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不休(2020)
UP:2024-08-22
评分:7
导演:王晶
编剧:黄苇 / 黄旻旻 / 陈乘风 / 李静睿
主演:白客 / 苗苗 / 张颂文 / 宋洋 / 王奕权 / 周野芒 / 秦海璐 / 胡天渝 / 白红标 / 张磊 / 程小夏 / 贾樟柯 / 刘洋 / 原文倩 / 李博 / 徐志鹏 / 孔令美 / 王沛禄 / 白培将 / 梁刚 / 邓玉林 / 常凯宁 / 魏如光 / 王尊 / 赵润南 / 葛玉 / 李鹏飞 / 陈伟奋 / 赵珞然 / 叶秋森 / 彭思倩 / 曹需恒 / 韩三明 / 刘世春 / 钱多多 / 王成 / 王新忠 / 张撼依 / 张冬 / 张雪峰 / 超凡 / 戚钧博 / 杨健刚 / 王力 / 郭俊 / 霍秀国 / 梁嘉艳 / 刘霖 / 王伟波 / 谢梓煜 / 红花 / 王江 / 李玥 /
类型:剧情
片长:117分钟地区:中国大陆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Best is Yet to Come / 最好的还没到
上映:2023-03-24(中国大陆)
IMDb:tt11564218
不止不休简介
2003年的中国,社会变革激荡,人们野心勃勃。当时互联网尚未席卷一切,纸媒为王。
一位涉世不深的报社实习记者韩东(白客 饰)试图通过一篇新闻报道,去改变一亿人的命运。
本片根据真实人物经历改编。
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最佳影片(提名)王晶 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发现奖(提名) 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费穆荣誉最佳导演王晶
获得奖项
- 第4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获奖:费穆荣誉最佳导演
提名: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 - 第45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提名:发现奖 - 第77届威尼斯电影节
提名: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
简评
说实话,有点私心。这部电影工整制作没有太多亮点,但那份为乙肝携带者辩驳的心,却突然唤醒我为何要去创作和做事的想法。明明大家都是人,怎么就要被议论、被冷眼、被歧视呢?最近参加了金盲杖的活动,拍摄了两天看见了种种盲人们的困难,但是无动于衷,总觉得自己拍摄肯定不好。今天下午刷到了一个四年级女孩做动画的视频,评论区up主说,学画画最重要的是感受、表达和坚持,技术反而是其次。晚上圈姐分享了她两天拍摄和剪辑的视频,很粗糙。看完之后第一想法是技术种种不到位,甚至最后部分都耐不住性子看。后来她问我,你觉得我是剪给谁看。我自恋的说不会是我吧。她说,想给那些不相信盲人能独立出行的人,包括他们的亲人,和他们自己。在北京学习了六年,六年忘记了很重要的东西,初心。一颗初心和慢慢坚持,不完美的技术似乎不再是什么大问题。
看得我很难受,主题极其暧昧。到底是要强调真相的重要性,还是要体现追求真相过程中作为人的挣扎和坚守,还是要抨击政策不公正让人民遭受的苦难。这三点全都没有讲得深入清楚,反而在无意义的地方浪费许多笔墨瓦解故事的力量。女主角没有任何存在必要,对男主生活的着笔极其浪费,对照性角色缺席重要场景。而且作为一个要体现正义的作品,支撑其价值观的正义轴心未免太不稳固太轻描淡写了。如果只看电影不去百度一下乙肝的具体情况,是会觉得男主好骗缺心眼圣母心泛滥的程度。在想是不是讲述角度有问题才逻辑崩盘四分五裂,令人如鲠在喉。看完明白为什么能突然上映了,就是借着当时新冠解封的势头,乙肝类比来让大众放心接受不要害怕吧!不管导演最初是想表达什么,也不管是积极招安还是被迫无奈,时势造英雄已经妥妥成了政治宣传片,真是可喜可贺喔。
既然给出了问题就应该要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我认为这样方为电影之根本,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说着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并没有什么营养,基本上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内容,只是一味麻木地空谈理想主义,不过平平无奇的抒情文艺片罢了。不过此片还是弥补了此类题材电影的空白。我知道主创们拍摄电影的初衷是很好的,但成片的方式与手法,还有剧情都不忍直视。本来演员自身的演技确实不错的,特别是张颂文和白客,但能给到他们发挥的空间不大,所以出来的效果不如预期。如果往后若想拍此类型的作品,无论哪位导演还是编剧都好,恳请你们可以试着去借鉴一下《毒舌律师》或者《正义回廊》,应该会对未来创作会有很大的帮助吧!国产电影要再接再厉才行,最重要的是要尽之所能地把控好品质,亦真心的希望来年能给予广大观众的我们更多惊喜!
