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忠妈妈的眷村(2007)
伟忠妈妈的眷村简介
中天新闻台将在本周六、日( 5/12 、 5/13 )晚间八点推出电视才子王伟忠拍摄的「伟忠妈妈的眷村」记录片,本片是王伟忠在得知故乡嘉义的建国二村将拆迁後,耗费五年的时间所留下的影像全记录,昨天中天新闻台特地先举行发表会,除了主人翁王伟忠夫妻、王伟忠妈妈和大姐均到场外,同样是眷村长大的孙鹏、谢震武、何戎、琇琴和好久不见的孙越与国家文化总会秘书长陈郁秀也特别前来站台与祝贺,中天电视总经理陈守国表示:「王伟忠不愧是电视才子,每段时间都会有令人惊艳的作品出现,『伟忠妈妈的眷村』中,王伟忠把自己的回忆呈现的非常感人,在母亲节前夕,中天新闻台也借花献佛,将这部记录片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们。」
「伟忠妈妈的眷村」中记录了王伟忠一家人对於故乡的深深眷恋,尤其是伟忠妈妈,从来到台湾後便居住在嘉义建国二村,建国二村陪伴了伟忠妈妈五十几年的岁月,当得知建国二村要拆除後,伟忠妈妈十分的不舍,也让王伟忠有了想记录下故乡影像的念头。王伟忠表示:「我刚开始只是很单纯的想记录自己的老家,让我的第二代、第三代知道我们是怎麼来的,记录我的妈妈给我的小孩看,但在拍摄中,我逐渐发现有许多眷村的文化是独特的,也让我感觉到自己个人对故乡的依恋,因此我在剪接中放了许多个人的感情,也照我妈妈所希望的,以简单、有感情、不麻烦别人的方式进行,希望大家都能有属于自己的感触!」
「伟忠妈妈的眷村」主角伟忠妈妈王孙绍琴和伟忠大姐王蓉蓉为了这场记录片发表会,昨天( 5/9 )特别从嘉义来到台北,并亲手准备了五香芝?大饼、咸菜炒肉丝和凉拌大头菜三样家乡小味来到现场给与会者品嚐,让大家重温道地的眷村小吃味道,现场来宾也都吃的赞不绝口。值得一提的是,当来宾们观看「伟忠妈妈的眷村」的记录片段时,现场竟顿时成了催泪大会,包括伟忠妈妈、伟忠大姐、伟忠老婆和琇琴等人都感动的落泪,连孙鹏都红了眼眶,尤其是其中一段关于门牌的故事。原来,在嘉义建国二村正式拆除後,伟忠妈妈特地将老家的门牌保留下来带到新家,并订在新家自己的房门上,为的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永远记得陪伴大家五十几年的眷村,是永远都不会被拆毁的,而已过世的王爸爸如果有一天要回来,看见门牌就会知道自己在那里。这样的深情更是令现场所有来宾们动容不已。
简评
熬夜看,拍得太好了,喜欢这种口述史风格的叙事。感觉眷村特别像北京的胡同,尤其是公厕,早年的早市等等。原来一直想怎么伟忠哥的普通话有北方口音,尤其有一期跟大s讲汪小菲的北京话时他说得实在地道,后来才知道他是眷村二代,父母都是北京人。王妈妈真是典型的老北京体面人,对老邻居老朋友周到极了。里面的周妈妈太有意思了,生命力极强,南城口音,想起了爷爷奶奶。
王伟忠有这么好的眷村和影视界的双重资源,却只拍出了新闻专题报道的水平。还不如直接做成采访类的片子呢,康熙上讲眷村故事的九孔邰智源孙鹏徐乃麟郭子乾琇琴翊萱都请来,这些人的故事也算涵盖了眷村的方方面面。几期康熙除了主持人非常差劲以外嘉宾讲的故事都比这个电影好太多。这片子说是在记录胡同儿拆迁老邻居们不舍分离的故事也没什么问题。不过话说回来,眷村与非眷村的区别和军队大院与非军队大院的区别、大杂院与非大杂院的区别能有多么不同呢。大家明明都是同文同宗的一家人,不管你叫这个家什么名字。想想现状,太令人痛心了。谁能想到当初激励人们克难奋进的毋忘在莒庄静自强在历史的车轮下变成了蕴育仇恨的土壤了呢。当初的气节该怎么排遣才不会造成这个结果啊。为什么一大批普通人要堵上一生去承担背井离乡骨肉分离阴阳相隔的悲情结局?
