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2012)
親密さUP:2024-08-04
演员表影评剧照
亲密简介
擅長在作品中處理人與人的親密感的濱口,以四小時的長度捕捉日常與非日常之間。劇場裡的青年男女為了創作與生存而鬥爭。濱口藉由一個又一個長鏡頭追逐舞台劇的排演過程,耐心等候必然的衝突與 張力,既展現了攝影機暴力的本質,同時 思考「在鏡頭前面演出」是怎麼回事。現實與虛構巧妙交錯,舞台上下的衝突與暴 力,哪一邊才是真實的人生。
- 滨口龙介 Ryûsuke Hamaguchi导演
- 北川喜雄 Yoshio Kitagawa摄影
简评
时长130分钟的完整舞台剧像一个巨大的客场休息或是中途表演,观众从电影里跳出来,进入到另一个充满实验性质的空间里,没有情绪的外露,用语言表达情感是最为克制神秘的表意法,现场观众之外还有观影观众,这种套入的刻意既显得精巧,又有些身不由己。亲密的秘密是距离,当无法量衬好那段长度时,两个人只能久别寒暄后跨进分叉方向的列车,最后两人的隔空互动伴随音乐响起,忽然眼角就湿润起来。
很喜欢上部,而下部相当鸡肋,我不知道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甚至怀疑是那些演员脱离了滨口自己排的。下部的结尾单独拿出来做个短片倒是挺浪漫的,而作为整部的收尾,违和而诡异(因为不再亲密了)。上部的结尾才是点睛之笔,谁都会喜欢这种从黑夜到晨曦的畅谈,还有那首迷人的电车诗。(或许滨口在提醒我们要把现实日常与剧作的狗血做好切割【从阿巴斯了解到这是“元叙事”】)
滨口的长镜头叙事密度,及对都市庸常的反叛,使之成为游离于钢筋混凝土间的影像诗人。戏中戏拆解现状的「新浪潮」痕迹、「侯孝贤」式的电车镜头和「花样年华」「春光乍泄」的暧昧描摹,彰显出滨口龙介的迷影属性。假借人物探讨政治、戏剧、爱情的同时,又构造出了镜面影像,进而在深层文本含义中以「戏剧」介入—拆解—重组—架构生活,与现状保持疏离。镜头前的戏剧走向生活化,但深层的滨口走向了同「夜以继日」一样的梦境道路,并且不亦乐乎。
所谓,小资文艺青年的生活,便是拙劣的诗作,暴力的表演,以及质朴的纯爱。时间的流逝,不仅拉长影片施与观众的暴力,同时也是剧中人物由表演转向纯爱的必需。从夜晚到黎明,面向双重观众(戏剧及电影)的正打与反打,以及电车的交汇及分离;展示着电影最本质的功效,时间及运动。性,在滨口这里成为了一个表演的核心,大家总会提到,大家都明白,而导演却又保持缄默。拙劣的诗以及幼稚的表演,最终都化为了在相互分离的车厢中,共同幻想相聚的最纯真的狂喜。
不是喜欢的滨口龙介,文本强度太大,往后的制作在剧作上更为完整和精巧,当然这和我个人阅历有关了。爱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又是什么时候我们不得不分开呢?连续不断的交流和大段文字讲诉,隐藏着不同的情绪、经历,谁也说不清楚究竟什么时候产生了对他人的奇怪情愫,或者是在情绪的共鸣和同情上将两个人的关系连接在一起了。有人用一个圆来表述侯麦电影中所表达的男女关系,重合交叠或错位,每个人都因此有所倾向。和开头电车行驶的镜头一样,疏离、亲近。自我、他人,爱和表达。(简介很有意思了,摄影机前的剧情张力和情感暴露?)