警方提示:有些「错误」恰恰来自于《不止不休》这种最真诚的自以为是。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从容燃烧?一定要警惕被「影视剧/畅销书/流行曲」洗脑——如果将来「成为司机」自己开车,一定要扪心自问:自己跑的那条线是不是错的?还要看看有没有区别于「学历资产阶级」建制的赛道,有没有不同于「买办资产阶级」群体的视角。显然,这是一个奋斗在前线,需要承担《隐入尘烟》风险且「自愿接受」被掩埋的「淘金者」群体——他们知道「这钱是人拿血拿命换来的」真相。可是,为啥还要「赴汤蹈火」呢?从《狂飙》这个视角来看,可以说「为了碟醋专门包顿饺子」是这个「吃里扒外者」群体的职业。或许,这个世界就不应该把「无冕之王/哲学家/把关人」这些「极少数」带有《倒扣王牌》色彩的身份职业化吧——他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有一个监控探头式的镜头,对准远景门外楼道口的韩东和张博。张博向镜头方向张望,合上大门。此时如果切走,转场,将成为力量万钧的瞬间,开启报道伦理的讨论。更厉害的处理可以是:镜头继续停留,韩东强行把门推开(公开)。一开一关巧妙地与张颂文的“理性大于同情心”的记者谏言互文。若想做现实主义题材,即便理想主义如韩东大概也会选择发表那份报道,甚至将张博的名字写进报道。从影片前半段来看,最着力刻画的线索始终是韩东的个人境遇,后半段向反歧视的粗暴转向有现实意义,但过于生硬,仿佛为说而说。《不止不休》真正应该对标的不是《聚焦》,而是《社交网络》。底层左翼青年为了新闻理想和阶级跃迁不得不背叛朋友、剥削女友,成为冷静(冷酷)的记者或许是影片更现实、更辛辣的落点。“不止不休”一词也可以放在996的视角下重新审视。
题材新颖?但事情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拍出来其实也没什么吧...已经不能称为卖点了。扭转的很生硬,男主角就一定得是个初中文化?初中文化不能被看不起?那别人读书有什么用?他小小实习生初中生随便说两句大家都信他?一定要撤稿?小小实习生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跟带自己的老师解释就说要撤稿?然后这老师还帮他发新的?又不是不知道朋友真实情况,开始那么有原则朋友一说他就改变心意?这么点事情写稿的时候不能想好就一定要快要发了就想好了还那么死?这女朋友存在的意义是什么?男朋友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完全没自己主见?想来北京来北京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想走就走?剧本太俗套,题材是可以,但完全没必要这么拍,太不现实,都可以说是个人浪漫主义......演员演的也是,张颂文小细节还是抓得很好,别的演员一般,至少没拖后腿,剧本是最大问题
按照个人感受来说,可以划分到我不是药神之类,这种拯救大义于世间。一打开豆瓣发现大家给的分并不高,秉持着不剧透自己去看剧情的原则,可能一开始就对这部电影没有任何偏见。故事的发生还是具有历史感,张颂文算是本色出演了,只不过是在另一个角色里,能把许多角色毫不费力的表现出本有的感觉。一开始我觉得是报纸,记者,这类工作的不止不休,一些所谓的挣扎和成长,没想到又揭示了另一个社会现实。最让我感触的就是,韩东,在自己的事业生活和朋友的前途面前,那些挣扎,事实上每个人都在挣扎。让我少打一星吃力的点就是韩东没把事实告诉张博那里,和报社明明已经撤稿却又把人家窝给端了,这两个很突兀的点。不过全文还是不够共情,好像所有的感情爆发都是韩东自己不得志,所引发的。事实上在北京,这确实不算好混吧,既然选择了,也得接受后果。
