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1:安德烈·博尔孔斯基(1965)
Война и мир I: Андрей БолконскийUP:2024-08-03
战争与和平1:安德烈·博尔孔斯基简介
Napoleon's tumultuous relations with Russia including his disastrous 1812 invasion serve as the backdrop for the tangled personal lives of two aristocratic families.
获得奖项
- 第4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
获奖:Grand Prix
- 谢尔盖·邦达尔丘克 Sergei Bondarchuk导演
- 尼基塔·米哈尔科夫 Nikita Mikhalkov演员
- 列夫·托尔斯泰 Leo Tolstoy原著作者
- 瓦西里·索洛维约夫 Vasili Solovyov编剧
简评
勃列日涅夫时期就出产了诸多大投入、无投资上限的史诗电影(没有“级”),这与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空前的经济增长有关,也与勃本人希望借助电影宣传苏联的意愿有关,你甚至可以认为他喜大好功,勋章铠甲就是明证。《战争与和平》就是其中之一。无限量投资与红军的支持使得本片的战争场面异常恢弘,布景和服装更是精致得精掉下巴,但本片并不是个华而不实的绣花枕头。导演还原了托尔斯泰原著的里外,摄影优雅得无懈可击,在人物情感的把控更是精准。每当主角开始抒情,便是一个意识流式的拍摄,完全地把情绪外化了出来,每一个镜头都饱含了情绪。最令人欣喜的是,这仅仅只是第一部。(CC修复太垃圾了,画面居然会变色,希望能修复好一点。)
没看过原著,短时间内恐怕也没有精力啃完这部皇皇巨著。抱着先了解一下剧情梗概的目的来看电影。画面确实是极美,美到几乎每一帧都能拿来做壁纸的程度,审美得到极大愉悦。但不得不说,哪怕是整整七个小时的电影,要想将原著故事线完全还原也是远远不够的。这也就导致,对于没看过原著的人来说,剧情进展过快,很多情况下人物的动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铺陈。皮埃尔和海伦不明不白地在一起,下一次出场就已经是皮埃尔因为妻子偷情的风言风语而选择与人决斗了。这其间的跨度未免太大。再比如安德烈在丧妻之痛后意志消沉,面对春光也提不起精神,觉得“我不相信你们的希望”。结果仅仅是去了罗斯托夫家一趟,半夜无意间听到了娜塔莎说话,回来之后就立马振作起来了。前后相隔还不到10分钟,导演真的不觉得这种人物变化实在太突兀了吗?
看《娜塔莎之舞》的时候突然想看这部电影,号称是苏联动用倾国之力拍摄的电影。不愧是大部头和大场面,无产阶级的祖国发挥出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力量表现沙俄贵族时代的那些国仇家恨与伤春悲秋,最重要的是托翁那悲天悯人的东正教思想,无疑是和传统中认为的社会主义价值背道而驰的。还有那年轻男女之间的热吻和对女人胸部的特写真是让人意外,以及战争场面恢弘调度,大自然无垠天地间的壮美空镜头,对比于同时期中国已进入文革样板戏的濒死状态,真是不能不比较的是信的同一个马克思,怎么在中国裂变成这种癌细胞。高中时在书摊买了《战争与和平》的精选版,也是本厚厚的一本书,翻了几页就再也没啃过了。那个时候对拿破仑战争和俄罗斯的宗教文化都很陌生,自然在历史背景缺乏的情况很难产生兴趣。现在不一样了,我对俄国文化的兴趣这几年越来越浓了。
制作精良,很多书里描写的东西会让人无法相像,因为存在文化差异阶级差异等等,电影还原场景让人赞叹,很多画面真的就像油画动起来一样,太漂亮了。不过呢,刚看完原著,对托尔斯泰的崇拜还热乎,只觉得任何改编都配不上他的文笔,唉。安德烈选角很合适,还有她夫人,看第一部对她的印象很深刻,托尔斯泰多次描述她微张的嘴唇,还有唇毛,特别天真可爱,其他角色就一般吧。
大多数的背景音乐比画面场景恢弘许多,但不能没有场景的音乐。刚看的时候,对于中文配音还挺难受的。但对于很多很不错的台词都是旁白叙述的就很难受,仿佛在“上价值”,总结意义,很显然这部影片的制作与原著本身均根本无需多此一举。以安德烈·博尔孔斯基为主线展开的故事,越看还是越有感觉的,那时候的苏联宫廷社会与英国皇家生活,也太相像了~需要多去了解一下历史。(重新去b站看高清中字法俄语版的)
