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8.1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编剧:香特尔·阿克曼 主演:香特尔·阿克曼 类型:短片 片长:13 分钟地区:比利时 语言:法语 影片别名:毁掉我城 / Blow Up My Town 上映:1968 IMDb:tt0063551
中间为什么配乐停止了?那是在屏息凝视。展现一个人的痛苦,就让世界静默,她被吞咽的话语包围在中央,以令人不安的热情做着毫无意义的工作。有一个镜头,她在门框贴胶带,贴到最后撕不断,镜头随之前推,绝望感崩溃感就一下子涌上眼前。天才的直觉吧。
阿克曼也太可爱了吧!边看边在想这么一个躁动不安的阿克曼怎么拍出让娜迪尔曼那样的电影,画外是无端的呓语,画内是不得安宁甚至躁郁的少女。结局的定场镜头就一切了然了,阿克曼的身体内有两个自我,一个沉静忧郁,一个鬼灵精怪,不过显然前者最接近她的本质。
生存与毁灭之间极限拉扯,做了什么不重要,不一样的事情同一样的情绪,想要撕毁一切、毁灭、粉碎,疯狂按电梯按钮、想把鞋刷破腿刷烂、封闭一些缝隙、混乱时清洁,只有体会过这种情绪才会感受到溢出屏幕压抑到极限像一个在炸裂毁灭边缘的气球。最后一刻连接生存与毁灭的弹力带崩断,生存留不住“毁灭”,任由它喷射出去。
第二次看,开场就是女癫狂的哼歌声。为什么她18就对生活如此绝望,可能小时候很早目睹了母亲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观看她母亲的纪录片可以更好的理解她的创作源头。典型从个人出发以小见大的思路,几乎不需要环境,大场景,大设备,对白旁白,就将女性的社会问题表述,并引起观众的反思。为何疯狂,为何自杀等等。
厨房重地,闲人免进——1968年「18岁」的香特尔还是一位手捧鲜花、哼着怪歌「如此快乐」的少女。然而,这位「闲得蛋疼」正准备「爆炒我的城市」的小厨娘怎么在2015年「65岁」就自毁了呢?哦,对了,这位「问题」青年是戈达尔的影迷和其电影《狂人皮埃罗》的信众——她的「抑郁自毁」结局似乎早就有迹可循。实事求是讲,香特尔短片中的破坏性创新实在算不上什么创新,反倒是短片结尾处「预示着她人生结局」宛如定时炸弹的「肉身献祭」行为着实震惊了抑或警醒了赞同抑或不赞同她作品(三观)的观众:她的创新非但没有让城市「厨房」变得安全、整洁和新潮,反而越整活越凌乱、糟糕和越发不可收拾——俨然把她的城市变成了极端恐怖主义者的游乐园和实验室: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场小型行为艺术?——对于要和谁分食一块面包,我们还是蛮挑剔的。
充满才气的、灵动的,轻盈又沉重,有哑然泛光的质感。包裹性很强,却不闷,反而是呼吸的。明显能感受到新浪潮的影响,让我想起捷克新浪潮的《雏菊》,但依然有自己的特色,古怪、诡异,淡淡的冷意。据说原名是《炸毁我的城市》,但是翻译漏掉了“炸毁,直接译成了《我的城市》,不得不说这番错译反而更准确地抵达了影片的内核——“城市”不仅是文明社会人类的居住地,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它还有“精神疾病”的隐喻;狭窄的厨房在多数时候是女性的区域,即“厨房”的意象是女性忙碌的因,女性所容身同时被囚禁的“城市”,因此在其中看似欢乐近于癫狂的忙碌同样引发了最后的自毁。但是自毁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同样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同样被容纳在整个“城市”之中。与其说它是毁灭“城市”的结果,不如说“城市”本身就因为崩灭才完整。
胶带揭上自己的棺材,厨房里随机行为与生活中处处不如意的“倒霉”,在四叠半房间里所剩唯一的生物似乎是那只猫,它不属于这里放它离开。粘贴在橱柜的纸张,一片狼藉的地板,将泡沫水倒入混乱之中,如同以夸张的表演形式突破规则,即走向毁灭。回到一开始,女人就从橱柜中拿出了黑色的外套与头巾,从女人载走廊“捉弄”“捣乱”按门铃、奔跑开始似乎就走向了葬礼。
爆炸之前,每个观看这个片子的人早已mind blowing。处女作就是对生命结束的预言,当我们通过镜子去拓展边界,但发现一切都是假象。这是封起来的厨房,是属于女性的城市,是完全局限的当下。十分钟前我迫切的想要回到这里,十分钟后我捧着花决绝地炸毁。孤独是永恒的主题,怀旧是艺术人格的唯一延续方式。
有啥难理解的,阿克曼老是喜欢把小资女性的困境描述成重复机械化劳动,试图把城市白领小资划归到所谓的劳苦大众(披上头巾可能是阿克曼想象力的极限),然后再弄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说他们无法忍受城市生活,所以呢?这不就是荒野生存的城市版,有个屁的区别,同样都是本真主义糟粕,这些女权导演少在那里故作悲悯,你们无非只是满足文青对于城市的幻想,谈何深刻?
