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2011)

他們在島嶼寫作:逍遙遊UP:2024-08-25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

评分:8.2 导演:陈怀恩 编剧:徐浩轩
主演:余光中
类型:纪录片
片长:75分钟地区:中国台湾
语言:汉语普通话
影片别名:The Untrammeled Traveler
上映:2013-05-25(中国大陆)
IMDb:tt8065810

他们在岛屿写作:逍遥游简介

归来了,那曾经远射天狼星,学徐霞客游历八方,目光矍铄的焚鹤人。他说,西子湾是他最後的归宿。《逍遥游》跟随余光中夫妇的游屐,牵引出诗人的乡愁、文学启蒙、写作风格与文坛交游,更可见其走过中西思潮交会澎湃的岁月,找寻属於自己的声音。在那些铿锵的思维与文句垒叠起来的生命史中,余光中最後把身心都托付给岛屿南方的海湾,和夫人一起,静静陪伴对方的烛光。

简评

这一部拍得太浮太浅了些,余光中和他的诗总给我一种隔着的感觉,用片中一个受访人的“赞词”来说:“余光中一直没有虚无过”,而我对“没有虚无过”的诗人与诗总要保持某种怀疑。余的诗对我来说,能打到人心里去的极少,短评里有人说他“有种学者的狡黠气质”,我很是认同,他的可爱过于自知反显得不那么可爱。(今天下午错过了学校一场关于余光中译济慈的讲座,看片就当补课了

;“用反抗现代、颠覆现代来完成我的现代”——梳理余光中几十年创作历程的进进退退,在古典诗和新诗间的犹疑徘徊、各种派别论战以及自我说服,主线是清晰的,不过拍得比较散淡(素材还是不够);其实既然已经点出他个人生命和时代环境是同步发展的,不妨多花一些笔墨,更能丰厚诗歌背景,才能更全面凸显诗人的创作背景和理念——因为无疑地,余光中整个诗歌生涯无法与内地脱钩。他说起新诗也是有趣的态度,既称“隔世宋词”,最终在“现代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两面大旗下,选择或开辟了独属自己的风格;“我写作,是迫不得已”是很多创作者的共同心声;“有了写实的跳板,才能造境”——谈及现实物理空间对写实的作用,这一点很真实。

没想到余光中先生性格很可爱。在看的时候,我在想,他和白先勇先生,诗人和小说家,的区别,确实很明显。白先勇先生,曾多次在作品提及这位“学长”。有意思。纪录片中有作家说“现在的人写不出乡愁诗”,当时或许是(2011年左右),但现在我觉得,我们又开始乡愁了。回不去的2020,回不去的过去,和无法确定的将来,是我们的乡愁。

是这种来去无踪的东西。也许不为了诗,不为了诗人,只为自己。 在痖弦读红烛的时候,说他夫人过世时写了一首诗,希望他再写作,他没能,是厚重的考虑,所以沉默,对老友的抱歉。玉镯在玉人身上// 它可以分享你的体温// 你可以分享它的温润。

陈怀恩原来是侯孝贤合作多次的摄影,拍摄余光中的纪录片重点落在诗人有趣的方面,说方言、拍写真、做朗诵,五十之后笔耕不辍的创作力。无论你是否喜欢他的诗作,纪录片看完也难免对他肃然起敬和爱上他的某些方面,这算是成功的纪录片了。

纪录片以一种非常唯美的手法行进,双线交织叙述了余光中的一生。看得出导演组非常用心,保留了很多细节,虽然有很强的立传目的性。中间有一段作品朗读,两个声音此起彼伏,最终归于同一句话,配以音乐和颇具意境的画面,将作品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印象同样深刻的是拍摄时,工作人员将他出版的所有作品摆好,居然比他还高出不少。他戴着一顶惯常配戴的帽子,伸手比了个耶,笑得很开心。余光中自幼习读古文,大学读外文系,最喜欢济慈的诗。因战乱到四川乡下避祸的七年,让他亲近自然,造就了作品中的临场感。后辗转跟随父母迁往台湾,此一别数十年,他常常遥望对岸的大陆,忧思难解。年少成名后,有所成的他便常到大陆四处打卡。最感触的莫过于他写自己和妻子是两盏红烛,不知哪一盏会先熄灭。而看此纪录片时,他已先走一步,离开人世五年有余。

入坑《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第一集。跟随诗作去想象诗人这一生,南京,厦门,爱荷华,香港,高雄……余先生可爱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是这集非常有趣的角度。还有与妻子范我存,典雅气质,浪漫爱情,一段佳话,相知相惜,携手一生,令人艳羡……

“写《乡愁》的那个时代、环境已经过去了,或者可以说真的是永远消失了……也就是说我觉得乡愁诗对现在的诗人来讲,已经没办法写了……不论就是说那样的通讯时代,甚至说那样的政治时代都已经成为历史,所以‘乡愁’也就变成一个绝响。”——陈幸蕙

晦涩容易包装深刻,而余光中先生的诗却是在清朗平易之上也能动人,引人深思。片中有些镜头就是在刻画旁白之诗,文景相融的感觉很奇妙。片中最好的一幕还是余先生朗诵《乡愁》之“新娘在那头”一句,手指向座位上的夫人范我存,而她起身向观众致意,这位耄耋老人平静的面庞下似乎仍带有一丝年轻的羞涩。

作为电视纪录片,除了对诗作搬演,口述采访中规中矩,试图塑造一个文学完人。余光中以南京人,常州口音,会四川话,又祖籍闽南,迁居台湾,游历香港西洋通英文,四处寻求与【中国】的对话形象,最终赶上统战时势,在大陆四处打卡。

旅行也好,定居也好,如果你还没有为这里写过东西,那就还不是你的。就像杜甫写三峡写多了,那里就是他的。/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余光中先生最爱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济慈。他还爱一切年轻的天才艺术家,雪莱、拜伦、梵高……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陳懷恩執導,拍余光中。無錫。1920 年代南京出生,1950 年代來台,從中國文化開場,兩地關係。出遊,童年回憶。文學界友人訪談。年輕世代的對照,可以注意到年輕學生的用詞很謹慎。簡介文體論戰的位置,對抗現代主義。70 年代台灣社會、政治變化,楊弦與余光中,校園民歌運動。香港,左派論戰。無法再被分享的鄉愁。西子灣山水詩人。其實就是多多少少都講一點,政治是比較不碰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