从平房街巷,到楼房小区,到异地分散,人和人的关系肯定越来越淡,所以我觉得近距离稳定的关系才是人和人亲近的必要条件,眷村的近邻比家人还亲,这条件在现在感觉是很难了;一代眷属走了以后,二代三代对大陆真就没什么牵挂了,同文同种是故事,不信就是不信,感情淡漠甚至鄙视这样隔阂已久没办法用个故事弥合,难道再赶到大陆眷村一次?
最近重温康熙,看了王伟忠那两期眷村故事,颇多感慨。接着找来这部纪录片看,就是父母和自己生活的再现啊。异乡游子操着乡音,想念着回不去的家乡。浪子孤商,早还乡井,成了实现不了的梦。眷村生活的人们,聊天时称自己是“外省人”,各界名流都是一颗中国心。而今后代乡愁渐淡,一中各表也少有人提。台湾这些说着地道北京话、山东话、上海话、四川话的亲人们老去后,不知还能不能再有第二个小S可以那么夸张地对着镜头喊一声”俺是山东人!“,和蔡康永为南北方人拌拌嘴。
在出国之前解放战争对我来说随着金门失利画上了句号,我们像洗澡一样把旧中国的污秽洗到了一个叫做台湾的小岛上。可是出国后随着对台湾的了解却发现,原来我所了解的那场战争只是上集,下集里还有这么多北京山东等等各地的普通人在那么一个小岛上遥望着自己曾经的故土,曾经家乡里村口的小河。两岸的纷纷扰扰总会过去,真心希望上两代人的悲剧不要再发生在我们这辈人身上。
我觉得,对别人的乡愁感到同情然后要高呼武力统一的人应该吃屎去。人家的乡愁是怎么造成的,是战争好吗。所以是要再制造一场战争,让未来更多无家可归的人陷入乡愁是吗。觉得很庆幸有这样的纪录片留下来,看这里面的老人,听着里面不紧不慢的京腔,第一次体会到了乡音无改鬓毛衰。“本来以为只是去玩两天,没想到一去就是五十年”,可惜少小离家,却一生再也回不去了。
没被眷村故事打动,却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同样的大院般居住环境,邻居相互照应帮衬,没饭去隔壁吃,没时间接小孩邻居去,家里的亲戚邻居也认识,过年时小孩子们一起布置院子表演节目…最后院子拆掉,搬到了同一个小区的楼房,父母们还是会串门,但小孩子感受的温暖不会回来了。
在离开老房子的时候,我学着伟忠妈妈把门牌取了下来,带到了新居,成为了一张巨大的冰箱贴~我也在心里默念,爸爸妈妈能找到回家的路和门牌~一如那天搬离老房子的清晨,我没有回头,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弄堂~感谢那个时候这部纪录片给过我抚慰~
16年在台湾看了两遍牯岭街,对眷村文化很感兴趣,去了几个眷村,大多是无人居住或废弃或保护起来的破旧房子,依稀可见生活的痕迹。而看到这个节目终于把那些真实的生活还原了,离开家乡五十余年却依然留着乡音的眷村一代,他们对故土、对拆迁眷村的感情,都带着非常复杂的回忆与情绪。看到伟忠妈妈回到建国二村自己家的位置那里好感动…
眷村这种聚落式的生活方式,很像以前小时候那种老式街道社区的生活,一条街的大家基本都认识,邻里联系紧密,没事串个门,通常晚上会聚在几个固定的位置聊天打牌,有什么问题大家都会来帮忙,逢年过节小孩总往各家串,大人见着了一般也都会给个小红包拿点吃的意思一下。现在想来,相比起如今楼道里一道道紧闭的房门,还是那时候的生活更有人情味些。
那个一口北京腔像女匪谍的女大大,那个明明思乡却说不喜欢某某党不肯归乡的大爷,他们说着五湖四海的方言,他们来的时候都以为三五年就可以归家,谁知道一呆几十年,他们是异乡的外省人,生活艰苦但人情味浓浓的眷村,那么浓浓的乡愁。王妈妈站在拆掉的故居旧址喃喃自语:这里是我的家啊。“他们都老了吧,他们在哪里呀”,希望有机会再去看一次《宝岛一村》
关于迁台历史和家长里短,各有感人之处,最感人的还是普通人(包括普通士兵)的心酸的挣扎谋生经历。大江大海的故事,真是让人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部分的片段已经让人头皮发麻,尤其是有一位台湾太太在剖腹产后由于动怒而发生的大出血, 以及借钱办出院的经历。想起高华先生病榻上读龙应台的书仍然感动得落泪,想来最终触动人的应该是大历史下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