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世之子(2023)
评分:6.7
导演:达米安·斯兹弗隆
编剧:达米安·斯兹弗隆 / 乔纳森·韦克哈姆
主演:谢琳·伍德蕾 / 本·门德尔森 / 拉尔夫·伊内森 / 约翰·艾德坡 / 马塞拉·伦茨·波普 / 萝丝玛丽·邓斯莫尔 / 迈克尔·克莱姆 / 达西·劳瑞 / 马克·卡马乔 / 亚瑟·霍尔顿 / 理查德·泽曼 / 杰森·卡弗利尔 / 杜桑恩·杜基齐 / 亚历克斯·格雷文施泰因 / 肖恩·塔克 / 鲍比·布朗 / 马克·安东尼·克鲁帕 / 乔安·哈特 / 李凯莉 / 马克·戴 / 海蒂·福斯 / 毛里齐奥·泰拉扎诺 / 麦莎·乌里
类型:剧情 / 动作 / 悬疑 / 惊悚 / 犯罪
片长:120分钟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别名:追凶 / 追捕杀人狂(港) / 限时追捕(台) / To Catch A Killer / Misántropo
上映:2023-07-28(中国大陆)
IMDb:tt10275534
恶世之子简介
谢琳·伍德蕾将主演连环杀手题材影片[遁世者](Misanthrope,暂译),[荒蛮故事]导演达米安·斯兹弗隆执导,达米安与乔纳森·威克汉姆(Jonathan Wakeham)共同操刀剧本。故事讲述一名才华横溢却深入困境中的警察,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招募来帮助追查一名杀手。该片将在今年年内在亚特兰大开拍,目前仍在继续选角中。
- 达米安·斯兹弗隆 Damián Szifron导演
- 谢琳·伍德蕾 Shailene Woodley饰 Eleanor Falco
- 本·门德尔森 Ben Mendelsohn饰 Geoffrey Lammark
- 拉尔夫·伊内森 Ralph Ineson饰 Dean Possey
- 约翰·艾德坡 Jovan Adepo饰 Mackenzie
- 马塞拉·伦茨·波普 Marcella Lentz-Pope配 Lamenting Mother
简评
叙事节奏相当不错,尤其是“对官僚主义和社会弊病的讽刺抨击”和“维持探案过程的悬疑感和趣味性”这两条线的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好,大多数探案题材的电影或剧集都会完全失衡地偏向其中一方。然而缺点也足够明显,最后三分之一的剧情收束和反派身份揭露都做得非常平庸(还称不上烂),葬送了前面铺垫起来的大好局面。最无语的就是决战片段男主下线得毫无意义和女主除了咬了反派一口外基本毫无作为,情节上十分泄气。还有就是反派身份和心理扭曲原因都有点“平平无奇”,很是缺乏批判性,能解读出来的就是一个人的真我和社会体系要求其成员所采取的生活方式之间无可避免的矛盾,这点对于无论再怎么发达的社会都是个无解的问题。
貌似是某次在某个短视频看了个片段,然而无良自媒体也没有说名字,在评论区有人说是《恶世之子》,实际看下来跟当时的片段并不吻合。——影片的英文名是《To Catch a Killer》,实际这个更接近影片,因为反派是个有社交障碍的杀手,说恶世之子不为过,但是影片并未对其着过多笔墨,更多的是讲述女主以及和她上司如何抓到反派,当然夹杂着对官僚体系的讽刺。实际现代这种恶性案件并不依靠太多推理,更多的是刑侦,参考《波士顿恐袭》,但是这部没有拍成主旋律,反而有一些女主的心流,其实我觉得导演某种程度上想表现出女主也是厌世,只是她选择了跟反派相反的道路,只是这个故事没有讲好。
还不错,当然这种穿插探讨美式官僚主义的影片已经不胜枚举,这部片略有涉猎但深度不够,剧情的薄弱让这些内容流于表面的台词而非扎实的故事,但绝不能用敷衍或者故作高深的说教来形容这部片。整片的风格也是趋于传统的老派作风,节奏稳健,没有刻意用大场面去吸引眼球,影片对于社会边缘人物的隐秘心理算是有一定的讨论,最后的结局也完全在预料之中。严寒,飘雪的冬日景色为本片要表达的苍凉与肃杀增加了不少气氛。值得一看。
怎么说呢,整个电影像是一场辩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痛和对世界及周围人的看法,涉及到了精神方面的问题,不同于所谓的“常人”作为电影的主角,同性、自残还有对社会的报复性心理贯穿整个电影,故事没有很惊悚的镜头,但是画面确实会让人有些不舒服,尤其是屠宰场…电影还可以,当做消遣看了,类似的看得多了,没有很震撼的感觉,但是稍微有种无力感,世界就是这样,凭谁的想法也无法改变,人的力量都是微弱的,与其想着改变别人,还不如把重心放在自身,好好享受自己的人生。