文学给人的感受有时候不是连贯的,而是间断的、不合时宜甚至不甚合情理的,但又是震撼人心、感同身受的,有些故事没有必要娓娓道来,只把结果和残酷的现实摆出来,曾受过沉重抨击的记忆就会与之产生共鸣、酝酿,随之带来灵魂上的颤动。好的作品不一定有紧凑哗众取宠的剧情,应该是暗流涌动,让人在不经意间受到遭受到巨大的冲击,每个片段仿佛毫无联系并且平平淡淡,但衔接处必有惊雷使之合乎情理。这部电影无疑是部不可多得的伟大作品,对文学的呈现,运镜,场景,服化都是上乘,满足了原著党对文字内容产生的幻想。
说起来,托尔斯泰的书我中学时代读过不少,像《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但《战争与和平》厚厚的三大本,我望而却步了,一直没读。十几年前,我买了《战争与和平》的DVD,也一直没看。CC出了蓝光,终于让我抓住了刷一遍这部经典的契机。电影拍得得大气、典雅,人物、场景、服饰等,都用足功夫。这种不计成本的大制作,在今天也难复制了。我特意看了国配版,腔调十足,也是不可复制的一种范儿了。
有些门槛,暂停了好多次去了解背景和人物关系,感觉在看一出歌剧,很难进入影片的情境中,战争场面给了很多惊喜,有大量如同油画般的场景。男主安德烈的成长是很多男人的典型,“等老了再结婚,年轻时应该去做一些高尚的事”,比如上战场,为荣誉而战。他对妻子冷漠,对战争热血。没有悬念,“志向”远大的男人必定经历挫折,他折戟战场,他的妻子也难产而死,然后郁郁寡欢,直到遇到下一个女人。
【A】叠化,叠化,在某个特定地点将角色的状态印记在那个时刻,而树林内的空镜叠化又是如此迷幻,文学感投射与影像的最佳决策。前半段的视点稍显杂乱,主线在各种影像实验与角色塑造之间变得模糊不清。但到了战争戏时,影片终于步入正轨:超凡的运镜是展现角色内心的最佳途径,一个360度的旋转镜头将战场环境净收眼底,各种大场面调度是如此赏心悦目,以至于许多角色的内心旁白反而无关紧要。最后,到底什么才能最好的展现这是一部倾尽举国之力制作的史诗电影?答案就是航拍镜头,摄影机穿过云层,越过大地,地面上的战争变得如此渺小,恢弘气魄中又透着无穷诗意。甚至完全可以说1966这版《战争与和平》贡献了影史最佳的航拍镜头。
从开篇的空镜到第一场安娜舍勒家动静对比的宴会,马上就清晰感知到这一版《战争与和平》跟好莱坞版的差异。作为托翁“家人”呈现的《战争与和平》,必须得是百分之百尊重原著的。那些人物心理的旁白,那些看似虚无的顿悟,有点像《红楼梦》中亦真亦幻的感觉,导演都给呈现出来了。第一部中,奥斯特里茨之战的恢弘(看完第三部就觉得这是正常水平了,跟好莱坞版相比那是高了几个LEVEL)。罗斯托夫家里的氛围真的太让人羡慕了,那是爱让他们聚集在一起。尼古拉回来时其乐融融的画面,从看书时就很向往,电影里的呈现很到位。玛丽雅小姐真的找了一个相貌平平但眼睛很美的演员,真厉害~苏联导演是有审美的,镜头语言太棒了,色调也异常好看~冷峻中带有诗意~大气中不乏细腻~
泪目啊,有这样的作品存在,作为观众的我们是幸运的。大气磅礴的开场已然昭示着导演在艺术上的决心。多处转场很绝,比如音乐的运用,一边是别祖霍夫家悼亡的肃穆,一边是罗斯托家的欢腾的舞会,别祖霍夫身边的人都巴不得他赶紧死,争看遗嘱的“雀跃”和舞会重合了。奥斯特里茨的硝烟,制服和天空。安德烈拔旗和仰望天空,那个永恒而神秘的真理,当镜头拉远抵达云端,观众成了那个超越的存在,看着蝼蚁般的军人不知为何互相残杀,极致的视听。最后娜塔莎的惊鸿一瞥,绮丽的月色,一波接一波的情绪,最后完美收束在那颗橡树上,安德烈从它身上看到自己,既是幻灭和绝望的投射,亦是重新认真生活的起点。Ps. 导演自己演皮埃尔突然就跟托老把自己写成皮埃尔对称了。想看熊和警察绑一起在河里负重游泳。原来我学法语是为了听懂俄语电影里没有字幕的法语台词
20210509影城重看。第一部登场几乎全部重要人物,战场和府邸来回切换,叙事效率高(安德烈完成橡树蜕变),但弱点也暴露无遗,过于倚重旁白对人物心理的刻画,以至于精致、浪漫的镜头(皮埃尔滴水屋求婚,娜塔莎夜行歌唱),有沦为配画之虞。这次重看,印象最深的是尼古拉那声“世界万岁!”,然后镜头拉升,开阔的抒情尽出。读《娜塔莎之舞》,安德烈的原型可能是谢尔盖·沃尔孔斯基,因此有那种高贵的受难感,这部夫人难产而死(俯拍+旁白,倒是有阴阳之隔),已是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