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比(2023)

BarbieUP:2024-08-24

演员表影评剧照
芭比

评分:8 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编剧:格蕾塔·葛韦格 / 诺亚·鲍姆巴赫
主演:玛格特·罗比 / 瑞恩·高斯林 / 亚美莉卡·费雷拉 / 阿丽亚娜·格林布拉特 / 凯特·麦克金农 / 海伦·米伦 / 威尔·法瑞尔 / 伊萨·雷 / 哈莉·尼夫 / 艾玛·麦基 / 亚历山德拉·希普 / 莎朗·鲁妮 / 妮可拉·考夫兰 / 迈克尔·塞拉 / 康纳·斯温德尔 / 舒提·盖特瓦 / 刘思慕 / 金斯利·本-阿迪尔 / 斯科特·埃文斯 / 杜阿·利帕 / 约翰·塞纳 / 雷亚·普尔曼 / 里图·阿亚 / 安娜·科鲁兹·凯恩 / 埃默拉尔德·芬内尔 / 詹米·德米特鲁 / 安·罗斯 / 玛瑞萨·阿贝拉 / 妮基塔·查达哈 / 安妮·玛莫罗 / 麦肯纳·罗伯茨 / 汉娜·卡利克-布朗
类型:喜剧 / 奇幻 / 冒险
片长:114分钟地区:阿联酋 / 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芭比娃娃 / 芭比真人版 / 芭比娃娃真人版
上映:2023-07-21(美国/中国大陆)
IMDb:tt1517268

芭比简介

索尼影业与美泰玩具近日达成合作,将把风靡全球的芭比娃娃(Barbie)玩具改编成由真人出演的电影。
  据悉,电影版《芭比》将把故事设定在当代,主角“芭比”就像是一个现代版的“魔法保姆玛丽·波平斯”,她利用个人和专业技能帮助别人改善他们的人生。除了芭比外,芭比的男友“肯”(Ken)和芭比的闺蜜也将在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索尼希望能将《芭比》打造成一套系列电影,不仅吸引小女孩,也能让曾经玩过芭比娃娃的大人们追忆起她们曾经的童年时光。

简评

看了这部电影就破防的男人和看了消失的她就犯疑心病的女人一样都是没有思考能力的蠢货。写出“芭比无所不能,而肯只是肯”这种断章取义的宣传语的中国媒体是拿着男女对立搞噱头的狗屎东西。从这部电影能看出某些人批判的“国服前瞻版本”可比国服进步得多了—不是男人或女人,而是男人和女人都。肯既指男人,在芭比世界里的处境也象征在现实里女人的困境,芭比亦然。有人说电影的女权像是在搞反讽,其实现实世界和芭比世界就是一组对照,说反讽恰好证明两边都能看出荒谬感。不管是像原来的芭比世界一样没有肯的位置,还是像肯的父权世界一样没有芭比的位置,其实都不是这个世界应该成为的样子;最后肯们不能当大法官的芭比世界和男人朝着漂亮的芭比吹口哨的现实世界,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样子。肯只是肯,芭比也可以只是芭比。芭比无所不能,肯也无所不能。

年度十佳,用最浮夸的姿态去讲最落地的故事,献给精英们的解压电影。编剧堪称平权界赵本山:芭比脚后跟落地了,童话滤镜关闭了,开始寻找存在的意义了,一顿金句把男人们骂自闭了,皆大欢喜童话可以继续了。对电影本身来说,本片的意义重大,因为终于有人把话放在台面上,但是又没有留下太多探讨的余地,强悍如肯也不过是想在沙滩上弹四小时吉他的肌肉琴童,而如此温和的讽刺恰好说明了男权社会坚如磐石的地位,多少得留点面子。更有趣的是什么呢?是你离开电影院打开小红书有大把的女孩在寻找爹系男友,一大批把180有腹肌会做饭挂嘴边上的所谓优质男在享受互联网当爹,他们根本就不关心也不会去看《芭比》,所以导演拍了一部粉丝限定版真空电影:讲述咱老平权自己的故事。其实说真的,我身边都是连温饱都没能彻底解决的班儿逼,没几个人能看懂芭比。

芭比世界是虚假的,芭比们日复一日地假装快乐,现实生活有些女性也是自欺地生活在迷梦中。芭比世界是父权制的颠倒,芭比(女人)占主导地位,肯(男人)是点缀和配角,这种设定内化了统治者的逻辑,并不能算是女性主义的。芭比公司的高管全部都是男性也很讽刺,可见芭比世界无非是打着赋予女性力量的旗号来赚女性的钱,施舍给女性一点安慰。导演让最漂亮、最受(男)人喜欢的芭比觉醒,也只有她一个变成了人,那其他的那些芭比难道就低一等吗?还是精英女性的套路,而且这个女性还是最符合男权期待的。芭比们通过和别的肯调情激起肯们的嫉妒让他们内斗、发起战争,这也是不符合男权的。男权社会的男性奉行的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的逻辑,他们在兄弟情谊下建立的团结不会轻易被女性以爱情和欲望来破坏。总之电影对父权制和女性主义的理解很肤浅。

