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争上游(1973)
评分:8.2
导演:詹姆斯·布里奇斯
编剧:詹姆斯·布里奇斯 / 小约翰·杰伊·奥斯本
主演:蒂姆斯·伯特姆斯 / 林赛·瓦格纳 / 詹姆斯·诺顿 / 爱德华·赫曼 / 大卫·科列侬 / 约翰·豪斯曼 / 格拉汉姆·贝克尔 / 克雷格·理查德·纳尔逊 / Robert Lydiard / 伦尼·贝克 / 莉贾娜·芭芙 / 布莱尔·布朗
类型:剧情
片长:113 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平步青云 / 纸追 / 寒窗恋
上映:1973-10-16
IMDb:tt0070509
力争上游简介
1973年,美国导演JamesBridges以当年的哈佛法学院的实际情况,拍摄了一部名叫“ThePaperChase”的电影,中文翻译为《平步青云》。这部无论导演和演员阵容都并非豪华的电影在后来连续的几十年中,一直都被全美几乎每个法律系的学生视为“第一堂必修课”。
Chase,翻译过来是“追击、追逐”的意思。The Paper Chase,简单直接就道破了法律中追逐缠夹的本性,却不知道为何被按上这么一个无甚相关的中文名字。也许在作者理解中,进入哈佛法学院攻读法律专业,就离光荣与梦想的美式好生活相差无几———眼看着就要平步青云、志得意满了吧。
一个世纪以前,哈佛大学商学院创造性地采用了“实例分析”的授课形式以后,哈佛的法学院在不久以后也如法炮制并名噪一时———很快,全美大学的法学院就纷纷修改了自己的授课模式,把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分析带进了课堂。
翻开厚厚的课本,你会惊讶地发现里面罗列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经典案例。至于上课,老师总是手持一份差不多有200多名学生(也就是班上全部学生)的花名册,连名带姓还附照片一张,被点中的学生,则要就指定的案例各自发表意见和看法。课堂的唇枪舌剑,正反互辩的紧张程度与真实的法庭其实已相差无几。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很快就开始明白,对于绝大多数的案件而言,所谓决定性的优势并不存在,胜或败大半就系于辩护者对案件的分析洞察力以及沟通力之上。
因此,每堂课前的预习,就变得意义非凡,无论是不想在课堂上张口结舌,颜面全无,还是想要在课堂上一鸣惊人,博得喝彩,去图书馆搜罗资料,然后凝心思考、提炼观点都是不得不完成的功课。
于是,法学院学生的校园生活就显得分外忙碌。图书馆是从周一到周四必然要光顾的地方,到了周末,固然可以稍稍放松一下神经,找个消费合理环境舒适的酒吧三五成群地去“喝上一杯”,可是酒过不了一巡,大家便会不自觉地“案件重提”,争论之热烈比起课堂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每个攻读法律博士的学生心中,唯一不争的事实是,美国有太多的好律师,想要出人头地或者平步青云,一切都须从眼下做起。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约翰·豪斯曼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提名)詹姆斯·布里奇斯 第4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音响(提名)拉里·乔斯特 / 唐纳德·O·米切尔
简评
这部还是当年在永星的网盘里看完的。以哈佛法学院为背景的电影就两部,力争上游和律政俏佳人。我当然更喜欢这一部。这一部更加写实。Law School的1L简直是炼狱模式,每周都要读超过10cm厚的paper和case,上课还会被教授blind call,如果1L成绩糟糕就很难找到big law的工作……男主的挣扎和焦虑实在是太有共鸣了……