讲述“乙肝”群体的主题一下子把我拉回05年的回忆,那时候还上小学,有一次去外婆家吃饭,得知有一位姐姐是乙肝患者,她的碗必须单独洗和其他人的分开,那时是第一次知道乙肝会传染。但是传染之后会怎么样也是没有了解过的,后来慢慢的身边也没有人讨论这个话题了。这部片子还是起到了一些科普,重新让我关注到“乙肝携带者”这个群体。影片最让人恼火的确实是韩东说要撤稿的时候,认为作为一个记者确实没有站在客观理性的角度去看待。张颂文老师扯掉他的工作牌这一段的戏看得很过瘾,与他前后雷厉风行的人设很一致。本以为影片后面会有对于韩东后续工作的一些交代,如果能将韩东的学历歧视和乙肝的歧视再升华一下,故事线会更饱满。暗访矿难的部分好像也是一笔带过了,虽然像黄江老师说的“我们做记者的不能改变什么,但是我们可以客观地记录下来。”
就很平……三星半吧,希望白客有更好的作品。整个电影都很平,进主题又铺垫的有点慢,显得事件有点零碎。不看简介直接观影的话,我在韩东他们去矿上的时候就以为这是个拍矿难的记者故事,没想到草草了事了。后面讲乙肝的事,能回味过来前期埋了线的,但是整体还是差点意思,尤其最后在彪哥家门外那段说辞,感觉不是那么能说服人吧。人物上感觉苗苗这个角色小竹去掉也不影响,中间说我们来北京不是为了干这个的,我本来以为一直想当记者是为了报道老家化工厂之类的理由,没想到就只是提一嘴……张颂文的角色也挺工具人的,白客中间有两段戏我感觉有点呆滞,我的天选beta老公你怎么了剪辑上面我不太理解把乙肝携带者素人的感想和假装采访穿插在里面是个什么操作,有点影响观影,能明白但还是会有点错乱感……总之就是电影想提的点太多了但都不深挖
矿难,乙肝歧视,水污染,任何一件事都是可以上头条的新闻,但是这三件事连在一起,可以看出来,张导野心很大,但是太平淡了,演员演技不在线吗?不是,白客本片的演技已经告诉大家“他不叫王大锤,他叫白客”;乙肝歧视的社会影响不比药神假药要小,但是影片表现出来的感觉却不如药神,为什么呢?正如我看到个评论说:太刻意了,确实,本片有太多的台词太刻意的想表达这种情感:乙肝歧视不应该成为一堵将人拒之于外的铁门;还有一句台词很清楚:不要把记者当作职业而应该当作理想;张导想将韩东这个小人物的命运与整个社会发展(推翻乙肝歧视)结合,却又表现的太刻意,一个事情如果你一直强调,别人反而会不那么在意,相反药神却没有,药神从始至终只有一句话:“他只是想活,他又有什么错。”,可惜了,张导。(真羡慕韩东有这样的女朋友)
还是不忍心,给个四星吧,毕竟有想法。中间撤稿那段非常离谱,谁还会让你撤稿?你带着个女朋友一直没地方住你会撤稿?你之前写的报道里真的全在责怪乙肝病人?那是真的牛逼。男主同学也是好的离谱,全为男主增加理想主义的大爱光环。最后的演讲也很离谱,说一段没逻辑的话就可以让乙肝病人为其摇旗呐喊。。很多台词也很刻意。矿难原来是个工具情节,张颂文原来也是个衬托人物形象的工具人,小竹更是没头脑的工具人。本来本片专注于张颂文,可以对记者的身份和心理探讨很深;专注于乙肝患者,可以对底层人民的处境探讨很深(话说这部分跟我不是药神也太像了)可惜两边都没做好,做出了一个幼稚圣母男主出来(哦白客演技也很刻意)好的地方倒也有,主任医生、七喜和她父亲挺让人感动的。实录的方式有意思。那只笔的悬浮、最后报纸的飞舞也很不错。
三星半,为黄江打四星(仅止于此,没有更多宽容)。我特好奇、一部电影为啥能又好看又难看?问题有以下几个:1. 男主到底为啥初中学历还这么梗着脖子骄傲,为啥不能再读高中?是另有内情么?内情是什么?还是只为了夸大追梦人梦想成真的反差?2. 苗苗这个人物塑造到底是为了什么?她有思想么?她仿佛一个韩东YY出来的伴生宠物。3. 男主的狗屎运是不是有点太好了?尤其是矿难报道,真的是白捡了个资源。整体对艰难和波折的塑造可谓是轻描淡写,剧本叙事几乎只在表面使劲儿,很多有意思的内容属于浅尝则止、让人为之挽额叹息!那三星半又从何而来呢?首先第一点、它内容比较丰富,如果不把它当纪实文艺片赋予太多深刻意义,反而有种爆米花的爽感。其次,演员们的表演确实不拉胯,每一位。最后,整个镜头所呈现的nostalgia… 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