寓言和真空式的话剧表演,传达出女性权益和平等的主题。戏剧中的主要角色包括芭比肯等,他们被设计成传递重要的角色符号,其后半阶段肯定会输出对应的信息和口号。如果能多给芭比在真实世界中的沉浸体验和嘲讽输出就好了,芭比在现实世界中首次感受到环境音并流下眼泪,和最后当芭比握住创作者的手时也同样感受到的环境音并流下眼泪,刚好成为两相呼应。象征着她对自己真实的“人类/女性”身份的觉醒。本身以“芭比”符号讲述女性权益和平等的电影,或多或少带着好莱坞的保守镣铐,但是导演和编剧展现了自己真诚和刻薄、以及也能看到妥协和无奈。也因此,戏剧后半部分“必须”在芭比乐园中的完成对抗的“欢乐战争”就缺乏了各种层面上的冲击力。而肯和芭比各自角色意义并未进一步往内探索(尤其是肯,小男孩式的标签很没意思),如果电影能多给芭比和肯

标准式好莱坞爆米花商业大片,人为设置肯们这些靶子,靠嘴炮打败他们,看似芭比们的胜利,但是芭比和女人们输得丢盔弃甲!唯一拥有角色弧光的是肯,他完成了芭比和肯,肯和芭比到肯的变化;更不要说肯有多场高光戏份,发现男人和马,沙滩弹唱,沙滩大作战。而所谓的女主一副阳光乐天派,要不回自己的房子后就emo一蹶不振,要不是老母亲一顿嘴炮输出,女儿之前diss芭比物化女人拖累女权运动,女性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毫无存在感。直到最后,芭比世界恢复往日时,女总统依旧拒绝了所谓怪物劈叉芭比最高法院任职的请求,所以芭比世界一直还是中产阶级端庄白人女性那一套,毫无进步。有人说这部电影是想讲女人可以不在乎男人的看法,可能吗?房间里的大象不会认为你熟视无睹就消失了,端庄优雅从容真的是每个女人都想做的吗?女人不是去看妇科医院就牛逼

很难讲这种喊口号式的女权主义思想输出,到底是一种刻意为之的挑衅(“我知道这个故事讲得非常虚假,但你们大男子主义文化产品不都是这么洗脑的么,我偏要用同样的手法来恶心你们略略略”),还是一种放任自流的偷懒(“我这点子也太绝了吧,感觉随便讲讲都能惊艳所有人”)。这个解读芭比的角度无疑是有趣的,但最终呈现还是让我感到惋惜。而最令我难以释怀的一点是,尽管芭比们和肯们在性别议题上有所觉醒,但他们在这部电影中仍然被残忍地视作次等存在,是被物化、被工具化的对象,他们被用来成就唯一那一个大女主“芭比”的自我救赎。最终,大女主芭比有机会选择变成真正的人类,而剩下的大多数芭比和肯则被抛弃在一个“他们觉醒到这个程度就够了”的状态,毫无选择地“自愿”留在Barbieland过一种新的玩具娃娃的生活,并要为此欢呼雀跃。

终于和闺蜜一起看了!并不算一部好电影,叙事和拍摄风格不太喜欢,有点意外以歌舞片的方式呈现,歌都挺好听(dance the night和levitating真的很像)这部就是既要还要,女权,找自己,死亡…很混乱,没有中心点。虽说有几处反讽,如男人对《教父》和音乐的侃侃而谈“我来教/考你”,肯找工作时坦白父权制的隐形贯彻,Sasha母亲的痛斥,Sasha对芭比的讽刺。然而对肯的塑造也太好了,什么“芭比背后的肯”,把他的行为都用对芭比的爱来解释了,还让他找自己?肯真不好看。整部剧里男的行为都很儿戏,现实中男人哪里会这么容易就反思自己。美泰决策团的作用我真看不出来。Sasha的父亲又隐身了,念几句西语是什么意思?最后芭比不想和肯谈恋爱挺好的。喜欢Sasha!母女之情和母亲的回忆以及最后走马灯是亮点。