三刷完毕,可以列入个人十佳了。一刷的时候是去年十月,那个时候做梦都想去交大法学院,为了考上还是很努力的,颇有哈佛法学院新生三分的干劲儿;二刷的时候是疫情爆发期间,由于《死亡搁浅》的发售,才注意到本片女主是小岛秀夫的女神,所以二刷更加关注电影的第二条线即情感线;开学两周后,努力试图融入凯原的校园生活,完成三刷,终于看懂了本片,“学期会结束,知识会遗忘,也许再努力教授也记不住你的名字,然而,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思考问题的方式,战胜困难和自我超越的勇气,就像在海滩和爱人共度的时光一样,会永远印刻在我们心里,相随相伴”,值得一提的是,庄加园老师颇有影片中Kingsfield教授的风范,在折磨学生方面都很有一手,而且他们都教合同法。
是当年想考JD时准备看的,片名Paper Chase是绝妙的比喻,其他剧情就比较平铺直叙;可能任何professional training都不免将人异化,对Kingsfiled来说,学生就是流水线上的commodity,不需要记住名字;随着AI和Chatgpt等工具的来临,法律学习想必也要经受巨变吧。
压抑、令人神经紧绷的课堂上是老师的“灵魂拷问”,课堂之外是厚厚的学习资料和沉沉的压力,案例、合同、分数、考试是所有人不能逃脱的宿命,或崩溃或努力,结束以后才发现,也不过如此,最后都只是一段经历。
什么都讲了,什么都没解决…简单讲了一个故事,但不够一针见血也不足以撼动灵魂……相比之下同题材电影更推荐《死亡诗社》或者《放牛班的春天》。这部比较出挑的地方大概在于讲了高等教育背景下对于唯分数论给个体造成的痛苦和摧残。
很真实的成绩追逐与厮杀,为了平时分而分出的三类人也深有共鸣,K的抑郁与逃避,H的力争上游到最后也化为纸飞机掷出,我们课上课下如此苦读,如果只是为了一张纸,那实在是太轻薄了,就像H在电梯对教授说,这门课我是真的有收获,即使教授还是浑不在意地第三次问了他的名字,好像也没有那么重要了,The Paper Chase 的隐喻很值得咂摸
本片虽然没有特别出彩,但我本人是非常有感觉的,可能是因为我在校大学生的身份,在这部电影里面看到了不少自己的影子,比较感同身受吧。同时本片也和传统的励志片很不一样,给我一种别样的新鲜感。
,这是一种Socratic method,出发的本意是train their minds,但明显可见的是在分数的激励机制下,课堂讨论变成了一种刻意表演。本质是在于,即使是顶级的法学院和商学院,真正将法学/商学作为志业的也为数寥寥。于是针对这群人,现代学院开启各种项目制,或是为了在标准化的制度之下,为他们提供更合适的平台,然而项目又进一步被逆向选择。学校制度和学生的动态博弈消耗着双方的精力,或许特定的学生能跳出框架寻找到平衡,但大多数人将处于不幸福的状态。
好无聊的电影。看简介以为是具体讲述哈佛法科生埋头苦学的过程,但实际不是。电影两条主线,一条讲男主日常学习,跟普通学生的学习一样,就是上课老师发问学生回答、学习小组一起学习;另一条讲男主谈恋爱,而且谈到了他敬慕的教授还未离婚的女儿。最后,男主学业爱情双丰收。反正,就很无聊,难怪不知名。
看了老羅星期五星期五晚上綜藝,李瑞鎮推薦的這部。電視劇太多集了,選擇了看電影。但奈何網上找的版本都是不全的,感覺只看了上半集,沒看到下半集。1973年的電影啊,因為這個契機,我也算是看過了。
原来是backstage story,本来以为是画风激烈的课堂上的思想对峙;虽然故事本身内容和节奏都不错,但还是略失望。惊喜在于摄影优秀(教父,安妮霍尔的摄影师),音乐配的悦耳(John Williams),演员也都不错
最后准备考试的阶段,从走廊被围追堵截,到笔记“免费”,再到酒店野人复习,太有那味了。看的时候就被剧透了,但教授真的一点都不认得Hart,这位教授心理一定非常健康,可以不用记无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