18岁的Chantal,她站在摄影机边和Godard的肩膀上吵吵嚷嚷,你不明白她想炸的究竟是厨房还是城市。反正到底是炸掉了,可那爆炸的声音分明是枪炮之声,这是一场战争吗?在1968年?门上的涂鸦:GO HOME! C'EST MOI !(Chantal,你穿帮了!!!)
用力地擦鞋、欧式煤气灶和镜子都在让娜迪尔曼里有所体现,然而七年之后,阿克曼拍的已然是一个中年妇女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伯格曼——拍野草莓时他三十九岁,且片中的每一个梦都是他亲身所做,然而他却能把这一切糅到一个八十岁老人的故事当中,并且不显得违和。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天才心中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痛苦、狂躁和绝望,那其中或许也不乏矫饰和虚荣,但是具体到他们的作品当中,我们却依然能联结到在物理上不论是距离我们还是他们都十分遥远的对象的内心深处。换句话说,他们在宣泄的同时,依然能对人类带来普适的贡献。
短片#2200。准备缓慢地开始补一下香特尔·阿克曼,没想到上来第一部就这么……不能不想到她自杀的结局,她18岁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片子好像真的预示着什么。技巧上主要还是受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了,带有一定行为艺术表演成分,对小空间的利用还是蛮充分的。18岁能拍到这个程度难道还不值得一夸么?
简评
中间为什么配乐停止了?那是在屏息凝视。展现一个人的痛苦,就让世界静默,她被吞咽的话语包围在中央,以令人不安的热情做着毫无意义的工作。有一个镜头,她在门框贴胶带,贴到最后撕不断,镜头随之前推,绝望感崩溃感就一下子涌上眼前。天才的直觉吧。
阿克曼也太可爱了吧!边看边在想这么一个躁动不安的阿克曼怎么拍出让娜迪尔曼那样的电影,画外是无端的呓语,画内是不得安宁甚至躁郁的少女。结局的定场镜头就一切了然了,阿克曼的身体内有两个自我,一个沉静忧郁,一个鬼灵精怪,不过显然前者最接近她的本质。
生存与毁灭之间极限拉扯,做了什么不重要,不一样的事情同一样的情绪,想要撕毁一切、毁灭、粉碎,疯狂按电梯按钮、想把鞋刷破腿刷烂、封闭一些缝隙、混乱时清洁,只有体会过这种情绪才会感受到溢出屏幕压抑到极限像一个在炸裂毁灭边缘的气球。最后一刻连接生存与毁灭的弹力带崩断,生存留不住“毁灭”,任由它喷射出去。
第二次看,开场就是女癫狂的哼歌声。为什么她18就对生活如此绝望,可能小时候很早目睹了母亲日复一日的家庭生活。观看她母亲的纪录片可以更好的理解她的创作源头。典型从个人出发以小见大的思路,几乎不需要环境,大场景,大设备,对白旁白,就将女性的社会问题表述,并引起观众的反思。为何疯狂,为何自杀等等。
厨房重地,闲人免进——1968年「18岁」的香特尔还是一位手捧鲜花、哼着怪歌「如此快乐」的少女。然而,这位「闲得蛋疼」正准备「爆炒我的城市」的小厨娘怎么在2015年「65岁」就自毁了呢?哦,对了,这位「问题」青年是戈达尔的影迷和其电影《狂人皮埃罗》的信众——她的「抑郁自毁」结局似乎早就有迹可循。实事求是讲,香特尔短片中的破坏性创新实在算不上什么创新,反倒是短片结尾处「预示着她人生结局」宛如定时炸弹的「肉身献祭」行为着实震惊了抑或警醒了赞同抑或不赞同她作品(三观)的观众:她的创新非但没有让城市「厨房」变得安全、整洁和新潮,反而越整活越凌乱、糟糕和越发不可收拾——俨然把她的城市变成了极端恐怖主义者的游乐园和实验室:这是一部电影,还是一场小型行为艺术?——对于要和谁分食一块面包,我们还是蛮挑剔的。
