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录:第一次世界大战(2014)
Apocalypse la 1ère Guerre mondialeUP:2024-08-05
启示录:第一次世界大战简介
Colorized historical footage in ascending order of World War 1. Not only the relatively known Flanders and France battles, but also the generally unknown Italian-Austrian, German-Polish-Russian, Japanese-German, Ottoman Empire- Allied and African German Colonies, and other unknown or forgotten fronts and battles. Original French production retold in English for National Geographic channel as: World War 1: The Apocalypse
相关影片推荐
- 丹尼尔考斯特尔 Daniel Costelle导演
- 弗朗索瓦·阿诺德 François Arnaud自己
- 马修·卡索维茨 Mathieu Kassovitz自己
简评
各国打着和平正义的口号为了各自的利益开战,结果谁都没捞着好处,但最惨的还是年轻人和底层平民。比较惊讶的是,竟然提到了殖民地人民参战,不过基本都是被送去战场当炮灰了。战争军事科技的发展速度惊人,但不过是加快了人类互相残杀的速度。另外吐槽一下,美国是真鸡贼!也难怪德国大佬们会说,德国军队没有失败,失败的是政治。。顺便感叹一句,德国是真能打,再加上凡尔赛和约的推波助澜,也就不惊讶为啥会有二战了。
好的地方自不必说,全程都是当年拍摄下来经过修复和后期配音的真实影像资料,以时间为线索,地图为辅助的顺序讲述,是了解一战的不二之选。旁白带一点儿法文口音的英语让整个纪录片的基调在严肃中又带了点儿真实的悲怆。纪录片的用词很考究谨慎,也是学英语的不错资源。也不是没有局限,一战毕竟是一场国际战争,以法国的视角来叙写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内容,也会有它自己的偏颇。而且一战参战国家之多、矛盾之复杂、战况之惨烈也不是短短五集纪录片能概括清楚的。所以我个人应该会再多了解一些之后二刷,为了内容也为了语言。
珍贵资料,摄影者们牛鼻!那些士兵骇人的伤势,以及终身毁容的半边面孔带来的是头盔和防毒面具的技术提升。这样的震撼远大于炮火连天的镜头。而所有交战国都支持阶级制度,其实和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也有极其紧密的关联。兔子般的老鼠啥都吃,并带来跳蚤,恶劣的卫生条件都远不及爬出壕沟的恐惧。喝着劣质红酒,驱走无形野兽般吞噬内心的阴霾。即使无数村庄被毁,没有可以回去的故乡,即使国际联盟的出现,也没有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协约国瓜分了德国的殖民地,强加了巨额的战争赔偿。凯恩斯等经济学家也预测了,这不是和平,德国这些孩子在屈辱中成长,并梦想着复仇。
我只知道战争中死去的 瞎的聋的断臂断肢伤的士兵都是年纪轻轻农民 工人……战争有意义吗?受苦煎熬的士兵都是什么人,为谁而拼命?上了战场冲是死退也是死,死的英勇?只为是英雄好汉升官发财好名声?生龙活虎的去,然而有长眠解脱永别于亲人朋友战友的,有饥寒交迫耷拉脑袋瞎眼耳聋断臂断肢口语障碍而归的即便寥寥无几因战争升官在以后的日子里也不得安生……一战的前因后果,我只看到了这些惨烈
“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而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掩埋掉罢了。……抽象的名词,像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倘若跟具体的名称——例如村庄的名称、路的号数、河名、部队的番号和重大日期等等——放在一起,就简直令人厌恶。”——《永别了,武器》海明威
文学与艺术为现实披上浪漫主义的面纱,使之目眩神迷令人向往——而用来粉饰和掩盖战争的残酷则后果不堪设想。战争打响前的战士在欢呼中远离家乡幻想成为英雄荣归故里,脸上洋溢的喜悦成了最悲痛的序幕。片中引用的文字和真实影像泛着火药味与血腥气,诉说了一段人类历史的黑夜。那些战场上仓促消逝的生命和上层权贵的漠视对比刺目,铭记历史的口号也显得苍白,这部纪录片应该被更多的看到。