开场很惊艳,我特别喜欢还原狙击角度所有光线汇集到一点那个画面,但是查案的部分就很平淡,女性、黑人、同性所有的buff叠在执法人员身上,女主的反社会人格也并没有利用得太好,真凶出场自述更是让前面吊足胃口的心情空落落的。这种片子节奏挺重要的,想要慢想要挖掘所有人的心理与过去,想要兼顾悬疑与控诉官僚主义,限定剧就是很好的选择,拍成电影就会有点失衡。
动作场面意外的很不错,经费有限但是精华都出来了。特别是mall里面那场,从回放里面倒叙就简简单单几个镜头, 把枪手那种可怕的冷静(冷血)样子完全描出来了,这手法显得特优雅。比那种张牙舞爪式的反派表现更让人害怕。gunfire场面本来就是这样,子弹不长眼,上一秒还在洋洋洒洒,下一秒中弹就嗝屁。那种浮夸风突突十分钟打的满墙满地单孔还皮都没擦到的戏我是越来越看不下去了。
左派立场,题材很棒但完成度不够,冷硬派风格节奏过慢。凶手心态我非常理解,但大可不必如此,看下心理医生或者找其他释放渠道还是能缓解症状的。警方这边门德尔森降智严重,能力与资历不符,强行剧情杀。高潮戏过短不够精彩,叙事太平缺乏张力,女主和凶手对话也是浮于表面没能更深入挖掘。只能说导演肯定有拍出神作的能力,但这次好像水土不服发挥失常了。
本片丝毫不拖泥带水,一开场就进入迅猛的节奏。在新年前夜,随着礼花绽放,无情的枪声也随之响起。前一秒还在庆祝新年的无辜人士下一秒就倒在热水浴缸、电梯、酒吧或街头。整体保持着良好的运行节奏,时刻处于紧张阴郁的氛围,尤其是购物中心、药店的枪战场面都非常出色,平平无奇的场景都充满了未知的危险。不过最大不足之处在于,虽然电影探讨了厌世者与世界纷扰的巨大矛盾,但是其探讨程度却是浅尝辄止的,导演想通过这一系列悲剧批判罪恶土地上失败的制度,从腐败政客到无能警察,从媒体、沙文主义,到军工复合体、医疗体系,一切不公都是影片抨击的对象。而影片实际表现却差强人意,导演的野心大大超过了能力,看似紧凑的情节实则拖沓,角色看似个性十足实际上却不够充实。影片在各种模仿中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再繁茂的花移植的时候都带着是否能续命、能否再开放的悬念。果然,一个天才进到美国流水线有很多的不适应。他自己在采访中直接抱怨美方只在乎钱。但我只想说,他这次故事丢掉的水准在哪里。1、他想表达:好侦探总是收到官僚体质的羁绊,但这事不能只靠男配台词表达。2、兰马克的表演有些过火,过于炫耀演说。3、本片是说一个小女警察在重大事件中的成长,但其实她没有成长,她的心理表现并不出彩。在蓝色里游泳,泡在自己的小浴缸里发呆,这些有点平淡。相比,同样是雏的成长《边境杀手》就富有创造,和爆发力。除去案件、动作极其过瘾,堪称标杆。还有女主在一直追溯背后的阴谋。尤其是在揭露阴谋中,很好地揭示了一个雏警的敏锐直接,她天真地想揭露黑暗,但最终还是惊恐丢了性命,而选择退缩。更加讽刺的是,恐吓她的力量来自于救过她的人
这个电影还是不错的,世界上有很多让人感到糟糕的事情,有的人会觉得这一切都是自己的责任,有的人会觉得这一切都是别人的责任,是官僚的责任、是政府的责任……,当权者会作出错误的决定、无知的群众也会作出错误的决定,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会出决定、有的人为自己的错误买单了,有的人让别人承担了自己犯错的成本,也有时候大家都没有做错什么,但是事情就是变的糟糕了。
完全被低估了,很喜欢导演这种直给的表现方式,一点不拖沓,节奏相当好。而且电影本身并不算是悬疑片,因为到中段时没人在乎凶手,而是对于漂亮国的官僚体制以及第二修正案的抨击。谢琳与分歧者中的那个青春偶像完全是判若两人,可能还有偶像包袱,片中完全可以以单亲妈妈的形象出现,更有说服力。最后于真凶的对话都让我觉得两者身份互换了,好片啊,可惜票房扑街!
影片最高光的地方就在开头,那场夜里的连环狙击杀人案,让人特别想知道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经历过什么,才会做出如此报复社会的事,同时紧接着的爆炸,无论从特效上,还是从镜头语言和剪辑上看,都相当惊艳,很容易拉高观众的期待,但之后剧情就一路往下,感觉成了看没什么特色的美剧,破案的过程也并没有多精彩,甚至有些无趣,节奏也缓慢起来,能看出是有些想走反高潮的味道,想赋予影片一些值得深思的内容,但可惜最后只剩下空洞的说教,最后既想要探讨当下人们内心的厌世情绪,又想要讽刺政府的官僚主义和权利斗争,但都缺乏更深的挖掘,空有表面,点到为止,都有些可惜了,人物方面让女主参与案件是因为她也具备反社会人格,想让她站在犯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但影片也没能借此玩出花,白瞎了这设定,只能说想要的多,但都没做好。