充满才气的、灵动的,轻盈又沉重,有哑然泛光的质感。包裹性很强,却不闷,反而是呼吸的。明显能感受到新浪潮的影响,让我想起捷克新浪潮的《雏菊》,但依然有自己的特色,古怪、诡异,淡淡的冷意。据说原名是《炸毁我的城市》,但是翻译漏掉了“炸毁,直接译成了《我的城市》,不得不说这番错译反而更准确地抵达了影片的内核——“城市”不仅是文明社会人类的居住地,在后现代的语境里,它还有“精神疾病”的隐喻;狭窄的厨房在多数时候是女性的区域,即“厨房”的意象是女性忙碌的因,女性所容身同时被囚禁的“城市”,因此在其中看似欢乐近于癫狂的忙碌同样引发了最后的自毁。但是自毁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同样也是一种心理状态,它同样被容纳在整个“城市”之中。与其说它是毁灭“城市”的结果,不如说“城市”本身就因为崩灭才完整。
胶带揭上自己的棺材,厨房里随机行为与生活中处处不如意的“倒霉”,在四叠半房间里所剩唯一的生物似乎是那只猫,它不属于这里放它离开。粘贴在橱柜的纸张,一片狼藉的地板,将泡沫水倒入混乱之中,如同以夸张的表演形式突破规则,即走向毁灭。回到一开始,女人就从橱柜中拿出了黑色的外套与头巾,从女人载走廊“捉弄”“捣乱”按门铃、奔跑开始似乎就走向了葬礼。
爆炸之前,每个观看这个片子的人早已mind blowing。处女作就是对生命结束的预言,当我们通过镜子去拓展边界,但发现一切都是假象。这是封起来的厨房,是属于女性的城市,是完全局限的当下。十分钟前我迫切的想要回到这里,十分钟后我捧着花决绝地炸毁。孤独是永恒的主题,怀旧是艺术人格的唯一延续方式。
有啥难理解的,阿克曼老是喜欢把小资女性的困境描述成重复机械化劳动,试图把城市白领小资划归到所谓的劳苦大众(披上头巾可能是阿克曼想象力的极限),然后再弄一个悲剧性的结尾,说他们无法忍受城市生活,所以呢?这不就是荒野生存的城市版,有个屁的区别,同样都是本真主义糟粕,这些女权导演少在那里故作悲悯,你们无非只是满足文青对于城市的幻想,谈何深刻?
18岁的Chantal,她站在摄影机边和Godard的肩膀上吵吵嚷嚷,你不明白她想炸的究竟是厨房还是城市。反正到底是炸掉了,可那爆炸的声音分明是枪炮之声,这是一场战争吗?在1968年?门上的涂鸦:GO HOME! C'EST MOI !(Chantal,你穿帮了!!!)
用力地擦鞋、欧式煤气灶和镜子都在让娜迪尔曼里有所体现,然而七年之后,阿克曼拍的已然是一个中年妇女的故事。这让我想起伯格曼——拍野草莓时他三十九岁,且片中的每一个梦都是他亲身所做,然而他却能把这一切糅到一个八十岁老人的故事当中,并且不显得违和。我们都能看到这些天才心中独属于他们自己的痛苦、狂躁和绝望,那其中或许也不乏矫饰和虚荣,但是具体到他们的作品当中,我们却依然能联结到在物理上不论是距离我们还是他们都十分遥远的对象的内心深处。换句话说,他们在宣泄的同时,依然能对人类带来普适的贡献。
短片#2200。准备缓慢地开始补一下香特尔·阿克曼,没想到上来第一部就这么……不能不想到她自杀的结局,她18岁自编自导自演的这部片子好像真的预示着什么。技巧上主要还是受到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了,带有一定行为艺术表演成分,对小空间的利用还是蛮充分的。18岁能拍到这个程度难道还不值得一夸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