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贵族(1989)

UP:2024-07-17

最后的贵族

评分:7.5 导演:谢晋 编剧:白先勇 / 孙正国 / 白桦
主演:潘虹 / 濮存昕 / 李克纯 / 肖雄 / 卢玲 / 祝希娟 / 卢燕 / 颜美怡 / 王冰 / 李维新 / 颜彼得 / 英达 / 毛永明 / 马晓峰 / 王频
类型:剧情 / 爱情
片长:112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英语 / 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Last Aristocrats / 谪仙记
上映:1989(中国大陆)
IMDb:tt0098717

最后的贵族简介

1940年代后期,出身望族的李彤(潘虹 饰)、黄惠芬(李克纯 饰)、雷芷苓(肖雄 饰)和张嘉行(卢玲 饰)四姐妹远渡重洋,来到美国留学。49年元旦,她们在学校联谊会上,用歌声抒发对祖国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不久,李彤因家中巨大变故离开三个女友,谁也不知她去了哪里。李彤的男友陈寅(濮存昕 饰)苦等无着,与惠芬和其他一对新人准备结婚。李彤突然出现在了婚宴上,她近乎疯狂的装扮和举止令朋友们惊诧,原来她已和一个已婚男人同居。时光荏苒,李彤后来又和一个南美商人混在一起,并因酒后滋事关进拘留所,保释出来后,她在惠芬女儿莉莉生日后不久,又不知飘向何方去了......

简评

跟小说比,添加了粗枝末节,改动了一些,改动最大的算是雷芷苓了,也和李彤一样,成了落寞的单身客,两两对比?但,演员真有气质ノ!(立马种草肖老师)。电影里的李彤以水为线,在水城出生,由水路去国客居,从水上失了家,最后择河自杀,真·漂泊游子孤零零漂泊而死。玉堂金马,旧国何处,隔座送钩manhattan,杨花逐水威尼斯,这是无家的悲剧。

最喜欢的一部谢晋,倒不是说与《芙蓉镇》比起来有多好,而是谢晋终于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羁绊,通过自己的观察去描绘世界。几个纽约客的生活,无根漂泊,本是台湾与香港一干导演的叙事母题,谢晋拿捏起来也毫不做作,几位大陆演员的演绎也十分到位。潘虹虽不是李彤这一角色的最佳人选,但精彩的表演也弥补了其它缺陷。白先勇的文学性给这部影片加了不少分,李安的跑龙套很意外,愣是没找出摩根弗里曼在哪。

一个千万宠爱于一身的小公主落入凡间的悲剧故事。最喜欢男女主酒吧对饮畅聊的片段: 潘虹深邃绝美的侧颜加上濮存晰儒雅高贵的气质,一对旧爱眼神拉丝,搭配悠扬的爵士女声,充满了暧昧遗憾的气氛。但本片缺点也很明显,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当年的演员大都气质朴实,几个女演员感觉在硬凹富二代官二代的形象(除了卢燕);另外可能经费紧张的关系,服化道拉胯,特别是开头女主青春少女时期,妆容艳俗发型显老气,后期的造型全靠潘虹的美貌和气场撑着。总之,谢晋导演对于表现资本主义纸醉金迷这一套还是经验略显不足。

演李彤的演员发型老气,年龄偏大,直到结尾半个小时我才入戏,刚开始想给一星的,但后来越演越好,我觉得还是值得一看的。片子里面的配乐特别好。后来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时候就要选年轻戏曲演员,是明智的做法。这部电影的主演就是让人难以入戏,原著中一出场就像一轮太阳一样光芒万丈的李彤,在这里难以感受得到。

整体比预期好,剧情通顺,服装布景也可圈可点。可惜过于“超我”或者说过于“装”了,片名《最后的贵族》(《谪仙记》更夸张)以为讲溥仪的,再不济也是袁克文之类,没想到是几个上海医生教授家的孩子,本来挺体面,叫上贵族就搞笑了,毕竟人只有克服了对牛X的过分向往才能够不傻X,你这向往的有些过分了,时时刻刻在告诉他人你看我有不错的出身,我小时候就吃牛排、就去过哪哪哪,我弹钢琴,我跳芭蕾,我追求者众多,这是贵族吗?我看都快成自卑了,何必呢?一股子削尖了脑袋钻营的暴发户劲头,跟小红书、点评网上的那些搞“老钱风”的名媛有何区别?贵族是血统下的理所应当和疲倦,是溥仪少年时剪掉辫子的不屑、成年后自觉祖宗江山葬送我手的崩溃、也是落败后连指甲都不会剪的羞愧,堆砌品牌、粗暴攀爬世俗鄙视链而得的自恋“品味”其实有点掉价的。

