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1988)
ChocolatUP:2024-07-16
巧克力简介
小女孩法兰西的父亲安东是个野心勃勃的军官,一心在非洲大陆上建立自己的事业。于是,母亲比安拉(Giulia Boschi 饰)和法兰西就离开了繁华的巴黎来到了这片原始的土地。在这里,他们雇佣了一名黑人仆人菩提(Isaach De Bankolé 饰)。安东离家的日子,总是菩提细心的照顾着这母女俩,渐渐的比安拉与菩提之间产生了一种微妙的情愫。
一天,安东风尘仆仆的带回了一大帮客人。原来一架飞机因机器故障在附近迫降,机上的客人都是巴黎的上等阶层。安东夫妇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却发现和他们之间对事情的看法已经大不一样。在这群上等人的影响下,比安拉忽然意识到和黑人恋爱是不正确的,她要彻底扼杀和菩提之间刚刚萌芽的爱情……
第41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金棕榈奖(提名)克莱尔·德尼
获得奖项
- 第54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
提名:最佳外语片 - 第14届法国电影凯撒奖
提名:最佳首作 - 第41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第40届戛纳电影节
提名:主竞赛单元
- 克莱尔·德尼 Claire Denis导演
- 伊萨赫·德·班克尔 Isaach De Bankolé饰 Protée
- 朱莉娅·博斯基 Giulia Boschi饰 Aimée Dalens
- 弗朗索瓦·克鲁塞 François Cluzet饰 Marc Dalens
- 塞西尔·杜卡斯 Cécile Ducasse饰 France Dalens
- 米雷耶·佩里耶 Mireille Perrier饰 France Dalens
简评
。以少女女主(父亲是殖民地喀麦隆的长官)的视角展示她一家在喀麦隆的各种日常,其中一大情节是她母亲与她的黑人仆人间的暧昧偷情。主题关键词包括殖民主义等。精美/表意有力/极具当地风情的高水平摄影美术;运用舒适的音响和缓慢的叙事节奏营造静谧氛围。但作为主情绪电影却用群像叙事(问题同质于《河流》)+在具体执行上对故事细节展现地不够有趣。
看时隐约觉得应该是德尼的早期作品,看完一翻果然处女作。之所以会有处女作之感,一方面是能看到很多德尼后来电影中的元素和调性以及她对电影美学的理解和审美;另一方面能看到比较明显的尚且处于摸索、试探和打磨的阶段,没有后期的(《军中禁恋》《白色物质》)挥洒自如和沉稳自信。德尼和马特尔是我特别佩服的呢类导演: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头也不回地走在自己的电影道路上,不断打磨直至臻于完美,她们要的是纯电影。《巧克力》中以德尼的童年回忆不经意地带出对于种族的探讨和白人特权下被情欲化的非洲,德尼是自省且清醒的。今天看到雷查德谈法斯宾德电影时的一句话用在这里挺合适:想要秘密地讲一个政治故事,通过一个人微不足道的,每一分钟的生活,就可以做到。,拍电影,尤其是艺术电影,真的需要天赋
用来填电影节slot的片子,但我太喜欢了,喜欢到无以复加,喜欢每一个拍非洲土地、山和树的镜头,喜欢导演讲述的和没讲述的事情。有观众问Luc为什么态度有前后反差,她同伴说是为了讽刺白人想要融入当地的虚伪。我倒觉得不是的,他的恶言恶语是为了辱骂讽刺为白人当奴仆的人。然他也是白人中的一员,他也无法切身体会当地人被殖民的痛苦。最后那段小女孩进发动机室的镜头太灵了,角度放得很低再加上Protee惊恐的眼神,我一度以为站在门外的是鬣狗。但一个白人小女孩在某种意义上和鬣狗有差别吗?其实差别是很小的。牧师说他会回来的,但他完全没意识到当地人早就有了自己信仰的宗教,他们甚至有斋戒,但他依旧选择忽视。
*慕名前来:配乐是邀请了Abdullah Ibrahim~是非洲爵士!细微情感的捕捉太有神韵。原本的生活突然被外来的“文明”打乱,以至于连锁反应之后一成不变的东西不再继续以那样的方式存在,这么说来突然的醒悟有点模拟初来乍到的文化“震撼”感?还是故地重游之后带点古老封闭时光或者童年一去不返的感叹?(也即是说不论如何总有什么改变猝不及防发生过)将女主人从地上猛地拉起来的那一刻仿佛是地震一般的梦醒(惊得我心跳快了一拍w
