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忠雄:武士建筑师(2016)

Tadao Ando: Samurai ArchitectUP:2024-08-11

安藤忠雄:武士建筑师

评分:8.4 导演:水野重理 编剧:
主演:安藤忠雄
类型:纪录片
片长:73分钟地区:日本
语言:日语
影片别名:Samurai Architect Tadao Ando
上映:2016-03-23(中国香港电影节)
IMDb:tt10308630

安藤忠雄:武士建筑师简介

沒料到作品禪味十足的知名建築師安藤忠雄,七十多歲,一開場便紮紮跳,透露獨門方式訓練腦筋和意志,更和你來個青春無懼的釋義:一切都有可能的。沒上過大學,沉迷拳擊,自學建築,在奈良寺院頓悟,他娓娓道來;再看大膽思維:建在水上的,建在蓮花池下的,藏身島裏的。他將小房子變成大世界,變成人與大自然同呼吸的理想國度。千萬人反對,每次貫徹意念,像武士揮刀作戰。最後來到上海建劇院,向難度和經濟效益越級挑戰。武士打不死,因為座右銘「我們只活一次」。

简评

就是一个积极到有些烦人的小老头,可能会把自己的建议强加在别人身上有些惹人厌的那种但你依然会被他的某些特质吸引或者折服。他说建筑就应该看不到形状所有的内容都在内部,光影和材质都是建筑的灵魂。直岛的建筑群是另一个人的狂想但是30年后他真的成为了一个货真价实的艺术之岛。保利又是另一个搞笑的故事,翻译把自嘲翻译成了奉承,老头子抱着失败就失败的心思没想到被国人的效率和技术直接打通。不知道领导们看完纪录片之后会作何感想呢。ma~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人生就一次,失败了大不了道个歉重新再来。这个想法挺好~

因为非常非常向往自然和禅意的居住环境所以很关注安藤忠雄的作品。展览取名为“挑战”,纪录片用上了“武士”,确实很符合他的经历和人生状态。但这老头原来也有执拗到搞笑的一面,比如坚持吐槽员工只知道把去大公司作为人生最终选项。还有坚持要找机会不顾业主反对把光之教堂的十字架玻璃拆掉。

就像喜欢张一样,我同样也喜欢安藤身上那种充沛的生命能量,这种能量哪怕衰老和病痛也阻挡不了。还喜欢的是,他那样一种先锋的姿态和冒险的决心,哪怕失败,也觉得没什么大不了,因而,用武士来形容安藤总感觉不是特别合适,武士总是受限于一些外部的教条,一些道德上的指令,而安藤的设计保持的则是一种反叛的姿态,丝毫不在意什么先定的标准。我对建筑不是特别了解,但很喜欢他的做法,在保留原始生机的同时将一种简洁的理性嵌入其中,其实在本质上也和电影类似,建筑给予的是你对空间的感受,组织这个感受倚赖的是一个结构,而结构是一个有关选择的问题,电影的逻辑也是如此,更需要的关心的是,你如何把创造力的灵气合理地放置在一个系统性的架构之中,而不是对这样一种混沌状态无动于衷。

想象中的安藤忠雄是安倍晋三的样子,结果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活蹦乱跳的老爷子,他说要时刻保持精力充沛这样才能充满战斗力,勤奋、敢想敢做、随时陷入的痴迷,让他在精力数次挫折后依然成为世界著名的建筑师。曾经去过亚洲大学附近的亚洲现代美术馆,这是安藤忠雄在台湾建的第一座美术馆,很遗憾没能进入室内,但远观其外形就足以让人感到即舒适又震撼了。希望老爷子能继续乐观可爱的生活下去。

听完电台后我就找了安藤忠雄的纪录片来看,算是我初次接触建筑,也是以美的角度来欣赏建筑。结构美,线条美,光感交错,和自然的融合,人赋予建筑的意义,都变的有意思。安藤这个人也好好玩,“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失败了没关系,又不会要我的命,道个歉就好了”“医生建议我工作减半,我感觉生病还是有好处的”好有趣。