看了影评对很多差评难以理解。。。我认为这个电影看似宣扬的是女权,其实主张的是男女平权,性别平等,而不是单一的站在女性视角为女性鸣不公。电影中切换了肯的视角,让女主站在了肯之前的视角下体会到每天都是“兄弟聚会”而不是“闺蜜夜”的感觉。所以这部电影是借助芭比的视角,宣扬性别平权,而不是极端女权主义。另外,这部影片的定位就是搞笑爆米花片,里面也是幽默夸张的镜头,带有奇幻色彩所以人物的逻辑说话行事风格基本上是夸张的有时没有逻辑的,又不是现实主义的影片,自然无法将这个主题探讨的过于深刻,严肃的对话又失去了喜剧的趣味。难以理解豆瓣那些给极低的评价的,你是真的女性主义吗?我认为你和微博上打拳的极端女性者没有区别,因为你主张的是女性主宰世界,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性别偏见呢?女权主张的难道是要证明没有男的也行吗?

我本来根本不想标记自己看过这部电影(如果它还可以被称为一个电影而不是一个zz宣传工具),因为在这个时代,抵制一件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永不谈论它。从导演履历到演员评奖待遇,一连串延伸到剧情之外的操作已充分证明《芭比》绝非好心办坏事,而是策划它的那帮人本身就别有用心。还在玩玩具的小女孩不需要喊口号,已经学会独立思考的大女孩更不需要喊口号。更毋提这里面的口号放在2024年根本不是进步而是倒退,正如高赞影评列出的片单,我们不是没有好东西,没有独立思想与启蒙精神,而是有人偏偏把那些东西藏入历史的垃圾堆,还非要故作高尚地引诱我们踏入他们精心设计的邪恶圈套。作为一个坚定不移要把个人事业推进到生命最后一天的普通女性,我在此写下这些,只是为了在未来可能的某一天里,我的表态可以被属于我的读者看到,从而更理解我多一点。

和弗朗西斯哈是完全反面,很直给,视觉上很抓眼球,娱乐性强。也挺喜欢的。我觉得它批判的方式是比较"刻板"的,同时也是相当准确的,不复杂,像是一本关于父权制和性别文化的入门教材。我自己也是觉得受到一点点教育了的。而且它简单中也有不简单,有一些套娃式的批判。比如旁白那句"制片人注意,(当她说自己自己不再像经典款一样漂亮时)你应该考虑换一个女演员。"有点不知道第几层的感觉。b站上看到一期视频标题(内容还没看)提到不知道是不是引用戴锦华的话:"女权为资本利用"。也算是一种对批判的批判了。唯一觉得不好的是把这种革命性的觉醒描述得太简单了,可能会让人误解这很容易达成。我很感兴趣虎扑上的评价,发现最正面的反馈不过是"挺好看的,兄弟们别这么小气",大多数回复还是很不友好。估计去看的人挺少的。希望有更多的芭比吧

影片表面近乎以一种说教的方式将一堆被反复讨论说烂了的女性主义直接呈现给观众,凑到你的耳边跟你讲的形式让我感到比较乏味。但当我意识到这部电影实则探讨的内容更为深刻时,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丰富了起来。芭比的世界是男权社会弱肉强食思维模式下的男女身份转换,本质还是一种男权社会,但执行人变成了女人。被规训的我们似乎想象不出另一种可能,不是男人统治女人,就是女人统治男人,非常符合现在男人对女权主义目的的揣度。然而《圣杯与剑》中通过考古发现真实的母系社会男女各自陵墓陪葬的财宝几乎是等价的,作者也将这种原始母系社会称之为伙伴合作关系社会,而非女权主义社会。芭比或隐晦或直接地讨论了父权制不仅剥削女人同时裹挟男人的本质,因为男权制度本质是在强者剥削弱者的基本法则上运行的,被剥削被统治是每个人无关性别都在遭受的。

故事框架蛮新奇的,女性与男性的权力颠倒、真实与虚构的对比实验,象征女性完美形象的玩偶由男性主导的公司制造,鼓励女性力量的品牌沦为重塑性别刻板印象的fascism,以patriarchy和教父为忠实信仰的雄性帝国,以及“她肯定想从我这里得到点什么”的普信男范式,讽刺感拉满。在老白男掌握话语权的好莱坞电影里确实有独树一帜、清新脱俗女性主义思考,情怀IP包裹当代先锋意识,台词金句频出。然而人物刻画相对扁平,角色个性靠美术和歌舞,故事立意靠旁白和说教。好像芭比与肯这两个角色只是执行“呼吁女性独立意识觉醒”任务的NPC,在“做自己”的主旨下依旧像被摆弄的、毫无灵魂的人偶。踩中爽点和情感共鸣是营销手段,和贾玲的《热辣滚烫》一样,反响热烈是因为观众需要女性作品,市场需要女权噱头赚钱,并不代表影片本身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