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乐园(2019)
UP:2024-07-29鱼乐园简介
北京青年章小鱼从小父母离异,被爷爷和叔叔抚养长大,他对亲情、爱情、友情的定义模糊不定,一直迷失在这都市当中。在好友的帮助下,他学会了主动寻求自己的爱情。
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最佳剧情长片(提名)柴小雨 第13届FIRST青年电影展竞赛 一种立场柴小雨
获得奖项
- 第13届First青年影展
获奖:一种立场
提名:最佳剧情长片
- 柴小雨 Xiaoyu Chai导演
- 李博光 Boguang Li演员
- 李海峰 Haifeng Li演员
- 马伊芙 Yifu Ma演员
- 柴小雨 Xiaoyu Chai演员
- 李栋军 Don摄影指导
简评
用《百花深处》的悲歌气质拍《顽主》,不含褒贬地记录政商关联下,一个新大院子弟的生活日常。他这种不自知的高贵与僭越,透过一众配角的性格折射出来,辅以超高的叙事效率,称得上散形不散神的高级剧本。只不过素人出演也带来一些桎梏,小鱼的饰演者本身并不是个很有性张力的演员,说难听点他的炮王身份是缺乏说服力的。若是换成章宇蒋奇明这种应该会好很多,这片子值得一次正儿八经的工业化重拍。
这是一部非常自由的电影,能感受到导演玩得很嗨,当然我也看得很嗨。作为一部算是纯素人拍摄的非纪实影片。男主的发挥非常自然,据说演员本身个人经历丰富,这也是能成功塑造角色的原因吧。前半段有强烈的纪实风格,大量手持拍摄加近景、特写的拍摄,后半段加重对人物关系的处理,丰富和塑造男主的性格,都很有看点。近些年来少有的水准之上的京味儿电影,必须好评。
“口水的味道”,厉害厉害,第一次在影视作品里见到这理由,其实还是挺写实的。怼脸晃着拍,会让人联想到一些私密性作者性。有时候也有种近距离观察窥探的感觉。没那么城市的,比较角色的个人的,物理空间的游荡不多,思想的游荡。象征性的情节和场景,没那么猎奇的也是有些狗血的。特别有独立的气质。 @2022-08-12 05:41:12
鱼乐园建立在废墟之上,无数寂寞等待被欲望填补,浑浑噩噩的青年们,游走在社会法则和各种关系之中。如此肆意随性的一部北京味儿电影,表演的状态很对,亮点不少。男主小鱼满嘴脏字,好吃懒做,甚至有点猥琐,却完全不让人讨厌(而与本片有一些相似点的《阳台上》却把男主张英雄塑造得难以共情,令人生厌),相反他把社会看得透彻,会与人相处,也了解自己,清楚明白自己的欲望,人物塑造是成功的。
即使技术问题再扎眼,手持镜头晃得人眼晕,这片的优点还是十分惊艳。轻松搞笑,也恣意夸张,对于青年气质和北京社会气象的表现,似乎与20年前老谋子的《有话好好说》形成互文。当fisrt片打破电影语法规则的时候,你会觉得规则应该屈就于风格,大概这就是新生导演的生命力所在。
拆迁+土著身份对北京土著造成的精神紊乱造成了伦理上的种种“以旧换新”,演员表里那个“新婶”实在太爆笑了,最后还是个“阳痿电影“。但是动物隐喻也好摄影也好元叙事也好都是些小聪明,没什么体系。如果画面清晰度到了都快4K的程度了还在这假模假式的手持瞎晃,这还算现实主义吗?
80/100,有一种散漫的力量在冲撞,是关于人也是关于城的,都在佯装的漫不经心里速写而出。手持、浅焦或定机位,拍摄策略的选取上把握精准,心理写照与影像表现都统一且有效,作为处女作是多么难得。
北京人独有的贫和特色的逗,融合了胡同儿里别样的京味儿口音,无所谓的生活方式,爱咋咋地的佛系心态,死水泛起的涟漪,电影整体的冷色调氤氲出来的空虚,加上导演对色彩精准的把控,冷色中的霓虹,猫耳后的浅紫,玄妙的画面构图,恰如其分的长镜头,撩拨起勾人的情与欲,节奏把控很好,自然舒适。文艺片有文艺片的脾气和个性,电影对于碎片化的处理也很独特,但是会让人偶有出戏,我不反感却依旧不太适应每句话带着脏字儿的对话方式,影片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让我可以走近他们,感受另一种游离在紧张气息之外的生活方式。
太有味儿啦!一开始看那晃晃荡荡的手持,以为是京味儿娄烨,结果看到后来,越加发现,这简直是装载在电影介质当中的生活本身。电影本身就是现实与另一种现实的勾连,在许多其他写实电影当中,并不能从最为琐碎的细节当中发现惊喜,但《鱼乐园》实现了。关于“鱼乐园”的象征,其实也很明确了:活在城中村的小鱼,生活虽为不堪,但依旧快乐随性。
首先,燕燕我猜是处女座,发现海峰可能有外遇之后,立马选择了小鱼,可是发现小鱼只是玩一玩的态度,便立马选择放弃这段感情。then,小鱼就像鱼缸里的鱼一样,他叔叔和整个社会就是喂鱼的人,他只是不断享受罢了,他没有理想,也没有对未来的目标,这是很可怜的。ps 北京话真得劲,我也想来瓶冰镇北冰洋了。
鱼乐园永远的神,广州附近影像季观看。十分喜欢北京文化的我,遇到了北京味十足的鱼乐园使我欲罢不能。最后玩的实在飞起,但这也不算重要,影片的独立气质、地道北京、另类且情绪化的摄影深深地吸引着我。看完之后的状态就是十分激动,恨不得见一个人就要讲一讲。
近年(敢不敢说影史?)看过最自由的华语电影,灵气度大概10倍《过春天》吧,且影像美学在开头的几组户外镜头就完成了。最大的问题是严肃向的符号和轻松向的段子略微冲突,结尾也显出了放弃前者向后者投降的无力,如果说此做法切合了“迷茫”的心理状态,我只觉顺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