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的电影(1926)

Anémic cinémaUP:2024-08-12

贫血的电影

评分:7.4 导演:马塞尔·杜尚 编剧:
主演:
类型:短片
片长:7分05秒地区:法国
语言:无对白
影片别名:贫血电影
上映:1926
IMDb:tt0123380

贫血的电影简介

螺旋设计旋转得令人眩晕。它被一个旋转的圆盘所取代。这两个在完美的交替中持续到最后:一个螺旋desi gn,一个圆盘。每个磁盘都有标签,可以在其旋转时读取。这些法语信息以双关语、异想天开的押韵和头韵为特色。最后的信息评论螺旋主题本身。

简评

真实还原我突然站起时的眩晕感,眼前发黑、空间扭曲、视线模糊、大脑昏沉。如此质感的电影,是对人感官的再创造,以螺旋的演变,来模拟感官的运转,难怪会“贫血”;此外,观众的感受成为了短片打开的一种方式,为影片本身增添了意义。

电影作为影像最核心的元素即是运动,电影复刻现实,然而它依托的介质却是二维平面,当电影突破了二维平面拥有了空间,让观众感受到另一个三维空间的打开时,电影就成为了一种最变态的艺术,观众将痴迷的凝视著屏幕,被另一个世界的绚丽运动所俘虏,这部短片的先锋意义即在于对电影本质的讨论以及对凝视的猜想.——转

下午看到第二遍的时候没忍住问了句:实验电影某个角度来说算是电影的堕落吗?也许我们可以用电影的、视知觉的、艺术哲学的很多种角度来阐释这些物理运动,但简化/抽象/拓展性质到底为了导向什么?回过头来又觉得自己有点叙事电影原教旨主义了(观影审美标准已经被无形塑造了),不停自反真的好烦(无能狂怒

知道原片是默片,在b站看到的一个版本画面是杜尚的立体主义,配乐却是现代音乐,其实是有点偏后现代的,也就是后摇,在这样一个现代世界里,后现代的东西也掺杂在其中,解构些什么再去建构。那首配乐可真好听。

在视觉不可能之处拓宽视觉的边界,用的方法是引导。线圈的平移将平面的圈引导成立体图形的位移,旋转的字眼将固定的视角进行无意识的位移达到立体状态。所以视觉不可能之处即是3d,它不是视觉的往深处看,是大于平面的纵深,是虚空和诱惑的纵深度。杜尚在纵深处找到了能够让艺术形式达到融合的方式,也就是寻找这种纵深。如果说美术的静态装置性和电影的静态放映能达成共鸣的话,只能是因为它们能够超越其表现形式而获得内部具有重塑性的运动性。杜尚也因此拓宽可影像的本体,是视觉/接收之下的运动重组

达达主义者杜尚眼中电影的本质。二维图形的旋转在观众的眼中产生三维的错觉,电影就是借助画面上物体的运动成为空间艺术。而配合着镜头间的剪辑,电影进一步上升到第四维——成为了时间艺术。另外在图形旋转的过程中,观众逐渐眩晕,就像贫血的症状一样。而观众沉浸在电影中时,也忽略了文字的荒谬和无意义,电影靠形式吸引观众,而它的内容无关紧要。这也是题目叫《贫血的电影》的另一个原因。最后,杜尚认为世界如电影一般,充斥着荒谬和无意义,所以他说:“我已经住在这螺旋之中了。”

从背景乐出来的第一瞬间我就感觉到一种沉醉,这无与伦比的乐声映着闪烁不定的螺旋,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光影和方向的变换,如同渐渐深入的情绪,仿佛无尽的情绪在深邃的通道中不断碰壁折返,线条和色彩的虚实变换似在流动,这种张力不断鼓噪,切换到转盘的时候总有安稳感。直至最后的螺旋,仿佛一种探照,当我们与深刻对视,那背后不是虚无,而是最大胆最美妙的与未知的对话。

好像是影像发展的必然结果 当画家面对时间可以流逝 然后创造这种视觉效果。扯凝视真的会扯远吧!!!想到vertigo。这种对于视觉的晕眩我竟然还蛮受启发 这可能就是电影对与人的生理反应的作用 cool

二维图像借助形态与旋转构建三维纵深,轮盘上的文字与立体假象交替而来,使眼球不断完成对平面与立体信息的加工,而轻松的俚语与顺口溜则更像是热衷文字游戏的杜尚向所有观众开的一个轻松的玩笑,呼应了这场影像欺骗视觉的尝试。

各种旋转的(层层)螺旋,有些上面还有字。这些旋转营造了一种迷幻的氛围。(不同意评论区说的「这片是对“电影如何在二维平面屏幕制造具有纵深感的仿若三维的画面”这个概念的实验」,因为本片画面就算静止也具有三维感,也就是说绘画——而不需要电影——的基本原理就足以让本片画面具有三维感)

一部探讨电影本质和可能性的电影。电影表现的对象是三维空间,但是它所依凭的媒介却是二维的银幕。这部短片通过一系列纵深旋转的图象,向我们展现了电影在立体维度上的可能性。尽管表现方式比较单一,但早年电影人对于影像的思考和那股“玩”劲儿还是让我感动。还有,感谢Donald Sosin的后期配乐,让六分钟一点也不漫长,且富有治愈力。

正如让·米特里所认为的那样,电影本是一个平面,却带来了纵深和幻觉。投射(或者叫脑补)从一开始便在视觉层面产生,当叙事电影成为无可争议的主流以后,对于故事与人物的自我投射则进一步加强了这样的进程。由此,电影在视觉和心理上成为一种投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