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1985)
Tokyo melody: un film sur Ryuichi SakamotoUP:2024-08-20
东京旋律:一部关于坂本龙一的电影简介
Documentary directed by French photographer Elizabeth Lennard featuring the eclectic Japanese composer Ryuichi Sakamoto during the recording sessions of his 1984 album "Illustrated Musical Encyclopedia".
简评
教授对音乐真是做了很深的研究,对DJ的理解看法,以及他的从当代音乐游走到流行音乐,为了和听众有直接的接触交流。——音乐被放置在那里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听着舒服轻松,音乐某些部分被节选出来,这让我很感兴趣,我们听到的音乐只会在5分钟或者10分钟后在我们的听觉中烟消云散。
果然听觉沉溺了就很难注重视觉,我对这部影片的感受。但教授真的好迷人,“我觉得DJ滑碟音乐不会演变成一种音乐,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取代了音乐的创造,它同时也创造出动作和表演。而这是一种非常后现代主义的表演形式。”
补标。作为教授粉其实这部纪录片已经N刷了好几遍,但在他离开后的第几天,我又认真地重看了一遍,依然喜欢。片中教授的各种画面(理想)和当时东京的风土人情(现实)穿插,有点杂志专访的感觉。坂本龙一这个人,他真的是帅了一辈子,自己对音乐创作、人类、社会的观念也坚持了一辈子,我永远爱他和他的作品。
看到教授站在广告牌面前摆拍真的又尴尬又可爱最后终于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自己的广告,当然,尴尬的是剪辑,可爱的是教授,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素材看到了那个时代东京的文化与科技水平,教授可太帅了!那时候都三十三岁了吧,看起来才二十出头的青年,自带忧郁气质的面瘫脸笑起来又蠢萌蠢萌的,最后酸一把与坂本龙一琴瑟和鸣的矢野显子。
在无数个沉默不语非常投入的瞬间里,感觉什么都没说又什么都说了。对声音、音乐、图像和时间的见解挺有意思的;靠近最后那里ymo演出和与显子四手联弹的穿插也好。面无表情地站在自己拍的沙雕广告面前我笑出声了!
影片的剪辑就像音乐一样 意识流又情绪化。就像对应坂本龙一先生在开篇说过的话一样,音乐的制作流程已经是非线性化的了,音乐的每个部分被储存在外部,而在东京中又有无数个音乐被分段播放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影片从制作形式开始就呼应坂本龙一先生的创作理念,很纪录片的一部纪录片。
他下了地铁,镜头跟在身后。他们恐怕都没来得及注意到前面那个穿着黑西装,后来消失在拐角处的银发老人。只有背影,像科幻电影中两个时空光怪陆离的交错。他晚年或许在梦中回去过,不知不觉走在了年轻的自己前面。
原来80年代的日本是可以坐在出租车里打有线电话的哦。纪念一下,看了16毫米胶片的版本。听同事说,35毫米胶片要同时有两部放映机才能放映,16毫米得话,一部设备就够了。喜欢脸上浓墨重彩的坂本龙一。
上影节在大光明看到有人在坂本龙一的纪录片下献花示意。补看这部纪录片,不仅能了解坂本龙一早期的创作和心路历程,更能一瞥八十年代的日本东京。在那个年代,坂本龙一已经精准的把握到了音乐艺术中的后现代性:被建构为时间的音乐/被建构为音乐的时间、人们只是在复制、不再有新艺术的开创而只是旧艺术的嫁接、一切是以片段存在的。这也启发了一种新时代的音乐创作——段落式创作。而关于后现代的音乐的论述也无比精彩:形式已经彻底大于内容,人们为了追求那个标签甚至不惜改变自己,创作者也成为了这样“削足适履”的唯名论者。而片段式的几秒几秒的音乐无处不在,甚至那几秒钟就是音乐的全部,而人们也只拥有对于片段刺激的鉴赏能力。吊诡的是,这不就是短视频平台的配乐规则吗?更吊诡的是,要成为这个时代像坂本龙一的符号,却要回到后现代之前。
这部片子在我高中那会(2016)就躺在电脑里了,但我一直把它当珍宝一样留着不舍得看,直到今天才鼓起勇气看掉了教授年轻时的珍贵画面。因为担心如果再不看掉的话,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得边哭边看了… 哎,真的好爱他
虽然还有很多其他的点让我很喜欢,但昨天看完和车一起往回走的路上我最先说起来的还是:坂本龙一年轻的时候实在是帅得太超过了,感觉如果我在那个时代的话估计会彻底疯狂,说年轻的他妖男真是一点没错啊!被车翻白眼说你们疯狂的侄女……(批评的是)btw,真的很喜欢很喜欢他在公园抽烟那个镜头,太好笑了,可以截下来当头像/壁纸什么的程度
80年代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东京成就了坂本龙一,纪录片本身很零散,提到了坂本龙一对线性时间与线性音乐创作的反叛,对风格化和类型化音乐的思考,以及对音乐中时间的永恒性的追求,包容开放的态度使他能自如地游走在古典与现代、大众与先锋之间,他真的很喜欢Debussy,两次电话大概都是向Debussy问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