真正的平权电影,最后一个镜头真的很美,所有肤色的人都有权利在大雨中,在太阳下自由地欢声笑语。十分细腻,主仆关系象征国家殖民与被殖民关系,被殖民者与黑色人种叠加,人为划分身份阶级的尊卑和差异。巧妙在主仆之间隐秘的情感,以克制的细节表达涌动的情感和愤怒。望向镜子短暂跨越等级的凝视。男仆对被奴役身份的愤怒和嘲笑,以及压抑的自尊(以拽起女主人的细节传达)都延宕在每个微小的动作里。情感关系上被再次区隔后,以戏弄小主人的信任表达反叛。用视听结构叙事,视线向窗外,横移的镜头足够长,就可以建立回到记忆的通道,结合音乐和相似物,自然地驶向和驶出记忆。
法国在非洲没有未来。德尼这部不惑之年对自己故乡的这次清算成熟又大胆,在段位上就高出后来同题材的《无处为家》许多。种族主义并不一定需要语言与行动,《巧克力》就把它落脚在无言的性欲拉锯战里。当这位时隔二十多年重返非洲的女性回想童年时,她在记忆力脑补最多的就是母亲的世俗权力与男仆的道德高地之间的细腻较量,非洲就这样在白人的眼睛里被性欲化了。德尼把翻天覆地的社会变迁排除在电影之外,但只需寥寥数镜,多少沧海桑田都尽在不言中了。
看第一遍模模糊糊,但被开头几分钟的成年后女主美到。看第一遍觉得电影大部分是描述小女孩和仆人Protee,隐约觉得妈妈和仆人有性关系,但电影里很隐晦。看第二遍后,又去读了相关的论文,看到导演说她从头到尾都是以里面的殖民的白人视角来讲述故事,因为她认为她不是被殖民的人,也没办法提供他们的视角。其实小女孩和Protee关系挺好,但也能看到她在成长中也在慢慢学“社会规则”、“身份”,所以能在她和Protee相处中,看见她即使在小的年纪,也会对Protee施加命令,阶级也在慢慢拉开。最喜欢的一幕是Protee在洗澡时哭泣时,那是他感情外露的一幕,那一刻特别能共情他的羞辱、尴尬、不解、愤怒。
动作和眼神莫名其妙也没有解释,做得也不充分,唯一的解释是不是黑仆人和女白主人睡过?(产生暧昧情愫)。了解当年当地的人情风物。来了一个种族歧视超傻x白男,然后女主人就让这黑仆人干苦力去了,被机器烫得满手心血。回到现在,应该是女儿长大,接着开头,欢乐的配乐,已经工业化的非洲和过去对比,底层工人晒太阳躲雨笑嘻嘻。过去就是卑微得流泪。让人觉得本片认知挺白的,为什么插入开头结尾的现代重访。本来冲着女导演看的。豆瓣这简介还挺有趣的。视听常规
两种文明相遇不一定引发冲突与毁灭,一切都在细无声的环境中发生。爱上一片土地或爱上一个人,或俯视或仰视,根深蒂固的偏见与芥蒂让两方无法真正做到平视,实现彼此间的融入或接纳,而即便是同源的血统也无法跨越地缘界线的沟壑。结尾一个长镜头是全片最完美的注脚,三个黑人将货物运上飞机,在田地间就地便溺、肆意淋雨,远处是与他们无关的遍地高楼,这片土地上有些东西被改变了,而有些则永远不会被改变,德国人失败了,法国人也如此,不论过去还是未来。因为两种文明之间就像天与地永远注定无法交融,正如地平线,越是接近就越是遥远。ps:巧克力和飞机跑道都是再明显不过的殖民与工业化意象。
克莱尔的半自传作品,挖掘淹没于记忆之河中的欲望和道德纠缠。从隽永的影像中缓缓流淌出来的非洲挚恋,显示与土地、黑仆、乡人、其它殖民者的多种关联。爱、情、欲混合着鬣狗的呜咽、秃鹫的蹒跚、蚂蚁的自由、牛群的痴蛮,在广袤的原野和投入的劳作上滋生出信任眷恋。但殖民者身份又阻隔了情感的扩张,使这些“入侵者”与非洲当地之间的关系又亲切又对立,又丰盈又骨感。烫掉了掌纹,却把这份过往的深沉回想烙在了心上。。
处女作,视听语言上很一般,但喜欢这个故事。开头看到白人女孩重回非洲的设定觉得不妙,后来却有丰富的关于白人与非洲的表达,政治而有人的温度,不像那些野性非洲之类的陈词滥调。结尾收得含蓄,是否找到旧居并不重要,非洲依然雨一直下。豆瓣条目把这么美的女导演翻译成德尼太没有风度了!
前1/3 主要刻画感情线,中途引进一堆修跑道等飞机的无关人员,且群像塑造混乱,没有看点,最后突然感情升温迅速冷却,有点莫名其妙。很喜欢黑人男主的塑造,服饰很适合他,黑色的肌肉线条很迷人,最重要的是拿着猎枪有安全感,还会用昆虫各种逗小女孩欢心的恶趣味。黑人在被白人奴隶的历史中,如何改变黑人的现状,不能被安稳平和的表面现象所欺骗, 只有提高了曾经作为奴隶的黑人的人权保障,才能真正意义实现平等。仆人工作只是一份普通工作,不能作为奴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