身边,嘉莉总算过上了梦想中荣华富贵纸醉金迷的生活。可是好景不长,一场意外让赫斯渥千金散尽,就在两人举步维艰之时,嘉莉得到了一份在歌剧院的工作,嘉莉凭借着自己的美貌和歌喉很快蹿红,面对突然获得的财富和名誉,嘉莉决定抛弃赫斯渥。

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提名)罗兰德·安德森 / 埃米尔·库里 / 哈尔·佩雷拉 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提名)伊迪丝·海德 第13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狮奖 (提名)威廉·惠勒

简评

劳伦斯的演绎细致入微、令人共情,爱让人失去理智,爱又让人重拾希望,爱会拯救一个人,爱也会摧毁一个人,编剧拂去了金钱资本的太多恶臭,更多让观众看见绝然世俗的浪漫,已经手下留情多了不是吗。

德莱赛写这篇小说本意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腐朽,而威廉·惠勒显然淡化了小说中的人情凉薄,,给这位曾经出身上流社会的绅士一个体面的转身离开。,可以赞美他在鬓发皆白的年纪遇到真爱后抛弃一切的壮举,亦可嘲讽他横夺朋友之妻最后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少时我会选择前者,现在我会选择后者,一段理智的感情不是不顾一切的说爱,而是在衡量是否有能力给予对方精神和物质上的支持与帮助后再决定前进或后退。相比起小说中Carrie的绝然世俗,导演镜头下的Carrie依然还是一个有着点初心的小丫头

惠勒挺会拍爱情电影的,而好的爱情电影总能看到人性的矛盾复杂和纠结。嘉莉妹妹也算是名著改编得比较成功的电影,奥利佛的眉眼一直以来演深情不顾一切的男主都是游刃有余,女主有点泰勒的风格,她全片都在完美演绎她说的那句经典的台词:穷的时候,情感总是混杂起来的,你会不自觉的喜欢上每一个对你好的人。她一个农村来的纯真女孩,被男的疯狂追求拐骗,却又没被男的渣,可能是她求职的第一份工作那刻骨铭心的疼让她变得现实而理性,虽然中间被男主纠缠也是很矛盾,而男主估计太被《茶花女》pua了,他就是个性转版的茶花女,连最后落魄的那种尊严的维系都仿若茶花女附体,倒也求仁得仁,得到了茶花女的结局。总的来说,看名著改编的爱情故事能看到一种命运的无常和时代背景下爱情这个母体下的人性共性的悲剧。

怎么看都觉得男主后来的落魄是咎由自取……明明是他自己受够了长久以来不被尊重不被爱的婚姻生活,却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选择,把女主卷进自己的人生,还要把种种愚蠢行为冠之以“痴情”二字,试图用“为爱付出”美化这个角色。这个故事真的有关爱情吗?我只看到了整个社会、整个父权制社会对女主的伤害。

又是一部看完原著小说之后旋即找来的影片。于是很自然地对于电影对小说中众多情节过程的压缩、跳跃以及细节的改编、嫁接感到难受,老是产生“小说里不是这样的呀”的感觉,“小说里有这个吗”的疑问…当然,电影是电影。有其特点和可取之处。十分赞同多位豆友评论所说,影片中嘉莉形象显然比小说中更多了几分情义,尤其是接近尾声时对待赫斯渥,这可能是影片绝对女主所造成,毕竟小说有许多赫斯渥为代表的男性人物的心理及经历,更显客观而全景。另外,电影聚焦嘉莉的爱情故事,整个片子突出爱情而少了小说中很多奋斗、欲望、金钱、社会背景、人物心理斗争意识变化等因素(如赫斯渥这个人的后期落难经历表现得不多,实际可以更有震撼力),就爱情电影来说是可以的,但就表达更多主题和思考来说有所欠缺,给人感觉不够深入。多一星,致敬老片。

这片最大的问题出在两位主演的身上,他们各自的角色完成度都挺不错,唯独情感互动上感受不到热烈的激情,因而角色为彼此作出的那些牺牲看起来从始至终都过于想当然,完全无法使人信服。★★