看的是未修复的资源。整体画面是压抑的,四九年之后的中国,一面在欢呼胜利,满怀期待的未来,一面是软弱者的流浪,来到这片流浪之地——美国,之后是无脚鸟的悲剧,永远回不去的中国。可怜可叹她身世的悲哀,可历史终究属于胜利者,贵族也不过是历史的微尘。联想到八九十年代的中国,那份无所依托的伤感是否是那时中国人的一种心境。潘虹的演绎是本片的灵魂,尤其是后半段,她的落寞与悲戚,令人心疼。

白先生小說在先,自然是難及期待(嘆…),亂用「貴族」一詞不僅失掉了「謫仙」二字神韻,且有不倫不類之感(他們可也稱得上貴族?皇族與貴族還是不同吧?可皇族也不過只是未曾著墨的匆匆閒筆罷了) 更覺小說的「視角」甚是精妙,段落章句倒是更具(想像中的)電影感。電影裡的李彤遺憾未能充分勾勒出其倔強,孤傲,與熾烈,五人間(4+陳寅)的微妙關係被放大,處理卻也難言上佳。/威尼斯一段最是動人!幾處「水」的呼應(美國輪渡/太平輪/寓所水龍頭/酒水/威尼斯的水),偶遇曾留居上海的俄國樂人,眼裡含而未落的淚,和最後落水的留白,個人命運的流轉在此時綻放——又瞬間凋零。飽含現實感的悲愴詩意,泣淚 / 濮存昕高光時刻!

对时代巨变几无感知的年轻人,突然被毫无防备地丢弃在命运的转折路口,只好在声色犬马中虚掷最好的青春年华,却也让生命至深的悲伤在寂寞夜晚无所遁形。谢晋一直擅长在强情节里挖掘人物情感的细微转变,这个强项同样延续到了《最后的贵族》,但他显然不是拍中国版《豹》的最佳人选,镜头一到宴会、婚礼和舞池中就失却了华彩的调度。视点在李彤和他者之间不时游移,内外部视角的切换时常对叙事造成一种打断,也使得故事的悲剧性没能淋漓尽致地传达,仅有各中情愫丝丝缕缕地纠缠。

《谪仙记》,1987年香港电视台就曾将这个故事拍成短剧;,谢晋导演在电影立项之前就属意林青霞,但林青霞决定出演的消息引发争议,最后无奈辞演,谢晋便决定由原定扮演黄慧芬的潘虹来扮演李彤;《为人民服务》、1993年《喜宴》之前,李安就已经在《最后的贵族》中“当过演员”了(此时李安导演的第一部电影1991年《推手》还未问世)。

86年朱大可批评谢晋引发学术界海啸,3年后谢晋拍出了这部片作为对“谢晋模式”的回应。看起来,谢导确实是对“转型”下了一些努力:女性角色再也不像往常电影那样符合传统道德,而是成为主角在异国他乡寻求自我的存在、本源,时代背景、地域也尽可能跳脱出了建国后,力图摆脱“政治性”矛盾。似乎主人公李彤的身世变迁,在开头结尾有了威尼斯与水这样一个明确的归宿,整个故事就是她在时代变迁下的一个自我的确认。然而这样的尝试也的确让本片显得有些四不像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大不如前,用镜头把故事讲得很明白的能力似乎也丢掉了。不知道白先勇的原著如何,电影本身多少有些不知所云。看来谢导的确是被朱大可等“与现代性格格不入”、“谢晋模式”等批评打得有些乱了阵脚了。对本片可讲的实在不多。

演员、画面、音乐都很美,但是这大概是看过的谢晋作品里最让我失望的一部。抒情很到位,但是缺少了情节推进上的说服力,女主人公反倒成了影片中最单薄的人物。(这个条目有点神奇,直接搜是搜不到的,必须从导演的条目下面找。)(梁太太第一次出场时戴的绿宝石蜘蛛面纱,会不会就是李彤跳舞时头上的那个样式?)(补充:按现在的审美看,濮存昕真的很符合北美亚裔帅哥的标准!)

第一感觉故事很平,看惯了这些年所谓的女性意识觉醒后的大女主影视剧后,总在想女主什么时候什么机缘要改写自己的命运和生活,结果并没有,而是一路沉沦,具有浓重悲剧色彩地陨落。影片主角的贵族出身颇具意味,晚清官宦后代+国党高官的父母,家道中落的原因是父母死于失事的太平轮,没有明说但懂的都懂。女主的小姐妹们出身背景即便没有这么开挂也至少都非富即贵,最终的结局都挺好,女主的自甘沉沦就有点被伤感和抗拒现实紧紧裹挟的意思了。悲剧消沉的人生就不值得讨论了吗,拿价值观做文艺作品的主要评判依据显然是有问题的。影片结尾,出身上海的女主在威尼斯与曾在上海生活过的俄国流浪艺人相遇交谈,不论是在那个年代还是我看片的这个年月,都让人看的唏嘘不已。保护影片,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