我第一次知道安藤应该是09年,那时对建筑感兴趣,一是因为选修课有一节讲到建筑和人的关系,也因为觉得和拍电影很像,都讲究沟通和合作,都是用光的艺术(把钱用光),10年还买了本书,结果“在读”一直读到23年(而且重新捡起来的契机可能是因为看了美剧Andor),对光之教堂早就祛魅,比较想去直岛和冬天的水教堂(但长屋的中庭我一直记得)。书真的很好,不读建筑也获益良多,纪录片嘛就……拍了冬天的水之教堂,还不错。但B站版为什么只有不到60分钟?

“女性7点下班,比矢野大的八点下班,年轻人九点下班”看着安藤大师和他手下的人个个黑眼圈,看来就算是日本的设计师也舒服不到哪里去啊建筑方案真的应该像他一样多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关系,多考虑让建筑能自然而然地存在,然而很多方案估计就学到了无脑用清水混凝土。当然作为暖通的看到这么多中庭空间和通高玻璃幕墙,血压已经上来了

安藤忠雄的建筑理念让我大为震惊,不光把文化融入到建筑中,更多是一种建筑作为人类寄宿空间的符号化发展,古典与当代艺术的巧思,将侘寂美学与庭院观景(即与自然)的融合,不知为何总感觉他的作品和杉本博司的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庄严肃穆淡雅,灰色的混凝土中蕴涵了黑与白之间的无穷,仿佛无形之间构筑了一种关于建筑又不止于建筑的更加广袤的空间,这个空间屹立在精神世界中,神圣不容亵渎,颇具中国道教的特色,又可以与西方古典建筑相辅相成,实在是倾佩

上学的时候做方案,一旦陷入瓶颈,去翻一遍安藤的作品集,就会迎来生命的大和谐(不是)。其实他的作品理念在自传里都阐述的很清楚了,建筑的手稿、照片也在作品集看了又看。而纪录片的影像传达空间的感受更加真实震撼,还有对他本人的拍摄也比文字更能表现他的可爱。很感动和羡慕的是,日本甲方能为了让一个岛变成可以实现的艺术之岛,发动全公司的人去岛上种树。他们能更好地理解建筑不看外形,而是看内部的空间。最后保利大剧院的结构工程师眼含热泪的样子让我看到了中国的工匠精神。

1. 看了安藤忠雄上海的展,只看懂了零星半点,这个纪录片很好的记录了安藤忠雄的创作过程和建筑的细节,他的设计更注重1)内部空间和构造;“建筑这种东西,还是看不清外形更好,更重要的是建筑内部的空间。“2)光与影;“万神殿,让我相信对光线的追求足以形成一座建筑”。光之教堂安藤忠雄故意去掉了玻璃,为了更美更通透。而客户坚持要有玻璃,安藤忠雄说“将来有机会了,我就要把玻璃拆掉,我一直惦记着呢。3)建筑与自然,内与外浑然一体,要有生命力。“日本人心中的美说到底还是生活与四季景色的结合。”让人感受到生命感了,说明我的建筑也有生命了。比如最早的住吉长屋,就大胆采用了天井的设计。

安藤是真的很热爱建筑啊,看着很受触动。只要有想法,就会进步。设计要预判未来。有自己热爱的事情并坚持行动真是一件幸福的事了结构设计也很厉害,好的设计离不开构造,构造完美配合设计才能让设计师想法落地,挺难的。最后看到了保利大剧院,大三实习有幸参观过,那会对专业敏感度不高,现在再次看那个镂空楼梯很绝!

居然是一六年的片子啊。做得较粗糙,虽有古早影像资料的缘故吧。安藤先生比我想象中有意思。一个浮妄的断言是:他做体量小一点的建筑会更好些,往大了做有可能出现问题,或者说暴露弱点吧。重大感想,在中国做公共建筑,讲究的就是一个糊弄。你做得再好看,给你来一红字led滚动二十四字,或是来一套土鳖内部装潢,直接完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