1、不管做出什么选择,都有其相应需要承受的代价2、贫贱夫妻百事哀是真理3、不被祝福的爱情命中注定要走向悲剧4、因果循环始有终5、对片中男女主的爱情不感冒,但男主后半辈子的起伏人生让人唏嘘不已6、没有什么可以架空现实,当理想主义落入现实,当爱情走入婚姻,坟墓是自己一砖一瓦筑成;对婚姻,爱情,两性关系的探讨相当具有社会意义的影片,罗曼蒂克过后一地鸡毛才是我们的生活常态。女主让我想起了(巴尔扎克与小裁缝)里面的周迅,同样经历流产后的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当女性的母性被生理性剥夺一次过后,才开始审视自我价值的意义;电影不单单只讲了一个镜花水月破碎的故事,没有拜读过原著,个人也不太欣赏大团圆结局,爱情里面,类似苦月亮和嘉莉这样的故事,让我深感这才是爱情本来面貌里最容易被忽略的真实。

感觉还是原著更扣动心弦,电影的节奏感觉太快了,前期嘉莉妹妹找工作时的屡屡碰壁,杜洛埃的眼高手低似乎都没怎么表现出来,以及后期嘉莉如何凭借努力成为当红演员的,这些都在电影中没怎么表现出来。电影反映的似乎只是男主如何为了嘉莉抛妻弃子,沦落街头。不太喜欢这种改编,还是更喜欢原著

电影改编很多。嘉莉与乔治之间的悸动、纠结、唏嘘、意难平……是通过酒店相遇、公园私会、黑夜私奔、以及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体现出来的,电影短短的两小时难以体现的淋漓尽致。《嘉莉妹妹》是我看的第一本美国小说,所以在初中的时候,我就被隐约灌输了一种观念:爱情是危险的、盲目的奔赴是愚蠢的,以及精明理智的女人更好运。小说里,嘉莉妹妹没有给乔治最后的温暖和拥抱,当嘉莉成为纽约知名女演员、前妻儿子女儿过得很好、男二继续留恋花丛到处泡妞的时候,他死在了一个破旧的小旅馆,开煤气自杀。虽然一直在围城外望月,但是通过这部小说,我过早看到了爱情世界里的残酷。

无论呼啸山庄还是嘉莉妹妹,到了惠勒手下都成了令人窒息的爱情故事。前者爱得超越生死,后者爱得绝然世俗。看到奥利弗以后,我就全然忘了忠实原著。只是惠勒大爷,您总是把拉瑞弄得很虐心啊!最后一组镜头,开关的煤气,其实暗示了乔治的结局,那戴上帽子走出房间的影子赫然变大。而我的心却垂下了。

这就是单纯幼稚毫无背景又贫困潦倒的女孩子初涉社会经历的,分不清好感与爱情,人生缺乏经验,嘉丽运气还算好,剧里两个男人不能算坏人,但是都不可靠,只有自己努力拼搏出来的才是最安全的。

剧情改编乱七八糟,还加重了对嘉丽妹妹道德上的谴责,反而失去了原著中重要的特质。原作者对于嘉莉妹妹这样一个脱胎于他本人及他的姐妹的经历的人物在情感上很明显是亲切的,最后也给了嘉莉妹妹一个不错的结局,Hurstwood自杀死了也没有让她活在对自己的内心谴责之中。不管怎么分析原著Hurstwood都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软弱无能,到了影片里倒摇身一变成了深情男主了。原著最优秀的部分就是对Hurstwood堕落的描写,这种堕落不光是身体上的也是心灵上的,更是这样一个人物的必然结果。至于嘉莉妹妹,她在道德观念上有些模糊和缺乏,一切举动都是被人或事推动的,跟有没有人情味没什么关系。嘉莉与Hurstwood间也不存在什么真爱,影版给男女主加的狗血深情戏份让整个故事都变得平庸俗气起来了,真是令人失望的改编…

获得奖项

  • 第13届威尼斯电影节
    第13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金狮奖 / 主竞赛单元
  • 第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第6届英国电影学院奖
    提名:BAFTA Film Award —— Best Film from any Source / BAFTA Film Award —— Best British Actor
  • 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
    第25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黑白片最佳艺术指导和布景 / 黑白片最佳服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