不是几个字能说清楚的。真实和虚构的任意交织,剧作者视角观看现实。虽然表现上是第一章虚构二三实演,但真实是二三是真实演出第一章才是虚构,如果导演是根据戏剧文本反推出第一章那实在是很有想法。前面根本看不明白的,甚至是导演故意让你看不明白的稀碎片段,在后面很大程度得到了演绎,一起构建了和“剧”的关联。中段确实让人想起了ntlive的剧院直播但当然不是,前者基本上没有调度,而本电影在镜头设计舞台设计和总体调度上显然是电影化了(但前期过曝后期生拉确实...也不像故意的)。最后一个镜头真的是我作为铁道迷观察过好几次但就是不知道怎么和文本一起发挥意义的东西,实在是太妙了,光这个镜头绝对可以加大分。另外第一章第二章的中场休息也很好玩。总而言之不是拍的多么精彩或者巧妙,而是这个切入角度和思路实在是抓人。
日语在它的母语体系下听感是不一样的,即使翻译一致。导演一直在延续自己的母题,戏剧式的表演,戏中戏的架构。两个演员的情绪是不同频的,而且多用近镜镜头,更像是一种访谈,没有技巧的剪辑和景别变化,使得关注点完全放在演员表演身上。音乐会很明显地在抒情片段出现,却又突然间随着巨响戛然而止。导演有意地间离后让我们重回电影,或许是碍于文艺片平铺直叙的影响。男女主角的另一重身份都十分普通,在餐厅做着兼职。天哪,一面电影截图的墙上甚至还出现了王家卫。屏幕上女主人公的倒影,同时呈现她的心情。亲密关系的隔阂。“你最薄弱的地方也是你最强大的武器。”“日本也没你想的那么安全吧”转场是用白班和马克笔写的日期转的。内正反打只有在有动作需要的时候,才进行人物切换,显得有些刻意了。
这片子保留了一些仿佛从《激情》继承下来的粗粝感。导演很狡猾,用文字承载了大批干货,像一块块大石垒成了一部电影,情感则像水,在大石的缝隙间汹涌地流。虽然拍得像个记录片,但台词,镜头和剪辑又能看出一些精心的设计。虽然有个剧中舞台剧,但调度又像是舞台剧外故事的一部分与观众直面。可以时不时在剧本里找到一些严丝合缝的呼应。文字果然像一列火车,到站了就上车或下车。但不得不说,用约等于纯文字的方式来打开一部电影,以这个体量,还是很难说非常喜欢,虽然每一站都有引人入胜的点,但还是容易入睡。全程靠使劲读字幕保持清醒以及感到被吉他曲拯救。喜欢所有在火车上拍的戏,让我感到在密集的文字攻击中获得片刻喘息。喜欢所有Etsuko念的诗。
男主在前段处于无间亲密的风暴溏心,索性就在后段把自己写成舞台上一股幽怨的离心力:角色表面是人际的中枢,实则无力扰动任何一片关系场域,结尾与变性者合居,也是弃绝性别纠葛的一次隐性示威。女主尝试与原定演员建立亲密关系,即将自己的影响施加于男主虚构的示威而无果后,就彻底在角力中败阵。观众席上,她看到男友被动却完美地为“示威者”赋形,见证了一次失效的介入,便明了自己只能疏离如局外人了。而当男主投身战争,完全抽离后,反而能凭借这场更宏大的虚构再一次开始重构关系,直至往日的负重也变得轻盈,亲密便得以在分别的当口达到饱和。片子观感太曼妙,以至于回过神来想想,又是一次导演惯常表现的男女fort-da游戏罢了。
不太喜欢前篇,觉得是一群self-absorbed的文艺青年在尽情自恋。自省是好的,但过渡沉溺于自我就会变得自绝于世界。后篇的话剧我倒是很喜欢,虽然又是男男女女搞破鞋的故事,但角色们直白的情感表达很有戏剧张力。很喜欢关于暴力的诗:暴力的本质不是物理攻击,而是剥夺人选择的信念与能力、让人感受到不义。没太想明白话剧和现实世界的互文,如果上帝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只买下篇。最后在驶往不同方向的列车上热烈挥手,还是有被猛地甜了一下,男主穿军装实适合沟妹。
很喜欢。戳到了我的“真实”点。即使对讨论的亲密关系(一如既往地)并不在意…。故事构思、台词、虚实关系和影像语言(以及人物设定和演员)都挺妙,剧场和文本性,是《驾驶我的车》的铺垫。虽然第一部看的《驾》也蛮喜欢,但之后《偶然与想象》&《夜》就很无感。原因之一是以上两部影像就很像小清新的日剧(不爱枝裕和的原因…),就感觉很假…。朴实的素人演员可比“长得好看”的专业演员好太多了。。。(以及结尾两个人桥上散步到天亮说话也是zing
诗歌,剧场,生活,身体,语言,选择,自由,暴力,爱,自我,他人,谁能超越谁呢?也许人类最终总是不得不假借语言,至于可以走向哪里,则只能是永远悬而未决的难题。但亲密的话语确实在某些时刻抵达了亲密的真理,我们未必有意识地依赖它——但总归是这样那样地生活下去了。当有一种结合是必然的时候,有一种分离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