一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大战,波及了全球众多国家。这也是现代战争的开端。武器装备、战争模式,都与以往有了很大变化。工业化背景下的战争较以往更加残酷和血腥。其中使用了化学武器、喷火器等,对于生命的摧残更加恐怖。战争的起源,还是利益的争夺,当权者对领土的渴望,对旧有的世界秩序的不满。德国作为兴起的国家,必然会在欧洲大陆与其他的国家产生纷争,这个纷争第一个矛头必然是它的宿敌法国。可以说一战很难避免,但彼此的同盟关系和战争的进程有一定的偶然性。这部纪录片有很多难为十分珍惜的真实镜头,基本还原了真实的历史脉络,对战争的背景和进程都有很好的体现,难得的纪录佳片。
大部分都是战地摄影师在当时拍摄的真实影像,很真实的呈现了战争的残暴。看完对战争有了更真实的认识,不过是统治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以民族、国家荣誉为幌子改动的人间灾难。最后一集,看见联军总司令福煦的笑容,我想到了中国的一句古语,所谓“一将攻成,万骨枯”。那些在堑道内挣扎、掩掩一息的士兵,他们也是在后方妻儿的全世界啊。德国真是个牛逼的国家,可能是拥有普鲁士高贵血统的原因。二次世界大战都是一对多,自己的盟友还贼菜。
8/10。大量进行修复和上色的黑白历史画面,将独属于一战的奇观景象生动记述起来,人们看到一排英国老兵坐在木架子上蹲坑的荒诞绘画,意大利士兵背负火炮的车轮零件攀登雪山的奇葩战术,基辅的假肢制造厂隐喻着沙皇政权的残疾,还会发生在美国遭受歧视待遇的黑人大兵,却得到法军尊重、演奏的爵士乐被欧洲民众热烈模仿的独特体验。形形色色的细节又被裹挟进宏大历史的叙事中,在反映国家机器洗脑爱国情绪的片段里,插入了有声电影的发展:卓别林拿起大锤砸倒了德皇模样的演员,锤子上面写着鼓励大家购买战争债券的文字,而当一名法国老兵对着镜头,银幕背面的配音演员向观众提出同样的要求,被击碎的第四堵墙和声音成为无法回避的质询主体,这象征书写历史的政府意志对集体记忆的‘‘裁决’’,就像末尾高阶军官为英雄主义的塑像,抹杀了艰难的战争记忆。
也是备考期间看的。从一战到二战,人类文明中的政治文明、军事文明带着负担进展……这就是现代令人咋舌的开端。等到二战终于也结束,人类的破坏力已经发展到几乎无以复加的地步,也幸好在20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美苏没有按下核武器的按钮,否则20世纪真的是一个更沉重的世纪了。而进入21世纪,西方世界和中东世界对20世纪的战争热情的某种程度上的新型接续,也还是令人扼腕叹息。
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仇恨与民族主义而爆发,不到一年时间,人们就意识到这是一场无止境的、无意义的、绞肉机一般的战争,新式的堑壕战术要求士兵们无所畏惧地顶着敌人的机枪与大炮的猛烈火力冲锋,结果大都是徒劳的,几十万人的牺牲往往只能将部队往前推进几公里。工业革命使得科技迅速发展,坦克、战斗机、轰炸机、潜艇、毒气、齐柏林飞艇,人类从未在别的领域有如此多的“奇思妙想”。一战打了四年,造成了数千万士兵与平民的伤亡,使得三个参加战争的帝国土崩瓦解,并且引发了恐怖的西班牙大流感,更加不幸的是,和约《凡尔赛条约》因为对德国实在是太过严苛,它没能带来和平,它使得德国国内弥漫着浓重的复仇主义氛围,为二战埋下了隐患。战争,除了无止境的仇恨与杀戮,到底带来了什么啊。
战地记者牛啤就是!让我们能这样接近历史,感觉自己也是经历了一次沧海桑田。连肝五集,太多记不住的地点和人名,但是知道了,原来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亲戚打架,也记住了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记住了在蕾丝抽屉面前小解的德国人,帽子防毒面具很厉害的德国人;还有在后方不停工作的女人,记住了那个给帽子里塞纸条的小天使;记住了把酒当水喝的战士,I want you 的海报,记住了堑壕战时大小便需要扔出去的窘迫;还有德国无限制潜艇战让美国有了理由加入一站,以及最后像下集预告一样的《凡尔赛条约》,复仇的种子在下一代慢慢萌生……仅仅20年的和平,生在那个年代真的太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